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为视角 李 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摘 要] 用户持续知识共享是虚拟社区保持活力的本质所在。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是构成知 识共享的两个基本构成,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从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的视角出发,本文构建 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运用偏最小二乘结 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感知知识增长、心流体验是影 响用户对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经历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并进而影响用户的持续知识贡献和知识搜 寻意愿;出于互惠,当用户打算在社区中继续搜寻知识时,用户往往也会选择继续在社区中贡献知 识。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会继续扩大调研范围,并考虑与客观数据相结合,共同揭示虚拟 社区用户的行为规律。 [关键词]虚拟社区 持续知识共享 知识贡献 知识搜寻 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71(2016)04-0091-10 DOI:10.13365/j.jirm.2O16.04.O91 What Drives Users’Continual Intention to Share Knowledge in Vi rtual Communi- ties:From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 and Seeking Li Li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 I Abstract l The continuance lO share knowledge Ofindividuals in virtuaI community iS the key lO sustain a virtual community.As the two basic components of 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contribution and seeking are inseparable and indispensable.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 and knowledge see— king,a theoreticaI mode1 was constructed to explore the pattern that how the proposed variables impact US- ers’continuance intentions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 and seeking.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was subsequently employed to exam the modeI and hy- potheses.The results prove that both knowledge growth and flow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atisfaction Of users from knowledge contribution and seeking behaviors.which further have effects on users’continuaI intention to contribute and seek knowledge.The study also reveals that considering reciprocity,when indi- viduals decide to continue seeking knowledgein virtual communities,they are likely to be willing to contribu- ting knowledge continuously.Lastly,the sample will be expanded in the subsequent study,and the objective contents thet users generate jn virtua J communities wilI seriously be under consideration. [Key words]Virtual community Continuance intention to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contribution Knowledge seek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 [作者简介]李力,女,博士生,研究方向:用户信息行为,信息资源管理,Email:lilunayoo@126.com。 91 虚拟社区被定义为由一群拥有共同兴趣、 目标或经历的人聚集在网络中形成的一种在 线社会网络,人们身处其中,相互分享信息和 知识,并参与社会交互川。虚拟社区的出现使 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用户所拥有的知识 能够得以更好的交换与共享 ]。社区内的成 探析虚拟社区用户持续进行知识共享的动因, 以期为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制定推动虚拟社区 持续发展的决策时提供一些借鉴。 ‘ 1 理论基础和研究模型 1.1 期望确认理论 期望确认理论认为消费者重复购买某一 产品或继续使用某种服务的意愿主要取决于 员持续贡献想法或知识维系虚拟社区的生 命 ],虚拟社区的发展主要依赖用户的自发参 与,而用户持续知识共享是用户持续参与或使 用社区的本质所在。 虚拟社区中用户的持续知识共享是指社 消费者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前期使用的满意 度 ]。满意被定义为消费者对服务或商品 的初次使用经历的事后评价 ,当用户感知 到的实际效果超出期望时,用户会感到满意, 而当用户感知到的实际效果低于期望时,用户 则感到失望” 。期望确认理论在电子商务领 域和信息系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研 区中用户在利用虚拟社区知识时,重复共享知 识的活动 ]。