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的作品,选自《朝花夕拾》。
C.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借代是很常见的手法,例如“千里共婵娟”中“婵娟”代指“月亮”,“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代指“史册”。
D.“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的常用词语。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2.下列诗句中用“梨花”比喻人物的是哪一句?( ) A.千树万树梨花开 C.梨花一枝春带雨
3.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思考、中国行动、中国方案,正跟随中国青年遍及全球的脚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掀起波澜。(将“中国行动”和“中国方案”调换位置。)
B.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发挥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战“疫”中的中坚力量。(将“发挥”改为“弘扬”。)
C.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影响力最大的。(结尾加上“体育盛会”。) D.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将“制度”改为“体系”) 4.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簇n) 伤痕累累新(chù) 阔绰(chuò) 笔砚(yà(lěi) ....B.勒n) 不屑令(lé) 淤滩(yū) 纤夫(qià置辨(xiè) ...C.间n) 恐吓n) 如坐针毡(zhān) 或(jià(hè) 盘桓(huá...D.荤n) 菜(hūn) 锱铢(zhīzhū) 侍候(shì) 天伦之乐(lú.....5.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 ) A.亘古(ɡèn) 陨落 蹑手蹑脚(niè) 名门望族 ....
B.驿路梨花处处开 D.梨花枝上层层雪
B.裨益(bì) 脉搏 装模作样(mú) 汗流浃背 ....C.拮据(jù) 嫡传 谆谆教诲(zhūn) 既往不究 ....D.挣脱(zhènɡ) 竣工 一拍即合(jí) 一筹莫展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建立习惯的目标是用重复来改变大脑。可是大脑会抗拒改变,除非能够大方地给大脑一些回报。如果有回报,大脑会更愿意重复一件事。大脑对改变的反应就像不带转向助力装置的汽车一样,方向盘转了好几圈,车的反应却很小。每次重复产生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如果不断重复下去,这些微小的变化会给大脑带来巨大的改变。当重复某个行为一段时间后,大脑就能自动完成这个过程了。你快速做出决定时,即使你认为自己在主动思考,很可能还是习惯在起作用。
人类的大脑很稳定,不易改变。付出很少的努力就能做正确的事情,对许多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即,因为他们只能看到这种稳定性的阴暗面——大脑如何强迫他们吃垃圾食品、看电视、抽烟和咬指甲。糟糕的是,这是大脑里比较顽固的部分,它会识别并重复同一模式,直到接收到不同的新指令。它的名字叫作基底神经节。大脑的另一个区域前额皮层则相当聪明。它是个可以理解长远利益和结果的管理者。心理学家大卫·诺维尔博士总结了前额皮层和大脑其他部分的区别:前额皮层以外的其他所有部分决定“是什么”,而前额皮层主要决定“想要什么”,比如抵抗巧克力蛋糕的诱惑,想学外语,希望身体健康,希望能写一本书等等。它是大脑的意识部分,让大脑的其他部分喜欢上前额皮层想要的东西,就可以建立健康的新习惯。因此,坏习惯有多可怕,好习惯就有多神奇。一旦养成健康的新习惯,一切都会变得轻松起来。每天早上自动起床,吃一顿健康的早餐,然后愉快地去学习工作,而不是和大脑持久地战斗。
(材料二)
说明:左图展示了意志力和动力之间的关系。图中X轴是动力水平,Y轴是意志力消耗量。当动力处于峰值时(右下角),意志力消耗量为0,可以忽略不计,这 是因为本来就愿意做的事,根本无须强迫。可是当动力降为0时,强烈的内心抵触意味着意志力消耗量会变得很高(左上角)。 (材料三)
当人有动力时,做事很容易,也不需要太多意志力,但动力很难按需培养。当你累了,生病了,感觉“不在状态”或只想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时,动力还在吗? 。只有在精力充沛、思维模式健康而且没有受到强烈诱惑时,才能依靠动力成功。可该行动的时候,条件似乎远没有那么有利,人们就会决定“明天再做吧”。而当一种行为成为
一个习惯,你会变得没有刚开始时那么情绪高涨,甚至觉得有些无聊。杰里米·迪安在《习惯:改变命运的关键力量》中指出:人们进行习惯行为时是不带有情绪的。重复不会让人兴奋起来,反而会让人趋于平静。因此,靠动力来培养习惯时反而会帮倒忙。刚开始做一件事的兴奋在最初会有很大帮助,可是等到这股劲头渐渐消失,它又会成为强大的敌人,并将意志力储备很快消耗光。
和动力不一样,意志力可以像肌肉一样得到强化。自控力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罗伊·鲍迈斯特发现:和没有进行健身的学生相比,那些花两周时间磨炼意志力以改善体形的学生“在随后的自控力测试中有显著的进步”。另一项研究发现:两个月的有氧运动训练为其他不相关领域内需要自控力的活动带来了进步。这些研究表明,我们能通过强化意志力来提高自己的表现。
美国青年斯蒂芬·盖斯是个天生的懒虫。为了改变这一点,他开始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最开始他计划做30分钟俯卧撑,发现根本做不到。直到有一次,盖斯心想:管它呢,随便做1个也好啊。当他开始只做1个俯卧撑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做完第一个,盖斯觉得状态还不错,就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一整年,他都只要求自己每天做1个俯卧撑。结果是,每次做起来自然不只1个。因为没有心理负担,盖斯发现做俯卧撑的习惯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只想着做1个,就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有时候睡不着,爬起来到地板上开始做俯卧撑。后来,盖斯如法炮制,在阅读和写作领域,也同样使用这个方法。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并出版了畅销书《微习惯》。
