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全面康复和有关工程理论指导下,与各个康复领域的康复工作者,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密切合作,以各种工艺技术为手段,帮助残疾人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工作、回归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科学。
用工程的方法和手段使伤残者康复,促使其功能恢复、重建或代偿,是康复工程在康复医学中的主要任务。
把残疾人使用的、为其特别生产的、或有效防止、补偿、抵销残损(Impairment,病损)、残疾(Disablity),失能)或残障(Handicap)的任何产品、器械、设备或技术系统均称为残疾人辅助器具。一般又称为“康复器械” 。
当前,世界上已经为残疾人建立了多种特殊的界面/接口设备,并初步形成了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社会交往、教育、就业和创造发明等生存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回归社会的辅助器具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2年颁布了国际标准ISO-9999《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Technical Aids for Disabled Persons-Clasification),将残疾人辅助器具分为十大类:
二、分类
(一)残疾人辅助器具
1.治疗和训练辅助器具
2.矫形器和假肢
3.生活自理及防护辅助器具
4.个人移动辅助器具
5.家务管理辅助器具
6.家庭及其他场所使用的家具及配件
7.通讯、信息及信号辅助器具
8.产品及物品管理辅助器具
9.环境改善辅助器具和设备、工具及机器
10.休闲娱乐辅助器具
二)无障碍设计
1. 建筑外部
2. 建筑内部
居家设施
2.儿童康复的特殊性
总结儿童康复的特殊性
障碍的对象多有“先天的要素”,且障碍发生时处于发育的最初阶段,与其说是康复不如说是获得能力。
和成长、发育的联系大,障碍度随成长、发育而变化
双亲,尤其是母亲的存在关系更大,有时母亲可以作为康复团队的一名好成员
儿童康复的目标,对儿童来说是给予一个相应的教育场地。
亲职教育就是指一个家庭亲子关系的互动和亲情交流的运作,从而帮助父母学习父母在家庭用的角色扮演,调整对待子女的态度和方法,而达到家庭和谐的目的。
亲职教育是经以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而使父母成为称职父母的角色,并协助父母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需要,了解子女不适应的行为,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它包括了父母的教育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两个方面
3.作业治疗
作 业 疗 法
作业治疗
定义
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于身体、精神,发育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能力,帮助其重返社会,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作业治疗
二、特点
作业治疗着手于帮助患者恢复或取得正常、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能力,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于治疗的作业是经过选择的、有目的的活动
(二)完成一项作业活动,常需协调地、综合地发挥躯体的、心理和情绪的、认知的等因素的作用,故可根据患者训练和治疗的重点目标,并运用作业分析的知识,选择以躯体运动为主的,或以情绪调节为主的,或以认知训练为主的作业。
(三)对残疾人的作业治疗,重视利用各种辅助器械,工具
(四)作业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能适应其居家(住房、居住环境)条件下的生活,以及适应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着眼于帮助恢复或取得正常的、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能力,可
能的话还要恢复或取得一定的工作能力(不一定恢复原来的职业),而正常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赖于以下各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平衡,即:①生活自理能力;②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影响力;③工作;④娱乐;⑤社会活动。
作业治疗是座桥梁。把患者个人和他的家庭环境及社会连结起来,从患者的个人功能的潜力和需要出发,经过作业的训练和治疗,逐步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通向正常生活方式的彼岸
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
三、作业活动的分类:
1.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活动如穿衣、进食、行走、个人清洁卫生等,这些日常生活作业是生活自理和保持健康所必需的。
2.能创造价值的工作活动 通过从事这种作业活动,人们可以取得报酬在经济上自给和抚养家庭;作业的成果又能为社会提供服务或增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例如各种职业性的工作活动。
3.消遣性作业活动 业余和闲暇时进行,主要满足个人兴趣,消遣时间,并保持平衡的、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如集邮、种花、听音乐、看电视、下棋、打球、游戏等。
作业治疗
四、作业活动功能
(一)运动方面
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肌张力、耐力、协调性、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
(二)感觉方面
视觉、听觉、触觉、痛觉、本体感觉、实体觉、平衡觉、感觉运动觉。
(三)智能方面
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理解力、抽象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接受程度、行为。
(四)心理及社交方面
独立性、积极性、自制力、自尊心、集体活动的适应性、人际关系。
作业治疗
五、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的特点在于强调在完成作业方面,要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和训练;并强调应用器具作为帮助。作业疗法的范围包括下列各项治疗和训练或处理。
(一)日常生活活动(ALD)训练如穿着衣物、使用餐具进食、个人卫生、洗浴、整容、用厕等。训练患者用新的活动方式,方法或应用辅助器具的帮助和使用合适的家用设施,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二)职业技巧训练(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基本劳动和工作的技巧,如木工作业、车缝作业、机械装配、纺织作业、办公室作业(打字、资料分类归档)等,作业恢复工作前或就业前的训练。
作业治疗
(三)家务活动训练 如烹调、备餐、洗熨衣服、家具布置、居室清洁装饰、家用电器使用、幼儿抚育等作业的训练,并指导患者如何省力、减少家务活动的能量消耗,如何改装家用设备以适应患者的功能水平。
(四)工艺疗法(arts and crafts therapy)应用手工艺进行治疗:泥塑、陶器、工艺编织(藤器、竹器、绳器等),具有身心治疗价值,即既能改善手的细致功能活动,训练创造性技巧,又可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善情绪。
(五)文娱疗法(recreation therapy)组织患者参加有选择的文娱活动,改善身心功能,促进健康恢复,常用的文娱项目包括旅行、舞蹈、戏剧表演或欣赏、划船、钓鱼、棋艺音乐表演或欣赏。
作业治疗
(六)游戏治疗(play therapy)通过有选择的游戏,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
促进其运动智能和社会一心理能力的发展,常用于智能低下、脑性瘫痪、自闭症和其他肢体残疾的儿童。
