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毕业语文复习培优试卷测试卷含答案
1.看拼音,写词语。
kāng kǎi tuì suō shùn jiān yuán jiù qī liáng ( ) ( ) ( ) ( ) ( )
2.(本题1分)下列带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挑剔(tì) 一律( lǜ ) 搅和( huo ) 一模一样(mú) ....B.挪移(nuó) 黄焖鸡(mēn) 处( chǔ )死 头晕目眩(xuàn) ....C.祈祷(qǐ) 栅栏(zhà) 间断(jiān) 锲而不舍(qiè) ....D.火炽ng) 万象更(chì) 畜养(xù) 菱角(lí新(gēng) ....3.下面几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燃烧 染缸 司空见贯 随心所裕 B.幼稚 念叨 焉知非福 戛然而止 C.蟋蟀 脉骆 千捶万凿 万象更新 D.倾复 依偎 掩掩一息 含情脉脉 4.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 A.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C.这是小镇经历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夜。
D.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在北京科技博览会上展出的一种“纳米电池”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B.通过这次诗歌诵读活动,使同学们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今后我们应该接受教训,避免此类事故不再发生。
D.同学们大声地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6.下列语句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正确笔顺书写时,“兜”字的第五笔是横折。
B.“奇花异草”“见异思迁”两个词中的“异”都是“不相同”的意思。 C.“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不足为奇”都表示因为常见而觉得平常了。 D.“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递进。 7.下列人物与书名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三国演义) B.武松——(水浒传) C.卖火柴的小女孩——(格林童话)
D.王熙凤——(西游记)
8.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就在这时,我看见我的同桌站在队伍的前面,好像在向我打招呼。 ①购买车票的队伍长长的,轮到我得好久。 ②我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呢,心里十分着急。
③我灵机一动,悄悄地走到她身旁,趁势站在她前边。
④站着站着,我想到《小学生守则》,感到很惭愧,悄悄退回原位。
A.①之前 9.句子仿写。
B.①一②之间 C.②一③之间 D.③一④之间
例句:祖国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祖国是蓝天,我就是蓝天上的一朵云。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理解填空。
(1)《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论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代名臣于谦曾经在敌军来犯时带领军队保卫京师,他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宁愿战死决不投降。在他的名作《石灰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是他志向的最好体现。
(3)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时,我们要用清代郑燮赞扬竹子的两句诗来勉励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药虽然是苦的,但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忠实的劝告往往都是不喜欢听的,但是却对行动有好处。
11.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请你参加“走进名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相关练习。
(1)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名人语录,请写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另外一种节目形式。 ①课本剧
②___________________
(3)明天下午,班级将开展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课本剧演出活动,由你去邀请班主任林老师,你会怎样对林老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言文阅读。 多言何益①
子禽②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③鸣口干舌擗④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⑤时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⑥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①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益:好处。②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③恒:常常。④擗(pǐ):同“敝”,困、疲劳。⑤以:按照。⑥之:助词,的。 12、对“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B.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D.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13、借助文言文后的注释,猜想“开卷有益”的意思,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做试卷可以增加知识。