1.从(材料一)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大脑的角度看,改变习惯的两个关键是①____和回报;改变习惯的两个关键工具是大脑中的基底神经节和②____。
2.结合(材料二),在(材料三)横线处添加适当内容,使之前后连贯。 3.结合三则材料,为自己制定一个改善行为习惯的小目标,并分析它的可行性。 目标: 可行性:
7.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 。(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过零丁洋》中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
(1)“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_,文段中所写到的情节是:______ (2)在《昆虫记》中,你最喜欢的昆虫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我最喜欢的昆虫:____________ 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 杜 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冰 雪 之 在 人 如 鱼 之 于 水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则冰雪之能寿物也(__________) .
(2)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_________) .(3)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_________) .
(4)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_________) .
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人能说。
4.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一段文字空格处分别填写一个恰当的词语。
本文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________的“冰雪之气”,过渡到________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________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5.结合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说说本文通过对“冰雪之气”的议论评说所包含的思想与《爱莲说》作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戏(节选)
(1)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2)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3)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4)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5)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6)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志道)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
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7)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8)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9)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1.概括选文内容,并说说第(1)段在选文中的作用。 2.对比阅读两次看戏,指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3.把握选文中所有众生相,你以为作者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选文对后面所写平桥村的社戏有何作用? 1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疏林夕照 周立民
①我家屋后那片小树林,在盛夏中密不透风,现在是删繁就简,五颜六色都被秋天搜刮而尽,剩下的只有一幅水墨画了。不过,如果你细心,也会发现几片黑黄相间的残叶迎风而立,像是在叫阵。一种小灌木,结得圆圆又小小的红果子,偶尔也有几个倔强地留在细细的枝条上,不过已经很少有人注意它们的姿色了。
②无花无草的树林里,也能耗费他们一个下午,像脱了缰的野马那样撒欢奔跑,在树林中横冲直撞。这里不是果园,捡不到野果,却可以找到躲在小壳中冬眠的虫子。我不知道这种虫子的学名是什么,老家人都叫它伯秋猫(音),夏天时,它是一种绿色的浑身长满刺的小虫子,阴险地躲在树叶背面,我们钻树林时经常会被它蜇到,身上被蜇了的部位,火辣辣的好几天不得安生,真恨得我们咬牙切齿。报复的时刻到了,秋天,它会钻到一个附着在树枝上的硬壳里,成为脑满肠肥的圆团儿。那个壳是灰色的,有浅黑色的花纹,小孩子眼尖,一下午能找到很多。摘下它们,拔出虫子,这个小壳就成了一个哨子。当然,找它们,不纯粹是为了玩,还有口腹之欲,这个虫子用火烤,可香了,高蛋白,绿色营养品!