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包 括用户持续知识贡献和持续知识搜寻两种行 为[5],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方面,出于 互惠动机,用户的知识搜寻或使用行为会引起 究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包括消费者的重复购 买行为、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以及服务和应 用的持续使用行为等。 前人也将期望确认理论应用于研究虚拟 用户的知识贡献意图I6]:另一方面,用户持续 贡献新知识保证了社区内新知识的不断增长, 引起用户在本社区的知识搜寻意愿 ]。 目前对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意愿 社区用户的持续知识共享意愿,如Jin等 , Guan和Deng ,Lai和Yang 运用期望确认 理论探析了用户在问答社区中持续回答他人 提问的动因,均发现满意对用户的持续意愿有 显著影响iChou等 ” ,Yen等Ⅲ 也以期望确认 的研究较少,且多从知识贡献的角度出发,一 般将知识共享视为知识贡献,也有少数研究从 知识搜寻的角度来揭示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 意愿,仅有为数不多的研究将知识贡献和知识 搜寻二者结合起来,从这两个角度来研究用户 的持续知识共享行为,如,He和Wei r8 从知识 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了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 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1.2 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指的是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时所 感受到的整体感觉 。当个体处于沉浸状 态,个体将全神贯注于其行为,个体的意识集 中在行为本身,个体失去自我意识,感觉被所 贡献和知识搜寻的角度讨论了影响知识管理 系统用户持续知识搜寻和持续知识贡献信念 的各自的影响因素;莫春燕 也探讨了虚拟社 区中对用户知识搜寻和知识贡献各自产生影 响的因素;此外,对知识搜寻和知识贡献二者 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很少涉及,如,Yan和 Davison[1。 对知识搜寻行为和知识贡献行为之 间的间接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知识搜寻行为 影响用户的内在价值自我感知,进而影响用户 的知识贡献行为。 本文将从知识贡献与知识搜寻视角,构建 处环境控制 。心流体验可作为一维构念或 高阶构念被测量,涵盖感知控制、注意力集中、 自我意识迷失、专注于任务、忘记时间、内在愉 悦等维度 。 心流体验在信息技术领域得到广泛的研 究,在理解用户行为方面,心流体验提供了新 的视角 ̄20,22]。已有研究证明,心流体验能够影 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如Kabadayi与Gup— 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意愿的研究模型, 探索影响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意愿与持续知识 搜寻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同一变量对这两 种意愿的影响差异,还对持续知识贡献意愿与 持续知识搜寻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深入 92 ta_2 发现心流体验能够显著影响用户再次访 问网站的意愿,且愿意在该网站花费更多的时 间:Wang_2 的研究表明心流体验对消费者持 续使用移动增值服务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201 6 第4期 (季刊) Chang 、及Ohang和Zhu 的研究均发现心 流体验对用户在社交网站中的持续意愿具有 显著影响。 1.3研究模型和假设 的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并不是用户实际拥有 的能力而是用户认为其拥有的能力。自我效 能更高的用户对进行某行为的满意度更 高 。知识自我效能是指用户对提供有价值 图1为本文的研究模型,主要探析知识增 长、心流体验和感知知识自我效能分别对用户 感知对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经历的满意度的 各自影响,以及用户的满意、感知社区有用性 等对用户持续知识搜寻意愿和用户持续知识 的信息或知识的能力的信心『3 。本文认为, 当虚拟社区的用户感知自己的知识贡献能力 能够有效帮助其他用户时,该用户将会对自己 的知识贡献经历感到满意,而当用户认为自己 的知识搜寻能力足够有效获取到所需知识时, 贡献意愿的影响,和用户持续知识搜寻意愿对 用户感知互惠的影响和用户感知互惠对用户 持续知识贡献意愿的影响。 知识增长指的是用户在知识共享活动中 感知到的自身知识或经验的提升 。虚拟社 区用户在贡献知识的同时,能够加深自身对本 领域的理解 ,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已 有知识[1 ;而用户在虚拟社区中获得所需知 识,意味着自身知识的增加。已有研究表明, 知识增长是促使用户获取知识的动机之 l2 J~。本文认为,若虚拟社区用户感知通过 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活动能够促使自身的知 识增长时,用户很可能会对知识贡献经历或知 识搜寻经历感到满意。因此,本文假设: H1 :用户感知知识增长显著正向影响用 户对知识搜寻经历的满意度: H1 :用户感知知识增长显著正向影响用 户对知识贡献经历的满意度。 当用户专注于某一行为中,用户往往会从 中获得愉悦、感到回馈等,能够使得用户对此 段经历感到满意。Hsu等 ”]、Chang和Zhu 2 还发现心流体验能够显著影响用户对自身在 社交网络中经历的满意度。本文认为,当用户 全神贯注于虚拟社区中进行知识贡献或知识 搜寻活动时,用户往往能够进入心流体验状 态,而用户很可能会对这种状态下的知识贡献 或知识搜寻经历感到满意。因此,本文假设: H2 :用户感知心流体验显著正向影响用 户对知识搜寻经历的满意度; H2 :用户感知心流体验显著正向影响用 户对知识贡献经历的满意度。 Bandura-3 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对自 身是否具有进行一系列行动来实现目标期望 用户将会对自己的知识搜寻经历感到满意。 