(七) 工作疗法(work therapy)简称工疗,组织患者在专人指导下参加适当的工作和生产劳动,以转移患者注意力,调整精神和心理状态及进行社会能力的训练,多用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
(八)书画疗法 中国传统作业疗法,通过书法练习和绘画改善精神和心理状态,抒发情感,用一般慢性病和抑郁、焦虑等患者。
作业治疗
(九)感知训练(sensory and perceptual training)对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进行触觉、实体觉(stereognosis),运动觉、感觉运动觉的训练。
(十)认知训练(cognitive training)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复杂操作能力、解题(problem-solving)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作业治疗
(十一)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通过种植花草、栽培盆景、园艺设计等作业进行治疗,对身体和精神和训练均有好外。
(十二)日常生活自助器具的订购和指导作用 对有运动障碍的患者提供订制或购买自助器具的咨询,并指导患者使用这些器具,以方使患者藉器具的帮助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一些动作如梳洗,穿着鞋袜、备餐、进食、步行等。
(十三)轮椅处方(Wheel chair prescription)为需要轮椅代步的患者写出订购处方,以选择适当类型的轮椅及必要的附件,并进行使用轮椅的训练。
作业治疗
(十四)手矫形器和夹板的制作和使用指导为手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简单的矫形器(如矫正腕下垂和手指挛缩)或夹板,经过训练,使手保持在功能位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
(十五)家居环境咨询 根据瘫痪或其他严重功能障碍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有关出院后住宅条件的咨询(包括进出通路、房屋建筑布局、设备等),提出必需的装修意见。
(十六)就业咨询(vocational counseling)根据患者的技能、专长、身体功能状况、兴趣和就业的可能性,向患者提供有关就业的意见和建议。
作业治疗
(十七)职前训练(prevocational training)在正式从事职业工作前,先进行技能、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十八)卫生教育 举办专题讲座,向患者进行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和康复的教育,如对关节炎患者讲如何保护关节、如何使活动做得省力等。卫生教育不但面向患者,而且还面向其家人,使能配合做好家庭康复。
以上作业治疗项目由康复医师和作业治疗师根据治疗目标和需要和设备技术的条件进行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和常用的项目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职业技巧训练、工艺活动和日常生活自助器具的订购和指导作用。
一、儿童作业疗法的作用与功能
(一)作用
1.在精神方面
在作业活动中,不只是付出精力和时间,而首先能在心理上增强独立感,对生活建立起信心。
可以克服涣散,集中精神,提高患儿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
通过自己努力制出一件成品或获得成果,使患儿在心理上感到一种收获后愉快和满足。
宣泄性作业活动,给患儿提供一种适当而安全的宣泄感情机会,使患儿在心理上得到某些平衡。
文娱性作业活动,可以调节情绪,放松精神,发展患儿的兴趣爱好。
通过集体和社会性活动,能培养患儿参与社会和重返社会的意识。
一、儿童作业疗法的作用与功能
2.在克服功能障碍方面
能调节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代谢,增强体力和耐力。
能增强患儿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尤其是对手的精细活动功能的恢复,在获得独立生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改善患儿运动协调性,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
可以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3.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
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和使用自助具,能提高患儿翻身、起坐、穿衣、进食、洗浴、修饰、行走、用厕等日常活动能力。
(二)目的
尽可能减轻障碍,提高功能,使障碍儿获得生活、学习及劳动能力,最终帮助其融入主流社会。
日本作业疗法师协会调查结果表明,作业治疗师并不只是对障碍儿某一特定功能进行促进,而是使其心身全面发育,最终能融入主流社会。(附表)
(三)内容
心身两方面都受重视
用作业活动进行治疗、指导和援助
使用自身治疗援助的手段
进行功能代偿与辅助,制定计划
(四)儿童作业治疗实施场所
肢体障碍儿康复中心(31%)
重症心身障碍儿康复中心(10.3%)
肢体障碍儿日托中心(8.9%)
心身障碍儿综合日托中心(7.3%)
康复中心(3.4%)
精神障碍儿日托中心(2.4%)
一般诊所(2.4%)
儿童医院(2.3%)
康复专科医院(2.0%)
综合医院(1.5%)
特殊学校(1.5%)
其他(保健中心、义务教育机构、精神病院等,5.3%)
情况不明(17.3%)
二、儿童作业治疗的主要适用范围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二)认知、心理障碍
(三)发育障碍
脑瘫(26.2%)
精神发育迟滞(22.5%)
重度身心障碍(20.9%)
学习障碍和孤独症(11%)
(四)精神障碍
三、作业疗法的计划与实施
(一)作业治疗处方
目标与项目——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诊断、身心功能评定结果、专长、兴趣及生活条件,明确作业疗法的目标,选择作业训练的项目和重点。
治疗剂量——作业强度,与作业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强度、体位和姿势、作业材料与用具、技巧、是否加用辅助器具等因素有关,安排时遵守循序渐进原则。
治疗时间与频度——视具体情况而定,循序渐进。一般一日一次,一次0.5小时。
注意事项——患者的主动参与性、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防止意外、及时修订处方以及综合治疗,提高疗效。
三、作业疗法的计划与实施
(二)作业评定
评价内容
包括收集资料,观察行为,标准化的发育检查,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附表)
目标的制定
根据障碍儿的需求(年龄、发育水平、家庭生活适应情况、潜在能力等)制定目标,分长期、中期及短期目标。
四、不同年龄儿童的作业治疗
1.婴幼儿期和学龄期儿童
改善运动功能措施
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
改善协调性
获得代偿手段的措施
促进社会交流能力的措施
2.青春期和疾病晚期的作业疗法
改善运动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适合的作业,良好的情绪)
五、儿童作业治疗的具体内容
孤独症
(一)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能力缺陷)
语言交流障碍 三大主要症状
不寻常的限局的兴趣和行为方式
可伴有感知觉缺陷及认知障碍
(二)作业治疗目的
改善孤独症患儿对感觉刺激的异常反应;
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运动协调能力
培养孤独症患儿的兴趣,促进孤独症患儿的社会交往
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认知障碍,提高其智能水平。
(三)作业治疗方法
1.感知觉训练
(1)了解患儿的感知觉特点:对感官刺激的反应是过敏或是过弱。
1)视觉方面
2)听觉方面
3)触觉方面
4)嗅觉方面
5)感知现实能力差
(2)增加感官刺激利于感知觉发展
在训练中刺激各感官,可间接促进感知觉发展。也可采用音乐刺激、光刺激、声刺激等刺激感知觉发展。
(3)设计利于感知觉发展的训练内容(直观教具)
1)视觉训练:分辨颜色、找出物体长短等
2)听觉训练:辨别声音、找出声源、跟着节拍训练等
3)触觉训练:袋中寻宝,分出冷、温、热物体等。