③。从自家养的鸡鸭,到天上飞的燕子,乃至地里长的禾苗,都不得野蛮对待,而是小心翼翼地共生共长,就连好枝杈,断不可轻易攀折。大家都知道秋风来了,它们不过睡一个长长的大觉,等春风暖了、春水温了的时候,它们又会吐出绿叶焕发生机。然而,对于枯枝,似乎也不肯浪费,这是过冬取暖的好材料。野孩子的多动症倒也帮了大人的忙,我手执钢鞭,左砍右杀,噼噼啪啪,顷刻间枯枝便落了满地,好不痛快。可惜,痛快过了,我又玩别的去了,满地树枝不去收拾,也常常会遭到爷爷奶奶不得不拿出一点态度的骂。
④累了,头上出汗了,烤熟的土豆一样身上都能冒热气了,我会寻一棵树依偎着。静静地,不出声,目光沿着光
秃秃的树干伸向蓝天。一切都很简单明了,天地间又是那么清澈、疏朗、空旷,容纳了一个孩子的无数想象。树枝上方的云朵、蓝天,清楚却又神秘。孙悟空、二郎神、雷公、龙王……时不时从脑海中飞过。
⑤风穿过树林的脚步声也值得仔细谛听。小时候,我不明白风是什么。说到人,我知道是爸爸妈妈,狗是满街跑见了人汪汪叫的动物,玉米是煮熟了越吃越香的东西,可是风呢,它在哪里,长什么样子?我看到树枝动,觉得是它;听到树叶沙沙响,觉得也是它。可它是一个隐身人吗?或者它比闪电还快,不然,我刚刚看到树枝微微颤抖,怎么就捕捉不到它的影子呢?我却时时能够感觉到它,比如,起先是温柔的母亲的手,轻抚我的额头。接下来,却坚硬、粗糙,耳根透着阴森森的寒意。原来,不知不觉间,头顶的太阳已经跑到了西面山冈上了。
⑥这时,天空中的色彩极其丰富。火红、金黄、浅黑、微蓝,平静如水,又跳跃似火。那颜色,仿佛倒在了水中,随着水的流动每一刻都有变化。这时,天像一个圆圆的大罩子,从四周垂了下来,要笼罩大地上的一切了。这时,一个孩子突然也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单。四周那么安静,他不会自言自语,内心里却有那么多的语言在涌动沸腾。小树林中有一种平静的萧瑟感,不是拖泥带水的伤感,而是干净利落的,仿佛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面对世事变化的平静面孔。尽管这些,一个孩子感受不到,他只有身体上的冷,心上的无助——北国深秋,夕阳无限好,落日挂在树梢的时刻。
⑦夕阳恋恋不舍,最后一缕长长的光收敛之时,村子里的炊烟也升起。迎着落日,会看到房子镀了金边,接着大地上的一切都模糊了。有人喊我的小名儿了,急促,重复,却是黑夜降临之前最温暖的阳光,是奶奶,那一声啖饭了,一下子把我从刚刚的孤独之境中解放出来。
(选自《朔方》2017年11期,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处横线处,第②处应填(______),第③处应填 (__________)。 A农家孩子,不会放过每一个大自然的儿童乐园 B农家孩子早就接受了很多护生的教导
2.阅读全文,概括“我”在树林中所做的事。(每空不超过4个字)
第②段:火烤虫子一第③段:___________→第④段:仰望蓝天→第⑤段:___________→第⑥段:内心孤独 3.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来写风?有什么好处? 4.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火红、金黄、浅黑、微蓝,平静如水,又跳跃似火。那颜色,仿佛倒在了水中,随着水的流动每一刻都有变化。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麻布裹着的葱花饼
①我爱人跟爷爷奶奶特别亲,而我又几乎没有跟爷爷奶奶特别亲昵的经历,所以每次看到他们仨促膝长谈、欢声笑语,总是莫名感动。
②奶奶80岁出头,身体硬朗,近年除了视力有些下降外,耳朵、胃口、腿脚都很好。偶尔和爷爷拌嘴,也总能占
个上风。
③奶奶很勤快,每天早晨早早起床用煤火炉做饭。之前也尝试过用煤气,但年纪大了,做完饭老是忘记关掉,考虑到安全问题就不再用了。还有一个原因,她嫌在煤气灶上烙不成葱花饼。
④奶奶烙葱花饼虽然很在行,但用的是死面,须趁热吃,凉了拽牙。刚做好的葱花饼是我爱人的心头好。每次回去,不管什么时间到家,妈奶第一件事就是拨开煤火眼儿先搁上鏊子烧着,然后从面布袋里挖面,准备和面做饼。
⑤奶奶和面不搁盆里和,而是直接在靠板上,从面粉中间挖出个小坑,加食用油和五香粉、盐等调味品。手蘸水揉面成絮状,再揉成团后放置一会儿,趁着这个空儿她会切出来半碗绿莹莹的葱花。爷爷一辈子没做过饭,打下手不行,就只好拿着火钳子看着蜂窝煤上跳跃的火苗,时不时地通一通火眼儿。
⑥等将绿莹莹的葱花揉进面里,分好剂子,擀干面杖就该出场了。肚儿大头儿尖的擀面杖在烙饼的时候除了擀的任务,还得挑、翻、转。鏊上刷油,奶奶把擀好的葱花饼用擀面杖挑了,稳稳当当地搁在鏊子上。在转身擀第二个的时候,奶奶大着嗓门儿吆喝:“看好,别煳了!”爷爷应了一声,伸手颠了几下饼。爷爷比奶奶大几岁,耳朵有些背了。奶奶回头看了爷爷一眼,自己抄着擀面杖,挑起饼给翻了个个儿。
⑦葱花变成黄绿色、有香味飘出来的时候,奶奶撕一小块饼,放进嘴里嚼一嚼,咂摸一番,然后挑起饼摇在了高粱秸秆缝制的箅子上,并嘱咐爷爷:“这火就中,别大了。”
⑧我和爱人几次掀起门帘,都被奶奶轰了出来:“出去,出去,里头呛,坐一边等着吃。”
⑨死面不比发面,实打实地填肚子。爱人撑得吃不下时,还会再吃一些。奶奶在一边看着,那个高兴呀。 ⑩“咱奶奶为哈老给你烙葱花饼?”每次回去都能吃到葱花饼,我忍不住发问。是很早以前,我说她烙的葱花饼好吃,后来每次回来她都烙。咱爸回来都没我这待遇。”他有点儿得意,又咬了一口后,却若有所思地低语:“都上年纪了,还能吃几回……”
