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 《天津护理》2O11年2月第l9卷第l期 留置针使静脉穿刺处血管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受损,穿刺处 血管弹性降低,血管扩张,针孔处易形成渗漏。轻度局部外渗 8例,由于护理人员穿刺时反复进退针,可能多次刺伤血管外 壁,在高压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被刺伤处血管有可能承受不 了注射时的压力,使造影剂从穿刺处渗漏至皮下。严重局部 外渗】例,该患者为癌症衰竭期,血管细滑、充盈差,反复穿刺 后才抽到回血,此回血可能是多次穿刺后机械损伤致皮下血 肿而误认为在血管内,高压注射造影剂时造成严重的局部外 渗。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器官机能逐渐减退, 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皮肤组织疏 松” 。因此,在为患者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前应结合患者的实 际情况选择穿刺方法。对血管弹性差、皮肤组织疏松的老年 患者采用皮下潜行静脉穿刺,穿刺针进入皮下后,改变进针角 度刺入血管,使皮肤针孔与皮下及血管壁针孔错开,可减少穿 刺处发生渗液。一旦发生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药并更换 注射部位。对轻度外渗患者用0.05 地塞米松局部湿敷,告 知患者严禁24 h之内局部热敷,一般24 h内症状减轻或消 失。本组1例严重局部外渗患者,因造影剂外渗而被迫终止 检查。回病房时患者注射侧前臂肿胀,剧痛,颜色无改变。 置针输液治疗,可先静脉滴注0.9 氯化钠20 m1 ,再用肝素 盐水正压封管可显著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因22 G静脉留置 针管径较粗,应尽量选择粗、直、有弹性的血管,以使留置针进 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巾,减少机械性损伤所致的静脉炎。如 患者血管细、充盈度及弹性差,建议行CT增强扫描后拔除留 置针,重新选择其他部位继续输液治疗。另外考虑到高压注 射器注射造影刺会对血管内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应尽量 缩短留置针留置时间。一旦发生穿刺部位红、肿、热、痛,静脉 硬、滚、无弹性,发热等静脉炎症状时,应立即拔针,并及时处 理。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同时肿胀部 位用硫酸镁湿敷或喜疗妥涂擦,也可采取超短波理疗 。 3小结 在CT增强扫描中,应用静脉留置针能避免对血管的反 复穿刺,减少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增强扫描的效果 及成功率。本文针对使用静脉留置针高压注射造影剂中出现 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合理选择封管液进行正压封管,老 年患者采用皮下潜行静脉穿刺技术,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技术,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CT增强扫描检查后静脉滴注0.9%氯化 钠,缩短留置针使用时间等方法,提高了CT增强扫描中应用 5 h后发展到整个手臂肿胀,颜色呈青紫色,压之不褪色,皮温 静脉留置针的成功率,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低,触之较硬。根据患者情况立即采取抬高患肢,局部给予 参考文献:0.05 地塞米松连续湿敷,同时口服地塞米松,5 mg,Tid。服 [1]曾新群,沈金丹,王玲,等.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 用及护理E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286 1287 药2 d时肿胀局限,3 d后患者肿胀消退。 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3静脉炎 本组7例患者发生静脉炎。1例在CT增强扫 [2]苏包兰,李吉.静脉留置针在cT'E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4):3o1—302 描检查结束后出现静脉炎,原因为患者血管细、充盈及弹性 (33刘立艳,万业达,李宝玖,等.静脉留置针在CT血管成像检查 差,高压注射造影剂对血管内壁造成机械性损伤。6例在继 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09,17(3):127 续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静脉炎,其中4 (43钱立瑛,王建萍.提高疑难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研究EJ3.中 例在CT增强扫描后未静脉滴注0.9 氯化钠直接使用肝素 盐水正压封管,2例留置针使用时间超过48 h。为了预防和 [5]宋宇,王欣然,韩斌如.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护进展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在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 [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6—267 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的培训,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 (2010—05—24收稿,2010—08—18修回) 反复穿刺。因造影剂对血管刺激性较大,如需继续使用该留 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16(2):18—19 255例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张洪凤 (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 300211) 关键词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 9143f 2011)0l 0252 02 中图分类号R473.6 髋部骨折手术被中华医学会统称为骨科大手术,下肢深 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较高。