(4)排除心理作用在对事物感知中的不良影响。
2. 自理能力训练
(1)训练重点
1)实境实物训练:
2)分类命名,一对一的概念
3)物品功能、关系概念
4)注意力集中、听指令行事
5)半结构式的生活作息及空间安排
6)增加生活经验
(2)训练方法
1)饮食训练:
A 餐具命名及操作训练
B 进食动作命名训练
C 手眼协调训练
D 食物咀嚼训练
E 饮食控制训练
2)衣着盥洗训练:
A 衣物、盥洗用具命名训练
B 穿脱衣物、扣扣子、开关水龙头、扭毛巾、擦身体等操作能力训练
C 操作顺序连接训练
3)环境-家庭半结构式安排:
A 客厅家具、厨房用具等命名训练
B 空间使用概念训练(适当的地方放适当的工具)
4)如厕训练、用具命名训练、操作能力训练
3.感觉统合训练(主要训练方式)
脑性瘫痪
1.目的
(1)增大患儿关节活动范围,掌握实用性动作,促进运动功能发育(主要是促进上肢功能发育)
(2)改善及促进感知觉及认知功能的发育
(3)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改善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促进情绪、社会性的发育。
2. 评估内容(制定训练计划前必须先评估)
(1)
运动方面
上肢运动
年龄评估
2)手粗大抓握功能评价
A 可将五指自然伸展抓住大号木钉
B 可抓住大号木钉,但拇指内收,只用四个手指抓握
C 可抓住大号木钉,但掌指关节伸展,指间关节屈曲如“猿掌样”抓握
D 不能抓住大号木钉,只有治疗师将木钉放到他手中时患儿可用手握住
E 即使治疗师将木钉放到患儿手中,也不能握住
3)手精细动作评价
指腹捏的评价
A 可用拇指的指腹和食指的指腹捏起中号木钉
B 可用拇指的指腹和食指的指侧捏起中号木钉
C 可用4个手指屈曲将木钉“捞”到手中
D 不能使用手指取物
指尖捏的评价
A 可用拇指和食指指尖捏起小木钉
B 用手指先将小木钉移到桌边,再用指腹捏起。
C 不能运用手指指尖捏取细小物品
4)轻移物品功能评价
A 可随意自如地将这只手中的积木传递到另一只手中去玩,而不会让积木掉到地上
B 可完成双手间传递积木动作,但是用另一手从这只手中将积木抽出来
C 可偶尔将一只手中的积木传递到另一只手中,有时积木会掉到地上
D 不能用双手传递积木
5)双手协调性的评价
双手粗大协调性的评价
A 双手可在体前正中线,自如将两块拼插在一起
B 双手可完成拼插动作,但不能在体前进行,而是在体侧完成
C 先将一拼插块放在体前,再用另一只手抓住另一块拼插上去
D 不能完成拼插动作
双手精细的协调性评价
A 双手可在体前正中线,将螺丝拧下来
B 只能一只手固定,另一只手去拧,反过来就不能完成
C 在体侧完成拧螺丝动作
D 只会双手同时转来转去,不能将螺丝拧下来。
6)手眼协调性的评价
A 可准确将圆木插到木棍上,头部始终保持在身体正中直立位
B 可完成插木块动作,但头偏向一侧,用眼余光视物
C 可完成插木块动作,但头转向一侧,用手去触摸木棍的位置,然后插上
D 无法完成这个动作
(2)感知方面
1)视觉评定
儿童视知觉发育过程
视觉功能发育阶段
脑瘫儿常见为眼肌障碍,如斜视、眼肌麻痹、眼睑下垂等
2)听觉评定
听力测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五、儿童作业治疗的具体内容
(3)认知方面
1)认知发育
A 注意的发育
B 记忆的发育
C 思维的发育
2)智能评定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是指人们为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同性的身体动作群,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75-100分,轻度障碍;
50-74分,中度障碍;
0-49分,重度障碍
3. 基本的作业疗法——促进运动发育的作业治疗
(1)保持正常姿势
1)俯卧位正常姿势的保持
2)仰卧位正常姿势保持
两侧上肢伸展向上并固定在中间位,促进正中功能位,双下肢也可上举,促进平衡功能。
3)坐位正常姿势保持
4)立位正常姿势保持
(2)促进上肢功能发育
1)上肢粗大运动功能
A 促进手臂与肩胛带的动作分离:固定肩胛带,鼓励其做伸手向前的动作
B 增加肩胛带的自主控制,提高上肢的稳定性:俯卧位,双肘撑起上身,做左右、前后的重心转移。
患儿双手与治疗师双手共持一根木棍
(2)促进上肢功能发育
1)上肢粗大运动功能
C 诱发肘关节伸直
D 训练坐位平衡,诱发保护性伸展反应
E 诱发手到口的动作
F 诱发双手在中线上的活动:侧卧位,肩前伸、用手玩物
训练原则:
先训练患儿获得良好的坐位平衡与保持良好坐位姿势的能力,或在训练时,提供患儿适当的座椅和桌子
从事单侧手活动时,要将另一侧手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以帮助患儿维持正常的姿势与肌张力。
考虑操作物件的大小、质地、重量与形状,因为手运动的控制开始于感觉输入,不同的感觉输入有利于促进手功能的发育。
鼓励采用双手性活动
动作难度应设置在患儿通过努力就能完成的范围。
2)手的精细运动
A 手的把握
B 使整个上肢有更好控制的感觉性活动
C 使手和手指有更好控制的感觉性活动
D 拿起东西的训练(图)
E 放下东西的训练
F 促进手抓放物体及手-眼协调的活动
G 用于手指分离性运动控制的活动
将其大拇指桡外展,其余四指就容易伸展了。
(3)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1)进食训练
基本原则:抑制躯干和肢体张力增高;
避免或抑制原始反射和不自主运动出现
头居中、躯干对称
A 进食的必备条件
头、躯干、上肢的协调动作与坐位平衡
手口眼协调
手的伸展、抓握、放开功能
咀嚼、舔、吸吮、咽下时口唇、舌及下颌的动作
五、儿童作业治疗的具体内容
B 脑瘫儿童进食中潜在问题
咀嚼、吞咽、嘴闭合障碍
不会用嘴从匙中取食
不能保持正确的坐姿
不能从盘中取食后送至口中
不能控制流延和液体入量等
C 进食体位
头和肩向前,髋关节屈曲。
食物来自身体前方
鼓励患儿自己拿奶瓶,家长可在患儿吸吮时用手控制其嘴部,并在胸前用力压
坐不稳的患儿
如下肢过度伸展,可将下肢垫高,膝屈曲,使髋关节屈曲角度加大
勺应从口唇正中下方进入口腔,避免出现头过度伸展及一侧回旋
D 口部控制法(下颌控制技术)
利用大拇指压在患儿耳前下颌关节,食指压在下嘴唇和下颏之间,中指放在下颏后面
D 口部控制法(下颌控制技术)
利用大拇指压在患儿耳前下颌关节,食指压在下嘴唇和下颏之间,中指放在下颏后面
4. 康复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躯体和感官功能的康复,解决特殊儿童个人生活活动自理问题,解决特殊儿童与人交流等问题。(疾病本身及导致的功能障碍)
第二层次——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康复,解决特殊儿童上学和就业的问题。(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
第三层次——精神和心理功能的康复,解决特殊儿童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适应问题。(独立生活学习、学习和工作)
第四层次——社会生活功能的康复,是特殊儿童取得良好生活质量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的康复。(独立生活学习、学习和工作,提高生活质量)
1. 康复及其四个领域
医学康复:通过医疗的方法使病伤残者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包括药物、手术和物理等一些治疗方法。
例如:聋童的电子耳蜗手术
呆小症的药物治疗
脑瘫的运动疗法
是全面康复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实现康复目标的根本保证。
社会康复:社会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系的措施促进其康复。
1、建立无障碍环境;
2、改善经济环境;
3、改善法律环境
社会康复是实现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目标的最终保证。
教育康复:通过教育和训练的手段,提高残疾人的素质和能力。
能力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职业技能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学校教育
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作业疗法
聋童的言语训练
孤独症的感觉统合训练
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和补偿能力,使受损害的机体功能达到最好的发展水平。
职业康复:协助残疾人妥善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最适合职业,并帮助他们切实适应和充分胜任这一工作,取得独立的经济能力并贡献于社会。
职业康复评价的方法、就业心理和就业态度指导、职业的选择和介绍以及如何进行就业后的随访。
例如:就业
盲人按摩、乐器