因此,本文假设: H3 :用户感知知识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 响用户对知识搜寻经历的满意度: H3 :用户感知知识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 响用户对知识贡献经历的满意度。 大量研究显示,用户的满意能够显著促进 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当用户对其在虚拟社 区中的经历越感到满意时,用户越有可能采取 行动来保持健康的关系,如提供有用的信 息 引。前人的研究验证了用户的满意是影响 用户持续知识共享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 文认为,当用户对自身在虚拟社区中的知识搜 寻或知识贡献经历感到满意时,用户很可能会 愿意继续在社区中贡献知识或搜寻知识。因 此,本文假设: H4。:虚拟社区用户对其知识搜寻经历的满 意度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持续知识搜寻意愿; H4 :虚拟社区用户对其知识贡献经历的满 意度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持续知识贡献意愿。 技术接受模型中,感知有用性指的是个体 认为使用某个具体系统会提升其工作绩效的 程度13 。大量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对用户的 持续使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如,Bhattacher. jee 、Kim和Malhotra[ 。 发现感知有用性显 著正向影响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意愿; Huang等人 。 的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对于虚 拟社区用户再次访问虚拟社区有显著积极的 影响。虚拟社区用户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感 知虚拟社区中通过知识贡献对提升自我能力 等方面的有用程度 。本文认为,当用户感 知到虚拟社区对自身有用时,如能够在社区中 获得所需知识,解决困难等,用户很可能会继 93 续在虚拟社区中搜寻知识;而当用户在社区中 己 。BlauE 在研究中发现,用户的行为取 贡献知识,用户会认为其他用户同样会在社区 决于其他人有回报的反应,当用户期望的反应 中贡献知识,如果用户觉得虚拟社区对自身有 没有出现时用户的行为将会停止。相应地,当 用,用户很可能愿意向虚拟社区持续贡献知 用户决定继续在社区内搜寻知识时,会影响用 识,以保证虚拟社区的活跃及知识的价值。因 户对互惠的感知,也就是,当用户的知识需求 此,本文假设: 在虚拟社区中得到持续满足时,用户出于互惠 H5。:虚拟社区用户感知虚拟社区有用性 动机,很可能会选择继续在社区中贡献知识, 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持续知识搜寻意愿; 帮助其他用户。前人的研究也验证了互惠是 H5 :虚拟社区用户感知虚拟社区有用性 知识共享行为和意愿的一个关键驱动因 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持续知识贡献意愿。 素[3, 。因此,本文假设: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互惠是指虚拟社区的 H6:互惠显著正向影响虚拟社区用户持续 参与者期望其现在的知识贡献能够使得其将 知识贡献意愿; 来的知识需要能够被满足[4 。虚拟社区中的 H7: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搜寻意愿显著 用户期望能够互惠互利 ,用户在贡献知识 正向影响互惠。 给他人的同时希望他人也会贡献知识给自 图1研究模型 2研究方法 于Kankanhalli等 的研究 持续知识搜寻意 2.1 问卷设计 愿的题项和持续知识贡献意愿的题项均改编 自Chen等 和He等 的研究。问卷中的测 本文的测量题项均改编自已有文献,以保 量题项采用7点Likert量表进行测量,从1— 证问卷的效度。具体问卷内容见附录1,每个 7,1表示强烈不同意,7表示强烈同意。 潜变量都包含2—4个测量题项。其中,知识 2.2 数据收集 增长的题项改编自He等 。 和Lou等E圳的研 在正式进行数据收集前,笔者首先进行了 究;心流体验的题项改编自Novak等 的研 一次小范围的预调研。随机选取20位具有虚 究:知识自我效能的题项改编自Kankanhalli 拟社区知识搜寻和知识贡献经验的用户,填写 等 的研究;感知虚拟社区有用性的题项改 问卷,并针对问卷进行反馈,包括对问卷的表 编自Davis等 的研究;用户满意度的题项改 达、逻辑等方面的反馈。根据用户的反馈意 编自Bhattacherjee¨。 的研究:互惠的题项来源 见,对问卷进行适当的修改,尽量减少在正式 94 2O1 6 第4期 (攀手JJ) 调研过程中由于问卷自身因素对问卷有效性 效度对模型的效度进行衡量 。本文所有测 的影响。本次调研采用问卷星这一网络问卷 量题项改编自前人的研究文献,且在开始正式 平台,全部发放网络问卷,问卷ID为: 调研之前进行了预调研,从而保证了本研究量 4858095。问卷对象主要是虚拟社区中同时具 表的内容有效性 此外,从表2可以看出,本文 备知识搜寻经历和知识贡献经历的活跃用户: 的研究模型的AVE值大于0.6,高于标准值 在知识贡献经历方面,遴选标准包括两周内仍 0.5 ,因此,本文的测量模型具有很好的收 有在社区中活动的用户,社区中有影响力的用 敛效度;最后,表3显示了研究模型的潜在变 户等,如,以“百度知道”为例,在百度知道除 量的AVE的平方根均大于潜在变量与其他潜 “地区”以外的14个分类中,选取“周经验积分 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本研究模型具有良 排行榜”中前1O0名通过私信邀请其填写网络 好的判别效度 。 问卷;知识搜寻经历的衡量主要是通过用户的 表2显示,所有OR值大于0.8,高于标准 自我判断:最终排除那些在问卷中表明虚拟社 值0.7 E50 3,Cronbach’s Alpha值最小值为 区经验很少的用户。问卷开始于2015年3 0.728,大于标准值0.7 ,表明本研究的测量 月,问卷收集时间持续8周,最终收回有效问 模型具有很好的信度。 卷220份,样本的基本统计信息见表1。 3.2结构模型分析 表1样本基本统计信息 本文采用PLS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数 基本信息 题项 数量 百分比 据进行分析,利用Smart PLS 2.0对结构模型 (%) 和假设进行检验。通过Bootstrap重复抽样的 性别 男 107 48 64 女 113 51 36 方法来检验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和模型的解释 年龄 <18岁 4 1 82 力 ,重复抽样数为1000。图2显示结构模 18—25岁 59 26 82 型的检验结果。 