B.打开书本阅读是有好处的。 C.把书打开可以增加知识。 D.做试卷确实是非常有好处的。
14、下列选项中“之”的意思与“唯其言之时也”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A.虽与之俱学 C.思援弓缴而射之 A.多说话有好处。 C.切合时机地说话才有用。
B.送孟浩然之广陵 D.通国之善弈者也 B.多说话没有好处。 D.多说鼓励别人的话才有用。
图书馆办证须知
办证:
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持有效证件(身份证、军人证、护照等) 均可办理读者证:未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申办读者证需持户口薄或由其监护人持身份证办理。 办理步骤:
①读者凭有效证件领取申请表,按实际情况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外地和外籍读者需填写住址及电话),并选择需要开通的读者证功能。
②一楼服务台、图书流动车服务站办理登记手续并交付办证费用,领取读者证。 读者证类型一览表 借阅类型 权限押金 C1级
可借各类图书、期刊、光盘,及享有“基本读者证”权限
总书价不超过100元,可借图书5册、期刊5册,并可借分馆图书2册50元 B1级
可借各类图书、期刊、光盘,及享有“基本读者证”权限
总书价不超过200元,可借图书5册、期刊5册,并可借分馆图书2册100元 B2级
可借各类图书、期刊、光盘,及享有“基本读者证”权限
总书价不超过400元,可借图书10册、期刊5册,并可借分馆图书2册200元 B3级
可借各类图书、期刊、光盘,及享有“基本读者证”权限
总书价不超过600元,可借图书15册、期刊5册,并可借分馆图书2册300元 基本读者证
可通过互联网使用本馆海量数字资源,浏览和下载专业资料;可使用本馆电子服务区资源(外网2小时,内网2小时,外网需18周岁以上方可使用);可使用本馆玩具图书馆免费 16、如果你独自前往该图书馆办理读者证,需要准备的有效证件是______,到图书馆或者______办理登记手续并缴费。
13.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15、文言文中墨子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
17、星期天,张老师去图书馆借阅光盘,他需要办理_____、_____、_____、_____读者证中的任意一种则可借阅。
18、如果你在阅览室挑选了10本书,总价超过400元,你需要办理______读者证才可以借阅。
19、33岁的美国公民琳达需持有效证件 就可办理图书馆读者证,她只要办理了图书馆基本读者证就能使用外网和内网资源(是、不是)(请用“√”选择)。如果你是该图书馆的志愿者,一位外籍人士向你咨询如何填写办证申请表,你会这样跟她介绍: 。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 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 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②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 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⑧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20、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 21、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打“√”。 2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守望:__________炙热:______
23、段①和段⑦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描写的。
24、文中哪一处描写最让你感动?用直线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 15.习作。 题目:小镜头·大道理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亲身经历的哪些事?这些事给与你怎样的启示?请你围绕题目选材写一篇习作,注意做到中心明确,详略得当,首尾呼应,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少于400字。(提示:不许仿套或抄袭例文;不许出现真实的学校名称或人名) 16.习作天地。
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有一段时光常常萦绕在心头。我们曾感受过,《窃读记》里,林海音的那段让她既惧怕又快乐的阅读时光;《落花生》里,许地山和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童年时光……请以“那一段时光”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真实有条理;③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1. 慷慨 退缩 瞬间 援救 凄凉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慨、缩、瞬、援、凄”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D
解析:D
【详解】(本题1分)高年级教学中,更应该聚焦于学生的多音字训练,让学生分辨出平时容易混淆的拼音,帮助学生规范普通话。其中A选项中“挑剔”的“剔”读“tī”,B选项中“黄焖鸡”的“焖”读“mèn”,C选项中“祈祷”的“祈”读“qí”,“间断”的“间”读“jiàn”,所以选择D,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字音的能力。
3.B
解析:B
【详解】考查汉字字形。
A.司空见贯——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随心所裕——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C.脉骆——脉络;千捶万凿 ——千锤万凿:千锤百炼的意思,通过了很多的磨练。 D.倾复 ——倾覆;掩掩一息——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