聋人写作、绘画、IT、农业等
是实现全面康复的加速剂,是使残疾人自立于社会的根本途径。
2. 感觉统合
感觉统和疗法
第一节 感觉统合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统和疗法
(一)感觉统合的定义
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
性反应的能力。
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一般人的概念——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及嗅觉,但实际上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却是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
前庭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及保持身体的平衡。
运动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
人类的各种感觉学习贯穿了人的一生,简单地讲,这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感觉统合学习的最关键期是7岁以前,因为在这期间,人类的大脑发展特别快。
大脑的学习有赖于身体感觉的输入,学习后的大脑则发挥其指挥身体及感官的能力。由于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神经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所以需要统合,如果这一能力不足,就会造成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学习混乱,产生感觉统合失常的现象。这种学习在婴幼儿期几乎已经打下了80%的基础。
单纯感觉——初级感觉统合——高级感觉统合
一、什么是感觉统和疗法
(二)感觉统合失调及其行为表现
感觉统合不足或感觉统合失调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感觉器官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对刺激不敏感或者过分敏感
具体表现: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
毫无原因惧怕某些学科,心理障碍多
自言自语,无法和人沟通(自闭症)
容易跌倒或撞墙
咬手指或无法戒除奶嘴
笨手笨脚,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写字无法在框内,笔画经常颠倒
固执,脾气暴躁
发音不佳,语言发展缓慢
粘人、爱哭、性情孤僻慢
坐立不安,姿态不良,无法安静
挑食、偏食、餐饮习惯不佳静
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
怕别人碰触身体,容易吵架
爱旋转游戏,过久而不会晕眩
眼睛容易酸,讨厌阅读
1970年后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提出感觉统合失常学,认为是小家庭结构造成婴幼儿感觉学习不足。
爱尔丝认为最主要原因有:
胎位不正所产生固有平衡失常;
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前庭平衡失常;
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早产或剖腹生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
祖父母采用传统方式,要求太多或太放纵;
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
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
保护过度或骄纵溺爱,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
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延误矫正,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
经过多年的课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感统训练专家得出如下结论: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要求太多,加上剧烈竞争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僵化和紧张而引起的感觉统合不足,由于感觉统合不足引发的学习、生活、活动障碍的问题愈来愈多。
二、感觉统和的作用
学习能力是身体器官、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动。身体的视、听、嗅味、触及平衡感观、(中耳),透过中枢神经、分支及末端神经组织,将讯息传入大脑各功能区,成为感觉学习。大脑将这些讯息整合,作出反应再透过神经组织,指挥身体感观的动作,称为运动学习。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的不断互动便形成了感觉统合,感觉统合不足,便会形成脑功
能的反应不全,会引发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前庭感觉是人类学习的枢纽
前庭感觉系统和大脑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前庭系统机能正常时,人的一生中对重力(地心引力)会有持续性的信息输入,这些感觉信息会与其它感觉信息以不断重叠的方式输入大脑,所以这些重力感的讯息由于相当持久和稳定,在它输入神经系统后,便会成为眼睛及其它身体感觉在判断讯息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头部转动或弯曲时.前庭感觉接受器的碳酸钙晶体,会离开原来位置,改变前庭经系统的传达流程。这种现象在跳跃、跑步、摇晃时更为严重,会使中耳半规管中的惯性液体流动,感觉接受器立刻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他像走路、乘船或头部有轻微振动时。前庭感觉也会立即有反应。
在我们所有感觉器官中,前庭接受器最为敏感,其讯息能否对环境产生顺应,也最为重要。前庭随时在告诉我们头和身体的方向.我们的视觉讯息也才有意义,所以前庭讯息处理不良的孩子,视觉便很难跟着移动的目标,也很难将双眼由一点移到另外的一点。眼肌和颈肌上的讯息反应处理也会发生问题,促使眼球的移动不平稳,常会以跳动方式去抓住新目标,造成孩子在阅读、玩球和划线上的困难。
前庭神经会将讯息由脊髓锥体神经体系,传达到身体各部分,通知肌肉的收缩和运动。同时也会将这种肌肉和关节的信息传到前庭神经以及小脑。如果这方面功能不佳,便无法达成感觉的统合,小孩子会常常跌倒或撞墙.动作上也显得举手笨脚.甚至害怕行动。更造成感觉信息的严重不足,影响身体的协调能力。
前庭体系中的网状组织.作用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和警觉状态。所以当身体快速转动时,前庭系统必须迅速调节.才能让我们保持适度的清醒。如果前庭系统活动量低。调整的作用便会呈现不良,孩子出现多动及注意力散漫的现象。
前庭感觉不良,也会产生无法判断视觉空间的现象。空间感来自于身体和重力感的联系,缺乏重力感的孩子,很难有空间透视感,因此常无法判断距离和方向.写字时常把数字、字体或偏旁部首写反,甚至前后反读。在人多的地方容易迷失方向。也会因太靠近人或碰擅他人.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严重不良。
前庭感觉不良会使儿童经常遭遇挫折,丧失信心,更容易养成恐惧、伤心、生气、过度兴奋等感觉,无法有效压抑及协调,使人格和情绪的健全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视觉不平顺
视觉跳动原本是婴幼儿的自然现象,如鱼类、壁虎及其它动物都一样,人类眼睛的视觉天生是不稳定的,所以婴幼儿最喜欢看车子外移动的窗外景物,任何跳动的东西,比安静的东西更能引起他的注意。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的增加,婴儿学习 “盯住较远的地方,视觉也逐渐的稳定下来。稳定视觉后,便能作左右及上下移动,这也是阅读的开始。但是环境不良或爬行不足的幼儿,视觉不易成熟,因此这些幼儿即使到了4岁前后,视觉仍不稳定,便无法作平顺移动.所以看书会跳字、跳行,严重的无法阅读,做算术也很难正确掌握住数字,做功课眼睛也容易疲倦,造成学习能力的不足。
2. 听觉识别不足
人类的听觉神经形成最早,但成就却最晚,所以婴幼儿期间,听觉对大脑成长影响最大。早年的幼儿听觉较弱,所以受不了太高、太大的声音,祖父母带大,环境噪音太多,父母脾气大。经常大声责备,都会造成幼儿为了保护声音对大脑的刺激,便会在听觉上形成一层自我保护膜,养成拒绝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听力不佳、容易忘却、不懂得和别人沟通、脾气古怪、上课不专心,学习上自然也会因此而障碍重重了。