26—30岁 61 27 73 31—35岁 56 25.45 图2显示,研究模型的整体解释力为 36—45岁 31 14.09 0.429,高于临界值0.4H ,表明本文的研究模 46—55岁 7 3.18 >55岁 2 0.91 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另外,研究模型中除 受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 11 b H3 和H5 外,模型中其他假设均得到支持,表 专科或本科 176 80 明知识增长和心流体验能够显著影响用户对 硕士研究生 27 12 27 硕士以上 6 2.73 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经历的满意程度,进而影 3数据分析 响用户的持续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意愿;用户 的感知知识贡献的知识自我效能能够显著正 3.1 测量模型分析 向影响用户对知识贡献经历的满意度;用户感 通过对模型的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判别 表2测量模型的AVE。OR和Cronbach’s Alpha值 潜在变量 题项数 AVE CR Cronbach’s Alpha 持续知识贡献意愿(KCCI) 4 0 743 0.920 0.885 心流体验一知识贡献(KCF) 3 0 634 0 873 0.807 知识增长一知识贡献(KCKG) 4 0.702 0.904 0.859 用户知识贡献满意度(KCSA) 3 0 779 0.914 0.858 知识自我效能一知识贡献 KCSE) 2 0 799 0.888 0 749 持续知识搜寻意愿(KSCI) 4 0.726 0 914 0 874 心流体验一知识搜寻fKSF) 4 0 637 0.874 0.809 知识增长一知识搜寻(KSKG) 4 0.721 0 912 0 871 用户知识搜寻满意度(KSSA) 3 0.756 0 903 0.839 知识自我效能一知识搜号 KSSEl 2 0.732 0.891 0 817 感知社区有用性(PU J 4 0 623 0 869 0.802 互惠(RECI) 2 0.784 0 879 0.728 95 表3 AVE平方根和潜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KC CI KCF KG KC KC SA KC SE KSCI KSF KG KS KS SA KS SE PU RECI KCC1 0.862 KCF 0.529 0.796 KCKG 0 514 0 496 0.838 KCSA 0.515 0.613 0 602 0.883 KCSE 0.550 0.555 0.492 0 603 O.894 KSCl 0.616 0.461 0.396 0.377 0 363 0.852 KSF 0.424 0.761 0 421 0.495 0.434 0.581 O 798 KSKG 0.542 0.526 0 593 0.496 0.484 O 673 O.591 O.849 KSSA 0 545 0 528 0.467 0.491 0.378 0.629 0.617 0.747 O 86g KSSE 0.547 0.434 0 492 0.418 0.479 0 720 0.544 0.708 O 601 0 856 PU 0.457 0.564 0 558 0.486 0.459 0.645 0.605 0.766 0.674 0 694 0 790 REC J0.591 0.453 0 521 0 478 0.400 0.503 0 397 0.528 0.442 0.537 0 519 0.886 注:对角线上的值为AVE的平方根 图2研究模型结果 知虚拟社区的有用性对持续知识搜寻意愿有 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到了一些有 显著正向影响;虚拟社区用户的持续知识搜寻 意义的发现。 意愿与持续知识贡献意愿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首先,知识增长对用户在社区中的知识搜 用户的持续知识搜寻意愿对用户的互惠感知 寻经历和知识贡献经历的满意度都具有显著 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而显著影响用户的持续 正向影响,当用户感知到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知 知识贡献意愿。 识贡献或知识搜寻能够增长自身的知识,如增 强对本领域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的能力等, 4讨论与启示 用户将会对自身在社区中的活动感到满意,进 本文从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二维视角出 而刺激到用户持续在社区进行知识贡献或知 发,分析了影响虚拟社区用户的持续知识共享 识搜寻的意愿,这与He等 ]、金晓玲等 的 意愿的因素,以及探究了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意 研究发现保持一致,前者发现知识增长能够影 愿与用户持续知识搜寻意愿之间的内在联系。 响用户的知识贡献信念,后者的研究表明用户 96 2O1 6 第4期 (季千IJ) 感知到在社区中贡献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自 身的知识,这会显著影响用户对知识贡献经历 的满意度。从图2可得,知识增长对用户对其 知识搜寻经历的满意度的影响(13=0.541,p< 0.001)要高于对其知识贡献经历满意度的影 响(13=0.314,p<0.001),这是可以理解的,相 对于知识贡献而言,用户在知识搜寻活动中对 知识增长的需求更加强烈。 其次,用户的心流体验也对用户在社区中 的知识搜寻经历和知识贡献经历的满意度有 显著正向的影响,当用户全神贯注于知识贡献 或知识搜寻活动时,用户往往会对这种沉浸状 态下的经历感到满意,也会愿意继续在社区中 继续进行知识贡献或搜寻活动。 此外,本文发现用户感知知识自我效能直 接影响用户的持续知识贡献意愿,这与 Cheung等 、Jin等 的研究结果一致,当用 户认为自身拥有的知识能力能够帮助其他用 户时,用户往往会对自己的知识贡献经历感到 满意。但另一方面,用户在知识搜寻上的知识 自我效能对用户的持续知识搜寻意愿没有显 著影响,这与前人的研究有所差异,如Cheung 等 的研究表明,知识自我效能能够显著影 响用户知识共享满意度。本文对此进行了深 入分析发现,用户有关知识搜寻的知识自我效 能对用户关于知识搜寻经历的满意度的相关 系数为0.601,表明用户的知识自我效能对用 户知识搜寻经历满意度的独立影响是显著的, 而用户在知识搜寻方面的知识自我效能与知 识增长的相关系数达到0.708,当知识增长作 为影响用户知识搜寻经历满意度的变量时,用 户有关知识搜寻的知识自我效能对知识搜寻 经历满意度的影响完全被知识增长对知识搜 寻经历满意度的影响所掩盖。 