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WENsHEHLJIKEXUE f_文 舍 掌 浅谈陆九渊的成圣思想 丁国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历朝历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曾围绕这一目标探讨如何成为圣人。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亦 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自我限隔、资质气质、物欲意见以及邪说的影响,使 得人的本心被遮蔽,故而与圣人目标渐行渐远。因此,人要成圣就必须通过一系列_T-夫去蔽明理,使本心澄明,从而实现道德主体的 自由之境,成就圣人事业。 关键词:陆九渊;_T-夫论;本心;成圣 陆九渊(1l39—1193年),江西金溪 人,字子静,号存斋,又号象山翁,人称象 山先生。南宋时期著名的道学家,是心学 一。 “万物皆备于我”的意义。可以说个体放 1.个体的自我限隔 人的本然状态时可以“参天地而立, 弃主体性是明心明理成圣路上的最大障 碍。成功的前提或者说最重要的因素就 是追求成功的人有成功的向往和为之而 系的创始人。学界一直热议陆九渊的 成天地之能,其智能非天下之敌也”。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 本心思想,而实际上,象山对于如何成为 圣人也提m过自己的一番见解。 努力的勇气。但是在异化的个体中他们 没有追求{__人君子的向往,沉湎于现实 的生活,忘却了儒家所谓的圣人理想和 追求。 能》,《陆九渊集》卷二十九,第343页)可 是人却“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 宙”(《语录上》《陆九渊集》卷i十四,第 401页 而造成虽“圣人与我同类。此心此 理谁能并之。孟子日:‘人皆可以为尧 他的成圣思想,从肯定人存在的价 值出发,认为:“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深 思痛省,枉自汨没虚过日月。”(陆九渊: 2.资质、气质的影响 “气质”“资质”等类似的词是象山经 常用来形容人的词汇,据统计,至少有60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中华书 局1980年版,第451页)“若某则不识一 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人。”(陆九渊: 舜。’……又日:‘人之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者也。’……今谓人不能,非 处。人的气禀的清浊直接影响其成圣的 快慢以及能否有意识地凸显自己的主体 性去成就成圣目标。 人之资质不同,有沉滞者,有轻扬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二三十五,中华书 局1980年版,第449页)在他看来,人生 在世,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求名求利求 富贵,而是堂堂地做个人,人生的最高理 想也不是做多大的官,而是在人生境界 贼其人乎?”(《与郭邦逸》,《陆九渊集》卷 十三,第171页)的现实。圣人与我们这 些普通人是一样的,我们有着相同的本 心、能够明白“此理”,但是如今的人却难 以做到直指本心明此理。其实并不是他 者。(《语录下》《陆九渊集》卷 十五,第 451页) 上成为“大人”(郑晓江:《论象山先生的 人生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抚州师专学 报》1999年第二期第18页),即成就圣人 事业。但在现实生活中主体的成圣之路 并不是坦途,恰恰有着种种困难,阻碍着 们不能,而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将其放 失了。良心(本心)在于人,有的人良心陷 溺但并没有消亡。不愚不肖之人自弃,已 人资质由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己之 不美而改之。(《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 十五,第470页) 气禀有厚薄昏明强柔利钝之殊。 经被陷溺的良心而不求这放失的本心。 其实只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良心是 可能呈现的,人人皆为尧舜将不是一句 梦呓,而是现实。 (《与傅圣谟(j)》,《陆九渊集》卷六,第 79页) 每个人都成为圣人。因此,我们在现实中 看到的景象是:圣人寥寥,凡人遍地。究 其原因就是成圣路上人的本心被遮蔽。 一此则气质乖戾……然俗人中,气质 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看到本心的 放失、理被陷溺不为人知,不是外在原 又有厚薄、轻重、大小。(《与董元锡》,《陆 九渊集》卷十,第135页) 、遮蔽本心——圣人之 因,而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的主观的放 弃,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有思想的 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明确人与人 的资质气禀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清明,有 的人昏浊,有的人气质美,有的人气质 途的障碍 在实际生活中,遮蔽本心、阻隔人人 存在者的主体地位。他们自觉不自觉地 放弃主体性,沦为生活的异化物。不可能 呈现本心、明理,更不可能明白“心即理” 成为圣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 主体自身的原因,又有外在的环境的原 恶,有的人气质强,有的人气质柔……这 些差距虽在,但是对于成圣最本质的本 作者简介:丁国友(1984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9级国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弩 摹~ 一畲 雩一l HU lE) 还不仅于此,它极大地破坏了“道”的形 成为什么样的人,志于义成乎君子,志于 心却是人人都有的,所以不管气质如何, 人都是可以成圣的,只是他们在通往圣 象,可能使真正的道难以彰显,传播。 与客体融合的阻碍,个体在现实中由 利成乎小人。这是在儒家道德价值上对 下之公利,反对追求一己之私利。在义利 上的选择,在象山看来直接关乎他未来 能够成圣。