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定项选择题(5分×12=60分)
1. 一物体以初速度v0、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物体从t时刻起,加速度a逐渐减小至零,则物体从t时刻开始 ( )
A.速度开始减小,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B.速度继续增大,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C.速度一直增大 D.位移继续增大,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2.某人欲估算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他假设飞机停止运动前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减速运动,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为x,从着陆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则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为( )
2x 到之间的某个值
t3.2009年7月16日,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16日已从浙江舟山某军港启航,于7月30日抵达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如图1-1-1所示,此次护航从舟山启航,经东海、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穿越印度洋到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总航程五千多海里.关于此次护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研究护航舰艇的运行轨迹时,可以将其看做质点 B.“五千多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航行位移 C.“五千多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航行路程 D.根据题中数据我们可以求得此次航行的平均速度
3
4.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m),
2
它的速度随时间t变化关系为v=6t(m/s).该质点在t=0到t=2 s间的平均速度和t=2 s到t=3 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别为( )
A.12 m/s,39 m/s B.8 m/s,38 m/s C.12 m/s,19.5 m/s D.8 m/s,12 m/s 5. 机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速超过100 km/h时,应当与同车道前车保持100 m以上的距离.从驾驶员看见某一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时间里,汽车仍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从采取制动动作到车完全停止的时间里,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如表所示给出了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的部分数据.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一定,路面情况相同
速度(m/s)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10 15 25 14 X Y 分析表格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
A.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 s B.汽车制动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 C.表中Y为49 D.表中X为32 6. 在某可看做直线的高速公路旁安装有雷达探速仪,可以精确抓拍超速的汽车,以及测量汽车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若B为测速仪,A为汽车,两者相距345 m,此时刻B发出超声波,同时A由于紧急情况而急刹车,当B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A恰好停止,且此时A、B相距325 m,已知声速为340 m/s,则汽车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 )
2222
A. 20 m/s B. 10 m/s C. 5 m/s D. 1 m/s
8
7.一人看到闪电 s后又听到雷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30 m/s~340 m/s,光速为3×10 m/s,于是他用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到他的距离为4.1 km.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判断( )
A.这种估算方法是错误的,不可采用
B.这种估算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与观察者间的距离
C.这种估算方法没有考虑光的传播时间,结果误差很大 D.即使声速增大2倍以上,本题的估算结果依然正确
8.某动车组列车以平均速度v行驶,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为t.该列车以速度v0从甲地出发匀速前进,途中接到紧急停车命令后紧急刹车,列车停车后又立即匀加速到v0,继续匀速前进.从开始刹车至加速到v0的时间是t0,(列车刹车过程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相等),若列车仍要在t时间内到达乙地.则动车组列车匀速运动的速度v0应为( )
9.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在0~t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Ⅰ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 B.在第一次相遇之前,t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 C.t2时刻两物体相遇
v1+v2
D.Ⅰ、Ⅱ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
2
10.如图所示,t=0时,质量为0.5 kg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点后进入水平面(设物体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点.测得每隔2 s的三个时刻
2
物体的瞬时速度记录在表格中,由此可知(重力加速度g=10 m/s)( ) t/s 0 2 4 6 -1v/m·s 0 8 12 8 A.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12 m/s B.t=3 s的时刻物体恰好经过B点 C.t=10 s的时刻物体恰好停在C点 D.A、B间的距离大于B、C间的距离
11.打开水龙头,水顺流而下,仔细观察将会发现连续的水流柱的直径在流下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小的(即上粗下细),设水龙头出口处半径为1 cm,安装在离接水盆75 cm高处,如果测得
2
水在出口处的速度大小为1 m/s,g=10 m/s,则水流柱落到盆中的直径( ) A.1 cm B.0.75 cm C.0.5 cm D.0.25 cm
12.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B.20秒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C.60秒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
D.40秒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 m 二.实验题(3分×5)
13.某同学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已在每条纸带上每5个计时点取好了一个计数点,即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s,依打点先后编为0、1、2、3、4、5.由于不小心,纸带被撕断了,如图所示.请根据给出的A、B、C、D四段纸带回答:(填字母)
(1)从纸带A上撕下的那段应该是B、C、D三段纸带中的 ________.