另外,用户感知社区的有用性对用户的知识 搜寻意愿具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当用户 认为虚拟社区对自身有用时,用户往往会愿意继 续在社区中搜寻知识,这与He等 的研究发现 一致:而用户感知社区有用性对用户决定是否继 续在社区内进行知识贡献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这 表明用户在社区中继续贡献知识的意愿不受用 户感知社区是否对自身有用的影响,用户愿意贡 献知识更多是受帮助其他用户中以获得愉悦 ]、 提升声誉_5 等其他动机的刺激。 最后,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社区用户 的持续知识搜寻意愿和知识贡献意愿间存在一 定的内在联系,用户的持续知识搜寻意愿显著 影响用户的互惠感知,进而影响用户的持续知 识贡献意愿。当用户愿意在社区继续搜寻知识 时,用户出于互惠心理,也愿意继续在社区中贡 献知识。这与Yah和Davison[1 的研究结果一 致。Yan和Davison基于自我感知理论研究了 虚拟社区用户知识搜寻行为和知识贡献行为之 间的关系,发现知识搜寻行为通过对内部动机 (乐于助人、心流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影响,进 而影响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 目前,在对虚拟社区中用户的持续知识共 享意愿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中大部分将用户 的知识共享意愿或行为理解为用户的知识贡 献意愿或行为,对知识共享的另一重要组成知 识搜寻的关注不多,本文同时从知识贡献和知 识搜寻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同一变量分别对用 户的持续知识搜寻意愿和持续知识贡献意愿 的影响。在问卷部分,同一构念的测度问项针 对用户的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活动这两种不 同的环境进行了细分,使被调查者对其在知识 贡献和知识搜寻行为上的感知差异更加明确, 因而在测度结果上更准确。本文对知识贡献 和知识搜寻更加细化的调研,以及对用户持续 知识贡献意愿和持续知识搜寻意愿内在关联 的深入分析,都有助于虚拟社区的管理者能够 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规划以刺激用户的持续 知识贡献或知识搜寻意愿。 5小结 本文从知识贡献和知识搜寻两个角度出 发,对虚拟社区中用户的持续知识共享意愿的 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同一 构念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意愿和持续知识搜 寻意愿的各自影响,并更进一步地分析了用户 持续知识贡献意愿与持续知识搜寻意愿之间 的关系,发现用户出于互惠心理,当用户选择 继续进行知识搜寻时,往往也会愿意继续贡献 知识。当然,对虚拟社区用户的持续知识共享 意愿的影响因素不局限于本文中的这些,随着 使用环境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虚拟社区逐渐 具备移动化、个性化、社交化等特征,在以后的 研究中也会引入新的变量,对影响虚拟社区用 户的持续知识共享意愿的动因进行更加深入 97 的探析。此外,由于问卷发放的时间和研究者 并结合客观数据,如网络日志等,对虚拟社区 的精力经费所限,本文用于研究的问卷数量有 用户的行为意愿做更深入的分析。 所不足,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扩大调研范围, 附录1 构念 问项 1.我经常在虚拟社区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或者需要信息的人。 乐于助人 2.我乐于在虚拟社区中贡献知识给其他用户。 3在虚拟社区贡献知识能给我带来快乐。 4.在虚拟社区贡献知识给其他用户让我感觉良好。 知识自我效能一知识 1.我对我在虚拟社区为其他用户提供知识的能力有信心。 ’ 贡献 2.我拥有所需的专业知识,能为虚拟社区里的其他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1.当在虚拟社区中贡献知识时,我会全神贯注。 心流体验一知识贡献 2.当在虚拟社区中贡献知识时,我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3.当在虚拟社区中贡献知识时,我完全被其吸引了。 4.当在虚拟社区中贡献知识时,其他事都不重要了。 1.我认为在虚拟社区贡献知识能增加我在专业领域的知识。 知识增长一知识贡献 2在虚拟社区贡献知识促进了我知识的增长。 3在虚拟社区贡献知识增强了我的能力。 4.在虚拟社区贡献知识帮助我强化了对所在领域的理解。 1.我对在虚拟社区中的我的知识贡献经历感到满意。 满意一知识贡献 2.我对在虚拟社区中的我的知识贡献经历感觉满足。 3.我在虚拟社区中的贡献知识的经历让我感到高兴。 1.我将继续在虚拟社区上贡献知识或回答用户的提问。 持续知识贡献意愿 2.如果可以,以后我愿意在虚拟社区上贡献知识或回答用户的提问。 3.以后我可能将继续在虚拟社区上贡献知识或回答用户的提问。 4.我期待以后能继续在虚拟社区上贡献知识或回答用户的提问。 1.我认为在虚拟社区搜寻知识能增加我在专业领域的知识。 知识增长一知识搜寻 2.在虚拟社区搜寻知识促进了我知识的增长。 3.在虚拟社区搜寻知识增强了我的能力。 4.在虚拟社区搜寻知识帮助我强化了对所在领域的理解。 1。当在虚拟社区中搜寻知识时,我会全神贯注。 心流体验一知识搜寻 2.当在虚拟社区中搜寻知识时,我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3.当在虚拟社区中搜寻知识时,我完全被其吸引了。 4.当在虚拟社区中搜寻知识时,其他事都不重要了。 1.我对在虚拟社区中的我的知识搜寻经历感到满意。 满意一知识搜寻 2.我对在虚拟社区中的我的知识搜寻经历感觉满足。 3.我在虚拟社区中的搜寻知识的经历让我感到高兴。 1.我将继续在虚拟社区上搜索知识或提问。 持续知识搜寻意愿 2.如果可以,以后我愿意在虚拟社区上搜索知识或提问。 3.以后我可能将继续在虚拟社区上搜索知识或提问。 4.我期待以后能继续在虚拟社区上搜索知识或提问。 1.虚拟社区对我的工作/学习/生活有用。 感知有用性 2.虚拟社区能提升我的表现。 3.虚拟社区能提高我的效率。 4利用虚拟社区能使我更迅速地完成工作或学习。 互惠 1.当我在虚拟社区贡献我的知识时,我相信我的提问以后也会得到其他人的回答。 2.当我在虚拟社区贡献我的知识时,我期望在将来有人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hlu C M,Hsu M H,Wang E T G.