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阳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来源:小奈知识网
南阳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1. (3分) (2019高三上·北仑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________,筋骨之强,________,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2)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李煜《虞美人》) (4) 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孟子·寡从之于国也》) (5)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________,________?(《渔父》)

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2. (4分) (2020高一上·合肥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 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书法是写字,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要想 , 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 , 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 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 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第 1 页 共 14 页

B . 不仅仅它是艺术,首先因为书法是中国的文字 C . 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艺术 D . 它首先因为是中国的文字,而不仅仅是艺术

(2) 依次填入文中下划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独步一时 薪火相传 潜移默化 水乳交融 B . 独一无二 薪火相传 耳濡目染 合而为一 C . 独步一时 生生不息 潜移默化 合而为一 D . 独一无二 生生不息 耳濡目染 水乳交融 (3) 文中下划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书法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 B . 书法不仅是写字,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C .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 D .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3. (15分) (2017高二下·黄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前三卷入传学者共284人,第四卷依《明史》旧规,为袭封衍圣公之孔子后裔11人。前三卷为全传主体,以学术好尚而区分类聚,大致第一卷为理学,第二、三卷为经学、小学。入传学者上起清初孙奇逢、黄宗羲,下迄晚清王先谦、孙诒让,一代学人,已见大体。各传行文皆有所本,或史馆旧文,或碑志传状,亦称大致可信。因此,数十年来,几辈学人之治清代学术史,凡论及学者学行,《清史稿·儒林传》不失为一有价值之参考文献。

②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加以书成众手,完稿有期,故而其间的疏失、漏略、讹误又在所多有,从而严重影响了该传的信史价值。姑举数例,以见大概。

③卷一《陆世仪传》,称传主“少从刘宗周讲学”。据考,陆氏虽于所著《论学酬答》中表示,刘宗周为“今海内之可仰以为宗师者”,却并无追随其讲学的实际经历。惟其如此,乾隆年间全祖望为陆世仪立传,才说陆氏因

第 2 页 共 14 页

未得师从刘氏而“终身以为恨”。又传末记陆世仪从祀文庙,时间亦不确。传称:“同治十一年,从祀文庙。”其实,江苏巡抚之疏请陆氏从祀,事在同治十三年四月,五月十六日饬下礼部议复,从祀获准,已是光绪元年二月十五日。

④又如同卷《颜元传》,称“明末,父戍辽东,殁于关外”。“戍”字不实。据考,颜元父至辽东,系明崇祯十一年为入关清军所挟,非为明廷戍边。一字之讹,足疑撰传者之立足点所在。

⑤再如同卷《唐鉴传》,记传主“咸丰二年,还乡”亦不确。此传源出曾国藩为传主所撰《墓志铭》,曾文记唐氏由江苏还乡,作咸丰三年。而传主嗣子尔藻撰《行述》,于唐氏还乡事记之甚详。云三年正月,“由苏至浙,意欲回楚”,因南昌道阻,遂“侨居武陵,暂为息足”。四年正月启程,又应友人邀,逗留江西白鹿洞书院,“冬月始抵长沙”。可见,唐鉴晚年返乡,当依《行述》作咸丰四年十一月。

⑥戴震为乾隆间大儒,影响一时学风甚巨。在《清史稿·儒林传》中,戴氏本传举足轻重,不可率尔操觚。然而此传则疏于考核,不惟于传主著述题名、卷数每多不确,而且于重要学行似是而非。传称“年二十八补诸生”,不确。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洪榜《戴先生行状》、王昶《戴东原先生墓志铭》,均作乾隆十六年补诸生,时年29岁,此其一。其二,传称“与吴县惠栋、吴江沈彤为忘年友”,亦不确。惠栋、戴震相识于乾隆二十二年,戴少惠27岁,确为忘年之交。而沈彤已于乾隆十七年故世,终身未曾与戴震谋面,“忘年友”云云,无从谈起。疑系张冠李戴,将沈大成误作沈彤。其三,紧接“忘年友”后,传文云“以避仇入都”。倘依此行文顺序,则先有与惠、沈订交,随后传主才避仇北上。其实大谬不然。戴震避仇入都,事在乾隆十九年,三年后南旋,始在扬州结识惠栋、沈大成。于此,戴震事后所撰《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沈学子文集序》,言之最明,文繁恕不过录。

⑦他如于吕留良、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视而不见,拒不入传,则已非疏失可言,而是腐朽的历史观使然。

⑧有鉴于此,清理《清史稿·儒林传》之讹误,爬梳史料,结撰信史,已是今日学人须认真去做的一桩事情。 (节选自陈祖武《漫谈清代学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史稿·儒林传》对有清一代近300位学者所作记述都有依据,总体上是可信的,因此受到清史专家的普遍重视。