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重 者可并发肺栓塞导致死亡。单纯使用机械性预防或抗凝药物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发生率分别为9 和6 。我科 自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对髋部骨折患者人院后进行 彩色多普勒筛查,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即开始实施抗凝药 物与机械性预防相结合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1临床资料 本组髋部骨折患者255例,男129例,女126例,年龄15 83岁,其中≥55岁的患者178例。255例患者中股骨颈骨 折l59例,髋臼骨折26例,粗隆问骨折70例。255例髋部骨 折患者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3o例、糖尿病32例、脑梗塞2 例。255例患者人院后,分别在3~7天内行股骨头置换或带 锁髓内针固定等手术。3例患者术后发生DVT,1例行滤网 植入,2例行溶栓再通治疗,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 2预防及护理措施 2.1早期筛查评估 入院后详细了解病史,进行双下肢彩色 ~作者简介:张洪凤(1961-),女,副主任护师,护士长,本科 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排除深静脉血栓,做好常规化验检查,检 测出凝血时问、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同时监测血压、血 糖,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患者术前将血糖控制至空腹血 糖为(7.1±1.2)mmol/L,尿糖(一)~(+),尿酮阴性。术中 血糖控制在(8.2±1.2)mmol/L。术后血糖调控一般根据术 前胰岛素用量可将血糖控制至基本正常水平,7~14 d后改 用口服降糖药至出院。 2.2健康教育 为患者进行人院宣教及出院指导时均讲解髋 部骨折易发生DVT的原因及后果,可能出现症状、体征,以引 起患者重视。每周四固定为健康宣教日,并将DVT的预防列 为主要内容。告知患者要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的尼古丁刺 激引起血管收缩;进食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纤维索 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鼓励适当运动。 2.3基本预防措施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 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术前、术后患肢垫枕使患肢高于 心脏水平2O~30 crfl,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静脉淤血,从 而减轻患肢的肿胀,缓解疼痛。应尽量避免仅在膝下垫枕,导 致屈膝、胭窝血管受压;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鼓励患者 尽早开始进行足、趾主动活动,护理人员亲自示范功能锻炼的 Tianjin Journal of Nursing,February 2011,Vo1.19,No.1 ・ 37 ・ 方法 :活动前将双下肢置外展中立位,开始足趾伸曲以及足 踝关节的屈伸环绕活动,下肢足尖向上,最大限度屈伸踝关节 10~2O次/tb时,3~5次/天,每次10 min,并辅以下肢肌肉的 被动按摩。术后第2天,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舒缩运动, 4次/天,每次20 min。对惧怕疼痛,活动量少的患者做患肢 向心性按摩,每日2次,每次30 min,以防止手术部位包扎引 起的血流缓慢。根据骨折及内固定治疗情况,遵医嘱协助患 者离床活动,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压迫 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回流量和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阻止下肢 水肿发展。密切观察有无患肢肿痛、发热,出现此症状时及时 排除DVT。本组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2天、3天、8天出现下 肢肿胀疼痛,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下肢DVT,立即 采取患肢制动、抗凝、溶栓等治疗,1例行滤网植入术治疗,2 例行溶栓再通治疗。3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 2.4机械预防措施 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 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 装置,采用健肢、患肢同时使用,Q6h使用与间歇交替,足底静 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相结合的方法。足底静脉泵使用压 力为6O~200 mmHg(1 mmHg一0.133 kPa),脉冲持续时间3 S,间隔2O~50 S。对于并发足部外伤患者采用具有检测静脉 再充盈时间功能的SCD EXPRESS间歇充气压力装置,通过 阶梯序贯加压,在双下肢6个部位(双侧大腿、小腿、足踝)施 行,以促进肢体静脉回流。间歇充气压力治疗会自动检测病 人静脉再充盈时间,并自动调节治疗参数,而且不受体位改变 影响,临床使用过程中勿需对每位患者实行个体化调整,在捆 绑好下肢袖带后可以直接打开机器,自行运行操作,至完成治 疗“ 。操作时治疗仪袖带由下肢足踝开始自下向上包绕,松 紧以容纳一指为宜。注意观察治疗仪袖带是否有松解,及时 发现后,予重新包扎。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肢体皮肤温度、 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注意肢体保暖,及时询问病人使 用期间的感觉。