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激发兴趣式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激发兴趣式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张 宁 仙

一. 课题研究背景:

文言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但文言文教学却长期处于低效的状态。究其原因,既和文言文这种文体本身有关:文言文不同于浅显、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它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时代越久远,越枯燥无味,越艰深难懂,也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关,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都是: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课文、划重点词句、背实词虚词意项、做练习等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文言文产生隔阂和畏惧,因此,必须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发掘文言文自身魅力,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便会在学习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学习活动。郭沫若就曾说过:“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对知识进行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确文言文的重要地位;其次要在实践上摸索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再次,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手段(信息技术手段),通过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带来新的突破。

四.本课题研究目标:

探索、寻求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尝试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因素,提高教学效率。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调查文言文教学现状,剖析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理论结合实际,探索、寻找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有效途径;尝试和研究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

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剖析;

第二,寻找、尝试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七.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因为目前国内外对于激发兴趣式教学的理论研究是零散的,特别是激发兴趣式文言文教学理论研究几乎为零,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得不得系统的理论观照,认识不到文言文教学理论要符合特殊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只能用机械的方法应付,导致效率低下。所以,本研究对激发兴趣式教学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八.本课题的实践意义:

文言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但文言文教学却长期处于低效的状态。本课题研究试从文言文教学的现实角度研究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期望能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结果,本着探讨的态度,就初中文言文教学,做理论上的阐述,尝试为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九.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疑惑与掌握学生对文言学习的情况;

(2)文献研究法:用于查阅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3)实践研究法:立足于课堂,作用于学生,边研究边实践,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提高;

(4)经验总结法。用于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

十.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课题准备(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

1.调查目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准备一些前期研究的相关性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明确分工;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

1.进行理论学习,制定研究计划;

2.研究案例,尝试教学方式;

3.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2013年2月至2013年3月)

1.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2.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论文。

三个阶段的材料如下

第一份材料:调查报告: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张宁仙

一, 调查的背景与目的:

了解本校师生文言文教学现状,剖析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理论结合实际,探索、寻找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有效途径;尝试和研究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

二,调查方法及实施过程:

1,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文言文教学现状的看法

2,实施过程: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本校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因为本校是农村中学,学生接触文言文主要依靠教材,因此根据这种情况,调查对象从初一到初三逐步递增人数,发放调查问卷。

问卷如下: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表

一, 你所在的年级:( )

A. 初一 B.初二 C初三

二, 你喜欢上有关文言文的课吗?( )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不太喜欢D .一般E. 非常不喜欢F.没感觉

三, 你认为影响你喜欢文言文的原因是(多项选择题):( )

A. 自身对文言文有较浓的兴趣 B.老师讲解生动有趣 C.教学所选篇目丰富多样,有吸引力 D.课堂学习气氛活跃E.增长知识,获益匪浅 F.其他(请注明 )

四.你认为影响你不喜欢文言文或者对文言文没感觉的主要原因是:(多项选择题)( )

A自身对文言文不感兴趣.B老师讲解枯燥乏味、古板.C.教材所选篇目晦涩难懂,缺乏吸引力D.课堂学习气氛沉闷E.古文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作用不大F.只是试不上喜欢不喜只是G.其他(请注明 )

五.你的老师会不会经常进行文言文练习?( )

A. 会 B.不会

六.除了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你有没有做关于文言文的练习?( )

A.有,经常B有,偶尔.C.没有

七,在学习过程中,你除了通过语文老师的讲解和课文的注释学习文言文外,有没有利用其他的工具书?( )

A. 有,经常翻阅相关资料,如《古代汉语常用词典》B.有,偶尔C.没有。

八.你对教材(课本)中的文言文的评价是( )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一般D.比较不喜欢E.非常不喜欢

九,对你来说,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 )

A.背诵课文,B.翻译课文C.词语解释D.语法问题F.其他(请注明 )

十,你觉得平时学习文言文困难吗?( )

A. 很轻松B比较轻松C.一般D.比较困难F.很困难

十一,你的语文老师是如何传授文言文的?( )

A.字字落实,聚聚落实B.以文言文知识为主,讲解句子大概意思即可C.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D.以诵读为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E.其他(请注明 )

十二,问答题:你喜欢你的语文老师如何讲授文言文?

