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学号: 得分:
(注:本试卷总分100分,每空1分。)
1.《爱莲说》的作者是 朝的 ,他是著名的 家;“说”作为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 2.《陋室铭》的作者是 代的诗人 ,他和当时的另一位诗人 齐名,并称 。“铭”是古代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 3.纪晓岚名 , 朝的著名学者。著有 ,《河中石兽》就是出自这部作品集。他还担任 的总纂官,这部巨著分 四个部分。 4.《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 是 时代 家的代表人物。 5.《少年中国说》的选自 ,作者是 代学者 。 6.《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是 代著名文学家 ,字 。他和当时的另一位文学家 并称 ,一起倡导了当时的 运动。《小石潭记》是他被贬之后写下的 之一。 7.《黄生借书说》选自 ,其作者是 朝著名学者 ,字 ,号 ,另著有 等著作。 8.《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是 的 ,这是他的五言古诗 前的一篇小记。 9.《曹刿论战》选自 ,是我国著名的 体史书。记录了 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 国史官 所著。 10.《出师表》的作者是 时期的 ,字 ,当时著名的 家、 家。 “表”是古代 的一种文体。 11.《登泰山记》的作者是 代 派古文家 ,著有 。 12.《吕氏春秋》,又称 ,是 时 国的相国 请其门客编写的。 13.《战国策》是 末年的史学家 根据战国时事记录编辑的一部 体史书。 14.《狼》的作者是 ,字 , 朝著名的文学家,其代表作品是 ,在书中他自称为 。 15.《木兰诗》,一般认为是 (时代)的民歌。本诗选自《 》,为 代的 所编。《木兰诗》和 并称为 。 16.《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代的 ,号 ,晚年号 。 17.《武陵春》的作者是 代 派的代表人物 ,号 ,她和 派词人 并称为“二安”。
18.孟子名 , 时期 家、 家。是继孔子之后 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弟子所纂的 的书。 19.《周处》选自 朝的 编的 一书。
20.司马迁字 ,是我国 代的杰出 家、 家。他所著的 ,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也是文学名著。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检测答案
1.《爱莲说》的作者是 宋朝的周敦颐 ,他是著名的哲学家;“说”作为一种文体可以 说明事物,也可以用来发表议论。 2.《陋室铭》的作者是唐 代的诗人刘禹锡 ,他和当时的另一位诗人白居易齐名,并称 刘白 。“铭”是古代 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文体 。 3.纪晓岚名 昀 , 清 朝的著名学者。著有 《阅薇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就是出自这部作品集。他还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这部巨著分 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4.《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 战国 时代法 家的代表人物。 5.《少年中国说》的选自《饮冰室合集》 ,作者是 近 代学者 梁启超。 6.《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 子厚。他和当时的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并称韩柳,一起倡导了当时的 古文运动。《小石潭记》是他被贬之后写下的《永州八记》之一。 7.《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其作者是 清朝著名学者袁枚 ,字子才 ,号 随园主人,另著有 《随园诗话》 等著作。 8.《,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 东晋 的陶渊明 ,这是他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 前的一篇小记。 9.《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是我国著名的 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 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 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著。 10.《出师表》的作者是 三国时期的 诸葛亮,字孔明 ,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 的一种文体。 11.《登泰山记》的作者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家 姚鼐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 12.《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 战国时 秦国的相国 吕不韦请其门客编写的。 13.《战国策》是 西汉末年的史学家 刘向 根据战国时事记录编辑的一部国别 体史书。 14.《狼》的作者是蒲松龄 ,字 留仙 , 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其代表作品是 《聊斋志异》 ,在书中他自称为 异史氏 。 15.《木兰诗》,一般认为是 南北朝时北方魏朝(时代)的民歌。本诗选自《乐府诗集》,
为 宋代的 郭茂倩所编。《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 乐府双璧。 16.《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宋 代的 欧阳修,号醉翁 ,晚年号 六一居士。 17.《武陵春》的作者是 宋代婉约 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 ,号 易安居士 ,她和
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 并称为“二安”。
18.孟子名 轲 , 战国 时期 思想 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 儒 家学派的又一位大
师,被尊为“ 亚圣”。《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弟子所纂的记载孟子言行 的书。 19.《周处》选自 南朝的 刘义庆编的 《世说新语》 一书。
20.司马迁字 子长 ,是我国 汉 代的杰出 史学 家、 文学 家。他所著的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 体 通史,也是文学名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