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辛弃疾与孟子其人其文的比较

来源:小奈知识网
古典文学

辛弃疾与孟子其人其文的比较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孟子》一书,展现了孟子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在千年后的辛弃疾身上,也体现出了孟子提倡的气势、自信和正义等特点。孟子的文章气势昂扬,善于论辩;辛弃疾的词,感情激昂,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力量。辛词喜爱大量用典,《孟子》更是他常化用的文本之一。本文试通过二者做人作文的比较,找出辛弃疾词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现象。

关键词:孟子;辛弃疾;气势;形象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4-0191-02

孟子自称“善养浩然正气”,他的文章也气势十足,论辩有力;辛弃疾是一位大英雄,有着多少封建文人不能企及的传奇经历。二位在做人和作文方面都有相通之处,而充满“气势”,是他们的首要特征。

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率领几十个人冲进有几万金兵驻扎的金营,将张安国劫出,后押解至建康斩首。这种肝胆豪气颇有侠士风范,其智慧和胆识令人钦佩不已。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气”充塞于他的身体,贯穿了他的一生。他欣赏的英雄是大将军李广,“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卜算子》)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河山整顿乾坤,“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他与孟子“舍我其谁”的气概相同的是内心气势充沛,都拥有一颗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

1.2文之气势磅礴

孟子被时人称为“好辩”之人,他的善于辩论就是靠他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取得成功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的语言气势充沛,如大江大浪一泻而至,扑头盖面而来让人顾不得其他,唯有被他的观点说服。如他对万章解释“乡愿德之贼”的原因:“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孟子·尽心下》)连用几个短句,把心中的话一气突出,气势极为浩荡,继而又列举孔子的话:“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孟子·尽心下》)也是一大段排比句,在层层递进的关系下,貌似“好好先生”的“乡愿先生”的丑恶嘴脸就在这段感情激昂气势奔放的语句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辛弃疾也是一位“善养浩然正气”之人,与孟子一样,这种“气”的培养使他的性格极为突出,其豪放词也就雄壮有力,充满了英雄的肝胆豪气。辛弃疾词中也常常有关于“气”的表述。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里的“气”可以说既有对孟子“浩然正气”的继承,又有对孟子的“气”论的发展。他把这种“气”扩充为了英雄之气。“具体地说,就是歌咏历史人物,不仅注重切合本地风光,而且尤其注重将自己的身世之感打拼入内。”这就是一种对“气”的运用。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

当年辛弃疾豪气冲天,勇闯敌营抓叛徒,这种英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传奇。这两句词气势雄放,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弃疾词所说:“激昂跌宕,不可一世。”又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即使是在辛弃疾的梦中,他也是豪气干云的。词里的意象都是雄壮之物,因为宝马宝剑都是男儿常用之物,所以词一开始就带上了磅礴的气势。军营里大块吃肉大块喝酒,战场上马如飞箭弓如闪电,此等“壮词”,也只有胸怀天下,气吞江山的人才能写出来。辛弃疾跟孟子一样,写文章以内心浩然之气充沛于笔端,使之

1气势

1.1身之浩然正气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何为孟子的“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可知,孟子的“气”是一种至刚至强的气,必须用正义和道去配合它,否则就没有那种强大的力量。孟子又说:“夫志气之帅也。”(《孟子·公孙丑上》)思想意志是“气”的统帅,而“气”是充沛体内的力量。所以当孟子强调道德自律,他就用“气”来加强自我的独立人格,使个体坦荡的立足于天地之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富贵、贫贱和权势都不能使人屈服,这样的人才可以叫做大丈夫。这句话以其强硬的态度和浩然正气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谓“富贵不能淫”,比辛弃疾时代往后的文天祥的慷慨就义是谓“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气论”在以后逐渐扩展为骨气,英雄之气,爱国之气。

而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善养浩然正气”的代表。虽然他所用来配合“气”的正义和道的具体内涵跟孟子有所不同,但是并不妨害他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辛弃疾的词被称为英雄之词,因为其豪放词充溢着一股英雄豪气,纵然是他的婉约词也绝不作妮子态,往往在缠绵的语辞中隐藏着刚健之气。《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本是一首贺寿词,一般人写也就是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应酬之作,但是辛弃疾却把寿词变得如誓词般豪情万丈:“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待吾辈恢复大业后,再为先生你贺寿。他满腔的恢复河山的愿望,即便在贺词中也不忘倾吐,因为这是他毕生的追求。“文如其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大英雄,在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之际,他聚众两千人,投奔起义军首领耿京。后耿

文学界.191.

