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客观影响
■
李庆云运飞宇
的翻译弱化程度要轻一些,而文学类原文本意识的弱化程度要强很多,甚至大段大段的删减。例如:
D.H.劳伦斯写的一部有争议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第14章讲的是康妮半夜溜出大宅,前往梅乐士的小屋幽会。两人围坐在暖炉旁边,一边烤火一边互诉衷肠。梅乐士给康妮讲起他的妻子跟别的男人私奔的故事。本章一共出现两次详细的性描写,赵苏苏译本的翻译是这样:“……自己!自己!自己!她们只想着自己,撕扯着,喊叫着。”赵译本使用的是删减、略译的策略,删减了这章涉及到性劳伦斯在《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使描写的整整11个段落。
用了大量与性有关的词汇,像“penis”、“ball”、“phallus”还有“fuck”至少出现了三十多次。即便是现在开发社会,哲学词汇看起来都是比较露骨的,就如同从生理健康课的教科书上搬下来的,怎么也不应该出现在文学作品里。考虑到当时读者的心理接受程度,赵苏苏使用委婉语的翻译办法,对这些词语做了淡化处理。比如,“fuck”译为“做爱”,“pe-译为“那话儿”,淡化处理大大降低了这些性词汇带给nis”
读者视觉冲击。
赵苏苏翻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是受人民文学出版社委托,而人文社的官方背景和发起人的意识形态是不允许译本出现大量的性描写,其目的是想以官方的角度正面介绍一部具有美学艺术价值和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小说,那么发起人就会要求译者必须保证不能出现大量的性描写,同时译者又要考虑到文本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最终的结果就是删除了成段落的性描写,淡化处译文理了单独出现的性词汇。译者兼顾了发起人的目的、读者的需求、翻译语境的设定以及译文所处的宏观环境,使忠实原则服从连贯原则,二者又都服从于目的原则,其翻译结果客观上了弱化原文本的意识。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翻译目的论是将目的论哲学思想用在翻译学术
用目的语言把原作的思想内容忠实地表达出来,还要突出作品的创作特色,把原文表现出的意境也忠实、恰到好处译者需要考虑采用恰当的地反映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手段和策略,忠实、准确、完整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目的论指出跨际文化的差异性,使原文和译文不可能完全实现功能对等,翻译目的作为译者对原文取舍的准绳,从而实现翻译过程中原文本的采用和舍弃。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文学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有很强的目的性,文学文本的翻译是能用目的论为指导的。
领域,使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贯彻文本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自问世以来,凭着目的决定手段的观点在翻译界得到广泛应用。目的论在非文学文本翻译领域的广泛适用已经得到广大国内外学者的认可,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本身就是有明确目的性,是跨文化交际活动,是在多种影响因素互相作用下的文本的再创造活动,它同样也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诺德根据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提出了一套文学翻译理论。目的论被应用于文学翻译,客观上弱化了原文本意识,删除和淡化处理是使原文本意识弱化的常用手段。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目的原则;文学翻译;指导作用;文本弱化
三、目的论原文本意识的弱化表现
传统翻译理论从语言学层面上考虑,注重语际研究;而目的论从影响因素出发,更注重翻译的语内。影响因素译文受众背景、译本的语境以及意识包括发起人的要求、
形态。以目的原则为核心原则的目的论尊重社会文化语境的相对性和译文具体语境的可理解性,但是容易弱化原文本意识。
由于每个翻译任务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这个特殊要求的提出者是翻译的发起人,所以目的论最重要的翻译策翻译发起人为翻译语境设定提供各种略是视具体要求而定。
传统道德、译文读者、交际各样的细节要求,比如意识形态、(Nord,2001)原文本意识在其次,媒体以及文本要达到的功能。
翻译目的论要求译者把翻译目的放在首位。实际上,受意识法律法规、道德观念等因素影响,完全对等是不可能实形态、
现的,比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译本,除饶述一版是全译本外,其他版本均有删减和淡化处理。
目的论学者认为语内连贯原则优于语际连贯原则。“语际连贯原则或称忠实原则,是建立在译者对原文阐释和译文的功能基础之上的,且它从属于语内连贯原则,
并
(Nord,2001)也就是说,译者要遵循共同隶属于目的原则。”
语内连贯原则使读者在交际情境和目的文化语境中能够理解译文。原文本只是作为译文在语法结构上的参照物,译者从原文本中挑出发起人要求的、读者感兴趣的信息,客观上使原文本意识弱化,也就是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文本”。(Nord,2001)。比如,翻译理论家严复用文雅的《天演论》、《原富》等一批外国名著,其目的是要桐城体翻译
唤醒闭目塞听的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先进思想,严复更注重语内连贯,按照他的目的来改译这些著作,突出他认为重要的信息,而不是唯原著作者意识是从;林纾不识英文半字,凭着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语内连贯上的高超技巧,同《巴黎茶花女遗事》的中国读者感受到哀伤之情。样使
由此可见,成功的翻译行为并一定非要保持原文本和目标的语言对等和意识一致。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很容易导致原文本意识的弱化。威密尔在其目的论的著作中就提出了:“原文的语言特征和文体特征不再是衡量译文的唯(Nord,2001:119)一标准。”