⑪那年大年初五一大早,我们原本计划早早地走。起床的时候;我透过二楼窗户看到不知哈时候起床的奶奶正端着剥下来的干葱叶往院里的垃极桶里倒。我忙不迭地对她说:“这么冷的天,你不去劝劝咱奶奶?八成又是准备烙葱花饼。”
⑫“不要劝,也不用劝。你不懂。”他淡定而缓慢地交代,“一会儿咱奶奶给啥都接住啊,不要推来让去。” ⑬“好。”
⑭等后备厢塞不下的时候,奶奶又递过来一个布袋子,不用看,我闻着味儿就知道是葱花饼,隔着袋子摸还烫手。车子掉头的时侯,爷爷奶奶站在门口那棵光秃的合欢树旁,欲言又止。“走了啊,天冷,回去吧。放假都又回来了!”他们只是不住地摆手。
⑮上了高速,我百无聊赖地看着远处丘陵上似乎含着芽苞的杨树,猛然间想起那一袋葱花饼。我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
⑯“咱奶奶估计怕凉得快,麻布裹着干得也慢些。”他随口说道。我却突然想起有一回奶奶说“丹丹,死面做的
饼得趁热吃,凉了跟石头样”,我当时顺口就接了:“是是是;上回带走的没吃完,干了刀都切不开。”
⑰说不清是愧疚还是幸福,脸颊有点儿烫。
1.请以“葱花饼”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们和奶奶之间的故事。
2.文中第⑮段画线句子是如何描写葱花饼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我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 3.文中的奶奶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三、语言表述
14.将备选的三个句子分别填入下面语段中的空缺处,使表达准确连贯。(填写序号)。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一个好的家风比什么都强。家风,____;家风,____;家风,____。 ①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渊源与根基 ②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风气 ③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文明的延续 四、写作
15.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请以“这一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题分析】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A项有误,《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B项有误,《故乡》选自《呐喊》;D项有误,“左迁”指贬官。故选C。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2、C 【解题分析】
A比喻冬雪。B比喻雷锋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精神。C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D指梨花。 3、D 【解题分析】
D.否定不当,去掉“不再”。故选D。 4、C 【解题分析】
C加点的字注音无误。A“簇”读cù。B“勒”读lè。D“锱”读zī。 5、C 【解题分析】
C项有误,拮据——jū;既往不究——既往不咎。
6、1. ①重复 ②前额皮层
2.示例:当缺乏动力时,意志力的消耗量就会猛涨。意志力消耗量较高时,就难以长期维持一个行为并将其培养成习惯。
3.示例:目标:每天听5分钟英语小故事改变目前英语学习读多听少的习惯。
可行性:虽然只有5分钟,但通过日复一日的重复,微小的变化会给大脑带来巨大的改变,从而使意志力得到强化,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改善英语学习现状。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材料一,“建立习惯的目标是用重复来改变大脑。可是大脑会抗拒改变,除非能够大方地给大脑一些回报”说明改变习惯的两个关键是重复和回报;“大脑里比较顽固的部分,它会识别并重复同一模式,直到接收到不同的新指令。它的名字叫作基底神经节”说明改变习惯的第一个关键工具是大脑中的基底神经节,“大脑的另一个区域前额皮层则相当聪明。它是个可以理解长远利益和结果的管理者”“它是大脑的意识部分,让大脑的其他部分喜欢上前额皮层想要的东西,就可以建立健康的新习惯”说明了改变习惯的第二个关键工具是前额皮层。
2.本题考查句意的衔接与连贯。结合上下句分析,此处填写的句子应是两句话,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句承接上文,说明动力与意志力的关系,第二句连接下文,说明意志力与习惯的关系。由上文“当你累了,生病了,感觉‘不在状