古典文学

气势磅礴,感情激昂,读之使人心潮澎湃。前人对此早有过论述,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卷一中有过这么一段评论:“稼轩是极有性情人,学轩者,胸中须先是一股真气、奇气,否则虽纸上奔腾,其中俄空焉,亦萧萧索索如牗下风耳。”此话极有见地。可我还窃以为即使是胸中没有一股真气和壮气的懦怯之人,当读到稼轩此等壮词,心中也一定会起伏万千,有向往战场为国杀敌之心。

辛弃疾除了把孟子的“气”由浩然正气发展为英雄之气外,还发展为一种悲慨之气。如上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末尾:“可怜白发生”,感情基调一下由豪壮变为了悲慨。词的上片如此英雄豪气,词的下片如此悲凉慷慨,把辛弃疾的愤激和无奈都托之于悲慨之气表达出来,从而加剧了悲剧气氛。再如: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卜算子》)

开篇笔锋雄肆,将李将军的智慧和英姿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也可窥测到辛弃疾对这等英雄人物的欣赏,因为他也是有此等智慧和豪情之人。可是结尾“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以孟子的话来收束,却是用来表达自己“力田”的天下无敌,表面虽无不平之意,可是内心的悲愤和无奈已是翻江倒海了。虽然辛弃疾用词寄寓胸中不平,但他的这些词却是悲而不伤,哪怕写哀愁也是充满了气势,这也正是他向孟子学习的结果,用“气”来运文,所以悲凉却不哀伤,胸中有气势之人,作的文章自然也有股气势。

云:“待他年,乾坤事了,为先生寿。”二者很是相似,都期待建功立业,重整河山,前者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那年辛弃疾三十岁,而后者辛弃疾已经四十五岁了。可以说,辛弃疾直到晚年都还有跟年轻时一样的豪情壮志。他的为国效力之心一直没有改变过。他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历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讽谏了当今当权者,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古人来自喻,表明自己还有为国效力之心,朝廷不应该将自己忘记。这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

3结语

孟子和辛弃疾在各自著作中的形象都非常鲜明。孟子首先是一位“善养浩然正气”和有强烈自信、远大抱负的志士,也是一位闪烁着思想光辉的大思想家,更是一位提出和践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文人;辛弃疾是一位具有显著男儿气概的英雄,也是一位具有卓越远见和才能的军官。他的《美芹十论》、《九议》,分析精准,具有可操作性;在地方当官,无论是“节制诸军,讨捕茶宼”(宋史·孝宗本纪),还是建立学校,都政绩彪炳,他更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爱国志士。同样心怀天下的孟子和辛弃疾,都曾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也都失败了。没有君王愿意采用孟子的主张,他只好在晚年著书立学;辛弃疾不能实现他上前线收复河山的理想,也在农村里隐居了几十年。

对于自身内在品格的休养,孟子和辛弃疾都是“善养浩然正气之人”,都用“气”来充实自己,不同的是,孟子强调“夫志气之帅也。”他的“志”既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品德意志,也可以看成他毕生捍卫的“道”,即恢复尧舜禹的黄金时代。而辛弃疾的“气”,更多的是被他强烈的爱国情操,想要恢复国土整顿乾坤的愿望所统帅。

这种“气”运用于笔端就使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激昂,他的论辩文如果不仔细思考很难找出漏洞,人们往往会折服于这种如排山倒海而来的论辩风格;而辛词中体现的这种孟子现象也极为明显,他的豪放词也如孟子散文一样气势充沛,读之使人心潮澎湃,这即是他学会运气入文的结果。但辛词更多的是一种“男儿气”,他常常运用一些如刀、剑、马的意象,再充分排列组合,造成飞动的气势,读之使人热血沸腾,思之唯有上战场杀敌方能体现男儿本色。即使是他的婉约词,也不是绮罗香泽之态,常常运用屈原的香草美人手法寄寓己报国无门的愤激和无奈,他跟爱国大诗人陆游一样,“未尝一日敢忘国”,用自己的英雄豪气和爱国精神在词史上留下了最重的一笔。

2主人公形象

《孟子》里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形象,他喜欢辩论,有一身浩然正气,主张施行“仁政”,讲究学习方法,这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辛词里的主人公形象豪迈而勇猛,他是一位英雄,毕生都想收复河山,却不得不长时期的隐居。不甘,自嘲,进退两难,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这就是伟大的词人辛弃疾。

孟子他是极为自信的。这种自信可以通过他气势磅礴的文章表现出来。而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要想平治天下,当今世界只有自己才有这种才能。因为对自己极为自信,才相信世上只有自己才能拯救天下。他还提出:“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这里高高在上的圣人和普普通通的平民是一样的。把人跟圣人看作是同等的,孟子就把人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对个体人格有着极大的推崇。怀揣着远大抱负的孟子一生积极向各国君王推行他“仁政”的主张,具有强烈的入世愿望。他壮年时开始周游列国,当他结束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时,他已经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

而辛弃疾更是一生以功业自许。他几乎用毕生去追求当大官,因为这是他实现抱负的唯一途径。前人对此有过这样的评论:“虽然是这样到处嚷着要做官,然而我们并不觉得他卑鄙。”他在南归后的首个十年里写的《千秋岁》中有这样的语句:“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这本是他为朋友史致道贺寿的词,这两句词乃是他对朋友的祝愿,可是又何尝不能看作是他的心声?整顿纲纪,收复河山,使乾坤再造,这正是他最大的心愿。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他又为韩南涧尚书作了一首《水龙吟》寿词,末句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宋)辛弃疾,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8年

[4]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徐柏青.论孟子中的孟子形象及其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07(1)

[6]李园媛.孟子“气”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4)

.192.文学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