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课程群建设探析

高校课程群建设探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智库时代 智谋方略

高校课程群建设探析

张丽红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学院,山东济南 250353)

摘要:在高等教育的育人工作中,课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既包括单门课程的建设,更包括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群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不同任务、发挥不同作用的既相互、又有内在关联性的多门课程的集合。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群的系统性是课程群建设的两大逻辑。关键词:课程;课程群;人才培养目标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0-0063-002

关联性的多门课程的集合。也就是说,课程

群首先是有内在关联的课程的有机集合;同时这种集合是服务于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要求的。

三、课程群构建的逻辑

逻辑是思维活动或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按照什么样的逻辑展开将会影响事物的发展轨迹和展现形式。就课程群构建的逻辑而言,目前学界观点不一,有学者把学科作为划分群与群的界限,认为课程群是某一学科内多门课程的集合,如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学类课程群、管理学类课程群、行政学类课程群等;有的学者把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性质作为划分标准,认为课程群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不同层次、地位的课程的集合,如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按照以上逻辑划分课程群界限相对清晰,群内课程也可以按照学科知识的先后顺序进行衔接、突出重点,避免单门课建设中常见的简单重复,课时不够、甚至因观点相左引起混乱的情况。但笔者认为,课程群建设无论按照哪一逻辑展开,都离不开培养专业人才这一核心目标。因此,课程群的构建逻辑重点在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的产生和演化的过程来看,高校的专业设置是着眼于社会的职业分工和职业需要的,其种类和数量也伴随社会职业结构变迁与分化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与扩增。[6]由此可见,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是面向社会的职业需要的。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具体化和载体的课程、课程群建设的首要依据也应该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首先要结合实际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素质要求。围绕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落实于课程中,根据不同课程在培养塑造专业素质中的作用和层次再把相关专业课程集结成群。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政治学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就可以把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课程纳入群的建设,如群中可以包括政治学原理、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制度、

·63·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提高育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的育人工作是立体化、多层面展开的,课程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是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理念具体体现形式和实现途径。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陈岩所说:“课程是教育最微观的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也是课程。”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国家及时做出了回应,提出了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和设计: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以上思路和设计最终都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的过程中,课程建设也被给予了相应的重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建成了一批国家级、校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相对于科研的重要性和重视程度而言,课程建设得到的关注和投入明显不足,导致课程成为当今国内大学中普遍性的短板。因此,应进一步认识到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课程建设既包括单门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建设,更包括课程群的整合、课程体系的优化。而课程群在整个课程建设中处于中观地位,既是微观单门课程建设的坐标和依据,又是宏观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现和载体。通过课程群建设,可以优化授课内容,突出课程重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二、课程群的内涵

课程群是有别于单门课程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1]国内高校最早从“课群”的视角展开课程研究与建设始于1990年,当时北京理工大学率先提出了“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多门课程的整体建设理念和思路。[1]这一理念和思路随后被更多的高校采纳和应用。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研,在教研工作中,课程建设重单门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方法改革,轻对课程间内在逻辑和联系的挖掘和优化,导致目前高校课程群建设推行不力、相对滞后。高校课程群建设止步不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学界对课程群的认识存在不同的角度和逻辑,导致对其本质的挖掘不够、认识不清。纵观当前的研究成果,对课程群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认为课程群是教学计划中既具有性又有内容上的关联性的3-6门的课程的聚合。[2][3]

第二,认为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4]第三,认为课程群应该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5]。针对以上界定,笔者认为都有其合理性,但仍停留在表面的探讨上。因为,课程群建设首先要关心哪几门课程成群的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的如何成群和为何要成群的问题,而后者更具有根本性。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关乎对课程群的本质认识和建设质量。

课程群不同于群课程,课程群是多门课程的聚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相加,因此要深入挖掘聚合课程内在的关系。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白课程是什么?课程是体系化、条理化、序列化的教学内容,它既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更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载体,关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首先要把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衡量标准,即通过课程、课程群的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集中体现了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所以课程群建设就可以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内在要求来设计。这样,课程群建设既发挥了提高课程授课效率和质量的作用,又推动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因而,笔者认为,课程群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不同任务、发挥不同作用的既相互、又有内在

