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研究型教学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传授式教学把重点放在“什么是什么”方面的事实类知识的传授,研究型教学则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的分析,提出了研究型教学方法重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以及研究型教学实施的要点,最后指出了研究型教学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标签:研究型教学;人才;综合素质;作用
引言
在大学的教学中提倡研究型教学,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社会的发展已使生产、研究和学习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可能在较低年龄段的学习期间就开始为社会创造效益,而在成熟年龄段为社会做贡献期间仍然在学习。这一点在各个学科领域表现得日益突出,未来的社会生产方式将学习要适应生产转变为生产要适应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经济。为了适应这种新经济的特点,需要变革学习的方法,或叫学习的革命。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包括学科的核心概念、典型方法、学科基本工作流程方式、学科发展的特点、内在规律、发展趋势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方法比研究本身更重要,所以在研究型教学中应贯穿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从选题、收集资料、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实验直到报告或论文的撰写。
一、推广研究型教学方法重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研究型教学对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具备科研的实践和经历。大学研究所的人员参与教学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多数大学教师很难有申请到科研项目的机会。毕竟教学和科研各有不同的规律,如何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已被列为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我们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1]
1.是否能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可持续发展”信念、价值观和能力的新人,这是我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是否能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即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中,能否坚持“稳步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战略方针”。
3.是否能坚持多样化发展,无论从“人力需求”还是“社会需求”,无论是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需要,还是“人的自身生产”需要,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
4.是否能坚持特色化发展,“特色”就是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就是水平。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进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要采取因材施教即分层次、
分类型、多样化进行培养的思路,要确保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中,既能满足量的增加,又能保证质的提高;要将“专业对口”的观念转变为“专业适应”的观念;要将“专才”、“统才”培养模式转变为“通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将“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知识、素质、能力”并重的教育模式。我们既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同时也应认识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效益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所以必须以新的战略眼光,加以改进和提高[2]。
二、研究型教学的要点和实施
而由传统的传授型教学过渡到研究型教学,大致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传授式→互动式
传授式教学把重点放在“什么是什么”方面的事实类知识的传授,这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建立的知识结构,而缺乏自身对知识结构的深入思考。而互动式学习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只是资源的引导者,被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将以问题为主,并且以动态(需要重新定位、发现、摸索其中关键事实和规则的)的问题为主。
2.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热能工程研究型教学的三个过程是理论、设计和实地观察,其后两个过程主要通过实验和实习,特别是通过实际工程的实习来完成。实验集中反映了各门技术课程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术。实验教学应与课堂教学并列组织在一个教学计划中,而在实施中则应采用实验课程单列的做法,加强课内理论指导,增加课外实地观察,让同学对工程设计有直观地认识。
3.大课教学→个别化教学和协同学习
研究型教学鼓励脱颖而出,与此相对应的应该是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鉴于学生人数多、内容多、学时有限,大课教学目前还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协同学习不失为一种弥补方式。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学会交流、合作、竞争,以及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达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目的。
4.封闭式教材→开放式教材
大学教育,尤其是研究型教学应该摈弃封闭式教材。热能工程是一个有着古老传统的学科,但是由于现阶段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突出,新的能源形式和节能方法的诞生,除了让同学丛封闭式教材中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从开放式教材中了解到现阶段热能工程的发展状况。笔者对开放式教材的理解,一是范围广泛,除了本课程的教科书外,还应包括各种课外读物、参考文献、经典著作、期刊等;二是更新迅速,比如电子讲义,可以随时方便地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成本低、周期
短的动态教材[3]。
总结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曾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研究型教学首先适用于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的专业课程以及研究生教育。对大学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提倡研究型教学的同时,还应强调应用型教学[4]。
实行研究型教学能够改变过去太多的学生在学完理工科课程后感到这些课程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太多的新教师没有充分准备便来到学校,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科学和数学的含义,缺乏科学发现的激情和信心以及帮助学生进入科学领域的能力;太多的毕业生工作时没有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缺乏继续学习的技能和动机。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做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央提出我们要创建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高等学校是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源泉,而且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研究型教学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每个高校教师的职责[5]。
参考文献:
[1]鞠美庭,王启山,王玉秋.研究型教学方法在环境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科通讯,2006,(2).
[2]于歆杰,陆文娟,王树民.专业基础课中的研究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3]赵准.利用因特网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及研究型教学方法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4]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5]蒋芸,边玉芳.试论研究型教师的特征及其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