B . 陆世仪传记中存在的错误,从性质上看,应该是传记编撰者疏失大意所致,倘能加以精核,这类过失可以避免。

C . 戴震本与惠东、沈大成是忘年之交,但在戴氏传中沈大成却被误作沈彤,实际上沈彤和戴震二人素未谋面。

第 3 页 共 14 页

D . 唐鉴传中还乡时期出现错误,这与曾国藩的疏忽有一定关系,曾国藩误记作咸丰三年,传本于曾文又讹为二年。

(2) 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 . 第③~⑥段用具体实例论证《清史稿·儒林传》存在的问题。 C . 第⑦段指出《清史稿·儒林传》更严重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 D . 第⑧段提出策略,建议现代学者梳理史料,重撰清代儒林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史稿·儒林传》用专卷为孔子11位后裔作传,这种体例虽非《清史稿》编撰者首创,却体现了学不忘本的精神。

B . 《清史稿·儒林传》传主履历上的疏失错漏,其因有二,一是客观上集体创作、时间仓促,二是主观上腐朽的历史观念。

C . 颜元的父亲本来是为清军裹挟到关外,却被记为戍守辽东,这应是作传者有意为颜元隐讳,即所谓的为尊者讳。

D . 《清史稿·儒林传》的错讹虽然很多都无伤宏旨,比如进学年龄一岁之误,但毕竟有违信史的真实性,不容小视。

4. (20分) (2020高三下·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孩 赵淑萍

1980年的夏天,酷暑,狗都热得吐舌头。我却忙着串门,从这家的葡萄架穿到那家的丝瓜架,脚下不时被南瓜藤缠绕,不时有热浪夹着青草被烤的香味阵阵袭来。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

从一家丝瓜架下穿过,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喊:“英子,过来!”

原来是陈金莲。她在堂檐纺石棉。她下了纺车,端了椅子让我坐。转身去井里打水洗手,还吊上一个被井水镇了半天的菜瓜,然后,用拳一砸菜瓜,脆脆的瓜马上裂成两半。她抠去瓜子,递一半,让我吃。“英子,你快讲点

第 4 页 共 14 页

城里的事给我听!”

这个陈金莲,比我大十岁,也不沾亲带故,但是,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回来她对我就分外地客气。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人很多吃单位食堂。食堂里各种点心都有,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

“城里女人都穿裙子吗?”她问。

“穿呀。老太太和小女孩都穿裙子,她们有的还戴墨镜。”我说。 她的眼睛落在了我的小花裙上

“英子,你跟我来!”陈金莲把我带进她的睡房。虽然家里人都不在,她还是锁上了房门。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我看到她的光洁的白生生的一截小腿。“英子,好看吗?”她问。我真心觉得好看。其实,陈金莲长得很漂亮,粗粗的辫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高高隆起的胸脯,这一切都让一个小女孩盼着自己也快快长大。

“那好,明天晩上,天黑时,你穿着裙子,早点站在路口的那棵皂角树下好不好?到时,我穿着裙子过来,你一定要看着我。”她说。

我很奇怪,这算啥事呀。那棵皂角树,村民们晩上就在那里乘凉,我也常跟我妈妈一起坐那边。

第二天,我按照她的话做了。白天的暑热退了,人们都围过来了。在大树下,一边谈天,边摇着蒲扇。也有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去村干部家的院子里看电视,那黑白电视,经常飘雪花,大家还看得津津有味;有的是就着凉风去游荡。

突然,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身影正由远至近。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一样摆动。而那个陈金莲,她就昂着头挺着胸过来了。

“这不是陈家的丫头吗?真不像话。穿起裙子来了,伤风败俗!”已经有几位中年男人发话了。而一些后生则轻佻地吹起了口哨。那些妇女们更是鄙薄,“眼戳刺”“眼戳刺”地叫着。一位老太太,好像是陈家门的老祖宗,颠着一双小脚,鼓着劲儿厉声道:“这丫头不像话,明天我去把她的裙子给剪了。”可不管怎样,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

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回家我问妈妈,为什么这村里的男女说话调笑肆无忌惮,但女孩穿条裙子就犯了大忌?而且,傍晩女人们从地头收工回来,在河埠头洗脚,裤腿卷得老高的,比穿长裙露出一截小腿肚要厉害多了。妈妈说那是在农村。“我也穿着裙子呀。他们怎么都对我客客气气的?”我问。妈妈说:“因为你是个孩子,

第 5 页 共 14 页

而且,你是城里的孩子。

我很关心的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到底有没有拿着剪刀去绞陈金莲的花裙子,结果大概是没有。只是,后来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因为这,陈金莲死也不肯嫁给他了。后来,陈金莲又穿上了另一条裙子。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大家也不知道该去骂哪一个了。

有人说,陈金莲穿裙子,其实早有预谋。因为,她那条裙子就是她的堂妹、小脚老太太的嫡亲孙女、学裁缝的阿花做的。而且,村里女孩的裙子,式样都一样,想必都出自阿花之手。她们一起做的裙子,已经藏了一阵子了。

