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高考语文二轮温习备考专项狂练十八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备考专项狂练 十八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一、(湖南衡阳四中2021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

何 俊

知易行难,仍是知难行易?

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非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世界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观点?

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成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需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括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进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一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以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

其两头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在孔子以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腹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超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咱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大体是并重的。

荀子也超级重视知行问题,他以为“知之不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进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熟悉,一个是理性熟悉。

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前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念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进程中,训练、培育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致使了念书人以念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

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

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可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份、情感的部份、践行的部份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给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节选自2021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天天坚持。可见知易行难。

B.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

C.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

D.门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

2.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把仁学成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

B.荀子提倡“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

C.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致使了念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

D.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此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取得彰显。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重“知”产生短处,并非是学说本身的短处,而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的问题。

B.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归并上升本钱体。

C.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通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

D.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腹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

二、(巴蜀中学2021届月考)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得当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任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朗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转变,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表现了诗人沉郁抑扬的风格。

5.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归纳。(6分)

三、(河南驻马店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份。(6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_______,

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与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大庆铁人中学2021届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3小题,共9分)

一直以来,学界对过于封锁的专业文学批评很有微词,常指责它们搬弄西方学术名词,话语呆板乏味,行文程式僵化,难以击中对象的要害。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学术规范之名,忽略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 )。因此,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成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它有时候会沉浸于单纯理论操练的欢悦,在纯粹的阐释中迷失批判性力量,从而流于一种无效的分析。

在自媒体时期,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此都可能是批评家。这无疑有利于打破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激活普通公共的话语热情,也打破专业话语对批评行业的垄断。在这个意义上,“微批评”因其微小而更易于回到对象本身,回到批评的初心。它 ,无所旁骛,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而无需漫无边际的铺陈和 的延展,更没有 的枯燥和 的迂腐;它拒绝一切关于批评的繁文缛节,只要“寸铁杀人”、一针见血的快意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艳。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得当的一项是(3分)( )

A.危言危行 鹊巢鸠占 要言不烦 食言而肥

B.仗义执言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古不化

C.仗义执言 鹊巢鸠占 要言不烦 食古不化

D.危言危行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言而肥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得当的一项是(3分)( )

A.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成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

B.存在着蜕变成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

C.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成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危险

D.存在着蜕变成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的危险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得当的一项是(3分)( )

A.可是其罪魁罪魁是弱化批评现实感的学理性

B.但其学理性常会成为弱化批评现实感的罪魁罪魁

C.可是其罪魁罪魁是学理性弱化了批评现实感

D.但批评现实感常常使得专业批评学理性弱化

10.(豫西名校2021届联考)下面是张亮同窗发给他老师的一条微信,其中有几处表达不妥,请找出五处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进行修改。(5分)

李老师:

您好!

毕业两年多来,一直在外打拼,没有见过您,超级想念。今天下午您特地来拜望我,我不胜感激。我在公司上班,日理万机,没空陪您。今晚,我会莅临您下榻的寒舍,与您共进晚餐。

学生:张亮

(1)将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

11.(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届期中考)下列是针对彩票公益金的两个调查数据饼状图,请针对图一拟写一个结论,针对图二向相关管理部门拟写一条建议。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每条结论在20字之内。(6分)

结论: 。

建议: 。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式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不是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知是前提”错误。由“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行合一,理性的部份、情感的部份、践行的部份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故选C。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成立在‘知’的基础上”。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荀子则把‘学’的进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D项,强加因果,原文为“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

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给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故选C。

3.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不是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不是有依据。D项,“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说法绝对,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对知行问题的阐释或有传承、发展和创新,但并非“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故选D。

4.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能。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不是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A项,“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说法错误,应该是:颔联上句是就空间,下句是就时间来写的。故选A。

5.

【参考答案】(1)客居异乡的漂泊与伤感;(2)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3)自身理想理想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悲伤;(4)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悲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起身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异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加倍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穷心事。颈联议论天下大势,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

虑当中透着坚定的信念。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诗人生活的时期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6.