智谋方略 当代中国与政治、地方学等课程。根据其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的先后顺序、知识层次、内在逻辑确定各门课程在群中承担的角色,在群内再进行分工和整合以发挥群的整体功能。如政治学原理、政治思想史很显然处于基础课的地位,是相对先修的课程,应该侧重于学科专业的起源、演变、原理及代表性观点的介绍,重点传授政治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政治视野和政治学的思维方法。当代中国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和地方学相对来讲属于提升类、能力培养类课程,授课重点应是引导、带领学生通过学习去分析、评判中外的政治制度、政治现象,认识其优劣并探讨其优化的路径及问题的解决办法等。同时课程群还要对接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如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调查研判与决断能力、组织运营与协调能力、应急处置与公关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等,把相关能力落实到群中的课程中进行针对性、层次性的训练。如政治学原理、政治思想史课程主要应侧重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撰写、交流读后心得体会、重点问题讨论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与政治、地方学等课程则可以更多引进实践中的案例,通过指导、带领学生进行调研、分析研判等形式实施教学活动。这样,通过群内课程的分工合作,可以做到重点突出,训练全面,最终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着眼于“群”的系统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上接第60页)

都是处于不同系统中的,系统中不同要素的有机组合会使系统具有新的整体功能。课程群就是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系统。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群中各门课程是相对的,群中的课程首先要承担作为系统组成要素各自的任务,即单门课程要完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传授。但作为系统的构成要素又必须避免各自为战的情形出现,要做好和群内其他课程的协调和配合,如群内课程在内容的处理上尽量避免低层级的简单重复,对于重点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必要的重复。政治内容会出现在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等多门课程中,各门课程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很容易对不同国家的政治进行重复介绍,但通过群的建设,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可以侧重讲政治的一般原理及类型,而比较政治制度和中国与政治中则要通过具体案例、运行情况等来分析研判不同国家政治的优劣及优化途径等,这样,既可以降低简单的重复内容,又可以强化重点内容,对于不同课程中涉及同一问题的多家之言,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和分析,从而更加高效地发挥整体功能。

四、高校课程群建设的展望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就当前高校课程群建设的现状来看,还差强人意。要想切实推进课程群的建设,还需各方面条件的支持。笔者认为,在诸多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课程群本身就是课

智库时代 程的聚合,离不开各课程授课教师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课程群建设对教学手段、方法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挖掘对教学团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高校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单门课程的,建议高校设计构建以课程群建设诸要素为标准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而促进课程群的建设。

【作者简介】张丽红(197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与教学。

【课题项目】齐鲁工业大学2018年度校级教研项目“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860)。

资助项目:齐鲁工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嘉才,杨式毅,于倩等.课程集群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71-73.

[2]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63-.

[3]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课程建设.2006(6):73-75.

[4]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2-73.

[5]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25-27.[6]学科地位与专业教育水准不可顾此失彼[N].光明网-《光明日报》,2017-07-04.

动态,树立维权理念。只有农民工群体树立维权意识,敢于维权、大胆维权,才能保障自己合法权益,从而反推执行进程的加快,执行制度的完善,提高企业侵权的心理成本与违法成本,这也属于良性循环机制,有利于我国法治国家建设。部门及媒体加强对社保宣传力度,以地方事实案例为蓝本,加强维权意识建设,使社保维权常态化。

【作者简介】王怀月(1990-),女,社会保障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诸敏.企业规避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和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夏静雷.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3]李夏.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7(7):126-127.

[4]刘伟忠.进城务工农民工权益的缺损及其防治[J].农业经济,2006(7):35-37.

[5]杨程程.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角,2013(36):108-109.[6]许雁.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完善[D].广州:中山大学,2008.

[7]陈雁雁.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与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8]程敏.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调查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9]王淑红.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2):276.

[10]李春根,赖志杰.论统筹城乡就业的社会保障[J].广西社会科学,2008(10):63-66.

[11]贾颖.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成因及完善建议[J].人民论坛,2015(29):144-146.[12]陈素琼,张广胜.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5:76-78.

源优势,优化政务办公系统,使政务办理更加便民、高效。社保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更加便捷化、简易化,使个人社保信息登录查询系统更简易方便。应强化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维护该群体的合法权益,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援助体系,使农民工群体有维权底气,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壁垒,使进城务工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地方生活,与城市当地市民同等享受社会福利待遇,领取社会救助金。

(三)加强社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群体社保维权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而意识的养成需要时间积累,而进城农民工自主维权意识的养成需要社会良好维权氛围的熏陶。层面,应制定社会保障侵权惩戒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扩大违反成本,监督执法进程,严格把控执法程序;社会层面,形成严格遵法、守法的社会风气,崇尚企业诚信管理制度;个人层面,自觉学习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拓宽知识结构,了解最新的社会保障时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