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r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3):1872—1888 [2]Fang Y H,Chiu c M.In justice we trust:Exploring knowledge-shar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s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2):235—246 [3]Lin M.Hung S W。Chen C J.Foste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4):929-939 [4]HashimK,Tan F.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and commitment on members’continuous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A commitment-trust theory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5,35(2):145・151 98 2O1 6 第4期 (季刊) C53 Chen C J.Hung S W.To give or to receive?Factors influencing members’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munity promo— tion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0。47(4):226-236 [6]Watson S,Hewett K.A multi-theoretical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organizations: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 end knowledge Reus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2):141-173 [73 Peddibhotla N,Subramani M.Contributing to public document repositories:Acritical mass theory perspective[J].Or— genization Studies,2007,28(3):327-346 [8]He W,Wei K K.What drives continued knowledge sharing ̄An investigation of knowledge-contribution—and-seeking belief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9(46):826.838 [9]奠春燕.知识能力视角下虚拟社区知识麸享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3:17—23 [io]YahYL,Davison R.Exploring behavioraltransferfr0m know ̄edge seekingto knov ̄edge oontributign:Themediatign rote ofin- trinsicmotivation[J].Journal ofAmericanScck ̄tyforInformatino Science andTechnology.2013。64(6):1144-1157 [11]Anderson E W,SullivanMW.The antecedents andconsequencesof customer satisfactionforfilm[J].Marketing Sci- ence,1993,12(2):125-143 [12]Oliver R L Effect of expectation and disconfirmatino on post ex-posure product evaluations: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 tion[J].Journal of Applide Psychology,1977,62(4):480・486 [13]Anderson R E.Consumer dissatisfaction:The effect of disconfirmed expectance on perceived product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3,10(7):38—44 [14]Jin X L,Zhou Z,Lee M K O。et a1.Why users keep answering questions in online question answering communitie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Internatino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 1 3。33(1):93-1 04 C15]Guen X,Deng S L.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ser intention to continue contributing knowledge in social Q&A communities[J].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3,6(3):75—90 [1 6]Lai c Y。Yeng H L.The reasons why people continue editing Wikipedia content-task valve conformation perspective [J].Behavior&Informatino Technology,2014,33(12):1371-1382 [1 7]Chou S。Min H,Chang Y,et a1.Understanding continuance intentino of knowledge creation using extended expecta— tion.confirmatino theory:An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 and China online communities C J].Behavior&Information Technology,20 1 0,29(6):557-570 [18]Yen Y R,Hueng E,Sun S Y.Intellectual capitals’impact on participants’reshare knowledge intention in vifrual com- mun…es[c,OL]//6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CTIVITIES。