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物理】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物理】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

案)含解析

一、初中物理机械运动

1.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图甲所示,小孔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B. 图乙所示,加油机相对歼击机是静止的,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C. 图丙所示,我们吃饭使用的筷子是省力杠杆

D. 图丁所示,用抽气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时,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 【答案】B

【解析】【解答】A、小孔成像是光沿由于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加油机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相对歼击机位置的没改变,加油机相对歼击机是静止的,B符合题意; C、筷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是费力杠杆,C不符合题意;

D、随着玻璃钟罩内空气的逐渐抽出,可以听到手机的声音越来越小,即响度逐渐变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2.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到美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 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C. 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 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A不正确.

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不正确.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C正确.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向下运动的.故D不正确. 故选C.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

3.某兴趣小组在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横截面的关系”时,取三个质量相同,半径分别为3r、2r和r的小球甲、乙、丙,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竖直落下,并以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小球的运动过程,如图

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在图示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个小球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三个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相等

C. 三个小球下落的速度之比是1:2:3 D. 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下落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由照相机的照片可知: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甲球运动的距离是不变的,运动的轨迹是直线, 说明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同样的道理,乙、丙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故A正确;

B、根据三个球做匀速直线运动,重力等于阻力,质量相等,故重力、阻力相等,故B正确;

C、照相机等时间内曝光一次,而甲曝光了9次,乙曝光了6次,丙曝光了3次,所以时间之比为9:6:3,三球在相同路程中,所用时间之比为9:6:3,故速度之比为2:3:6;,故丙的速度为乙的2倍,为甲的3倍;故C错误;

D、甲、乙、丙三个小球的半径分别为3r、2r和r,在阻力相同时,速度之比为2:3:6,由此可知,在阻力相同时,小球的速度与半径成反比,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1)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得到一个像,由图可知,球甲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一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球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两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球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三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2)根据甲、乙、丙三个小球在相同的曝光时间内运动距离的关系,得出小球的速度之比;(3)因为三个小球都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和自身的重力是相等的,空气阻力之比等于重力之比,等于质量之比;分析空气阻力之比和小

球速度之比的关系,得出结论.

4.如图,是太阳能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情形,若不计空气对汽车的影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驾驶员感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B. 汽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等于汽车所受到的牵引力 C. 汽车急刹车时不能立即停下是因为受到惯性作用 D. 太阳能汽车行驶时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成机械能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行驶中,乘客感觉到路边树木向后退,是因为选择了汽车为参照物,故A错误;

B、因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水平向上受力平衡,即摩擦力等于牵引力,故B正确; C、汽车急刹车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汽车有惯性,但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不能描述为汽车受到惯性,故C错误;

D、太阳能汽车上的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根据参照物,惯性,力的相互性,气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能量的转化等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2)对汽车受力分析可知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牵引力和摩擦力,由二力平衡可求得摩擦力的大小;(3)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惯性的大小和质量成正比;(4)太阳能汽车行驶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换化为机械能.

5.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

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B. 甲乙两同学始终在运动

C. 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 D. 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在15s时,甲乙离出发点都是100m,故两同学相遇,故A正确; B、由图象看出甲乙两同学甲始终在运动,乙在10~15s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乙同学静止不动,故B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

在相同时间内乙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 , 故C正确; D、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所以,v乙= = 确. 故选B.

【分析】(1)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2)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3)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4)根据图象可知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0~10s内的速度根据图中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

=10m/s,故D正

6.甲、乙两物体先后从某点出发沿同一直线做同向运动,甲比乙先运动4秒,速度为0.4米/秒.甲运动10秒时,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 米.在如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 )

A. 一定是a B. 一定是c C. 可能是b D. 可能是a或c 【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由题知,v

=0.4m/s,所以甲运动10s通过的路程s

=v

t=0.4m/s×10s=4m,所以图象中b图线表示甲的s﹣t的图线;

由a图线知,通过8m路程所用时间为12s,甲比乙先运动4s,即乙运动的时间为6s,由图知sa=4m,与甲车通过路程相等,故a不是乙的s﹣t图线;

由c图线知,6s内通过距离小于2m,所以甲乙距离大于2m,符合题意,故c一定是乙的s﹣t图线, 故选B.

