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歌.doc

来源:小奈知识网
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歌曲。而在侨乡江门,每一个市(区)都有特色十分鲜明的民歌。这些民歌所表达的情感都与生活惜惜相关。但是到了现在,年轻人都不再听这些古老的民歌,而是去听一些流行歌曲。这些民歌展现了老一代的生活和情感,我们应该要传承这些民歌。为了深刻的了解五邑民歌,我们小组展开了调查而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五邑民歌的起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根据我们去小区的走访和查阅书籍、资料。我们认为五邑民歌产生的根源有三种:

其一:中原人迁徙时带来的。人是文化的体现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早在4000~5000年,江门五邑,尤其是新会已有人类居住。这些先住民后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南越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多批中原民众逐渐迁入岭南,西汉时期中原民众在岭南的分布有所扩大,五邑地区也有了他们的身影。唐宋以后,大批中原人的迁入,在南越人聚居的五邑地区,汉族人口由于数量的不断增加,成为土著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主体,南粤文化逐渐被中原文化同化,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渗入而使南越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口头创作传唱的民间歌谣与周边地区的民谣交流融合,逐渐形成风格独具的五邑民歌。(备注:中原文化对五邑民歌造成的影响,在五邑的县志中都有记述。)

其二:五邑人自创的。五邑的民歌民谣,是用地方语言演唱的。作者多是无名的平民百姓,他们通过民歌,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忧等复杂感情,因而真挚、细腻、感人至深。如解放前在鹤山县盛行的长工歌,其歌词从一至十二月,每月一段唱词。歌词以长工身份,自诉被地主剥削的痛苦,听来哀怨而带愤怒,现摘其中一二段:

十月排来又立冬,老鼠下田打泥窿。 几多禾米打到净,长工阿哥无月俸。 十一月排来落雪霜,长工阿哥苦难当。 十只手指都破裂,条条裂痕血茫茫。

五邑民歌,不仅贫苦民众唱,乡贤也身体力行,带头提倡。学识渊博的明代理学大儒陈白沙,既有“阳春白雪”的著述,也写“下里巴人”的民谣、童谣,寓教于谣,不少歌谣饱含哲理教化于唱词之中。他曾作一首儿歌:

鸭仔沁沁玩水氹,梅花跌落菊花林。 今朝阿妈唔吃饭,唱只歌仔解娘心。

其三: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五邑民歌,是邑人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的体会有感而发的一种口头文学,其唱腔、唱词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解放前,木鱼书在恩平县普遍流行,县人几乎人人可随唱一两段《花笺》、《三凤蛮》或《寒兴取柴》之类的木鱼。民间艺人也以民歌沿门卖唱,借作糊口之计,却甚少登上舞台。解放后,风俗移易,多数专用曲种逐渐被淘汰,而木鱼、夹房歌及卖鸡调却保留下来,而且由独唱发展为说唱、对唱、小演唱、表演唱、大合唱、小合唱、二重唱及民歌剧等多种形式。民歌剧在一幕剧中揉合了几种不同的曲种,比原来用单一曲调演唱更丰富多彩;伴奏也由原来只用秦琴或二胡等乐器发展到全套锣鼓音乐,大大加强了音乐效果。

例如牧歌,俗称睇牛歌,牧童成群结队在山上放牛,经常互相斗歌,你一首来我一首去,甚至以歌词对骂。由于出自牧童之口,且又多是见景生情,随口唱出,针对性强,歌词简单粗俗,但节奏明快跳跃,适合青少年的性格口味,因而流传甚广。解放前,五邑的牧童(俗称睇牛仔)是一群贫苦农民的孩子,他们自小无书读,又经常挨饿,甚至受地主的打骂,生活十分凄凉,因而牧歌歌词苦楚:“睇牛人仔真下贱,烂帽蓑衣都冇件;吃碗冷饭淘冻水,眼泪洗面个谁怜。”解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牧童不仅有书读,有饭吃,他们利用放学后和节假日才会睇牛,牧歌歌词内容也变得明快、欢乐。经过文化人士对牧歌进行整理,演唱时,在保留原来的独特风格上加以改进,配以音乐伴奏,加强了节奏感,唱词也以七言为主,但不像木鱼那样严谨,如恩平的睇牛歌《花正红时人正好》的歌词:“山头有丛稔仔花,稔仔开花几奢华;花正红时人正好,做乜啊妹还未嫁?百灵唱歌得人爱,乌鸦开口得人嬲;蟾蜍唔好话蛤蚧,你亦系鹧鸪独山头。”

我们走访小区的老人,他们所说的与第二种相符合。在回答我们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时不时地唱出一两句歌曲,还会和我们热情地讲解这些歌曲的由来和所表达的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