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理论传播和思想政治引领双重功能弱化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的“不好看”,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三观跟着课程走,成长伴随党的人”。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是指它对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规范,能够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注重实效性,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具体而言,就是能够激发教师们重新认识课程建设和发展,调整专业教学的理念、模式与路径,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体系,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是指它对课程建设各个环节所进行的诊断和评价,有助于促使教师们全面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是一种提醒和督促机制,可以使教师们避免走弯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已逐步得到显现,但仍然有部分教师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具体而言,就是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观念,对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缺乏正确的认识;即便开始重视起来,也只是将评价当成“副产品”,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似地突击复习。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受到评价主体的局限,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够接受,其评价结果也没有完全显示出应有的导向作用。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是教师们最需要的,也是急需解
- 1 -
决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是指它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对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尚未显现。具体而言,就是缺乏有效的监测机制,无法及时了解课程建设的实际状况,难以根据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往往流于表面,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调适功能,是指它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帮助教师们及时纠偏,实现对专业教学的有力补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调适功能未得到很好体现。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