态’或只想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时,动力还在吗”可知,此处介绍的缺乏动力时意志力的表现,结合材料二中的“当动力降为0时,强烈的内心抵触意味着意志力消耗量会变得很高”回答即可。由下文“只有在精力充沛、思维模式健康而且没有受到强烈诱惑时,才能依靠动力成功”说明填写的第二部分内容应是意志力消耗量较高时,难以养成习惯的问题。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发散思维。回答时,一要结合材料,二要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制定小目标,如每天听5分钟英语小故事,每天背一首古诗,每天坚持写50个字的读书笔记,等等;然后找到材料中改善行为习惯的内容,分析其可行性,如“如果不断重复下去,这些微小的变化会给大脑带来巨大的改变”“重复某个行为一段时间后,大脑就能自动完成这个过程了”,即通过日复一日的重复,给大脑带来巨大的改变,强化意志力,最终改善英语、语文古诗词或写作的学习现状。
7、(1)思而不学则殆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寂寞沙洲冷 (4)了却君王天下事 (5)甲光向日金鳞开 (6)欲为圣明除弊事 (7)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殆、沙洲、鳞、弊、汗青”等字词容易写错。
8、《朝花夕拾》 我急于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鉴略》。 任选一种昆虫,从外形、习性及与人性的关联等角度阐述理由即可。 任选一种昆虫,从外形、习性及与人性的关联等角度阐述理由即可。 【解题分析】
(1)《五猖会》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当中。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2)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如我喜欢掘地蜂,因为它们尽管胆子很小,但是可会收拾自己的小家了,连墙壁都打磨得光溜溜的,真能干。
二、阅读
9、(1)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怨恨。(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命运坎坷的感慨。
10、1.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
2. (1)使……保鲜 (2)借助,凭借 (3)这 (4)于是,就 3.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 4. 物 人 诗文
5.本文通过对“冰雪之气”的议论评说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无奈之情,而《爱莲说》作者则表现了作者对世人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鄙弃和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古今异义词,藉:借助,凭借。词类活用词,寿:使……保鲜。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特”:只不过。“恨”:遗憾。“解”: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第一段“鱼肉之物”,第二段“凡人遇旦昼则风日”,第三段“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可见是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5.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爱莲说》该文采用托物言志、借花喻人的手法,反对当时消极避世和追求富贵名利的世风,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君子,廉洁、进取、爱人敬重的清官。此文,“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 【题目点拨】 译文: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注:嗅觉芳香、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11、1.写我在北京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两次在戏园看中国戏。总领起下文,并总写两次看中国戏的感觉是都没有看出来什么就走了。
2.不同点:(1)时间不同。第一次是民国元年;第二次是募集湖北水灾捐的那一年。(2)目的不同。第一次是想看北京的戏见世面;第二次是看叫天,购的票用了才舒服。(3)描写重点不同。第一次主要写找坐位;第二次主要写看戏的不耐烦和挤。
共同点:(1)台上所见同。都是红红绿绿的晃荡,冬冬喤喤敲打。(2)感受同。感觉不适合在戏台下生存。(3)结果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共同点和不同点各答出意思切合的两点即可)