四, 调查统计结果:

我们一共发放了80张调查问卷,初一20张,初二25张,初三35张,收回的调查

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一 A 20 25

B C 二 B C D E F 三 B 25 35 A 3 8 37 23 5 4 A 5 15 31.2

43.8

3.6

10

46

29

6.3

6.3

19

5

C 23 29

D 14 18

E 19 24

F 四 B C D E F G 五 B A A 4 7 18 15 19 17 3 1 33 47 5

8.8

23

19

24

21

3.8

1.2

41.2

58.8

六 A 7 8.8

B 25 31.2

C 47 58.8

七 B C 八 B C D E 九 B A A A 8 25 47 7 18 35 16 4 11 25 10

31.2

58.8

8.8

22.5

43.8

20

5

13.7

31.2

C 19 23.7

D 24 30

E 1 1.3

十 B C D E 十一 B C D E A A 4 19 37 15 4 32 30 8 8 2 5

24

46

19

40

38

10

10

2

5

五.调查结果分析与总结:

本次调查,选取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共80人作为调查对象,发下调查问卷80张,收上来80张,对调查问卷作如下总结:为了了解本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本人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都不太喜欢上文言文的课,(统计结果中不太喜欢占百分46),主要的原因是和老师的上课方式及课堂沉闷的气氛有关,(统计结果中影响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和对文言文没感觉的占百分之47,其中认为老师讲解枯燥乏味的占百分之23,课堂学习气氛沉闷的占百分之24),同时也和学生的认知有关(即学生认为古文和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作用不大的占百分之21),文言文课堂效率低下,通过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分析,得知和平时的练习有关(老师不经常进行文言文练习的占百分之58.8,学生自己没有做文言文的练习的也占百分之58.8)。我们将以此次调查为依据,积极研究探讨,摸索出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教学模式,打破课堂的沉闷局面,让课堂活跃起来。

第二份材料:第一阶段讨论会会议记录

激发兴趣式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研究(第一阶段)讨论会

一, 地点 : 语文办公室

二, 出席人:张宁仙 汪蓉梅 郑敏 张晓玲 王文强

三, 会议内容:探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

四, 会议时间 :2012年5月15号

五, 持人张宁仙:本次会议,我们主要探讨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前段时间,我们发放了调查问卷,统计出调查数据,了解到了影响学生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因素,找到了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用何种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汪蓉梅: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老师的上课方式有关,我们在上文言文时,要讲解生动,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力求课堂气氛活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晓玲;对,比如我们上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也可以借助表情,动作,使文言文的情景具体,意境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郑敏:还可以采用竞赛方式,抓住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通过各种竞赛方式,比如文言文抽背比赛,文言文知识竞猜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王文强: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动作朗读等。

汪蓉梅:还可以采用表演法,尝试着把抽象的枯燥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张宁仙:刚刚大家提出了各种激发学习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取得理想效果,还有待于大家的实践,如果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达到

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有所学”的效果。

材料三:网上查找的和课题有关的同行的课件、案例、论文等

材料四:尝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教学研究模式的实践的三篇教案

材料五:第二阶段讨论会会议记录

激发兴趣式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研究(第二阶段)讨论会

一.地点 : 语文办公室

二.出席人:张宁仙 汪蓉梅 郑敏 张晓玲 王文强

三.会议内容:总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教学模式尝试实践的得失。

四. 时间 :2012年12月25号

五. 会议过程:

主持人张宁仙:本次会议,我们主要总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教学模式尝试实践的得失。这段时间,我们根据查找的资料,研究了同行的案例,尝试了各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教学模式,今天,大家就根据自己上课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尝试的实践的得失吧。

汪蓉梅:展多种竞赛活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大脑处

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创设情境,展现课文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就需要在课上创设情境,展现文中的画面,这个时候,教师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凭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体验,直接参与组建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画面中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的感受,从而主动去深入学习,透彻地理解文意。学生兴趣盎然地饰演角色,甚至自己制作简易的道具,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选择一组代表展示给同学看,在展示中几乎每位学生都搞清楚了每个人的位置、朗读指导,培养语感,读出感情和意境

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文言文的情景具体,让学生深刻领会、消化文言文,观看相声中出色的口技表演,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口技艺术的神奇与真实

材料: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的成果和成效:主要成绩和收获:

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后,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明确了文言文教学课堂效率低下的因素,明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方法,为学校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和进行实施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实践,在以下方面有一定的收获(1)文言文课堂教学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大增。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吸收了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了理论知识,把吸收的适合文言文教学和适合学生发展能力的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的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方式,把旧有的枯燥的文言文课堂变成“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历经三个阶段,历时一年,有一定的收获,但同时也明白,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中现状不是轻松容易的事,牵涉到方方面面,其中既有老师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因素,(如在老师方面,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就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老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无论哪方面的因素,要彻底杜绝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长时间的努力。但总算明白问题的所在,也就明白了努力的方向了。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1有些学生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量不足。

2新教材淡化了语法内容,制约着学生对于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3.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何将经验整合,形成更具广泛性的有效

性的对策。

改进:

1.增加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量,丰富文言知识储备。

2.适当的讲解文言的字法和词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加强老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使经验得以推广实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