4.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掌握。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A:从本句中的“发疯般”可知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对病句的掌握,要注意掌握病句的基本类型,并且能准确判断病因。 选项A属于搭配不当,“唤来”不能和“目光”搭配,可改为:近日,在北京科技博览会上展
出的一种“纳米电池”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选项B属于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改为:这次诗歌诵读活动,使同学们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选项C属于不合逻辑,可改为:今后我们应该接受教训,避免此类事故再发生。 选项D正确。
6.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意思、汉字笔顺、破折号作用的掌握。
A.“兜”字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横、撇、竖提、横折、横、撇、竖弯钩,其中第五笔是横。
B.异的意思有: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特别③惊奇;奇怪④另外的;别的;不同的⑤分开。“奇花异草”的意思是希奇少见的花草,所以其中的“异”取第②种意思。“见异思迁”的意思是缺乏主见,这山望着那山高,遇到不一样的就改变趋向,所以其中的“异”取第④种意思。
D.破折号的作用有: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或者转折、表中断或停顿。本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解释“最后一天”指的是“除夕”。
7.B
解析:B 【详解】略
8.C
解析:C
【详解】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结合句子“我灵机一动,悄悄地走到她身旁,趁势站在她前边。”可知前面的句子应为:就在这时,我看见我的同桌站在队伍的前面,好像在向我打招呼。 9. 祖国是花园 我就是花园里的一朵花
【详解】考查了句子的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10.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和谚语俗语的背诵默写。
(1)本题考查的是《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题干中,一儿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的语句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原句内容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本题考查的诗歌是于谦的《石灰吟》,全诗内容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
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他志向的诗歌的后两句。
(3)本题考查的诗歌是郑燮的《竹石》,全诗内容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本题考查的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贤文是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演讲 李老师您好!同学们明天下午要开展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课本剧演出活动,您有时间来观看吗?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人名言的积累和掌握。 根据题干要求,要求学生写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 如: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本题考查综合能力。
本题需要同学们为这次“走进名著”活动设计一个活动内容,可以是:(1)开展课本剧;(2)开展一次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读后感评选比赛;(2)开展一次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要求和老师进行对话,首先要注意多使用敬称,如:您,然后注意语言的简练,不要讲废话。
如:明天下午,我们班要开展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课本剧活动,诚挚邀请您来参加。
12.A
解析:12、A 13、B 14、D 15、C
【分析】文言文翻译: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虾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震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1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节奏。文言文的断句技巧包括看关键词、利用修辞断句、总分关系断句法、借助固定结构等。本题可以根据意思来划分。
13、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益:好处;卷:书本;可知“开卷有益”意思是打开书本阅读是有好处的。
14、本题考查“之”的解释。“唯其言之时也”中的“之”是助词,的。“虽与之俱学”中的“之”是代词,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去;“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是代词,他;“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是助词,的。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这句话可知墨子要说明的观点是切合时机地说话才有用。
13.C
解析:16、 户口簿 一级服务台
17、 C1级 B1级 B2级 B3级 18、B3级
19、护照 是 您好,您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填写您完整的个人资料,因为您是外籍人士,还需填写个人的主旨及电话,然后选择您需要开通的读者证功能即可。 【分析】
