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八上物理《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 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 B. 鸟语花香 C. 墙内开花墙外香 D. 闻到饭菜的香味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相对于别的物体有位置的改变;物理上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判断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是不是有位置的改变。
【详解】A、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卫星相对于地球有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A符合题意; B、鸟语花香,属于声现象和分子运动现象,与机械运动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周围的空气中,属于分子运动的结果,不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闻到饭菜的香味,是饭菜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周围的空气中,属于分子运动的结果,不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 飞机在空中飞行 B. 地球的公转 C. 人行走 D. 一杯热水变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详解】A、飞机在空中飞行时,飞机相对于地球位置发生了变化,则飞机飞行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变化,则地球公转是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人行走时,相对于地球位置发生变化,是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一杯开水变凉了,是温度的变化,不涉及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机械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16年10月19日凌晨3时,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对接后,神州十一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二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运,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A. 太阳 B. 地球 C. 天宫二号 D. 神州十一号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是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详解】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后,“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位置不变,“神舟十一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二号”纹丝不动,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与太阳、地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 故选D。
4.2018年10月21日,长沙国际马拉松赛在贺龙体育中心东广场鸣枪起跑,近2.4万名来自中国、日本、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选手奔跑在长沙一江两岸,在领略山水洲城独特美景的同时畅享马拉松运动的快乐。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以赛道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正在奔跑的运动员是静止的
B. 如果两个运动员以相同的速度在笔直的赛道上奔跑,他们俩相对静止 C. 站在马路边加油的观众相对于奔跑的运动员是静止的 D. 奔跑的运动员相对于终点是静止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静止。
【详解】A、正在奔跑的运动员与赛道旁树木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赛道旁的树木为参照物,正在奔跑的运动员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如果两个运动员以相同的速度在笔直的赛道上奔跑,他们之间没有位置变化,他们俩是相对静止的,故B正确;
C、站在马路边加油的观众相对于奔跑的运动员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观众相对于奔跑的运动员运动的,故C错误;
D、奔跑的运动员与终点的距离越来越近,所以运动员相对于终点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5.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回对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宫二号是靠超声波向地面传递信息的 B. 天宫二号在发射过程中,燃料热值不断减小
C. 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后,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静止的 D. 在空间实验室不能使用测力计测量手的拉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飞船在太空中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递信号的; (2)热值是燃料本身的性质,热值与种类有关;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及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则为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为静止的; (4)太空处于失重状态,与重力有关的实验都不能进行。
【详解】A、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是靠电磁波传递的,故A错误;
B、热值是燃料本身的性质,与质量无关,故在燃烧过程中热值不变,故B错误;
C、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后,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C正确;
D、测量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的大小,与重力没有关系,故能在太空中完成,故D错误。 故选C。
6.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列对身边物理量估测的数据,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 A. 中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约15秒 B.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5m/s C. 水杯的高度约为11dm
D. 多数人脉搏跳动 100次用时约 15s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约15s,符合实际;故A正确;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1m/s左右,故B错误;
C、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水杯的高度与此差不多,水杯的高度约为11cm,故C错误;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跳动100次在90s左右,故D错误。 故选A。
7.如下表所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摆的等时性过程中,记录了以下数据。经过推理可知,若要使摆的周期恰好为1.5秒,还需要研究下列哪一种情况
A. l>60厘米 B. 45厘米<l<60厘米 C. 30厘米<l<45厘米 D. l<30厘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摆长为60cm时,摆的周期T1==1.34s;摆长为30cm时,摆的周期T3=摆长约应在45厘米和60厘米中间。故选B.