3.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那里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对平桥村的社戏起到铺垫作用,与之形成对比关系。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1)概括。写自己过去二十年只看过两次中国戏,没有看出什么就走了。2)结构作用。结合“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和题目,可知这里照应了题目。文章具体的具体的描写了自己两次在戏院看戏的经历,故“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引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总领全文。3)内容作用。结合“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可知,首段交代了看戏的感受。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不相同。结合“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志道)还没有死”可知,不同点一:时间不同,第一次是民国元年;第二次是募集湖北水灾捐的那一年。结合“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可知,不同点二:目的不同,第一次是想看北京的戏见世面;第二次是看叫天,购的
票用了才舒服。结合“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可知,不同点三:描写重点不同,第一次主要写找坐位;第二次主要写看戏的不耐烦和挤。2)相同点。结合“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可知,相同点一:台上所见同。都是红红绿绿的晃荡,冬冬喤喤敲打。结合“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可知,相同点二:感受同,感觉不适合在戏台下生存。结合“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而叫天却还没有来……”可知,相同点三:结果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3.本题考查主旨。1)结合“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可知,作者由看戏的板凳想到私刑的拷打刑具,展现了这里的氛围给作者的感受,是窒息的可怖的。结合“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可知,这里借一个胖绅士的表现展现了戏院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故概括主旨: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那里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2)结合文学常识可知,后面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外婆家看的戏,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两相对比,用这两次看戏的不好回忆为下文的平桥村的社戏美好回忆做了铺垫,进一步突出了那段时光的美好,那场社戏的美好。 12、1.AB
2.砍杀枯枝谛听风声
3.拟人或想象。把风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情感,景物描写绘声绘色。发挥想象力,把风想象为“温柔的母亲的手”,富有形象感。
4.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把天空中各种变化的色彩比作是“水”和“火”,将变化的频率夸张为“每一刻都有变化”,突出了颜色的丰富多彩。
5.文章通过对童年时期生活的记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以及对少年成长岁月的美好回忆。 【解题分析】
1.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句子的意思,然后通读原文,看看与原文那一段落的内容相合,可将题干所给句子代入语段中,分析与上下文的内容是否连贯。中心内容是否相符。如第1处的下文是“花无草的树林里,也能耗费他们一个个下午,像脱了缰的野马那样撒欢奔跑”,所以自然填A句“农家孩子,不会放过每一个大自然的儿童乐园”。而第2处从下文“都不得野蛮对待,而是小心翼翼地共生共长,就连好枝杈,断不可轻易攀折”分析,自然选B句“农家孩子早就接受了很多护生的教导”。
2.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
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第3段写的是砍杀枯枝的情节,第5段叙述的是“谛听风声”的事件。 3.考查写作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风穿过树林的脚步声”为拟人修辞。“起先是温柔的母亲的手,轻抚我的额头”为想象。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的状态外,还要答出风特有的形象,特别是要答出人物对风的情感。