2007.[2016.01.09].http://citeseerx. 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321.3126&rep=rep1&type=pdf [19]Csikszentmihalyi 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Jossey-Bass。San Francisco。CA,1975:36 [20]Hsu C L。Lu H P.Why do people play on-line games?An extended TAM with social influences and flow experience [J] 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41(7):853-868 [2 1]Zha X J,Zhang J C,Yen Y L。et a1.Comparing flow experience in using digital libraries:Web and mobile context CJ]Library Hi Tech。2015。33(1):41.53 [22]Novak T P,Hoffrnen D L,Yung Y F.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s: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Marketing Science,2000。19(1):22—42 [23]Kabadeyi S。Gupta R.Web site loyalty:An empirical investigalion of its antece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 ternet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2005,2(4):32 1-345 [24]Wang K.Determinants of mobile value—added serviec continu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service experience[J].In・ formation&Management,2015。52(3):261-274 [25]Chang C C.Examining users’intention to continue using social network games:A flow experience perspective[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3,30(4):31 1-321 [26]Chang Y P。Zhu D H.The role of perecived social capital and flow experience in building users’continuance intention to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n China[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3):995-1001 [27]Wasko M,Faraj S“It is what one does”:Why people participate and help others in electronic communities of prac- tice[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0,9(2-3):1 55-1 73 [28]Lou J,Fang Y L,Lim K H,et a1.Contributing high quantity and qualiyt knowledge to online O&A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64(2):356-371 [29]Lai H M,Chen C P.Chang Y F.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eek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Behavi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33(5):522—535 [30]Bock G,Kenkanhali iA,Sharma S.Are norms enough?The role of collaborative norms in promot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eeking[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6。15(4):357-367 99 [31]HsuC L,YuCC,WucC.Exploringthe continuanceintention of social,networkingwebsites:An empirical research [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2014,12(2):139-163 [32]Cheung C M K,Lee M K O,Lee Z W Y.Understanding the continuance inten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online com— munities of practice trough the post-knowledge.sharing evaluation process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64(7):1357-1374 [33]Lai H M,Hsieh P J.The decision to continue sharing knowledge in virtual communities:The moderating role of know1. edge-sharing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self-efficacy[c/OL]//PAcIs 2013 Proceedings,2013[2016-o1-12].ht・ tp://aise1.aisnet.org/pacis2013/15 [34]Lu H P,Hsiao K L.Understanding intention to continuously share information on weblogs[J].Internet Research, 2007,17(4):345.361 [35]Ma M,Agarwal R.Through a glass darkly: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dentity verifiaticon,and knowledge con— tribution in online communitie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7,18(1):42—67 [36]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J].MIS Quarterly, 1989,3(13):319-340 [37]Bhattacherjee A.