2
(2)打A纸带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
14.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如图实所示.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数点,在这点下标明A,第六个点下标明B,第十一个点下标明C,第十六个点下标明D,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E.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AC长为14.56 cm,CD长为11.15 cm,DE长为13.73 cm,则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2
________ m/s,AB的距离应为________ cm.(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三.计算题(8+9+9+9=35分)
15.建筑工人安装脚手架进行高空作业时,一名建筑工人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5 m的铁杆在竖直状态下由静止脱手,不计空气阻力.试问:
(1)假设杆的下端离地面40 m,那么铁杆碰到地面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 (2)若铁杆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某楼层面的时间为 s,试求铁杆下落时其下端距离该楼层面的
2
高度是多少?(g取10 m/s,不计楼层面的厚度)
16.2011年7月2日下午,在杭州滨江区的白金海岸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楼下30多岁的吴菊萍女士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其手臂骨折,受伤较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接抱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引发了海内外的集体感动.吴菊萍不计后果的爱心托举,不仅给坠楼女童妞妞带来了生的希望,也激发着全社会的向善力量.设女童从45 m高的阳台上无初速掉下,吴菊萍迅速由静止冲向女童下落处的正下方楼底,准备接住女童.已知吴菊萍到楼底的距离为18 m,为确保安全能稳妥接住女童,吴菊萍将尽力节约时间,但又必须保证接女童时没有水平方向的冲击,不计空气阻力,将女童和吴菊萍都看做质点,设
2
吴菊萍奔跑过程中只做匀速或匀变速运动,g取10 m/s
(1)吴菊萍至少用多大的平均速度跑到楼底?
(2)若吴菊萍在加速或减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最大速度不超过9 m/s,求吴菊萍奔跑时加速度需满足什么条件?
17. 在竖直的井底,将一物块以11 m/s的速度竖直的向上抛出,物体冲过井口时被人接住,在
2
被人接住前1s内物体的位移是4 m,位移方向向上,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求:
(1)物体从抛出到被人接住所经历的时间; (2)此竖直井的深度.
18.2011年7月23日晚,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特大铁路交通事故.若事故发生前D3115次动车组正以速度为vA=10 m/s匀速向前行驶,D301次列车在其后以速度vB=30 m/s同方向匀速行驶.因当天正在下雨能见度低,D301次列车在距D3115次列车700 m时,才发现前方有D3115次列车.这时D301次列车立即刹车,但要经过1800 m D301次列车才能停止.问:D3115次列车若仍按原速前进,两车是否会相撞?说明理由.
附加题:甲、乙两质点同时开始在彼此平行且靠近的两水平轨道上同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相距s,甲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以速度v0做匀速运动,关于两质点在相遇前的运动。 某同学作如下分析:
2
设两质点相遇前,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则s=at/2+s-v0t,当t=v0/a时,两质点间距离s有最小值,也就是两质点速度相等时,两质点之间距离最近。
你觉得地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认为是正确的,请求出它们的最小距离;如果认为是不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并作出正确分析。
高三一轮运动学测试答题卷
一.不定项选择题(5分×12=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实验题(3分×5) 13.(1)______________ 14. 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8+9+9+9=35分) 15.
(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6. 17. 18.
附加题:
高三一轮运动学测试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5分×12=60分)
1.解析: 因为物体原来做匀加速运动,所以a、v同向,虽然a减小,但由于a与v同向,所以v变大,当a=0时加速过程结束,以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B选项正确.位移一直变大,所以D错. 答案: B
vx2x
2. 解析:根据公式v==解得v= 2tt答案:B
3解析:将护航舰艇看做质点可较方便的研究其运行轨迹,故A对;由题图可知,“五千多海里”指的是护航舰艇的航行路程,而不是位移故B错,C对;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故D错. 答案:AC
4.解析:平均速度v=
Δx,t=0时,x0=5 m; tt=2 s时,x2=21 m;t=3 s时,x3=59 m.
故v1=
x2-x0
2 s
=8 m/s,v2=
x3-x2
1 s
=38 m/s.
答案:B
5.解析: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第一组数据中的速度是10 m/s,反应距离为15 m,所以反应时间为 s,A正确;因反应时间一定,所以当汽车速度为14 m/s时,X=14×1.5 m=21 m,D错误;制动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路面情况相同,两次的加速度也相同,根据0-v0=-142as可知,汽车制动的加速度a=-2 m/s,B正确;当汽车的速度为14 m/s时,Y=m2×(-2)
2
22
=49 m,C正确. 答案:D
12
6.解析:设超声波往返的时间为2t,根据题意汽车在2t时间内,刹车的位移a(2t)=20 m,
212
所以当超声波与A车相遇时,A车前进的位移为at=5 m,故超声波在2t时间内的路程为2×
2(345-5)m=680 m,由声速340 m/s可得t=1 s,所以汽车的加速度a的大小为10 m/s,B正确. 答案:B
7.解析: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闪电传播的时间+人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时间.设闪电发生处与地面相距x,则(所以x约为×=,而约等于8+×=x,因x的值远远小于光速,
3×101
,故也可写成错误!=,故A、C错,B对;若声速增大2倍以上,则x就约为×了,所以D错. 3答案:B
v0
8.解析:该动车组从开始刹车到加速到v0所发生的位移大小为·t0,依题意,动车组两次运
2v0vt-·t02vt
动所用的时间相等,即+t0=t,解得v0=,故正确答案为C.