【分析】由甲的速度和运动时间可知甲的运动路程,从而判断出甲的s﹣t图线,再根据甲乙运动时间关系,由图象找到另两个图线的路程分析比较.

7.甲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某时刻经过乙车旁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乙车和地面上的树木都向东运动.由此可判断( )

A. 甲、乙两车一定向东运动 B. 甲、乙两车一定向西运动

C. 甲车一定向西运动,乙车可能向东运动 D. 甲车一定向东运动,乙车可能向西运动 【答案】C

【解析】【解答】解: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说明甲车是向西运动的,所以选项A、D不符合题意;

若乙车向东运动或乙车向西运动且速度小于甲车的速度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都会看到乙车向东运动,所以选项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

8.如图,我国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歼10战斗机加油.加油过程中,若战斗机的高度和速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运动的 B. 加油机和战斗机的动能都不变 C. 加油机和战斗机的重力势能都不变 D. 加油机的机械能减小,战斗机的机械能增加 【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和战斗机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静止的,所以A错误;

B、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和战斗机的质量不断变化所以动能改变,速度不变,所以B错误;

C、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和战斗机的质量不断变化,高度不变,所以重力势能改变,所以C错误;

D、加油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不变,加油机的质量减小,战斗机的质量增加,加油机的机械能减小,战斗机的机械能增加,所以所以D正确. 故选D.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机械能=动能+势能.物体没有发生弹性形变,势能只考虑重力势能.

9.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

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前2s内,小华跑较快 D. 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两人的全程是相等的,所用的时间都是8s,两人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2)判断前2s内谁跑得快,我们可采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谁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3)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全部路程除以所有的总时间.

10.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

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tAB<tBC B. tAB=tBC C. vAB>vBC D. vAB<vBC 【答案】D

【解析】【解答】解:(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s,tBC=3s,所以tAB>tBC . 故A、B错误;(2)由题意知sAB=sBC=sm, 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AB=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 故选D.

【分析】由图得出小车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 分析判断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

=

=sm= ,

;所以vAB<vBC . 故C错误,D正确;

11.物理学中,一些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常用图象来表示,下列图象表示正确的是

( )

A.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B. 通过恒定电阻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

C. 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其深度之间的关系 D.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关系 【答案】C

【解析】【解答】A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速度的大小与时间无关,在v-t图象上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A不符合题意。

B.在电阻一定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U-I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B不符合题意。

C.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其深度成正比,深度越深,压强越大,C符合题意。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各种图像的理解和掌握,要认清各种图像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理解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2.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 B. 小球在前0.5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 cm C. 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 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解答】A. 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5 0.5s , A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 , B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知,AC之间的距离为s=5.50cm=0.055m , 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v═

=0.11m/s , C不符合题意; D. 由图可知,小球在BC段的时间为tBC=2 =0.03m.小球在AB段的时间tAB=3 =

=0.15m/s,vAB=

0.1s=0.2s,路程sBC=5.50cm−2.50cm=3.00cm 0.1s=0.3s,路程sAB=2.50cm=0.025m , 所vBC= ≈0.083m/s , 计算可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

0.1s=

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理解相邻点的时间间隔为0.1S,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13.如图所示,用三种方法拉动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使物体以相等速度移动相同的距离。所用拉力分别是F1、F2、F3 , 这三个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分别是s1、s2、s3 , 移动速度分别为v1、v2、v3 , 不计滑轮摩擦,则( )

A. F1:F2:F3=2:1:4 s1:s2:s3=2:1:4 B. F1:F2:F3=4:1:2 s1:s2:s3=2:4:1 C. F1:F2:F3=2:4:1 V1:V2:V3=2:1:4 D. F1:F2:F3=2:1:4 V1:V2:V3=2:4:1 【答案】 D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 ,本题中三个滑轮都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假设物体与水平面的摩擦力f,物体移动的速度为v0, 运动的时间为t,则对这三个图分析可得:

(1)甲图:滑轮为定滑轮,因为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不能省力,所以根据二力平衡,此时拉力 F1=f;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速度v1=v0 , 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1=v0t。

