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念奴娇.

来源:小奈知识网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刘小静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教案

学习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关于豪放派词】

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 1 -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刘小静

3、【写作背景】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4、【整体感知】

⑴、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⑵、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课外书,疏通文意。

⑶、本文中有哪些生字需要我们注意?请写在下面。

⑷经过朗读,你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⑸、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 ,下片侧重 。

⑹【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

二、交流研讨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导学。 3、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4、朗读体验

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然后推选优秀者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也可边评价,边谈自己的朗读体会,做朗读示范。

三、朗读背诵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各小组之间可以开展朗读加背诵的比赛。

- 2 -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刘小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本词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难点: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学习过程:

一、 预习导学 1、 导入新课 2、 由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3、小组研讨下列问题。 【写景片段分析】

(1)请找到文章写景的句子。

⑵、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在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参考: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

⑶、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例: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

- 3 -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刘小静

参考:( 1 )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2 )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⑷、古战场到如今也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了,根据作者的介绍,如果让你们为之拍一个宣传片,你们会怎样安排镜头呢?

参考: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⑴在赤壁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哪个英雄人物?文章对他是怎样描写的?

请从以下角度对人物进行分析:

⑴、称呼:公瑾、周郎 (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提示:为何用“初嫁”,而不是“出嫁”?写小乔初嫁有何用意?

教师可以设这样的质疑:

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参考: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

- 4 -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刘小静

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⑴、 长相:

参考: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⑵、 作战能力:

参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由“ ”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思考:文章是怎样由写景过渡到述人的?

【深层思考】

⑴、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此景作者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深层感受?(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参考: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 5 -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刘小静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⑵、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诵读体验】

根据以上理解,再次朗读课文。 【归纳总结】

- 6 -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教案 第三单元,编写人:刘小静

⑴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全词上半阕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⑵《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师生留白】

三、拓展延伸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中写作者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评判的句子

是: , 。

2、诗前两句运用 的表达方式,后两句运用 的表达方式。

3、这首诗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史实,其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4、结合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简述赤壁之战的史实。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