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2期 Vo1.13.№2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2013年2月 February,2013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释文补缺 李薛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由于志石断裂或碑板泐蚀,造成一些文字释读有困难,释文处理作“口”。根据文字残画、行文体例、 语境和文史知识,这些缺字能够释读出来。释文中部分“口”字的补释,可以使这些宝贵材料得到更科学的利用。 关键词:《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释文;补缺 中图分类号:H121;K87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13)02—0059—03 To Fill a Vacancy of Copied Words in New China Unearthed Epitaphs,Volume Shanxi LI Xue—f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Document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There are some vacancies in the copied words of New China Unearthed Epitaphs,Volume Shanxi,being pro— cessed as“口”because of the rupture or mangling and eclipsing stone inscription.But we can discriminate them accord to he resitdues such as painting,language style,context and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and discriminate them corn— bined with historic documents and epitaph rubbings SO that the rare materials can be utilized more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New China Unearthed Epitaphs,Volume Shanxi;copied words;filling a vacancy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卷一、卷二由国家 文物局编订出版,共公布秦汉至民国初年共916通墓 志。该书在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由 于志石断裂或碑板泐蚀,造成一些文字释读有困难, 竖之间断开,字形当为“米”,但“米月”不辞。细校隋 唐碑志,“水”字或写作“米”,如隋《宋永贵墓志》“洪 源括地,与悬米争深;高峰极天,共云丘比峻”;唐《韩 节墓志 将恐波迁悬米,舟移接汉之川;峰低委粟, 泽贸干云之峤”;《张备夫人李三娘墓志》“斜临委粟 之岫,遥瞻悬米之川”等,这是“水”、“米”二字形近 互混的结果。ul 释文处理作“口”。这些文字,根据文字残画、行文体 例、语境和文史知识,能够释读出本字。为了让这份 有价值的材料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故特按志文先 后顺序,专门对该书墓志录文文字“口”进行辨识,为 研究者提供便利,敬请方家指正。 (1)岂谓三芝罕遇,口月难期。 从辞例上看,“三芝”、“口月”对举,是“罕遇”、 “难期”之物。“三芝”所指不一,葛洪《抱朴子・仙 药》认为是参成芝、木渠芝、建木芝或黄卢子、寻木 华、玄液华,吕向注《文选・沈约(钟山诗应西阳王 教)》认为是石芝、灵芝、肉芝,晋嵇含《瓜赋》认为是 (唐《窦诞墓志铭》卷一下31页) 按:“口”当是“水”字。原拓作“ ”,字形被中 间一横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除中间一竖外,泐蚀不 清,下部依稀可见中间一竖和左右一撇、一捺,上下 收稿日期:2012—10—22 云芝、水芝、土芝等,古人以为食之长生,故视为瑞 草,但很难遇到。“口月”作“水月”,谓水中之月,比 喻虚幻的景象,难以企求。语义允洽。 作者简介:李薛妃(1983一),女,四川安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碑刻语言文字研究。 宜宾学院学报 第13卷 (2)授太常卿、上柱国,秩宗任,掌神祗,奉口职, 司礼乐。 (《窦诞墓志》卷一下31页) 按:“口”当为“常”字。句读当为“授太常卿、上 柱国,秩宗任掌神祗,奉常职司礼乐”。 “口”,原拓作“镶”,字形因原碑断裂而伤及笔 画,但该字上部构件清晰作“尚”。从辞例上看,“奉 口”与“秩宗”对举,二者皆为职官名,准此,“口”当 为“常”字。“奉常”,秦、西汉初设置,掌宗庙礼仪,有 丞。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景帝时改名为太常。 宋李正民《大隐集》卷二:“奉常,职典天地,任兼礼 乐。”北魏墓志 已有用例,如《崔鸿墓志铭》:“峨峨 奉常,桓桓郎将。” “秩宗”,古代掌宗庙祭祀的官。《尚书・舜典》: “咨伯,汝作秩宗。”碑刻中亦有大量用例,如北齐《李 希礼墓志》“秩宗之任,实在天人,司败之举,又关兴 替”,唐《袁州参军妻张氏墓志》“天人之礼,位掌於秩 宗;侯伯之尊,宠优于露冕”,《虢庄王墓志》“诏秩宗 以蒇事,命掌固以申仪”,《郑明赡墓志》“秩宗司礼, 缉遗篆于容台”,《卢调墓志》“粤若秩宗受职,佐帝业 于虞年”等。 由上可知,奉常职责在于掌管宗庙礼仪,秩宗负 责掌管宗庙祭祀。原释文由于未正确理解职官名称 而点破句读,句读当为“授太常卿、上柱国,秩宗任掌 神祗,奉常职司礼乐”。 (3)口授八坐,飞缨九棘。 (《窦诞墓志》卷一下31页) 按:“口”当为“曳”,“授”为“绶”之误释。 复核原拓作“ ”,字形虽泐,但轮廓清晰,当为 “曳”字。“绳”,显为“绶”字,印带,释文误录为 “授”。“曳绶”指拖着印带,亦指做官。该词汉魏六 朝碑刻已出现,如西魏《元洪敬墓志》“治邦赞岳,曳 绶分符”;唐碑习见,如《尉迟敬德墓志》“爵兼干千 乘,位重六军,飞缨曳绶,腰金鸣玉”,《郑肃墓志》“曳 绶清台,夙彰于劾绩;飞缨览观,佥属于当仁”,《崔善 福墓志》“弹冠曳绶,服两宫之恩遇;剖竹分茅,承二 朝之宠锡”,《张礼臣墓志》“珥貂汉阙,曳绶韩庭。槐 门棘路,鸣佩飞缨”,《李填墓志》“马卿曳绶于梁国, 吴质飞毫于陈苑”等。 “曳绶”与“飞缨”(飘着的冠带)、“八坐”(隋唐 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与“九棘”(九卿 的代称)分别对举,意义相近,结构对仗工整。 (4)机钤盈握,口蔡攒其寸襟;日月在穷,山龙缛 其章服 (唐《唐俭墓志》卷一下4O页) 按:“口”当录为“灵”。从字形上看,原拓作 “ ”,上部构件“雨”清楚,下部构件泐蚀。从轮廓可 推知为“灵”字。从辞例上看,“口蔡”与“山龙”、 “攒”与“缛”、“寸襟”与“章服”分别相对。“山龙”指 古代衮服或旌旗上的山、龙图案;“缛”为藻饰;“章 服”为绣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古代礼服。 “灵蔡”指卜卦用的大龟。蔡,本大龟所出地名, 后指大龟。张协《七命》(出自《文选》):“皆象刻於 百工,兆发乎灵蔡。”吕延济注:“灵,灵龟也。蔡,谓 龟出蔡地。”北周庾信《奉和初秋》:“祥鸾栖竹实,灵 蔡上芙蓉。”倪瑶注:“灵蔡,龟也。《论语》:‘臧文仲 居蔡。’郑日:‘蔡谓国君之守龟也。’《汉书・食货 志》云:‘元龟日蔡。”’隋薛道衡《老氏碑》:“千年灵 蔡,着天性以劾征;三足神乌,感阳精而表质。” (5)原文作:坐镐口灾,巢偶构祸。 (唐《执失善光墓志》卷一下116页) 按:“口”当为“挺”。原拓作“ ”,虽有泐蚀,但 从轮廓仍可复原为“挺”字。 从辞例上看,“隅”、“假”相对,都是恶鸟。碑刻 里多用此意象,如唐《张才墓志》“灾始西河之马,祸 起长沙之隅”,《路岩墓志》“岂谓灾嬉告衅,斗蚁成 疴”,《许枢墓志》“坠鹊成灾,巢蒋构祸”等。 “挺灾”、“构祸”对举,均指招引祸殃。“挺灾”, 唐代碑刻文献习见,如《王素臣墓志》“俄而栖偶构 孽,止鹏挺灾”,《韦祟礼墓志》“吴天不憋,扣地挺 灾”,《李镐墓志》“吴天不愁,剑=j点戟灾。歼我良人, 俄见非命”,唐李白《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孽胡挺 灾,大人有作。雷霆发扬,橇枪有落”等。 (6)巴渝郑卫之曲,口蔡秦齐之声,皆能练其节 奏,赏其音律。 (唐《王仁淑墓志》卷一下124页) 按:“口”当为“吴”。 原拓作“圜”,虽有泐蚀,但轮廓和右边笔画清 楚,仍可看出是“吴”字。 从辞例上看,“吴蔡齐秦”与对句的“巴渝郑卫” 相对,皆为地名。“吴蔡”指吴地和蔡地。南朝宋鲍 照《芜城赋》:“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钱振 伦注:“《楚辞》日:‘吴俞欠蔡讴。”’原文是说志主王仁 淑对各地音乐非常娴熟。 (7)百年俄谢,千金莫口。忽去禅林,奄口徙里。 (唐《故亡宫七品墓志》卷一下706页) 按:“口l”、“口2”分别当为“恃”、“沉”。 从字形上看,“口1”、“口2”,原拓分别作“犄”、 1期 “ ”李薛妃:《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释文补缺 61 。