3. 前庭平衡失常
前庭网膜的协调以及掌握功能不足,所有的重力感、平衡感、方向感、距离感都会因而失常。
胎位不正,早年活动不足,爬行不足,或长时间在学步车内的幼儿——都很可能会导致前庭平衡的失常。
失常的孩子.经常都会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颠倒、经常撞到墙、碰倒桌椅、喜欢爬高、兜着圈子跑、旋转不会晕眩,怕爬楼梯。或走平台等等.这样的孩子在成长期中,会由于感觉完全失常,而变得好动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喜欢作弄人、 浮躁又坏脾气,甚至有些笨手笨脚的、做事没信心、学习能力自然培养不起来。
更严重的问题是话多.而且又缺乏组织力,喜欢重复别人的话.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这样的孩子不但自己学不到东西,也会影响课堂秩序,是所有老师们最感到头痛的学生。
触觉是大脑对外界反应的基础
人类皮薄毛少,对触觉刺激的分辨能力最为多元化,这也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分辨、分析及组织能力的基础。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而拥有广泛细腻的学习能力,和人类触觉学习的多元化及复杂化有密切的关系。
触觉的复杂性,也使大脑神经中感应触觉的部分最多,因此触觉神经和外界环境协调不足,会影响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和应变,导致触觉敏感(防御过强)或触觉迟钝(防御太弱)。
触觉敏感的儿童.对外界的新刺激适应性较弱,所以会固执于熟悉的经验上。表现为粘人、怕陌生人、不喜欢拥挤、缺乏自信。常固执于熟悉的环境和动作中,对任何新的学习都会加以排斥,不喜欢他人触摸,在团体中容易和别人争吵,朋友少,常陷于孤独中。
他们经常会喜欢某种特殊熟悉的感觉,所以容易有偏食、吸吮手指和触摸生殖器的习惯;不喜欢被人拥抱,却喜欢拥抱别人,并常出现很多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目前触觉敏感的儿童日益增多,这和生产环境和婴幼儿生长的环境有关。剖腹产或产钳的生产方式使胎儿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或产道挤压力量较弱,都会使儿童的触觉学习比正常生产的儿童少,触觉敏感的机会自然也较高。
家庭生活环境的改变.不但使儿童活动的空问减少,身体接触的地方也少了。户外玩沙土、玩水及草地上打滚的游戏也不多了,甚至晒太阳、吹风的机会也都很少了,儿童在触觉学习上的严重不足,是触觉敏感最主要的原因。
触觉反应迟钝的儿童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灵活,大脑的分辨能力差,所以发音或小肌肉运动都显得笨拙,缺乏自我意识,无法保护自己,学习能力也很难发展。
在所有感觉信息中,触觉刺激的频率最高,从肌肉关节到全身皮肤,每天都有无数不断的触觉;触觉输入大脑。脑干将这些信息加以过滤.一些对大脑思考及反应不重要的信息被压抑下来。因此通常我们对衣服、微风、一些不重要的碰撞都不产生反应,也使大脑不至于太紧张和忙碌。
这种过滤、整理到选择反应的过程就是感觉统合的能力。感觉防御太强的儿童,这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对任何信息都会急着去做反应。大脑动荡不安,自然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对衣服或周围一切接触都会去做不舒服的处理。重要的学习信息,自然也就很难专心的传入大脑皮层了。
本体感就是学习能力
本体感觉在英文称为Bodymap身体地图,有人称为身体形象.好像我们大脑中有一张自己身体的地图.所以不用重新看,大脑可以随时掌握身体的任何部位。本体感是一种高度复杂化的神经应变能力,也是大脑可充分掌握自己身体的能力。本体感的成熟最慢,除非前庭平衡及触觉发展正常,本体感才可能正常。从简单的吃饭脱衣服、写字、骑车到高难度的体操、体能动作都需要本体感的功能。本体感不成熟的儿童常常表现为站无站像、坐无坐像、缺乏自信、挫折感很多、没有创造力等等。
第一节 感觉统合概述
三、感觉统合的使用器具
羊角球:让孩子坐在球上,双手紧握着手把,身体屈曲,向前跳动。姿势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的运动企划。
平衡台:双脚或单脚站立在平衡台上,用双手做拍球等运动,并保持身体的平衡。强化前庭刺激,加强身体平衡能力。
圆筒吊缆: 孩子屈曲身体,用手紧抱圆筒并保持身体平衡,做前后左右大回转。促进身体协调以及固有前庭感觉输入统合。
阳光隧道:让孩子俯卧着身体,从隧道中爬行通过。可加强肌肤的各项接触刺激,并调节前庭感觉。
独脚椅: 孩子站在袋中,双手提起袋边,双脚同时向前跳。在跳跃动作中,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的讯息。
滑梯:俯卧在滑板上,双手抓住滑梯两侧用力向下滑,滑下时双臂朝前伸展,双腿并拢头抬高。强烈刺激前庭体系,头部、颈肌同时收缩,促进身体保护伸展行为的成熟。
滑板爬:调节前庭感觉和触觉,引发丰富的平衡反应,运动中大量的视觉情报,脊髓及四肢的本体感,使整体感觉统合运作功能积极发展。
插棍:俯卧在网缆中,头部抬高向前,指导者协助前后摆动,让孩子在摆动中用双手从左至右,从上往下按次序插棍。强化前庭刺激及作全身肌肉的伸展和活性化。
感统训练-袋鼠跳
袋鼠跳: 孩子站在袋中,双手提起袋边,双脚同时向前跳。在跳跃动作中,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的讯息。
脚步器:走动时自然放松,身体正直,全身协调,注意力集中。促进和提高孩子的平衡力,帮助孩子建立前庭固有平衡,发展协调性,提高孩子注意力和观察力。
跳跳床:让孩子站在跳跳床上,双脚并拢蹦跳,跳起来时,膝盖弯曲,脚后跟踢至臀部。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讯息,矫治重力不稳和运动企划不足。
S形平衡木:将平衡木呈高低走向或左右走向安置,孩子站在平衡木上,双手平伸抬头挺胸,双脚交替前走。有助于孩子本体感觉的建立和平衡能力的加强。
有人误解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问题儿童的矫治是不正确的,其实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0-6岁的学习主要以感觉学习为主,由于感觉器官本身是在不断成长中,感觉统合不健全是正常的,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0—12岁,所以感觉统合的游戏对成长中的孩子可以帮助他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今后学习能力的发挥有重大的作用。
四、注意事项
游戏性
趣味性
安全性
科学性(全面性、个别差异对待、强度和密度、师生关系亲密和谐)
第二节 感觉统合治疗的实施
一、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评估
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由前庭失衡14、触觉过分防御21、本体感不佳12、学习能力发展不足8、大年龄的特殊问题3共五大项58题组成。
总分50分,低于40为轻度,低于30为重度。
第二节 感觉统合治疗的实施
二、感觉统合治疗的实施——孤独症
1.触觉训练
1)球池训练
2)泥土游戏
3)吹风机游戏
4)洗澡游戏
5)小豆子或水放入小池中游戏
2.前庭系统训练
吊缆(饭后不宜)
3.触觉和身体协调训练
1)身体跷跷板
2)俯卧大龙球
3)俯卧大龙球抓东西
4.跳跃平衡训练——跳床
5.滑板训练
3.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
第一节 物理治疗学定义及简史
一、定义
物理治疗学(Physical Therapy)是研究应用物理因子作用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和免疫等生理调节机制,达到提高健康水平、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病后机体康复,延缓衰老等的专门学科。
所应用的物理因子包括人工和自然两类:
人工物理因子如,光、电、磁、声、温热、寒冷等;
自然物理因子如矿泉、气候、日光、空气、海水等。
物理治疗的方法如下:
(一)光疗--紫外线、低能量雷射
(二)电疗--低频电刺激、中频干扰波
(三)水疗--温水疗、冷水疗、热水疗、冰水疗、冷热水交替治疗、水中运动治疗
(四)冷疗--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气治疗
(五)热疗--湿热疗、干热疗、超音波、短波、微波、蜡疗、红外线及热敷包
