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社评 中国企业与外企的差距 外企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将一去不复返,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就能很快超越外企。虽然没有了税收 优惠,但外企在中国获得的整体溢价依然很高。未来十年,中国这个新兴币场依然是外企青睐的重点投资市场, 萁中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中国市场化进 还在继续,经济增长与广阔的市场潜力依然可期;二是中国企 业整休竞争 /]还不强,外企在技术、管理能力、治理水平方面依然领先 不可否认,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 多企业迅速成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围企业从无到有引起了世界的广泛瞩目。近年来.在一系列的跨国并购中,从联想 收购IBM,到平安收购富通,中国 业家的身影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并购市场,以至于欧美国家开始担心 中国崛起会喊胁到自己国家的产业安垒,出现了昕谓“中国喊肋论”。 然而,细心分析 不难发现,进人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很多都是大型国企,如工商银行、中国石油、 中国电信等。在这些企业惊人的市值背后,实际业绩却并不那么令人信眼:一方面,这些企业大都是垄断型 企业,享受着很低的资金或本的同时,拥有着高额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衡量企业竞 争力的标准,比如,投资收益率、持续增长能力、公司治理效率等,这些“巨无霸”企业的光环立刻被打回原形。 在世界500强中,罕有我国民营企业的事实,在某种程变上说明,在中国这个增长强劲的新兴市场中,真正 能代表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并没有能成为市场的主流。很难想象,一个主要依靠垄断企业推动的经济体.如何 能激发出市场的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很多 业家、政府官员对这些问题缺乏清醒认识:面对外资银行的进人.银行界的很多高管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外资银行根本不是本土银行的对手,本土银行与本地政府和企业建立起了高高的进入壁垒,外资只 能在外围徘徊。这个逻辑对银行这个受到保护的垄断性行业也许是成立的,但在其他大多数竞争性行业中, 价值链的高端还是牢牢掌握存外企手中,尤其是那些拥有全球生产网络、研发能力超强的跨国公司。像华为 这种能够抢占欧美国家通信设备市场份额的民营企业在中国可以说是风毛麟角;』、目比之下,外资企业在中国 却是遍地开花,几乎每个行业都有外资的影子,而且通常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制造等同于便宜、坦糙,这种印象极大影响了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放 慢以及内部市场经济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压力已经传导到厂 业罢丽,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提 升 心竞争力的重要:从宏观上看,中国要保持稳睦的增长和达到全民小康的生活水平,必须以壮士断臂的 勇气打破特权、行政命令下形或的行业垄断,让企业家们在一个公牛、透明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下竞争,更多 地依靠市场力量配置资源,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并购重组,扶持和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画 何 知松 0O8董事会D1RECTORS&BOARDS 11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