当然要明本心、明天理,应该 人路上,那些气禀出于劣势的人,他们要 付 更多的努力。大部分人可能终其一 生也不能实现圣人目标,但毕竟通过后 天的努力还是有可能的。 一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主体与本体合 个人利己主义的打击,儒家强调家国天 ,于此而产生异化,不能回归真正的自我, 有时甚至忘却了自己的主体身份,自然 个体的主体性也就随之隐溺了。有的人 陆九渊在《主忠信》中提到:“气质偏 弱,则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 毫不犹豫地踏上“义”这条路。因为“此理 在宇宙间无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 者,顺此理而无私焉。人与天地并立而为 即使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也没有认清自 己的道路。主体的困境,本心的陷溺,理 的遮蔽,物欲的横流将主体淹没在现实 则引之而已。”而他在《语录下》中也说 道:“资禀不好底人,自与道远,却去锻 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与朱济 炼。…‘资禀好底人阔大,不小家相,不造 作,闲引惹他都不懂,自然与道相近。资 禀好的人,须见一面,自然识取,资禀与 道相近。” 资禀好的人离道更近,而资禀不好 的人则与道相距甚远。自然他们要明心 明理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问。资质、 气禀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成圣的快慢,以 及对本心和理的理解的差距。但这些都 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克服的困难。此外, 要使资质清明还需“完养”不逐物,逐物 就可能使自己昏蔽。 3.物欲、意见的遮蔽 物欲与意见是遮蔽人本心、阻碍人 成为圣人的巨大障碍: 愚不肖者之蔽在于物欲,贤者智者 之蔽于意见,高下污洁虽不同,其为蔽理 溺心而不得其正,则一也。(《与邓文范 (一)》,《陆九渊集》卷一,第11页) 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 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 其本心。……甚至其非,则蔽解惑去而得 所止也。(《与赵监》,《陆九渊集》卷一,第 9页) 无论是愚不肖者还是贤者智者在病 理上都是一样的——蔽理溺心。只是表 现不同:愚不肖者由于过分追求物质,是 自我迷失于物欲之中,这与明本心、明理 恰恰背道而驰。物欲将人的本心遮蔽不 显;贤者智者虽明白应该追求什么,但是 在追求的过程中过于自负,将自己信奉 的意见作为真理,不能发现自己的过失。 其结果是被自己的私见所蔽,而与明心 明理失之交臂。 在所有那些蔽理溺心的因素中最大 的莫过于邪说,它以“道”的名义行于天 下,阻塞真正的仁义,骗取大家的信任, 结果非但没有达到道,使心明、理明,反 而渐行渐远,甚至是南辕北辙。它的危害 耕 曩每 l 之中。 二、发明本心——主体自 为:通向圣人之路 当主体自觉意识到本心都是天生具 有的,人的本然状态是:理与心同、物与 心同。主体在心与理、心与物上有着自我 的觉解。主体立志“成圣”直契本心。虽然 其中有着资质的影响,物欲意见和邪说 的遮蔽,甚至是个体放弃主体地位而迷 失自我,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 主体有自觉自己可以成圣,本心澄明、明 晓天理,开始走向自为,在道德时间中发 现本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时自觉就 是自为,主体的两种状态是同时进行的。 原因在于它不是向外求索的,而是内在 的自发。)主体自为去蔽解惑,发明本心, 主要采取的方式有: 1.辨志 为学成圣的第一步就是通过“辨志” 来树立成圣志向。在《陆九渊文集》的《语 录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傅子渊自此归其家,陈正己问之日: “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日:“辨志。”正己 复问日:“何辨?”对日:“义利之辨。”若子 渊之对,可谓切要。 “志”显然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志 向,而是道德原则的取向和意志。辨志是 指“分辨意识活动的动机是以什么原则 来决定的”(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辨志 的目的就是自己要立志于成为什么样的 人。事实上就是此人的道德活动中的动 机是倾向于义还是倾向于利。而儒家传 统观念很明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即在道德价值上的选择,或成为君 子或成为小人。毫无疑问,象山的取向在 于培养学生立志于义,将来成为圣贤。 在道德上的取向,决定着一个人将 道(一)》,《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2页) 人无私亦是顺此理,理具有无私陛。为追 求义也就是无私,这是和“理”想符合的, 道德意志与理合一。 2.剥落 在前面提到的本心陷溺,理被遮蔽, 其原因就在于个体自身有问题,“人心有 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 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 净尽方是”。(《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 十五,第458页)剥落就会去蔽,须是将 附着在人心上的病菌逐一地去除,还心 一个本然状态——澄明的本心。当然这 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体必须有这种自 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然后积极地 去剥落。应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主体 要有昂扬的斗志,剥落人身的物欲、意见 和邪说编织的陷阱与罗网,使本心呈现。 3.发明本心。切己自返 主体立志成圣,确定道德原则和追 求目标,“先立乎其大”确定从本心出发; “剥落”:主体去蔽解惑,将困扰本心的物 欲、邪说、意见统统剥落。接下来便是发 明本心,切己自返,回归自我。 而要做到切己自返,还是离不开格 物致知。 先生云:“……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下手处。”