(六)力疗--操作治疗、牵拉运动、牵引、按摩
二、简史
理疗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公元前7000年的石器时代,当时原始人利用阳光、砭石、石针、水和按摩等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我国以及古希腊、埃及、罗马的早期文献、记载阳光、热水浴、冷水浴、体操、按摩等防治疾病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矿泉水、磁场治疗疾病的国家。
现代物理学使古老的物理疗法得以不断的完善,并充实丰富其内容。
医学模式改变,进一步促进物理治疗学发展。
即从生物学模式(生物因素→病理→症状→临床治愈)转变为新的模式(即生物学因素、心理、精神、情绪因素及社会因素→疾病→临床治愈→身心功能最大限度康复→职业康复→回归社会生活或工作)。
第二节 理疗学在康复中的作用
一、理疗学在现代康复学中的应用
(一)物理治疗的作用的作用
预防的作用
理疗、体疗、疗养具有锻炼作用,合理而适量的应用可促进各种生理活动,增强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适应能力。
治疗和矫正
对已有疼痛、功能障碍及慢性病患者为对象,以尽量减轻其症状的质和量为目标,并同时作出教育,防止症状复发或恶化。
消炎、镇痛、松解黏连、软化瘢痕、刺激神经肌肉兴奋;
对神经系统障碍的人士可缓解其痉挛,并诱发病者作出运动功能;
恢复关节正常活动度、正常肌力和正常步态等。
教育和再训练
主要是针对伤残人士,当残障无法恢复时,治疗师借着教导和训练,使患者运用其剩余的功能,在适当的辅助器具的协助之下适应日常生活,让患者重返社会。
(二)物理治疗的优越性
1.一种物理因子有多种治疗作用:
紫外线有消炎、止痛、促进维生素D形成及加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2.副作用少:
用于一般疾病的物理治疗剂量,对人体无副作用。
第二节 理疗学在康复中的作用
3.作用可相对集中病变部位,并且与药物联合应用时可改善局部药物浓度及促进局部炎症吸收有较好的疗效。
4.与药物、放疗、化疗、及手术等有协同作用。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伤口感染比单一用直流电疗法或单一用药物治疗效果好;
射频疗法与化疗、放疗联合应用可减轻化疗、放疗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节 理疗学的基础理论
一、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治疗作用的机制(重点:问答题)
生命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机体内环境和机体外环境不断进行能和信息交换。
生命起源和发展,物理因子起重要的作用,如阳光、放射本底,地球磁场(0.3~0.5GS)、电场、冷热等都是生命起源的物理基础,故称为生态因子。人工物理因子的性质属于生态学因子,而生物体在其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以及随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应答反应中均伴有一定理化现象,如动作电位,磁场强度、热辐射强度、电子传递等,人体自发的及其在外界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现象为理疗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生物体与环境能和信息交换
各种物理因子作为不同形式的物理能和信息作用于机体时,在其内部进行传递和交换。
能是信息的物质基础,信息是能的表现形式。当物理因子的作用强度大于生理阈值,而且其参数与细胞——分子内生物物理变化的参数及细胞内能量合成过程参数相对应时,该物理因子对机体便可起到信息的作用。
体内接受物理信息作用的结构是末梢神经感受器、大分子、大分子的聚集体(蛋白质、糖、酶、生物膜等),不同的物理因子与各种感受器间选择性地进行作用和产生反应。
物理因子在机体能和信息转化过程
第三节 理疗学的基础理论
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后,物理能即被人体吸收并发生能量的转换,同时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产生局部和/或全身性的生理反应,从而引起治疗作用。
局部作用:局限性的炎症的治疗
全身作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局部和全身的综合作用:骨关节系统疾病、腰椎病、脑血管意外或外伤性偏瘫、脊髓病
二、物理因子对机体的基本效应
1.改善体内的自动调节能:
按生物自控论的观点,整个机体直至每一个细胞均可看做是自动调节系统。当体内的某些生物化学能量和生物物理能量的转化发生障碍时,即在某一环节或某些环节的自动调节机能减弱或丧失时,便产生病理性的变化。合理采用物理疗法时,可改善体内的自动调节机能,因而从根本上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2.改善营养机能:物理疗法可加强交感神经对组织器官营养的支配作用、增强酶活性、调节代谢功能、提高代谢水平、促进核酸、蛋白质、糖、激素、维生素等的合成、从而使组织细胞直至机体的营养得到改善;
3.加强修复机能:物理疗法通过改善物质代谢和微循环,加强物质合成和细胞的分裂,改善神经——体液的调节机能等,可加强病变组织器官的修复,促使其组织结构恢复正常;
4.加强代偿机能:物理因子对机体具有锻炼性作用,当组织器官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减弱或丧失时,理疗可加强与之相关的另一部分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起到代偿的作用;
5.加强防卫机能: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可加强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力、加强皮肤的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从而改善机体对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有害因子的防卫机能和反应性;
6.加强适应机能:物理因子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可改善机体对外界环境中复杂的理化学因子综合作用的适应机能,从而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这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7.加强能量储备:基于物理因子对体内的一些重要的能量合成单位(如线粒体等)的作用,不仅可加强能的合成,而且可加强能的储备,因而提高组织器官,直至整个机体的健康水平;
8.有益的后作用:当物理因子作用的疗程结束后,即呈现一定的后作用,例如超声治疗某些疾病时,其稳定的疗效往往在疗程结束后过一定时间才显示出来;
9.理疗与药疗具有协同作用:当科学的综合应用物理因子和药物治疗时,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效果趋于成倍的增加。
例如应用相当于一只兔的致死剂量的士的宁做直流电导入时,可使数只兔死亡。超短
波和青霉素综合治疗化脓性炎症时,将药物用量减少50%,其疗效仍高于用青霉素全量的效果;
10.副作用少:各种物理因子按性质接近生态学因子,因此若合理的使用不产生付作用。
三、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共性和特性
物理因子共同性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为:
(1)促进神经-内分泌机能障碍的消除;
(2)提高机体或某些系统、器官的功能水平;
(3)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4)提高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
(5)镇痛作用;
(6)消炎、消肿作用;
(7)缓解痉挛;
(8)脱敏或致敏作用;
(9)加强机体的适应机能;
(10)加强药物向组织器官内透入等。
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效应只有在使用小剂量的条件下方可最明显呈现,使用大剂量时,由于分子的布朗运动(热运动)可掩盖其特异性作用效应。
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效应是基于不同的物理因子对不同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有相对的选择作用,这是因为各种物理能-信息的性质不同;各种组织细胞对不同的物理因子的感受性有差异。例如紫外线优先作用于外胚层组织,如表皮、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超短波优先作用于结缔组织、巨噬细胞系统。