【点睛】分析表中实验数据,计算出摆在三种长度下,摆动一次的时间,然后分析答题. 8.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1.86s;摆长为45cm时,摆的周期T2=
=1.18s;根据以上数据可知,若要使摆的周期恰好为1.5秒,
A. 物理教材的宽度是26 dm B. 中学生正常步行时的速度为1.0 m/s C.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 s跳动6次 D. 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 mm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答:A. 物理教材的宽度是18.5cdm,故A不符合实际;B.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0m/s左右。故B符合实际;C.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C不符合实际;D. 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5cm=1.65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睛】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9.小明同学在物理课上学习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用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8.30mm、18.31mm、18.29mm和18.50mm,其中错误的是 A. 18.30mm B. 18.31mm C. 18.29mm D. 18.50mm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
【详解】在几个长度测量结果中:18.50mm与18.30mm、18.31mm、18.29mm相差较大,所以是错误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如图所示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①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②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③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④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⑤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⑥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A图没有从刻度尺的零刻线开始测起,故A错;B图零刻线磨损的可以从其他的整刻线开始测起,故B正确的;C图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C错;D图放置刻度尺没有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故D错误,所以选B。
二.多选题
1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 月球绕着地球转 B. 铃声传入耳朵 C. 溪水潺潺地流动 D. 冰雪融化 【答案】BD 【解析】 【分析】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详解】月球绕着地球转、溪水潺潺地流动的情境中,物体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属于机械运动;铃声传入耳朵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不属于机械运动;冰融化成水,物质状态发生变化,位置不需要变化,所以不属于机械运动,故BD符合题意。 故选BD。
12.小明坐在从石家庄到武汉的高铁上,他说自己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 车厢顶部的灯 B. 小明的座位 C. 邻座的乘客 D. 车内走过的乘务员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我们说乘客是静止的,选定的参照物必须和乘客位置没有变化。
【详解】A、小明相对于车厢顶部的灯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A正确; B、小明相对于他的座位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正确;
C、小明相对于邻座的乘客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C正确; D、小明相对于车内走过的乘务员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BC。
13.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左车)乙(右车)两车的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可能向左运动、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B.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D. 甲车可能向左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中房子上方烟的方向可知,风是向左刮的;根据甲车的旗的方向可知,甲车可能是向右运动或左减速运动或静止;根据乙车上的旗的方向可知,乙车只能是向左加速运动的;故应选AC。 【考点定位】机械运动
14.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A. 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17s B. 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8 mm C.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D. 在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约是70次 【答案】BD 【解析】 【分析】
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结合对生活实际的认识,填入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详解】A. 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接近1min,即60s;故A错误;B. 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远小于1mm,约为0.08mm;故B正确;C.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C错误;D. 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故D正确;故选BD. 15.关于时间和时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节课45分钟指的是时间
B. 在时间轴上的每一个坐标点表示的是时刻 C. 1s初到2s末所经历的时间为1s D. 某次列车9:45开车,指的是时刻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距离,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 【详解】A. 一节课45分钟指的是时间长度,是指时间,所以A正确。B. 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所以B正确。C. 1秒初到2秒末所经历的时间为2秒,所以C不正确。D. 9:45指的是时间点,是时刻,所以D正确。故选:ABD
三.填空题
16.有下列一些变化:①五四爱国运动;②珠穆朗玛峰在长高;③太阳升上天空;④铁生锈了;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⑥苹果腐烂。以上变化属于机械运动的是_____(填序号);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_____(填序号)。 【答案】 (1). ②③ (2). ①④⑤⑥ 【解析】
【详解】①五四运动属于政治运动,不是机械运动;
②珠穆朗玛峰在长高,珠穆朗玛峰相当于地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 ③太阳升上天空,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 ④铁生锈了,铁的位置没有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不是机械运动;
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不是机械运动; ⑥苹果腐烂,是苹果发生了化学变化,不是机械运动。
【点睛】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置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17.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_______风,骑车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西 (2). 丙
【解析】 【分析】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详解】以风做参照物,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说明则当时刮的是西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说明甲的速度小于风速,乙的速度等于风速,丙的速度大于风速;即骑车速度最快的是丙。
18.某同学看到一列沿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头冒出的白烟恰好是竖直向上的,则这列火车是向_____方向行驶的,其行驶速度是_____千米/时。(此时风向是西风,风速是5米/秒) 【答案】 (1). 东 (2). 18 【解析】
【详解】车头冒出的白烟恰好是竖直向上的,白烟受到风的作用,风的方向和白烟的方向相反,速度相等,所以白烟的速度为5m/s,方向向西。火车的运动方向和白烟方向相反,速度相等,所以火车的速度为5m/s,方向向东。5m/s=18km/h.
【点睛】在无风的时候,火车行驶时,车头冒出的白烟会向车尾方向移动,白烟的速度是火车的速度,火车行驶时,白烟恰好是竖直向上的,白烟一定受到了风的作用,风把白烟吹得竖直向上,风的方向和白烟的运动方向相反,速度相同.
19.测量需要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标准,还需要有合适的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常用来测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测量工具 (2). 停表 (3). 刻度尺 【解析】
【详解】为了比较不同物体的一些物理性质,人类引入了比较标准,国际单位制就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即物理量的单位;
要进行测量,还需要有合适的测量工具;
如实验室常用来测时间的工具是停表;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20.给下列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物理课本的宽为1.85_____; (2)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为2_____。 【答案】 (1). dm (2). cm
【解析】
根据单位大小和经验填单位:
(1)物理课本的宽为十几厘米,即1.85dm; (2)我国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cm。
点睛: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对所学的物理量有熟悉的认知,特别是单位大小要认识清楚,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留心积累。
四.判断题
21.通过对大量的事例分析可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_____(判断对错) 【答案】√ 【解析】 【分析】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详解】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整个宇宙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体的普遍规律,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故以上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22.在长度的测量时,产生的误差大小决定于刻度尺的精确度和测量者的准确性。_____。(判断对错) 【答案】√ 【解析】 【分析】
①误差不是错误,误差只能减小,错误能够避免; ②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由测量的要求决定; ③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
【详解】在长度的测量时,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误差大小还决定于测量者的准确性,此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对.