(2)乙图:滑轮为动滑轮,因为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省一半的力,所以根据二力 平衡,此时拉力F2=f;但是费2倍的距离,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速度v2=2v0 , 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2=2v0t。

(3)丙图:滑轮为动滑轮,拉力的作用点在动滑轮的轴上,因此是个费力杠杆,费2倍的力,省2倍的距离, 因此,F3=2f,

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速度v3=v0 , 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3=v0t。 综上分析:F1:F2:F3=f:f:2f=2:1:4, v1:V2:v3=v0:2v0:v0=2:4:1 s1:s2:s3=v0t:2v0t:v0t=2:4:1 故答案为:D。

【分析】(1)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知道物体所受的拉力等于物体受到的 摩擦力,然后根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分别求出F1、F2、F3,即可比较其大小;

(2)根据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判断出速度和距离的关系。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减小 B. 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C. 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向后退去,他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D. 站在上升的电梯里的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大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匀速下落过程中的跳伞运动员的质量不变,速度不变,故动能不变;同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故重力势能变小,所以机械能变小,故A正确;

B、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改变,故其运动状态改变,故B错误;

C、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向后退去,是以自己所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木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C错误;

D、由于人受到电梯地板的支持力和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大小一定相等,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包括以下三种情况: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而方向不变;速度大小不发生改变而方向改变;速度大小以及方向都发生改变;(3)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

15.在月光下,李明看到月亮在云层中穿梭,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房屋 B. 云层 C. 停在路边的汽车 D. 远处的高山 【答案】 B

【解析】【解答】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月亮在云层中穿梭,是月亮相对云层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云层是参照物。 故答案为:B。

【分析】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16.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计,符合实际的是( )

A. 洗澡水的适宜温度约为80℃ B. 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0cm C. 一个桔子的重力约为10N D. 挂壁式空调的额定功率约1.2kW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不可能

达到80℃,故A不符合实际;

B、一元硬币的直径在2.5cm左右,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略小于2.5cm,在2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一个桔子的质量在100g=0.1kg左右,受到的重力约G=mg=0.1kg×10N/kg=1N,故C不符合实际.

D、挂壁式空调的额定功率约1200W=1.2kW,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7.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速度越大越难以停下来,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 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甲队获胜,说明甲队拉乙队的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 C. 推门时手离门轴越远越省力,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 汽车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但房子总处于静止状态 【答案】C

【解析】【解答】A、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大小无关,所以汽车速度越大越难以停下来,不能说明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A不符合题意;

B、甲拉乙的力和乙拉甲的力是相互作用力,故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甲方胜了乙方,是因为甲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乙的最大静摩擦力,B不符合题意; C、推门时离门轴越近,用力越大,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C符合题意;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所以汽车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房子同样如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唯一量度.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8.我国研制的“亿航”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具有垂直起降、定速巡航、空中悬停等功能.在一次试飞中,试飞员感觉地面“迎”他而来,这时飞机的运动状态是( ) A. 垂直起飞 B. 垂直降落 C. 定速巡航 D. 空中悬停 【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知道,在一次试飞中,飞员感觉地面扑面而来,是感觉地面在向上运动,这是以运动飞机为参照物,并且飞机在垂直降落时感觉,故只有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

可.

19.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拍照过程中车可能( )

A. 向西加速 B. 向东加速 C. 向西减速 D. 向东减速 【答案】C

【解析】【解答】由甲、乙两图中广州塔的位置判断车是向西运动的,由乙图中杯中的水判断车向西减速运动。 故答案为:C。

【分析】先根据车相对于广州塔的位置判断车的运动方向,再根据杯中的水(水具有惯性,即水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判断车的运动状态。

20.在商场里,当你站在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关于你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运动的 B. 静止的 C. 相对自动扶梯是静止的 D. 相对商场地面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解答】相对于自动扶梯时静止的,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是运动的,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静止: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21.小滨同学喜欢物理,平时很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量,他收集的下列估计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人体的体积约为0.05m3 B. 成年人的体重约为50N C.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D.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密度在1.0×103kg/m3左右,体积大约为V=