独特性作用:
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
直流电的药物离子导入
超声波的震荡雾化
低频电流引起肌肉收缩
高频电使组织内部产生“内生热”
第三节 理疗学的基础理论
四、物理治疗的规律
1 Grotthus-Drapper规律
作用于人体的电磁波或辐射线,只有被吸收才能对人体发生作用,如果100%穿透人体而不被人体所吸收,则不可能发生作用。
2 Bunsen-Roscoe规律
单位时间吸收能量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的乘积,决定了一定的反应量,能量减少时,为达到相同的反应,可以延长作用的时间来弥补;反之亦然。只要能量与作用时间的乘积不变,其反应的大小也不变。
3 Arndt-Schulze规律
刺激强度和反应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弱刺激可激起生命活动,中等刺激促进之,强刺激抑制之。超大剂量则产生破坏、致死作用。并伴有量变到质变转化、发展过程。
第四节 理疗的应用原则
频率和疗程
越早越好
每日1-2次,疗程长短不一;疗程之间间歇2-4周,多疗程治疗。
剂量问题
第二节 理疗学在康复中的作用
作业:选择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写出它的治疗原理和适应症,如果有也请写出治疗注意事项或禁忌症。
4. 康复评定
二、特殊儿童医学康复评定、关节活动度、肌力分级、
(一)概述
1. 康复评定的定义
康复评定(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是指对伤、病、残者功能障碍的原因、部位、性质、程度和预后进行客观的定性和/或定量的描述与分析,并依此制定相应的康复目标和治疗方案的全过程。
应在康复治疗前、中、后期,对病人进行与康复治疗相关的功能评定。
2. 康复评定的内容
(1)单项评定:运动、感觉、肌力
(2)个体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3)全面评定:个体和社会功能状态的评定
①躯体功能评定:肌力(四肢、颈部和躯干肌)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痉挛的评定、感觉评定(包括疼痛评定)、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评定、心肺功能评定、应用假肢或矫形器后功能评定、泌尿和性功能评定等。
②精神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情绪评定、失用症和失认症的评定、智力测定、性格评定等。
③言语功能评定:失语症评定、构音障碍评定、言语失用症评定、言语错乱评定、言语发育迟缓评定。
④社会功能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就业能力评定等。
3. 康复评定的目的
康复评定主要目的是确定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并估计其未来的发展和恢复能力,为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和方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因此,康复医学从功能评定开始,又以功能评定结束。
对患者身体功能,家庭状况,社会环境等材料进行收集,掌握患者障碍的内容。
对患者身体功能及残存能力进行量化。
分析患者障碍程度与正常标准的差别。
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对判定康复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
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标准,为回归社会的目标提供依据。
4. 康复评定的要求
可信性
有效性
灵敏性
统一性
5. 康复评定的实施
评定项目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评定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评定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积极的配合。
评定的时间要尽量短,动作迅速,不引起患者的疲劳。
为保证评定的准确性,对同一患者的评定要由一人从始至终地进行。
当患者提出疼痛、疲劳时,要变换体位,休息或改日再进行。
检查与测定一般需做三次,然后求出平均值。
健侧与患侧要进行对照。
儿童发育评价
正常儿童发育
1.体重
新生儿体重
半岁内体重等于初生体重(公斤)+月龄×0.77~12个月体重等于初生体重(公斤)+6×0.7+(月龄- 6) ×0.251~2岁体重每月增长0.25公斤,故为9+3=12公斤2~10岁体重(每年平均增加2公斤)=(年龄- 2)×2+12=年龄×2+8
2.身高
足月初生儿的身长约为50厘米。第一年增长最快,全年约增长25厘米,一岁时身长约为75厘米,一岁后增长减慢,全年增长10厘米,2岁小儿身长约85厘米
(年龄-2) ×5+85=年龄×5+75
3.乳牙
牙齿的发育:乳牙一般多于6~7月开始萌出,也可早于4个月出牙,最迟不超过10个月。乳牙共20颗,最晚于2岁半出齐,若2岁半乳牙仍未出齐也属异常。
乳牙数=月龄-6恒牙于6岁时开始长出
4.神经精神发育
(二)关节活动范围的测定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1. ROM检查的目的
(1)通过检查发现阻碍关节活动的因素。
(2)判定障碍的程度。
(3)提示治疗方法。
(4)作为治疗、训练的评价手段。
2. ROM测量方法
普通量角器法
普通量角器用两根直尺连接一个半圆量角器或全圆量角器制成,手指关节用小型半圆
角器测量。使用时将量角器的中心点准确对到关节活动轴中心(参照一定的骨性标志),两尺的远端分别放到或指向关节两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或与肢体长轴相平行。随着关节远端肢体的移动,在量角器刻度盘上读出关节活动度。
2. 方盘量角器测量法
(三)肌力检查
1. 肌力检查的目的
用以评价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损害的范围和程度,并作为选择肌力练习方法、负荷量、评价训练效果的基础。
2. 手法检查
临床常用的手法检查及肌力分级法系K.W.Lovett于1916年提出,0-5等共6级。
(四)步态分析
1. 检查的目的:
有无异常及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作为行走功能评定和矫治异常步态的依据
评价康复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从一侧的足跟着地起,到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为一个步行周期。其中每一足都经历了一个与地面接触的支撑期及一个腾空挪动的摆动期。支撑期由5个环节构成,依次为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前移至踝上方时支掌中期,身体继续前移至足提起时为足跟离地,最后为足趾离地。摆动期从足趾离地开始,经加速期至下肢垂直位为摆动中期,以后经减速期止于足跟着地,一侧足跟着地至另一侧足跟着地为一单步,至同侧足跟再次着地为一复步。
2. 作临床步态检查时,应嘱病人以其习惯的姿态及速度来回步行数次,观察其步行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各时期下肢各关节的姿位及动幅是否正常,速度及步幅是否匀称,上肢摆动是否自然等。其次嘱病人作快速及慢速步行,必要时作随意放松的步行及集中注意力的步行,分别进行观察。并试行立停、拐弯、转身、上下楼梯或坡道、绕过障碍物、穿过门洞、坐下站起、缓慢地踏步或单足站立、闭眼站立等动作。有时令患者闭眼步行,也可使轻度的步态异常表现得更为明显。
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重点2)
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是指人们为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同性的身体动作群,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能力是极为普通的,而在残疾者,往往是难于进行的高超技能。残损的程度愈大,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愈严重。
1. 检查的目的