23.子弹射穿靶子时的速度是100m/s,这个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_____(判断对错) 【答案】错 【解析】 【分析】
(1)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与一段路程或一段时间相对应;
(2)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个位置或某个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相对应. 【详解】子弹射穿靶子时的速度是100m/s,射穿靶子处为某个位置(时间非常短,只有一瞬间),这个速度指的是瞬时速度,不能反映子弹在飞行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不是平均速度;故该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
五.实验探究题
2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_____,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_____(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2)一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长度是400m,速度为108km/h,合_____m/s,火车通过一条长度为2km的隧道,所用时间为_____。
【答案】 (1). 甲和乙 (2). 静止 (3). 向后运动 (4). 30 (5). 80s 【解析】
(1)由图可知:甲的速度v甲=4m/s,乙的速度为
,
丙的速度
所以,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甲和乙;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甲车静止;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后运动。 (2)火车的速度v=108km/h=30m/s ,
火车通过一条长度为2km的隧道,火车行驶的距离s=s桥+s车=2000m+400m=2400m, 火车所用时间
。
25.如图 1所示仪器的名称叫做_____,它是用来测 短暂时间的仪器。实验时,手握纸带的端点将纸带拉出,就能看到纸带上打下的一系列可分辨的点。图 2 所示纸带中,A~D 的时间间隔为_____秒,纸带从 A 点
A 点为第一点,到 B 点所用的时间比纸带从 C 点到 D 点的时间_____(选填“多”、“少”或“一样”).则该纸带拉得越来越_____(选填“快”或“慢”)。
【答案】 (1). 打点计时器 (2). 0.06 (3). 一样 (4). 快 【解析】 【分析】
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知道打点计时器每秒钟打点50次,可求每次打点的时间间隔;打点计时器每次打点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 【详解】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A、D两点的时间间隔为3×0.02s=0.06s;因为打点计时器每秒钟打点50次,所以每次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A、B两点的时间间隔为1×0.02s=0.02s;C、D两点的时间间隔为1×0.02s=0.02s;所以纸带从 A 点到 B 点所用的时间比纸带从 C 点到 D 点的时间一样;因为每次间隔所用时间相同,纸带的间隔距离得越来越大,说明该纸带拉得越来越快。
六.计算题
26.快速公交“BRT”项目试运营,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全长约为24km,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营运车辆的各种信息。
(1)该“BRT”运行过程中,乘客相对于公交“BRT”是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BRT”从起点站到终点站需要多少分钟______?
(3)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72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2s,再以60km/h的速度运行36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______ ? 【答案】 (1). 静止 (2). 48min (3). 16.7m/s
【解析】 【分析】
(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看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2)已知路程与速度,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车的行驶时间;
(3)由速度公式求出车的路程,然后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求出车的平均速度.
【详解】(1)乘客相对于公交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坐在公交上的乘客相对于公交是静止的;(2)由速度公式v=可知时间:t=
=0.8h=48min;
+60×m/s
=1800m,
(3)由v=可知,车的路程:s=s1+s2=v1t1+v2t2=72×平均速度:v=
16.7m/s.
27.小明同学,用一把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六次的测量结果为:L1=25.8,L2=27.81cm,L3=25.82cm,L4=25.816cm,L5=25.81cm,L6=25.82cm, (1)这些测量结果中哪些是错误的?
(2)物理课本的长度应记作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L1、 L2 、L4(2)25.82cm 【解析】 【分析】
一个正确的物理测量值,必须有单位,否则就是错误的;
同一把刻度尺准确程度一定;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是一定的,测量值不同,应该是估读值略有差异,但准确值一定相同;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
【详解】(1)将六个测量结果比较知:L1=25.8没有单位,是错误的;L2=27.81cm与其它几个测量值的准确值不同,所以是错误的;L4=25.816cm的准确程度与其它测量值不同,也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的测量结果是L3=25.82cm,L5=25.81cm,L6=25.82cm; (2)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
七.解答题
28.阴霾天气中PM2.5含量较高,PM2.5是指直径不大于2.5的颗粒物,大气中PM2.5的运动属于_____(填
“机械运动”或“热运动”)。 【答案】 【解析】 微米 机械运动
试题分析:PM2.5是指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热运动是由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PM2.5不是分子而固体小颗粒,所以大气中PM2.5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考点定位】机械运动
29.指出图中的实验器材是测量什么物理量的。A器材测量_____;B器材测量物体的_____,此时测量值为_____。
【答案】 (1). 时间 (2). 长度 (3). 1.30cm 【解析】 【分析】
根据对常见测量工具或仪器的用途及使用规则的掌握作答。 【详解】A器材是停表,用于测量时间的长短;
B器材是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2.3cm对齐,估读为2.3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30cm-1.00cm=1.30c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