v01
t-t02答案:C
9. 解析:速度-时间图象中Ⅰ物体的斜率逐渐减小,即Ⅰ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所以Ⅰ物体所受合外力不断减小,A错误;在0~t1时间内,Ⅱ物体的速度始终大于Ⅰ物体的速度,所以两物体间距离不断增大,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B正确;在速度-时间图象中
2
x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故到t2时刻,Ⅰ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大于Ⅱ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两物体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C、D错误. 答案:B
10.解析:仔细观察数据可得,0~2 s内物体加速运动,加速度a1=4 m/s2~4 s内也是加速运动,但按照0~2 s规律,4 s末应加至16 m/s,所以在4 s末物体应处于水平段,4~6 s内物体的运动为水平方向的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2 m/s.因题目设计的数据较小且规律性明显,可做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知物体在3~4 s内达到最大速度,大于12 m/s,A、B均错误;在t=10 s时到达C点静止,C正确;A、B间距离应小于B、C间距离,D错误.
答案:C
11.解析:由题意可知水落到盘中过程中做匀变速运动,落到盘时速度为v 则 由2gh=v-v0得:
2
2
2
2,
v=v20+2gh=错误! m/s=4 m/s
而水的流量是不变Q=ρvS由
s1r2v21
=2=可知半径r=0.5 cm,答案选A. s2r2v1
答案:A
40-10322
12.解析:a、b加速时,a的加速度a1= m/s= m/s.
202
b的加速度a2=
40-022
m/s=2 m/s,a1 位移x1=×20 m+40×(60-20) m=2100 m,b的位移s2=×40×80 m=1600 m. 22 x1>x2,所以C对. 10+401 40 s时,a的位移x1′=×20 m+20×40 m=1300 m,b的位移x2′=×20×40 m=400 22m,两者相距Δx=x1′-x2′=900 m,D错. 答案:C 二.实验题(3分×5) 13.解析:因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保持不变,打A纸带时,加速度 Δxx2-x1 a===错误! m/s2 T 2T 2 =0.6 m/s2. x5-x2 又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3T 2则4、5两点间隔为: x5=x2+3aT 2=×10-3m+3××0.12m =54×10-3 m 所以从纸带A上撕下的那段应是C. 答案:(1)C (2) AECE-AC 14.解析:由公式vC=得vC=0.986 m/s;由公式a=得a=2.58 m/s2;由BC-AB= 4T4T22.58 cm与AB+BC=14.56 cm,联立得AB=5.99 cm. 答案: 三.计算题(8+9+9+9=35分) 15.解析 (1)由公式v=2gh得,铁杆碰到地面时的速度为: v=2gh=2×10×40=28.28 m/s (2)设下落时铁杆下端距离该楼层面的高度为h1, 则有 12 h1=gt1 2 12 h1+5=gt2 2 t2-t1= s 解得:h1=28.8 m 12 16. 解:(1)女童下落时间为t H=gt 2要使他能接住女童,他奔跑的时间要小于3 s 2 x=vt 得他的平均速度至少为6 m/s (2)设加速度为a 由于要求没有水平方向的冲击则Vt=0 时间上t1+t2+t3=3 s 位移上s1+s2+s3=18 m vm t1=t3= av2m s1=s3= 2as2=vmt2 由上可得 a=9 m/s 则加速度应满足 a≥9 m/s. AECE-AC 17.解析:由公式vC=得vC=0.986 m/s;由公式a=得a=2.58 m/s2;由BC-AB= 4T4T22.58 cm与AB+BC=14.56 cm,联立得AB=5.99 cm. 答案: 12 解:(1)被人接住前1s内物体的位移是4 m, 由于自由落体的物体第一秒内的位移 h1=gt=5 2m 故而一定是在物体通过最高点后返回过程中被接住, 12 设接住前1秒时的初速为v1;由S=v1t-gt 解得v1=9 m/s 2接住前的运动时间 t1= 2 2 v0-v111-9 =s= s g10 从抛出到被人接住所经历的时间 t=t1+1s= s 1212 (2)由H=v0t-gt=11×1.2 m-×10×1.2m=6 m. 22 12 (小结:自由落体的物体第一秒内的位移h1=gt=5 m,竖直上抛一秒内位移小于5 m的应有 2往复过程.) v2B2 18.解:D301次列车刹车时加速度大小aB==0.25 m/s,所以D301次列车减速至vA=10 m/s 2s时的时间t= vB-vA=错误! s=80 s aB此段时间内D3115次列车的位移为:xA=vAt=10×80 m=800 m 1212 D301次列车的位移为:xB=vBt-aBt=(30×80-××80) m=1600 m 22因xB=1600 m>xA+x=800 m+700 m=1500 m 所以D3115、D301次列车会相撞. 附加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