康复训练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改善残疾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此,必须首先了解患者的功能状况,即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测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测定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并概括残疾者日常生活的各项基本功能状况,即明确他们是怎样进行日常生活的,能做多少日常活动,难于完成的是哪些项目,功能障碍的程度如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测定是功能评估的康复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康复目标、制定康复计划、评估康复疗效的依据,是康复医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2. 检查内容(见补充)及分级
Ⅰ级:不能完成,全靠别人代劳。
Ⅱ级:自己能做一部分,但要在别人具体帮助下才能完成。
Ⅲ级:在别人从旁指导下可以完成。
Ⅳ级:能独立完成,但较慢,或需要使用辅助器和支具。
Ⅴ级:正常,能独立完成。
3. 检查方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由测定者亲自观察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具体情况,评估其实际活动能力。测定时,由测定者向患者发出动作指令,让患者实际去做。譬如对患者说“请你
坐起来”,“请你洗洗脸”,“让我看看你是怎样梳头的”等等,要逐项观察患者进行各项动作的能力,进行评估及记录。对于能直接观察的动作,不要只是采取询问的方式,了解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及完成的程度,而是竭力做到客观,避免主观,以防止患者夸大或缩小他们的能力。
间接评估是指对于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动作,通过询问的方式进行了解和评估的方法。譬如通过询问了解患者是否能够控制大、小便等。
5. 残疾人的特点及康复重点
残疾和残疾人的定义
残疾: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心理因素影响,造成的明显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
残疾人:指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和精神状态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正常范围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处于不利于发挥正常作用的人。
二、残疾人的特点和康复重点
特点:
有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工作潜力。
在身心活动上有不同困难的群体
享有和健康人同样的权利和机会
残疾人康复是一个促进残疾人躯体的、感官的、智能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功能达到和保持在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的过程。
重点:
重视对其生长发育的评估,了解和判断残疾在生长发育上的表现或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早期;
游戏
多学科协作
改善已有缺陷和预防新的缺陷出现
家长
6. 运动疗法的目的。
运动疗法的目的
1、运动时抑制不必要的肌肉收缩,使之充分弛缓。
2、降低肌张力,扩大关节活动度。
3、增强肌力和耐力。
4、保持适当的肢位和体位,改善神经肌肉的功能,进行运动功能重塑。
5、保持各肌群相互间的协调性。
6、力求获得基本动作,从卧位、立位到步行的顺序。
7、通过运动刺激改善心脏、肺、肝脏等功能。
1. 残疾类别的特征及康复对策。
特殊儿童包括障碍儿童和问题儿童
(一)障碍儿童
1.视力障碍:盲童和低视力
2.听力障碍:聋童和重听
3.智力障碍:18岁之前导致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智商<70),并伴有社会适应行为障碍。
4.肢体障碍和病弱:人体运动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5.语言与言语障碍
6.多重障碍
二)问题儿童
1.学习障碍
2.自闭症
3.多动症 3%
4.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
残疾的康复对策
1.对于只有组织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缺损,而尚未影响至社会生活功能者,应积极进行临床治疗和康复功能训练,以防止功能障碍的出现或发展。
2.对有个体生活能力障碍,但尚未影响至社会生活功能者,应进行各方面的康复治疗、教育和训练,发展其代偿能力,或以器具辅助补偿能力的不足。
3.对有严重残疾,以致造成社会生活能力障碍者,除进行康复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层次上调整和改变其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以利于残疾人重返社会。
2. 简述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法。
康复治疗
(一)物理和运动治疗
1.基本原则
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主要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
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应遵循:
A由头向尾、由近位端向远位端等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
B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
2.康复训练的要点
A头部的控制
最重要。
仰卧位头部保持正中位,颈部牢固挺起;
俯卧位抬头和转动;
坐位保持头直立位,进行前后左右头的直立反应训练;
拉起时头的直立
挺胸抬头训练
B支撑抬起训练
和头训练同时进行,以使身体能够抬起、翻身和回旋。
肘支撑、手支撑、坐位支撑
C翻身训练
翻身的前提是抬头
D坐位训练
坐位是向立位发育过程的中间姿势。
E膝手立位和高爬位的训练
训练时要注意姿势调节的能力,重心逐渐下移而躯干抬高的能力,关心周围事物的能力。
从腹爬位开始训练逐渐到膝手立位和高爬。
F站立和立位训练
膝立位时如果能够对骨盆和髋关节的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可进行立位训练。
由他人扶站开始,至自己扶站、站立时两手交替拿物、立位平衡的建立、单腿站立,必要时可用辅助器具。
G步行训练
前提是单腿站立
步行的进步和实用性训练
3.目标
痉挛型脑瘫的治疗目标:降低肌张力,抑制屈曲模式和肢体的内收内旋,促进伸展模式和外展外旋,促进对称性姿势,抑制挛缩和畸形。
手足徐动型的治疗目标:控制头部保持中间为,控制肢体的活动向着中线方向,抑制伸展模式和非对称模式,抑制不随意运动和姿势的易变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4.疗法
bobath疗法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分析,认为脑瘫儿根本问题是由于缺乏对反射性姿势和运动模式的抑制(中枢性抑制)而导致的异常。因此,基本原理是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常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
Vojta疗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来诱导产生全身的、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与改善患儿的运动机能,因此也称其为诱导疗法。
物理因子
其他易化技术
二)作业疗法
保持正常姿势
促进上肢功能的发育
促进感觉、知觉运动功能的发育
促进日常生活动作
促进情绪的稳定和社会适应性
三)言语障碍的矫治
80%存在
发生机制: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器官功能障碍,交流意愿障碍及其他障碍。
特点:语言发育迟缓和或构音障碍
(五)护理和管理
5. 学前及学龄儿童康复的重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