多少年后,一次我回故乡,听陈金莲跟阿花说:“你说现在的女孩咋回事,裙子越穿越短?”“老姐姐,以前呀,她们让我做裙子,我都做能盖住膝盖的。可是,现在她们根本不要我做,都直接去店里买了。”“年轻人,就由她们去吧。”陈金莲说。说着,她的目光,投向了路口的那棵皂角树。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1期) [注]①眼戳刺:慈溪话,讨厌的意思。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写夏天热浪阵阵,旨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为下文写村民乘凉和陈金莲穿裙子营造特定环境。 B . 陈金莲对“我”分外客气的原因是,她想从“我”这里打听城里的事,渴望过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C . 大部分村民们生活单调乏味,对新鲜事物的极力抵触,这些都表现了当时农村的闭塞落后、封建与保守。 D . 小说中多用口语与方言,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自然而然把读者带入与城里生活不同的乡村世界。 (2) 请简要分析陈金莲这一人物形象。

(3) “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5. (9分) (2020高一下·牡丹江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第 6 页 共 14 页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扣题目,点明题意,但又蕴含着奔忙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 B . 颔联中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反衬了凄凉冷落的气氛。

C . 颈联是用典抒情,用唐朝时的贾谊被贬长沙和初唐时的褚遂良被贬潭州来抒发情怀。 D . 诗的最后一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 (2) 下列对本诗颔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 B . 表达举目无亲的孤寂悲苦心情。诗人远行之际,唯有岸花樯燕相送,反衬举目无亲的孤寂悲苦心情。 C . 流露出无限的悲凉凄楚。这两句情景交融,表面在写景,而且写得很美,其实是作者不想再漂泊了,所以希望它们挽留自己。

D . 表达飘荡无依的深厚感喟。诗人自己流连彷徨,却又不得不辗转流徙,有飘荡无依的深厚感喟。

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

6. (23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余生①书 戴名世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

第 7 页 共 14 页

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②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安徽舒城人,戴名世的学生。《南山集》案起,余湛牵连下狱,不久病死狱中。②潜德幽光:指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揆以《春秋》之义 揆:衡量 B . 有廑廑志其梗概 廑廑:只,才 C . 相继澌尽 澌:老去 D . 而世所流布诸书 布:散布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 昔者宋之亡也 凌万顷之茫然 C . 窃有志焉 则将焉用彼相 D . 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 醉则更相枕以卧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8 页 共 14 页

A . 本文开篇先交代作书目的,第二段阐明编写南明史的意义,第三段写搜集南明史料的种种艰难及自己的抱负,最后一段重申自己的志愿与决心。

B . 作者认为南明政权的历史意义不低于蜀汉和崖州的南宋政权,但因为清政府的文字禁忌严厉,所以南明政权的史实已经湮没无闻,令人悲叹。

C . 作者有感于世无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史学家,于是慨然以修明史为己任,但又感慨于自己一生穷困潦倒,根本无力搜集史料。

D . 这篇散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又首尾照应,显得极有法度。且善用曲笔,貌似恭敬,其实是极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文字狱的酷烈。

(4)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近 日 方 宽 文 字 之 禁 而 天 下 所 以 避 忌 讳 者 万 端 其 或 菰 芦 泽 之 间 有 廑 廑 志 其 梗 概 所 谓 存 什 一 于 千 百 而 其 书 未 出 又 无 好 事 者 为 之 掇 拾 流 传 不 久 而 已 荡 为 清 风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 ②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 7. (16分) (2019高三上·南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矩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

第 9 页 共 14 页

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B . 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C . 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D . 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唐,西汉人。其祖父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曾跟李牧共同带兵打仗。汉武帝时,有人举荐冯唐为官,但当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难再出仕。所以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B . 中郎,郎官的一种,其职为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同为汉代人的苏武曾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张衡曾官拜郎中,担任的都是性质一样的官职。

C . 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之句,用的就是文中魏尚之典,希望自己能成为像魏尚那样的贤臣。

D . 景帝为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武帝的父亲。景帝与父亲文帝一起继承汉业,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史称“文景之治”。

第 10 页 共 14 页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文帝重视人才。他多次听高祛说赵国将军李齐贤能,十分向往;后来听冯唐说到廉颇、李牧,更是倍感遗憾。

B . 冯唐敢于直言。他曾两次当面指出文帝不能任用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让文帝十分恼火。

C . 冯唐对治国颇有见地。他告诉文帝应向古代的国君学习,充分地信任官员,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的自主权。 D . 冯唐士宦文帝、景帝两朝,武帝时过于年老不能做官,他的儿子因此得以任用。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②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六、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19高二下·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崔卫平

2010年10月,著名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在自己的手机上,写下这句话,并发到微博上,经转载,这句话在网上广泛流传。

这些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设想把它跟帖到崔卫平教授的微博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角度自选,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 11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

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1-1、

1-2、

1-3、

1-4、

1-5、

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2-1、

2-2、

2-3、

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3-1、

3-2、

3-3、

4-1、 4-2

第 12 页 共 14 页

4-3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5-1、

5-2、

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

6-1、

6-2、

6-3、 6-4

6-5

7-1、

7-2、

第 13 页 共 14 页

7-3、 7-4

六、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8-1

第 14 页 共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