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程名称:
《汉语》
二、 课程性质:
本门课程为英语专业蒙语授课班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
三、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文学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说明文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扩大词汇,丰富文化背景知识,为三、四年级开设文学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题材的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 课程教学原那么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主要以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在课前将指定篇目读完,并作好评论。课堂教学中,教师辅以课外背景知识,如作家生平,作品语言风格,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课堂上学生可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予以讨论,并作好记录,课下可查相应的资料对评论进行修改。
五 课程时间及学分:
本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共34学时,2学分。
六 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汉语能力,课程根据学生的水平进展和专业要求,教材主要采用高等学校民族预科教材编写组组编的《阅读与写作》。老师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增加,在34学时内完成其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分体裁有针对性的择选有关代表性的篇目进行讲解讨论。可由学生先自行阅读,查参考书,课上采取小组讨论,复述故事梗概,精彩部分欣赏,集体点评,记笔记,观看电影,写书评或读后感,电影观后感,分角色表演故事片段等形式来学习其中内容。
分体裁教学篇目
记叙文:《梅园新村之行》、《海南杂忆》、《非洲鼓的怀念》、《打碗碗花》、《柔弱的人》、《秦晋殽之战》、《徐文长传》、《我的母亲》、《爱尔克的灯光》、《箱子岩》、《毕姆小姐的学校》、《柳子厚墓志铭》、《钴鉧潭西小丘记》、《风波》、《最后的常春藤叶》、《陈情表》、《社稷坛抒情》、《故都的秋》、《废墟的召唤》、《前赤壁赋》等。 说明文:
《时代的骄子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的奇迹》、《揭开记忆之谜》、《细胞战争》、《荔枝图序》等。 议论文:
《切勿放松农业》、《生命的三分之一》、《略论人生价值观的“世俗化”倾向》、《留侯论》、《天论》、《辩害》、《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勤俭节约清正廉洁》、《招贤用贤识贤》、《论求知》、《论毅力》、《流产与断种》、《读孟尝君传》、
《齐桓晋文之事章》、《“友谊”,还是侵略?》、《“礼”的困惑》、《从“石崇斗富”说开去》、《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等。 应用文:
通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计划和规划、总结、调查报告、启事、书信、经济合同、商品广告等。 古典诗词:
《蒹葭》、《橘颂》、《短歌行(其一)》、《长恨歌》、《将进酒》、《登高》、《鹧鸪天》、《无题》、《水调歌头》、《摸鱼儿》、《八声甘州》、《醉花阴》等。
七、 课程实践环节要求:
学生必须在课前按照教师要求读完指定篇目,写出读后感,课后针对性的复习,整理笔记,修改读后感,而且在力所能及的X围内查阅相关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1.通过学习要使学生领悟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与方法。
2.通过学习要使学生体悟文章阅读与写作对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的哲学感悟、深厚的文化涵养、非智力情感因素、敏感的语体把握、自觉的文体意识、艺术的审美趣味和电脑的知识技能的要求。
3.正确认识文章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性和一体性,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4.通过对经典语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多方面素养对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八、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除上课应用教材外,学生可以借阅《名作欣赏》、《青年文摘》、《读者》等期刊,可以借阅《中国古代名著选读》、《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读》等书籍。此外学生可自行参考各种文学史,文学选读,文学评论,及相关的国内外书籍。
九、课程考试与评估: 命题原那么
命题以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要求为指导,以全国统编教材为基础,体现素质教育思想,重视检查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着重考核学生掌握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理论的能力。 命题X围及比例
1.阅读是该门课程的基本部分,阅读活动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和健康思想的主渠道,课文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基本理论的载体。因此,检测学生对重点课文分析理解的意义也就十分重要。阅读能力的测试,内容涉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重点课文,命题形式涉及简要回答、理论分析等题型,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教材涉及的写作基本理论,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分析具体文章。特别强调检查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不仅要知道“是什么”(判断),而且还必须知道“为什么”(推理)和“怎么样”。
2.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片天地,因此写作能力的考核显得尤为重要。该部分命题涉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应用文诸种文体,可以大作文和小作文两种形式出现。 3.基础知识的测试,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教材涉及的写作基本理论(包括立意和选材、思路与结构及各种表达方式)和文体知识(含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2)重点课文中使用准确、生动的字、词;(3)字音、字形(限于
重点课文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4)常见的修辞方式;(5)文学常识(限于教材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内容);(6)文言文翻译;(7)教材上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填空);等等。
4.参考比例:阅读理解30%;基础知识30%;作文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