4.欣赏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火红、金黄、浅黑、微蓝,平静如水,又跳跃似火。那颜色,仿佛倒在了水中,随着水的流动每一刻都有变化”一句中的“平静如水,又跳跃似火”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随着水的流动每一刻都有变化”为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颜色的丰富多彩和多变万化。
5.考查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分析,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文章通过描写童年时期火烤虫子、砍杀枯枝、仰望蓝天、谛听风声等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13、1.因爱人对奶奶说她烙的葱花饼好吃,我们每次回去,身体硬朗的奶奶都为我们烙葱花饼,爱人也尽力吃给奶奶看;大年初五寒冷的早晨,奶奶早早起床为我们烙葱花饼,高速路上看到被麻布包裹的葱花饼,我们内心深受感动。(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抓住葱花饼整整齐齐的形态及各种美好的味儿,从正面写出葱花饼的亲切美好;通过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写出“我”的震撼,从侧面烘托葱花饼带给人的美好感受。(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多感官综合描写。从视觉角度写葱花饼被叠放得整整齐齐,从嗅觉角度写葱花饼美好的香味儿,都表现了“我”对葱花饼的喜爱及对奶奶的感激。(意思对即可)
示例三:“撞击”“堵”等词直接写出葱花饼带给“我”的感动之深,“充盈”一词写出葱花饼的香味浓郁;“安安稳稳”“躺”等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葱花饼以人的情态,写出了葱花饼的亲切美好。(意思对即可) 3.①疼爱晚辈。我们每次回来都为我们烙葱花饼,且担心油烟不让我们进厨房。②细心体贴。我们开车离开时,担心葱花饼凉掉特意用麻布将葱花饼裹了好几层。③勤劳能干。能用娴熟的手法烙出香喷喷的葱花饼,且在烙饼过程中善于综合处理各种琐碎事务。(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文章用较多笔墨描写奶奶为我们烙葱花饼,表现了奶奶对我们的关爱;爱人吃葱花饼时撑得吃不下还会再吃一些等内容,则表现了我们对奶奶的理解与宽慰。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 示例二: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爱人陪爷爷奶奶促膝长谈,为宽慰奶奶在撑得吃不下时还会再吃一些葱花饼,返程时理解并接受爷爷奶奶的付出,都表达了我们对老人的理解与爱怜、对衰老的无奈。文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 【解题分析】
1.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以“葱花饼”为线索,按照
时间顺序,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我们和奶奶之间的故事”。根据文章第④段“刚做好的葱花饼是我爱人的心头好。每次回去,不管什么时间到家,妈奶第一件事就是拨开煤火眼儿先搁上鏊子烧着,然后从面布袋里挖面,准备和面做饼”,第⑨段“死面不比发面,实打实地填肚子。爱人撑得吃不下时,还会再吃一些。奶奶在一边看着,那个高兴呀”,第⑪段“那年大年初五一大早,我们原本计划早早地走。……八成又是准备烙葱花饼”,第⑮段“上了高速,我随手打开袋子,突然感觉什么东西撞击了心脏,堵了嗓子眼儿。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提炼语句作答即可。
2.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赏析要明确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描写方法等来理解。无论选哪一个角度,都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葱花饼当做人来写,“安安稳稳”赋予葱花饼以人的情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葱花饼带给人的美好感受,表现奶奶做事认真,对“我们”的爱,表达“我们”对奶奶的感激之情。或者“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五香粉的味儿、葱花的味儿、面的味儿立刻充盈了小小的空间”通过视觉、嗅觉写出葱花饼美好的香味儿,给人以感官上的美好享受,表现了“我”对葱花饼的喜爱和对奶奶的感激。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从“奶奶很勤快,每天早晨早早起床用煤火炉做饭”可看出奶奶的勤劳能干;从“我和爱人几次掀起门帘,都被奶奶轰了出来:‘出去,出去,里头呛,坐一边等着吃。’”可看出奶奶对“我和爱人”的关爱,体贴小辈;从“被麻布裹了几层的葱花饼叠得整整齐齐,安安稳稳地躺在袋子里”可看出奶奶做事认真仔细。