=0.05m3 . 此选项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质量在7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G=mg=70kg×10N/kg=700N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人步行的速度在4km/h=4× 故选A.

m/s≈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22.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图所示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成功对接后,“神舟十一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二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天宫二号” B. “神舟十一号” C. 太阳 D. 地球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成功对接后,“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位置不变,“神舟十一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二号”纹丝不动,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与太阳、地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B正确. 故选B.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是参照物;

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23.在北京南站和青岛之间的铁路线长约为819km,火车运行时间约为4h50min,火车运行平均速度约为( )

A. 170km/h B. 182km/h C. 204km/h D. 234km/h 【答案】A

【解析】【解答】解:北京南站和青岛之间的铁路线长s=819km,火车运行时间t=4h50min= h, 则火车运行平均速度:

v= = 故选A.

≈169.4km/h,

由选项可知,与之接近的为170km/h.

【分析】知道北京南站和青岛之间的铁路线长以及火车运行时间,根据v= 求出火车运行平均速度,然后与选项相比较得出答案.

24.下列图象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解答】解:因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定值,所以速度﹣时间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得到s=vt可知,对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一恒量,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5.绘制图象是对物理过程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汽车的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B.

铝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

C.

电阻一定时,通过它的电流跟它两端电压关系图象

D.

【答案】A

海波的熔化图象

【解析】【解答】解:A、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如果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则图象就是一条斜线,故A正确; B、同种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用图象表示应该是一条斜向上的直线.而如果是一条平行于横轴

的直线,则它所表达的意思就不是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B错误;

C、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用图象表示应该是一条斜向上的直线,而不是一条斜向下的直线.斜向下表示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在减小,这违背了欧姆定律,故C错误;

D、海波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熔化时有确定的温度,而图象中并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同种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6.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测量铅笔的长度可以选用毫米刻度尺 B.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C. 使用测电笔时要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 D. 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竖直方向上力的大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为保证测量结果比较精确,测量铅笔长度时要选择毫米刻度尺,并且测量结果估读到mm下一位.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必须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使用测电笔检验电路时,手指要接触测电笔尾部的金属体.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弹簧测力计可以根据需要测量不同方向的拉力.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对常见测量工具用途和使用规则的掌握作答.

27.从下列图表得到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

图乙表示物体正以5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C.

该表表明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D.

【答案】B

该图表明同种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无关

【解析】【解答】解:

A.图甲是正比函数图象,反映了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乙表示物体距离不随时间发生变化,表示物体静止,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铝块的质量和体积是一个定值,表明同种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同种物质密度一定,不会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2)如果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是个常数,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的,图象应该是一条直线;(3)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的一定的,不同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4)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一定,与质量、体积无关.

28.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5~20秒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 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 5~20时间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 第15秒时,甲车与乙车速度相同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由图象知,5﹣20秒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5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乙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乙>v甲 , 故B正确;

C、5~20时间内,乙车静止,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故C错误;

D、第15秒时,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静止,即此时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在s﹣t

图象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车的运动速度;(3)据车的运动情况分析即可判断;(4)据图象判断甲乙在15s时的运动状态即可;

29.甲、乙两人骑车在公路上并肩行驶,他们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则( ) A. 甲认为乙是运动的 B. 乙认为甲是静止的

C. 甲认为路旁的树是静止的 D. 乙认为对面驶来的车是静止的 【答案】 B

【解析】【解答】甲、乙并肩前进,相对于地面他们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参照物为地面;互相以对方对参照物,他们的位置并未发生改变,因此,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运动静止相对性的掌握。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0.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同步卫星处于平衡状态 B. 同步卫星的机械能守恒 C.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 D. 同步卫星使用微波进行通信 【答案】A

【解析】【解答】A. 平衡状态是指静止和匀速和匀速直线运动,而同步卫星做圆周运动,不是平衡状态,A错误,符合题意;

B. 同步卫星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高度和速度都不变,机械能不变,所以机械能守恒,B不符合题意;

C. 同步卫星固定于频道上空,与地球的自转同步,相对于地球静止,C不符合题意; D. 同步卫星和地球之间是真空,要使用微波进行通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或者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或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要了解它们各自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