16、本题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结合办证内容可知:如果你独自前往该图书馆办理读者证,需要准备的有效证件是户口簿,到图书馆一楼服务台或者图书流动车服务站办理登记手续并缴费。 17、本题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结合读者证类型一览表可知,星期天,张老师去图书馆借阅光盘,他需要办理C1级、B1级、B2级、B3级读者证中的任意一种则可借阅;如果张老师在阅览室挑选了10本书,总价超过400元,他需要办理B3级读者证才可以借阅。 18、本题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如果张老师在阅览室挑选了10本书,总价超过00元,他需要办理B3级读者证才可以借阅。
19、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根据文段中的办证内容“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持有效证件(身份证、军人证、护照等)均可办理读者证:未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与外籍人士申办读者证需持户口薄或由其监护人持身份证办理。”可以得出她办理读者证的说法正确。
本题考查了口语交际的能力。结合对文本的理解组织语言。符合题干的要求,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14.20、阳光下的守望 21、庄重 凌乱 漠然
22、 意思是看守瞭望。指母亲坚持站在烈日下看守、瞭望孩子; (形)像火烤一样的热。指当时的天气像火烧烤一样的热。 23、
解析:20、阳光下的守望 21、庄重 凌乱 漠然
22、 意思是看守瞭望。指母亲坚持站在烈日下看守、瞭望孩子; (形)像火烤一样的热。指当时的天气像火烧烤一样的热。 23、 神态 外貌 动作 语言
24、“母亲在烈日下只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感动原因:母亲此时虽然干渴难忍,但她的心中只有儿子。因此,她强忍着干渴,也不离开半步。
25、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孩子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守望的是孩子能早日凯旋,守望的是孩子能有一个辉煌、灿烂的前程。 【解析】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文段的内容,主要描写的是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文段的标题可以是《阳光下的守望》
21、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 凝重:(形)①庄重;稳重。②浓重
庄重:(形)严肃端正;不轻浮。符合原文的语境。 杂乱:形容繁多而又无序,缺乏条理。
凌乱:(形)杂乱又不整齐,没有秩序。符合原文的语境。 漠然:(形)毫不在意、毫不关心的样子。符合原文的语境。 肃然:严谨恭敬的样子。 22、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
结合词语的特点以及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解释词语时要写出词语的本义和文中义即可。本题中“守望”意思是看守瞭望。指母亲坚持站在烈日下看守、瞭望孩子。“炙热”(形)像火烤一样的热。指当时的天气像火烧烤一样的热。 2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从“母亲神情漠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可以得出这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从“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可以得出这是动作描写。 24、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文段中最让人感动的描写,写出理由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理由完整充分。 2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第六七段的内容: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可以得出母亲守望的是孩子。守望孩子能有一个好成绩,有一个好的前程。围绕这个方面来回答即可。 15.范文:
小镜头·大道理
中午十二点,正是上下班回家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从远方驶来,在人们焦急 解析:范文:
小镜头·大道理
中午十二点,正是上下班回家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从远方驶来,在人们焦急期盼的目光中停在路边站点上。站牌旁站着一堆等待的人们。车刚刚停稳、开了车门,还没等人们下车,在下面等得烦躁不堪的人们就蜂拥到了车门口。
一群人将车门围了个水泄不通,谁都想先上车,争先恐后地往上拥。而不知所措、等着下车的人们僵在了那里。其中,有一个高大的男子一把推开堆在门口的人,冲上了车,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好不容易才都挤上了车。
车终于缓缓开动了,摇摇晃晃地行驶着,车内闷热无比,令人烦躁。汽车就像一个沙丁鱼罐头,里面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就这样继续前行。这时,有人开始抱怨了:“车里怎么这么多人啊!你们就不会坐下一趟车吗哎呦,谁踩了我的脚!”有人反驳道:“那你怎么不坐下一趟车刚才你不是也抢着上车的吗?又不是只有你活着。”又有人说:“这么热的天,谁不想早点回家啊,啊挤死我了!”其他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起来,原本就热的车上变得更燥热了。
到了某一站,有一个座位上的人下车了,站着的人又挤到了那个空座位边,争着抢着要坐下。这是,一位步履瞒珊的老人拄着拐杖上了车。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他,说:“老爷爷,您坐这儿。99然后伸手去扶他。没想到,小女孩刚离开,就有一个年轻人坐了上去,之后就将头扭向窗外。老人张了张嘴,没说什么,颤颤巍巍地站在了一边。小女孩撅起嘴来:“你干嘛坐这儿,这是我给爷爷让的位子!”年轻人瞪了她一眼:“要你管啊,小东西!你离开了这个位置就不是你的了,我坐上去有什么不对呀!”
