(作者:高卫萍;工作单位:广东省吴川市川西中学;邮编:524563)
提要: 一轮复习中,按教材必1、必2、必3顺序专题序列复习的学校来说,第二学期应进入第二轮复习。在新课程高考背景下,如何进行第二轮复习, 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定出二轮复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1.研究考纲,以考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托,上通史整合课; 2.研究近年广东高考题,给学生努力方向 ;3介绍史学理论,包括史观和史学常识。
关键词:阶段特征 通史 阶段史 有效教学 课程标准 考试说明
知识体系 史学理论
2011年广东高考评卷工作结束时,历史评卷组组长陈长琦教授谈到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历史时空观不强”;对中学教学的建议之一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评卷组长、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陈文海教授点评答卷情况说:主观题有些小题失分较多,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于历史阶段性特征把握不准,从而在历史现象的时空归属上出现错位。我在二轮复习中的思路是:整合主要历史阶段通史概貌,帮助学生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这个思路与专家们所说的基本吻合,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自己在二轮复习中的一些做法,在此
仅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行也介绍自己的方法以交流。 一轮复习结束后,我们面对的学生现状是:一轮复习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学生历史事件的时空观混乱;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无数次考试中,学生暴露同一通病是时间观念很模糊,要用到史实答非选择题时经常是张冠李戴,如几次工业革命时间记不牢、用不准,三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答成甲午中日战争,明清之际与晚清两个时期分不清,明末清初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古希腊历史答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国初期的中国历史答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不结盟政策,等等。
我们学校大约从三月份开始进入二轮复习的。因此二轮复习任务艰巨,时间更紧迫。我们意识到,历史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最少的时间,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高考复习备考也同样如此,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会让复习事半功倍。高三历史复习中,二轮复习是提高成绩的最关键一环,更要周密计划,精细实施,保证复习的高效。【1】因此备课组的几位老师经过讨论,定出二轮复习的基本思路是:1.研究考纲,以考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托,上通史整合课; 2.研究近年广东高考题,给学生努力方向 ;3介绍史学理论,包括史观和史学常识。
1
一 整合通史,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我们从考纲出发,上通史整合课,构建通史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学生好比一座仓库,一轮复习下来,仓库已有库存,但货物堆积凌乱,因此,教师在二轮复习要着重指引学生如何将凌乱的货物(知识)整理,排放井然有序,这就要求二轮复习时,教师自身要有一个宏观把握。据此,我们二轮复习的做法是:将中外历史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共五大块,每大块进行通史综合复习,强调每个时期特别是重大转折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每大块用时约十天。在这里,备课组的老师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大块的资料整理工作。
具体上,我们要求二轮复习时学生仍是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一轮复习的不足。教师要立足课堂,因为课堂之外学生已经没有很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要求历史老师把正课、自己的跟班时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安排,不浪费一节,节节有复习、训练任务。为此,我们在操作上要处理好读书、整理、测练、评讲四个环节。
(一) 第一步是指导学生看书。要求学生:1有科学的复习看书计划;2会科学地看书;3学会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要求以课为单位,进而以单元为单位,形成知识的整体认识、纵横联系和比较,初步构建立体知识框架。
科学地看书。 阅读课本前言,明确学史目的; 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阅读专题导语,把握背景线索; 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阅读课前提示,明确知识要点; 阅读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史学争鸣,拓展历史思维; 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念; 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思维观察力、想象力。【2】
看书时要带着结构去复习: 1、翻到目录一页,闭目再现目录的结构;翻到每一专题,闭目思索该专题的结构,翻到每一节, 闭目回忆该节的结构;翻到每一目,闭目条陈其中的细致内容。 2、翻开目录,只凭借几张目录就可以梳理完整一册的知识。 3、胸中有结构,将结构作为回忆的路径,闭目而思,知识便都映像到脑子里的逻辑屏幕上。 许多学生认为复习就是再来一次系统的阅读,这是最要不得的,复习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是内部建构完善的过程。 4.学生自己会初步构建知识体系,以课为单位,以单元为单位构建立体知识框架。
(二)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动手整理阶段史,并在班上交流。在上一步认真仔细看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阶段通史学案版表格,人人参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几方面去归纳阶段史主干知识。然后,通过“学生自学展示课和交流课”,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3】生生交流加快了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这样,学生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历史科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生对阶段史归纳了一次,加强了记忆。最后,老师把自己整理好的阶段通史整合大表发给学生,我特别强调学生,对老师归纳的阶段史大表的记忆要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只要会灵活运用,对答大题是很有帮助的。