“祷”,左边构件当为 }”,其余点画是石花, 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传世文献有 用例,如南朝齐谢眺《齐敬皇后哀策文》:“始协德于 藏蘩兮,终配祗而表命。”宋田锡《咸平集》:“榛栗得 妇贽之容,蓣藻协母仪之训。”明高明《琵琶记・高堂 称寿》:“(趟氏五娘)德性幽闲,尽可寄蒴蘩之托。” 右边构件为“寺”,正是“恃”字。“熬”,虽字形泐蚀, 但轮廓尚在,可以辨识,是“沉”字。 从辞例上看,在唐代亡宫墓志_3 里,“莫恃”、“奄 沉”是常见组合 ,如《大周故亡宫三品墓志》“百年 俄谢,千金莫十寺。忽去禅林,奄 徒里”,《亡宫五品 墓志》“百年俄谢,千金莫怿,忽去椒房,奄澎蒿里” 《平山冷燕》:“闺中弱女,职在蒴蘩,安敢越礼延师以 炫名。”碑刻文献亦有用例,如唐《杨执一墓志》 ‘夫 人姆教夙成,妇礼冥立,友于琴瑟,恭于藏蘩”,《李丽 等,皆是其证。 从音韵上看,作为该志铭文韵脚,“恃”、“里”与 下文韵脚“起”、“矣”等字皆押止韵,正相谐和。 (8)芝兰口秀,共植阶庭。 (唐《阿史那勿施墓志》卷二下66页) 按:“口”原拓作“友”,是“发”的异写字。汉魏 六朝碑刻已有用例,如东魏《程荣造像记》作“蔹”,北 齐《口道明墓志》作“裁”等。其异写过程为“发”的 隶书上部构件左右两边折笔较为平直,如三国魏《张 君残碑》作“梭”,西晋《临辟雍碑》作“数”等;逐渐向 中间靠拢,如北魏《吊比干文》作“畿”,《元桢墓志》 作“棼”,《司马悦墓志》作“鼗”等;两点快写,笔形变 短,如北魏《邢峦妻元纯陀墓志》作“袭”,《尔朱袭墓 志》作“霞”等;两点拉直变长,成“-H一”,如北魏《鄯干 墓志铭》作“羡”,《元埏妻穆玉容墓志》作“蒙”,《元 仙墓志》作“表”等;最后省去横而成“教”。至于构 件“殳”,在碑刻中,由于构件“殳”、“支”混用,“支” 又写作“殳”。图示如下: 谖一我一葭_÷最_+教一友 从辞例上看,“发秀”指开花。《诗经・大雅・生 民》:“实发实秀。”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圆渊方 井,反植荷蕖。发秀吐荣,菡萏披敷。”唐《韦洞墓 志》:“发秀兴祉,重贤累哲。” (9)虽珠玉翡翠,职是其荣;而游濯口蘩,不改其 素。 (唐《李讷妃杜氏墓志》卷二下100页) 按:“口”当为“蓣”。原拓字形泐蚀,但从残字轮 廓、辞例仍可判定为“蒴”。“菝蘩”,本指两种可供食 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后“蓣蘩”作典故词,代 指妇女遵守妇职或祭祀之仪。典出《诗经・召南》之 《采蒴》、《采蘩》篇。《采蘩序》:“《采蘩》,夫人不失 质墓志》 J:“在贵符琴瑟之好,居满修蒴蘩之洁”等。 “瀚濯”,洗涤。代指女子有勤劳节俭的美德。 典出《诗经・周南・葛覃》:“薄汗我私,薄游我衣。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郑玄笺:“擀,濯之耳。”陆德明 释文:“、擀,本又作‘浣’。” 原文“擀濯蒴蘩”,两个典故连用,喻指志主杜氏 具有勤劳节俭、遵守妇职的美德。文义和谐通畅。 结语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碑刻长期裸露于 外,泐失难免,造成文字释读困难,这就需要认真辨 查原拓残存笔画,根据上下文语境,综合利用汉语言 文字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知识,仔细审辨典故、 词语搭配习惯等,正确释读碑文。 注释: ①亡宫墓志是隋唐墓志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尤其是在唐碑中, 数量众多,程式化程度较高,许多亡宫墓志除了姓氏、卒葬 地及年月不同外,雷同者居多。 ②原拓“奄”后“淹”字为衍文,当删。 参考文献: [1]吕蒙,毛远明.释“悬米”[J].中国语文,2011(3):281— 283. [2]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M].北京:线装书局,2007. [3]程章灿.“填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官墓志》谈唐代宫女 的命运[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1):21—25. [4]季芳.《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校补及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08. [5]马瑞.《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卷》释文校补[J].古籍整理 研究学刊,2011(3):29. [责任编辑: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