【答案】(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与深深同情的语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天涯”“蜉蝣”“渺沧海”“粟”“太息”“涕”。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利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危言危行”,正直的言行。第一处,之前面来看说的是“微批评”,再按照后面“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这句话可知,这是说“微批评”的评论,应使用“仗义执言”。“虚张声势”,假装出壮大的气势。“鹊巢鸠占”,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第二处,说的是“微批评”自身“延展”的状态,应使用“虚张声势”。“长篇累牍”,指高作篇幅很长,内容很多。“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第三处,是说“微批评”没有很多枯燥的内容,应使用“长篇累牍”。“食古不化”,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长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食言不肥”,指为了自己占廉价而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第四处,是说“微批评”没有“……的迂腐”,应使用“食古不化”。故选B项。

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阅读画线句,然后依照主谓宾的成份紧缩句子,先观察骨干部份,是不是存在搭配不妥、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份。“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成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成份残缺,紧缩句子可以得出“专业批评存在着”,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一般为“存在……的危险”。A项,“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B项,“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压缩后变成“存在着……的专业批评”,句子没有主语,而前后句的主语都是“专业批评”,如利用“专业批评”这一主语,句子就变成“专业批评……存在着……的专业批评”,显然不对。D项,“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的危险”,这与B项一样,都使用前一句的“专业批评”这一主语,显然不对,这两项都属于偷换主语。故选C项。

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先要明确设题的类型,如本题就是采取抽出文中一句话的方式来考查,这就要求考生把握前后的语境,注意主语的一致性,前后内容的连贯性。括号前面说“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固然”表示转折,那么后面应有与之搭配的关联词“但”“可是”,且句子的重点应在“但”后面;再看括号后的句子,“因此,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成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危险,……”,“因此”表结论,而这一结论应是由前面的转折句而来,而由“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单纯理论操练”“纯粹的阐释”等内容来看,该转折句的主语应是“其学理性”,这就排除A、C两项,这两项的主语都是“其罪魁罪魁”。D项,“但批评现实感常常使得专业批评学理性弱化”不合逻辑。故选B项。

10.

【参考答案】(1)“拜望”改成“看望”;(2)“不胜”改为“万分”;(3)“日理万机”改为“工作很忙”;

(4)“莅临”改成“前去”;(5)“下榻”改为“住”;(6)“寒舍”改为“地方”。(答出五处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主如果要符合特殊文体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发言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和“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张亮同窗发给他老师的一条微信,其中有几处表达不妥”,要求“找出来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进行修改”。“拜望”表达不得体,“拜望”,指看望。敬辞。此处是说老师来看自己,可改成“看望”。“不胜”,不能制服,受不住,不能忍受。此处是老师来看自己,自己十分感激,可改为“万分”。“日理万机”,是形容工作勤奋至极,原指帝皇天天处置纷繁的政务,现多用以形容工作繁重。用于此处属于大词小用,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工作很忙”。“莅临”,来临,光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是说自己去老师的住处,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前去”。“下榻”,指客人来家中住宿,敬辞。此处是说老师住宿的地方。表达不得体,可改为“住”。“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此处是说老师住的地方,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地方”。

11.

【参考答案】结论:绝大部份人对彩票公益金的用途有了解

建议:对彩票公益金项目应充分公示告知民众

【解析】题干是“下列是针对彩票公益金的两个调查数据饼状图,阅读后,请针对图一拟写一个结论,针对图二向相关管理部门拟写一条建议。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每条结论在20字之内”。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要仔细读图。图一显示的是“你对彩票公益金用途了解吗”,有些了解的占65%,超级了解的占18%,不了解的占17%。由此看出了解的占83%,于是得出结论是:绝大部份人对彩票公益金的用途有了解。图二显示的是“身旁是不是有人接受过公益金资助”,没有的占51%,不清楚的占31%,有的占18%。没有的和不清楚的占了82%,所以建议:对彩票公益金项目应充分公示告知民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