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 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2000,24(1):169—196 [38]Kim S,Malh0tra N.A longitudinal model of continued IS use:An integrative view of four mechanisms underlying post- adoption phenomena[J].Manage Science,2005,51(5):741-755 [39]Huang E,Hsu M H,Yen Y R.Understanding participant loyalty intentions in virtual communities[J].information Sci— ence&Applications.2008,5(4):497—511 [40]Ku E C S 20l1,21(3):282-303 from a virtual community as a catalytic agent of travel decisions[J]Internet Research [41]Liao C C,To P L,Hsu F c.Explor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3,37 (6):891.909 [42]Chiu C。Wang E T G,Shih F,et a1.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ex— pectancy disconfirmation and justice theorie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1,35(1):134—153 [432 Zhao K X,Stylianou A,Zheng Y M.Predicting users’continuance inten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The dual intention・ formation process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3,55(4):903-910 [44]Novak T P,Hoffman D L。Duhechek A.The influence of goal-directed and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in nloine flow experi— ences[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003。13(1):3-16 [45]Kankanhelli A,Tan B,Wei K K.Contribution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An empirical investi— gation[J].MIS Quarterly,2005,29(1):113.143 [46]Bhattacherjee A.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An 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J].MIS Quar— terly,2001,25(3):351—370 [47]Chen I Y L.The factors influencing members’continuance intentions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7,33(4):451-467 [48]查先进,张晋朝,严亚兰.微博环境下用户学术信患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信患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双路径 视角[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217):71—85 [49]Straub D。Boudreau M.Gefen D.Validation guidelines for IS positivist research[J].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 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4。13(1):380—427 [50]FornellC,LarckerD.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1):39-50 [51]Chin W.Issues and opinions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MIS Quarterly,1998。22(1):1-11 [52]金晓玲,汤振亚,周中允,等.用户为什么在问答社区中持续贡献知识?积分等级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 2013。25(12):138—146 [53]He W,Fang Y L,Wei K K.The role of trust in promot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eeking using knowledge manage— ment system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60(3):526-537 [54]Lakhani K R。Hippel E V.How open source software works:“Free”user-to—user assistance[J].Research Policy, 2003,32(7),923—943 (收稿日期:2016-02-29) 2O1 6 1O0 第4期 (季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