根据目的性行为理论,翻译发起人、译者、读者和宏观语境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是原文本意识的真正接受者,他所提供的译文是经过预设条件加工出来的产物,译本的意识已经与原文本意识不同了。译者无法为译本读者提供和原语读者对等语境信息,因为各自文化语境的不同,译文是把原作的内容转换为目的语语境表达。经过译者的处理,原作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内容也被重新加工改造了。“目的论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实际上担当着‘电影导演’或‘乐队指挥’的角色。”(Nord,2001:85)因此,目的论被传统的翻译理论家评价为是改写理论,因为目的论放弃了传统的功能对等理论。
在目的论的指导的翻译过程中,非文学类原文本意识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1978年,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J.Ver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里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规则。1984年,他和莱斯(Reiss)合作,写出《普通翻译理论基础》这部著作,书中详细阐述了翻译目的论的遵循原则、文本类型分类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这两本书阐述了目的论的基本理论,奠定了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此后,诺德(Nord)不断地完善翻译目的论理论系统,将翻译目的论的应用推广到翻译人员培训、口译、文学翻译、儿童新闻翻译等领域,并将翻译规则结合忠诚的原作品翻译、
则融进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中。
翻译目的论体系有三个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实现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连贯性原则指的是译文必须有可读性,读者看过之后能够理解,并在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下和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实际意义;忠实原则说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尊重原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要对读者负责,并且要协调译文再创作目的和原作者的意图,尽量使原作者、赞助人和读者三者的要求在译文中达成妥协,而忠实的程度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著的理解。
目的原则是最高原则,次层级是连贯原则,连贯原则高于忠诚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不得于目的原则相悖。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本功能,译文的具体要求则要符合翻译目的;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语际关系不连贯,连贯原则失去效用,以目的原则为根本出发点;如果翻译目的要求译者需要重现原文的创作风格和遣词特点,则忠实原则与目的原则一致,翻译目的的要求决定了译文忠实的程度和表达形式。
四、总结
翻译目的论指出翻译目的是由委托人决定的,译者根据委托人的目的,兼顾译语文化语境、读者的需求及原文本意识等方面,使翻译行为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发起人目的处于首位,译语文化和读者需求优先于原著的地位。目的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用其指导文学翻译活动,可以得到与传统翻译不同的结果。文学翻译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目的,将目的论用于文学翻译中,虽然会弱化原文本意识,但不会背离传统翻译理论,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目的的原则无法回避,译者能做到的是采取中庸的办法兼顾各方需求,从而使文学翻译更加灵活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2]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渝州大学学报,2000.
[3]潘平亮.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上海翻译,2006.
[4]古丹.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初探.山东社会科学,2015.
[5]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M].译林出版社,1992.
[6]戚琼琰.试析目的论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开封大学学报,2016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两个汉译本差异研究.中央民[7]付英《
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张南峰.中西译学评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二、目的论对文学翻译指导作用
翻译目的论提出后,学界非常重视并积极评价该理论。该理论的优势在于指导非文学类型文本的翻译,也可以用翻译目的论指导文学翻译。弗米尔强调“行为目的性”,指不论何种行为活动,行为人始终存在着一定的目的。即使表面上,个体对情景不作出任何反应,实际上也在潜意识的作出选择。目的论指出:对于行为我们必定有潜在能力来说明目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文学翻译是在原文本意识上的文学再创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中指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可见,文学翻译不仅要准确地
李庆云,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运飞宇(1978—),男,佳木斯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作者简介:
·1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