4.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认为抒写家庭亲情,或者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都可以。抒写家庭亲情,如,此文写的是“我和爱人”与奶奶关系融洽,回家时奶奶给作葱油饼,爱人也尽力吃给奶奶看。走的时候,奶奶大早起烙葱花饼给“我和爱人”带走,表现了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如,“我和爱人”经常回家看望爷爷奶奶,“每次看到他们仨促膝长谈、欢声笑语,总是莫名感动”“爱人撑得吃不下时,还会再吃一些。奶奶在一边看着,那个高兴呀”“‘不要劝,也不用劝。你不懂。’他淡定而缓慢地交代,‘一会儿咱奶奶给啥都接住啊,不要推来让去。’”这些都表现了小辈对老人的关心体贴,体会了解奶奶的心思想法。表达了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
三、语言表述
14、 家风,② ; 家风,③ ; 家风,① 。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注
意语段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本题注意,补写的句子要与上文内容按顺序逐一对应。
四、写作 15、这一课
今天,我听了一节十分有人生哲理的课。这一课让我受益良多。它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与失败。
这一课的导师是罗主任,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善于解开同学们心扉的老教师,虽然他有些老但讲起可来却一点都不马虎。他用一个个形象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生中种种道理。 他先说的是“热爱生命,珍惜自己”,这一道理举得例子最多的无非十那些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他们虽然在生理或身体方面有残缺,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而是坚强的活下来。十的,既然残疾人都可以勇敢面对现实对他们的残酷,为什么我们就不行?这不得不让我们认真地反思…第二是“不要把一个小目标看做一辈子的目标”。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达不到那个目标就去寻死,或是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去寻死。我很想问他们难道去死就可以解决了吗?到底还是不能,那又何必去死呢?还害到你的父母印你做的傻事”而伤心。
我记得罗主任在课上讲过这样一句话“也许在你临死前会有一百个对社会的不满,一千个对社会的不愿意,一万个要离开社会的理由”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一直一直回想在我的耳边,久久不能逝去。这句话让我有所启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一味的去抱怨也许就不是这样的了,你会觉得这个社会对你很不公平,你越是这样你越会厌恶这个世界,最终走上不归之路。
这一课是一节充满人生哲理的课,他让我懂得很多,也让我正视了我的缺点。以前的我是一个害怕挫折的人,是禁不起挫折打击的。但是上完这课后我相信我以后会勇敢面对失败的,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解题分析】
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这一课”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是在课堂上,某位老师给自己上的一课,也可以是社会上某人用自己的行动给自己上了一课,让自己明白了某些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是历史上的某位著名人物给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入文中。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学生只需从生活中取材,从平凡事件中挖掘出深意来,写出真情实感。文体选择记叙文,以某一节印象深刻的作文课为写作内容。首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哪一节课,表现出这节课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这节作文课的具体内容。可综合采用各种不同的描写方法,起到刻画人物形象,突现人物心理的作用。最后一段再次强调自己从这节课中获得的启示与感悟,与首段相呼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