(三) 第三步是阶段史测试,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与答题规范化。
2
高三学生做题,一方面是巩固基础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暴露的问题要及时解决。高三时间很宝贵,所以对讲和练的关系要处理得当,使“讲”“练”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提高复习效率。
1 我们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必须讲的要精讲,要讲明、讲透。精练就是精选习题,有选择训练,有目的训练。
2 到三四月份,学生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做题有了一定数量和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大题是时候了。我的做法是抓典型题训练,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选取阶段史典型题目进行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如答背景、原因和影响类题目,大多会从政治与外交、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几方面去组织答案;或者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去分析。
3 培养审题能力。首先审题一定要仔细。其次,审题时要从几个关键点来读懂题目,如时间: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弄清阶段特征;空间:是中国还是西方;是依据材料还是要结合所学知识; 是局部还是整体等等。读懂题目才能针对某一阶段历史的背景、特征,将掌握的基础知识加以应用。
4 要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整洁化。
5 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可以根据问题的分数大概预测本题答案可能需要回答几点,尽量多角度回答。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 1 到 2 个要点,这样有效做到面全、点齐。“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出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几家欢喜几家愁!”般的文学化语言。【4】
教师关于解题方法的指导能否体现有效性,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有落实,对文字题训练不要只是停留于口头,更要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要求在35分钟左右按要求做完主观题。
紧扣整合的阶段通史内容来针对性训练,事实表明这样做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负责整理的“世界史”这一大块中,整合了世界史如下七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通史:约公元前5世纪左右、14—18世纪中、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二战后至1991年、世纪之交,搜集了如下典例进行同步训练:
(1)16-18世纪,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2)19世纪上半期,英镑确立了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英镑世纪。简要说明英镑确立霸主地位的原因。
(3)19世纪中期,一些西方学者提出欧洲中心论,认为欧洲是历史的中心,代表未来世界发展的终极方向,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4)简要分析“现代时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形成的原因。
(5)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原因。
无巧不成书,2011年广东高考38题第(3)小题就是这种类型题。现附上题目:“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的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
3
前后。”任选材料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本小题 8分)
其实,我又仔细看了2011-2014年每年的广东题,大题的方向和特点很多是 “一中心话题”+“阶段史” 。
二 重视研究近年广东高考题。
高考考前半个月,我印发2010——2014年广东五年高考题重新“炒”一遍。 1 要求学生对近年高考命题中已考过的考点要熟悉,必要时作归纳、拓展、变形:提醒同学更要注意一些未考过的角度。也无巧不成书,2011年广东高考39题考查涉及的话题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调整”,这个话题与2008年广东高考题30题一致。
2 专门让学生留意每年广东高考题非选择题参考答案的字数,绝大部分控制在500字以内,因此学生在将来高考答题组织文字时心中有数,要坚决杜绝长篇大论。
3 整理2010-2015年五年广东题,了解考情。
三、介绍史学理论,包括史观和史学常识
新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其中史学理论基础是否扎实决定了学生历史能力的高低,如2014广东历史题。因此提高历史理论素养和水平,是实现学科能力突破、从容应对高考选拔的关键。掌握一些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适当介绍社会史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加强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例如史料的分类、获取史料的途径等等,体现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在二轮复习中,学生通过整合阶段通史,既有利于树立牢固的时间观,强化对各阶段基本史实记忆,同时又适应了高考命题趋势,提高了解答大题的能力。仅仅两个月的通史专题复习,同学们的历史成绩有了较大提高。答大题的思路清晰了许多,文字表达也大有进步,比如较少见到那种长篇大论堆砌史实的卷子 。到目前,同学拿到题目大多可以找时间,链接考点、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从前那样张冠李戴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事实表明,我们二轮复习按时间顺序来整合阶段通史,既省时又高效。
参考文献
【1】 《高三历史有效复习方法初探——兼谈二轮备考基本策略》
王瑶 《好家长》 2014年18期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作者:贵港市高考备考中心历史组
4
【3】《2014年高考考前对学生的指导之一:临考复习策略》
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 周正文
【4】《高三历史复习的几点看法》 作者:刘海英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