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围绕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三年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以及所听、所看、所想,谈谈对数学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我听过这样一节课,是数学第十册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师先让学生模拟乌鸦喝水的实验,给了学生很充裕的时间,学生把石子放入水中又拿出,拿出之后又放入,在意犹未尽的玩兴中,学生们说“石子占据水的空间,大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大,小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小”。紧接着教师问到:“只有石子占据空间吗?你能不能举出一些其它例子?”学生马上联系到生活中,说:电视机占有一定的空间,水占有一定的空间,书占有一定的空间„„,在学生意识到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后,教师马上指出,这就是它们的体积,你能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体积的概念就这样从学生的口中说了出来。这一模拟乌鸦喝水实验的过程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学生正是在这“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叫做体积。 接下来教师在教学体积单位的认识时也是一样。让学生充分的感知,看一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这些体积单位的大小?立方米这一体积单位很大是学生认知的难点,教师不怕麻烦、不怕出乱,让学生拿着卷尺亲自量一量,几个人在一起上前面空地上搭一搭,在这样亲身的实践感知下,学生们建立起牢固、准确的表象。
亲身感受得出的结论要比老师告诉的结论产生的效果高出几倍,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摆弄,虽然无声但胜有声!
如王老师上的《轴对称图形》一课,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完全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完全领会了轴对称图形完全重合的特点,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因此,一节课要充分让学生放开想、放开说、放开做。 二 数学课堂教学不单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学生数学的思想
数学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即把其特有的思考方法以及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数学眼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这两天所听的几节数学课都重视了这一点,特别是叶老师和刘老师所上的两节数学课体现的更充分。在叶老师的数学课上,老师始终强调的是有序的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当学生说出了长是24,宽是1,高是1的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最大的时候,老师马上问到,我现在不服,用理由说服我。这一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带给学生的却是用缜密的思考、有序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又如,刘老师的《一卷卫生纸有多长》一课,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中,学生们先估算了卫生纸的大概长度,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测量卫生纸长度的方法,计算出了纸长的近似值,接着将纸展开进行了验证,最后在总结中让学生都学会了估计、实践、验证、反思这一数学研究的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虽然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数学知识会渐渐淡忘,但那种铭刻在心头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式永存,它将长期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技巧。因为思想方法学会之后,可以解决一类问题,而技巧只能解决偶尔碰到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如果每道题都要用到技巧,那对学生来说太难了。同时学校教育也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能用的数学知识,而数学思想方法却使人受益终生。 三、数学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是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为了上好课,教师无疑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应当是铁定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探索、创造的框子;课堂上的教学操作也不应当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无视这个存在。
一堂五年级的《分数化成小数》一课,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熟练的将分数化成小数,可是到总结判断一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学生总结的不是很准确,这时时间剩的不多了,教师就直接把规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这种方法远没有经过学生观察、交流、验证,失败了甚至再重新来得出的规律印象深刻!后面学生在练习时几名学生出现的错误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我们的老师上课时还缺乏这种等待,老师们的顾虑很多:怕讲不完课、怕说不到点子上、怕学生跑题、越轨,所以设置“栏杆”挡住;当几个学生的回答都不合老师意时,便强迫学生超过过程,直达结论。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只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当学生思维受阻、徘徊时,教师应耐心等待,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一节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周老师和王老师带49个同学去博物馆参观。门票1元。老师拿了50元去买门票。钱够吗?”学生看到这道题后都很兴奋,有的说够,有的说不够。按以前的标准,答案绝对是唯一的———明摆着还少一元嘛。可这节课老师给了每个同学解释的机会,回答“够”的小朋友都能自圆其说。有的说老师是可以不买票的——老师评价他有观察生活的经验;有的说一个老师带学生进去参观,一个教师在外面等,怕同学私自跑出博物馆——老师评价他考虑问题周到;还有的说老师就不进去了,在门口等,让同学们进去好了——老师的评价是这些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很强。最后教师还肯定地说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是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正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好学生的标准正在不断地被刷新——“听话、安静、给出标准答案”等等不再是好学生的主要特征,相反,独立思考、活跃、能给出不同答案的学生在现在的课堂中越来越成为主流。应当说,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我们就会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和探究有更多的首肯和鼓励,我么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四、理想的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没有人会受到“法律”式的审判。
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被突出地加以强调。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应始终关注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兴趣、积极良好的体验、主动参与的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第一位的,最终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北师大版教材以生动的故事、鲜明美丽的画面吸引着小朋友们、老师们,也吸引着我。这本教材不向以往教材那样以知识点做标题,而是以故事做标题,仅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如今课改的理念,在玩中学。
一天,我听了一节数学课《小兔请客》,老师为同学们选取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氛围,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教师时刻把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到第一位,结束本课时,教师很自然地问孩子们“这堂课,你开心吗?”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但却可以看出教师的意识和理念,追求在玩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在开心的心情下学会知识,这一点对一位老师来说是很难得的。在老师提问完这个问题后,孩子们都兴奋地齐答到“开心”,接着就纷纷举起小手说出自己开心的原因。
是啊,数学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目的,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心灵,让数学的课堂也充满人文的色彩,这才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如果我们每堂课都把学生“开心”作为最终目的,都把“开心”做为我们备课的条件、依据,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为有价值的课堂了,我们的学生就真正开心啦!
我还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她自己制作了很多课件,搜集到了平时不易见到的图片,教学效果很好。当她把这些美丽的图片呈现给学生时,她告诉学生看的时候不许出声,看哪组的纪律好。她的警告并没有减少学生的兴趣,学生仍十分小心地发出了好奇和赞叹的声音。我觉得,课上不要怕学生的纪律不好而压制她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应呼唤学生个性的张扬!
无个性即无人才。“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是未来一代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不需要“克隆”,学校不能成为生物工厂,靠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无个性、无特长的“标准件”学生过日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