接下来有“伯敏云:‘如 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万物之理。’伯 敏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烦,如何尽研究 得?’先生云:‘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 然理不解自明,须是隆师亲友”’(《语录 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0页) 要正心最初的下手处就是“格物”, 但是“格物”并非朱子所说“今日格一物, 明日格一物”,“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 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致,而 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熹:《大  ̄ENWENSHEHUIKEXUE f人文社会斟字 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的差异 苗晓丽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图像叙事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表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无形象征意义,较之叙事文本显得专注、传神。文本叙事的审 美超越观念的成熟,追求言外之境、韵外之致,非成非酸之醇美。 关键词:图像叙事;文本叙事;汉画像;荆轲刺秦王 图像的表面语言,如何被想象、如何被观 看,都要详细、细致地表达出来。《易经》 “图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 代,主要是指一种象征意义的刑法。严师 古注引《白虎通》:“画像者,其衣服象五 刑也。犯墨者蒙巾,犯劓者以赫着其衣, 犯髌者以墨其髌,象而画之,犯宫中扉, 犯大辟者布衣无领。”严师古的注释说明 画像是一种刑罚,可以称之为“象刑”。原 上记载,河从图中而出,洛从书中而显 当然不仅止于取得印象与传达印象,也 要进一步思考创作的动机。然而也不是 脱离艺术直觉的纯理性思辨,而是在整 现,圣人把它当做事情的准则。因为图和 书在古代都是一样被看重的,有着深厚 体直觉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范 畴、概念以形象之语进行描述,保持艺术 赏鉴的直接性和具体性。“图像叙事是一 种现象直觉式的规定。”图像看上去明白 易解,也易于领会和应用,但是图像容易 思考不深入,不甚了了。这些特征都是立 足于图像叙事的基础上。 的历史渊源。郑樵在《通志・总叙》中说: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图谱之学由 此而生;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文,书籍 之学由此而生。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 来是形容舜帝时的贤明政治。到汉代“象 刑”成为贤明政治国家大治的一种追求。 画像具有“形象”“图画”“图形”等多层含 义。使用所谓的汉画像的语言其实包含 许多汉化图像的引用和沟通,呈现这些 纬错综成文。”可见图像在古人看来也是 十分重要的,后来的汉画像艺术给人们 留下了许多汉代的图像资料,给我们研 究历史、文学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信息。 图像是以整体直觉思维审视文学现象, 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汉画像有许多, 如山东沂南北寨村,嘉祥武氏祠,江安一 学章句》)在象山看来,理是蕴于万物之 中的,万物皆备于我,主体与客体的融合 音,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物欲、意见、邪 说暂时消隐,所以更容易获得本心澄莹 疑,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努力,一切都在于 自己的内心渴求,本心并不遥远,它就在 每个个体的身上,只须内在自觉自为,本 心即会显露。个体本心澄明,个体即是道 德主体,他在此时亦不再如前面所讲的 是有那么多障碍阻隔的人,他从现实的 困境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全新的领 域——道德自由之境。“从心所欲而不逾 矩”就是道德主体自由的表现。 参考文献: 为一体。自然理不在人身外,而在于人心 中。故“理不解自明”只要践行向自己的 本心处求即可。而表现在现实中的明理 便是隆师亲友,践行道德。象山云:“要常 践道,践道则精明。一不践道,便不精明, 便失枝落节。”(《语录下》,《陆九渊集》卷 三十五,第449页)主体不仅要向内在探 的神秘体验。不像在格物中有外界的一 些不稳定因素的侵扰。在这段文字中,象 山的弟子通过闭目静坐的方式获得了 ◇ “本心澄莹”之感。象山明确告诉他:“此 理已显也。”他这样说的理由也就是“道 不远人”、理不远人。人求之无须向外,静 坐向内求索能有所得。 求本心澄明,还要在现实中践履“道”,使 那看不见的“理”以一种有形的姿态显 现。而且要时时践履,一不践履本心可能 三、余论:圣人之境(主体 自由之状) 主体自为之路也是扫除障碍的成圣 之路,亦是本心呈现、天理显现之路。道 德主体不是往外探求本体的秘密,探寻 主体行动的依据,而是从心出发,回归于 本心。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将道德主体性 【1】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 l980. 就会被遮蔽。格物只是在现实的道德活 动中去体验。 【2]郑晓江.论象山先生的人生精神及其 实现价值fJ1.抚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院报.1999:18 如果说格物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去追 求本心澄莹,天理显现,那静坐澄心就是 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去追求本心呈现了。 象山认为静坐这种方式比格物更好,在 [3]陈 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106. 发挥得淋漓尽致,回归主体自身(本心), 使得成圣路上个体的独立人格也尽显无 静坐的时候人更容易倾听自己内心的声 蘸 国次r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