使用前对患者讲解使用注意事项,并发放温 馨提示卡。仪器发生故障时及时排除,保证使用疗效。 2.5药物预防措施 自人院之日起到手术期间应用低分子量 肝素钙(万脉舒)4 100单位腹壁皮下注射,每日1次,术后持 续用药7~1O天。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 肉眼血尿血便,咯痰是否带血,女性有无阴道出血,术后伤口 是否渗血,定期复查凝血酶原、血小板、出凝血时间,以观察有 无出血倾向。225例患者用药期间未出现皮疹、荨麻疹等过 敏反应。5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渗血,立即停用抗凝药物及 时更换敷料,待伤口渗出减少后继续使用抗凝治疗。 3小结 本组病例年龄≥55岁的患者占7O ,其中25 (64/255) 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诸多原 因使本组患者,具备了静脉血 栓形成的三大原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的高凝 状态 。由于术前术后均积极采取机械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 促进静脉血回流,DVT的发生率仅为1.18 (3/255)。术前 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及主动功能锻炼的指导,采取早期综合的 预防及护理措施,对预防和减少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静脉 血栓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新春,周车生,孙占胜,等.足A V泵对髋臼骨折术后下肢 DVT形成的预防作用观察EJ].山东医药,2009,49(24):57—58 E23王强,盛伟斌,吴兵,等.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研究[J].现代中西结合杂志,2009,19 (20):2367 E33应香云.股骨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护士 进修杂志,2006,21(7):666—667 (43董咏梅,张若,陈聪,等.间歇充气装置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 栓形成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2): 1092一l094 (2010—02—24收稿,2O10—08一l6修回) 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手术期皮肤损伤的防护 赵媛张春玲 300074) (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摘要:总结117例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婴幼儿的手术期皮肤护理。术前对患儿身体状况特别是皮肤状况做一全面 评估,术中严格遵循体位摆放原则,妥善放置各种导线管路,预防压伤。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并严格选择皮肤消毒剂,预 防灼伤。头部降温时布巾包裹冰袋并严密观察,积极防护,预防冻伤。术后认真评估,做好交接班。117例患儿无皮肤损 伤的发生。 关键词婴幼儿;皮肤损伤;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9143(2011)01—0252—02 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嫩,皮下脂肪少,血管丰富,皮肤耐 受性差,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较差, 加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相对复杂,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如果 手术室护理人员预见性不强、观察不周、护理不当手术期间极 易发生皮肤损伤。我院2009年1月一12月针对117例进行 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婴幼儿,根据其皮肤特点及先天性心 脏病矫治术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各种 皮肤损伤。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例、肺动脉瓣狭窄(PVS)2例、冠状动脉瘘1例。 2护理 2.1术前评估 术前对患儿身体状况特别是皮肤状况做一全 面评估。检查患儿皮肤完整性,查看有无破损、出血、皮疹等 情况。特别注意患儿有无臀红、湿疹,以及臀红湿疹的程度等 情况,并详细记录。本组I。臀红2例,颜面部湿疹1例,其余 患儿皮肤完整无破损,颜色正常,弹性好,无异常。 2.2术中皮肤保护 2.2.1预防压伤婴幼儿皮肤耐受性差,较短时间或稍硬物 品即可引起压伤,尤其是新生儿及营养不良的低体重儿体位 摆放不当极易造成压伤。体外循环下的手术,术中体外转流 循环较差,加之转流中的深低温,使其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 少、毛细血管收缩、末梢循环差,是造成压疮的一个重要因 本组117例,男60例,女57例,年龄26天~2岁4个月, 体重3.8--11 kg,其中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02例,非体外 循环手术15例。室间隔缺损(VsD)67例、房间隔缺损(AsD) 2O例、法洛氏四联征(TOF)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 右心室双出口(D0RV)1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D)3 素…。因此,应根据相应术式的体位要求及患儿具体情况采 取相应的皮肤保护措施。体位摆放过程中应遵循保证患儿舒 适安全、固定牢靠、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的原则,并保证静脉 作者简介:赵媛(1975一),女,主管护师,本科 回流通畅。术中保持手术床单平整干燥,使用气垫床或铺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