车到了终点站,大群的人又挤下了车,接着喧嚷、推挤……看到这儿,我不禁想,世界上有真善美,就会有假恶丑,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品德高尚,这个社会怎么还会是这个样子?都说中华民族要讲文明、讲美德,可是一到关键的时候,秩序呢?文明呢?美德呢?在利益的面前,谁又能守住清规,舍己为人呢?都口口声声说品质高,讲文明,但在实践中,还不都是只会说不会做的假布偶相信就公交车这个例子在很多城市都是常见的吧,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在炎热的骄阳下,谁又能上下车不拥挤、给老人让座、甚至等下一趟车呢?难道这个丑陋的小镜头不值得我们深深反思、品味吗?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要求以“小镜头·大道理”为题,围绕生活中让你感触的某个“小镜头”进行描绘,写一篇记叙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小事会让我们深有感触,有的让我们感动,有的给予我们启迪,有的让我们深思……。选择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去写,注意要以小见大,写出你的感受或启示。写作时可开篇入题,直接叙事,注意写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中间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人物的特点。结尾重点写一写通过这件事自己的反思。 开头:对事情发生的背景进行铺垫,写出事件的起因。
过程:对事情的经过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我的心情我的感受等是如何的。
结尾:点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升华文章主旨即可。
16.例文: 那一段时光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段美好的时光。对这段时光的回访只能在深夜看书时的冥想中,只能在甜美的梦境里。如果有时光隧道存在,很想穿梭回到童年。因为,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那
解析:例文:
那一段时光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段美好的时光。对这段时光的回访只能在深夜看书时的冥想中,只能在甜美的梦境里。如果有时光隧道存在,很想穿梭回到童年。因为,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那些日子,充满了玩的快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门前的院子里,我的小朋友总是一呼百应。我们玩普通的游戏,比如跳皮筋。是这样的玩法:若有八个人,分两组,各出一人撑着皮筋,从脚踝开始,一点一点向上升,看哪组跳得最高。那种情形有点象两队PK升级,最后,我总是能跳到最高。这时,两组基本上就只有两个人了,大家睁大眼睛看谁能跳得过了“小举”,一般过“小举”就得有高水平了,还得助跑。若都过了“小举”,我们最后就比拼“大举”这个级别了。我先快速助跑,然后双脚背身跳起,用脚尖去勾皮筋,成功时大家高兴得欢呼,失败时只能一声长叹,常常玩得不知天黑。有时,我的姐姐也加入我们玩的队伍,她来主要是为我们排练节目,当大院里的人无聊得发慌时,我们这个小小演出队会出场为他们演出。
记得有一次快过年了,大院里的人真的集合在礼堂里,等待我们的表演时,我非常兴奋,也很紧张。我独唱《映山红》,记得是上台了,小小的我唱出的歌声是颤动着的,但唱完了,听到了“如雷鸣般”的掌声,幸福的感觉,快乐的感觉,温暖了我的童年。 那些日子里,充满了吃的快乐。我生长在南方,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到了成人后,好多已成为记忆。那时常常窜到同学家的甘蔗地里去吃甘蔗,吃得嘴角裂开;吃那些红红的水水的甜甜的樱桃,但吃不多,因为妈妈买得不多,可能有些贵吧;不过,没水果吃的时候,我还会和小朋友们吃生地瓜,吃生红薯,在放学的路上跑到水田里去挖荸荠吃,有时在水里里涮涮擦擦啃了皮儿就吃了,不管卫生不卫生,真甜到心里。秋天来临的时候,还和同学上拐枣树,勾拐枣吃,是一种软软的清甜记忆。那时,奶奶还会在夏天给我们烙槐花饼吃,上树摘槐花的活儿我包了,我从没摔过。槐花饼很香,但现在我怎么做却也做不出童年那种味道了。
童年的时光是一首小诗,似水流年中,很多事情很多人已渐渐淡出我的记记,但童年那段时光的美好如一幅美丽图画,如一首动听的歌谣,让我温暖,让我宽厚,让我乐观地面对人生。
【详解】此次作文是命题作文。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要写出那一段时光带给你的感受,快乐、美好、难忘等。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⑤要加入一些修辞,使内容更生动。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景物环境渲染气引出下文)
正文:通过具体事件交代那一段时光的给你的感觉,用上修辞使描写更形象。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