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资产负债比例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来源:小奈知识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从资产负债比例 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关 东 随 着我国于2000年l2月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 理.而且进行严格的监管,致使主体易位。这样,资产负 员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己进入实施阶 债比例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并 段。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商业银行无论在组织结构、 形成强烈的“我要管”意识,而是为了应付中央银行的 行业监管、业务管理和创新等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都 指令而增加的一项工作。形成了外部促使的“要我管” 有较大的差距,银行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由于资产 的观念,其积极性大受影响。 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也是 并且,在我国微观基础还未真正确立的条件下,宏 国际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为此,建立和完善资产负债 观指标体系作为一种量化的管理方式,必然有其自身 比例管理机制是WTO背景下提高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 的局限性。 保证 l、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核心内容的比例指标体 系本身的问题,如贷款质量指标中不良贷款的计算口径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误区 问题;拆出资金指标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指标统计困难,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理论上源于商业银行的资产 其口径与现行的会计、统计报表口径不匹配问题等。 负债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对信贷资金内在联系中相互 2、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通过一定的比例指标体 关联和制约的资产负债项目规定一定的比例,以此对 现出来。作为量化的管理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虽然 整个信贷资金营运进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资产、 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但要 负债结构及其组合,把金融风险概率控制在最低程度 提高商业银行的“三性”并不是仅靠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国际银行业风险控制的趋 就能实现,还需要其他的手段和方法予以配合。资产负 势证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 债比例管理只有与微观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 行控制经营风险、强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各项比例指标的实现。 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最初是从商业 3、缺乏微观基础的宏观指标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 银行的自觉自律性管理向前发展延伸的,是商业银行 中很容易掺和进人为因素,发展成“唯数量而数量”,不 的一种微观行为约束机制。其早期的准备金理论、真实 能反映经济的真实运行状态。 票据理论、转换能力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及60年代后 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等都是商业银行在历史环境下对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体制障碍 银行“风险——收益”组合的最优选择。是资产负债比 首先 由于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 例管理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直到1929 1933世界性 变。银行的信贷工作行政干预在所难免。而一个不能完 经济大萧条之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才作为政府干预 全行使经营权的银行。是很难按照自身实际实施其经 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得到加强。 营计划、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另一方面,政府的 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最初是从宏观角度 宏观调控措施有时为了宏观经济目标需要,往往置商 出发的。在1979年至1993年问的十五年发展过程中, 业银行的利益不顾,使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受到损害。 尽管无论是资金的供应体制还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分配 其次,一般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 体制都仍然带有不同程度的“大锅饭”色彩,但人民银 行基于资金“三性”原则对资产负债的自觉自主的统筹 行逐步形成、发展了对金融机构实行比例控制的思想, 管理。但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制度下,基层银 并对一些重要指标进行了控制。 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经营行为较多地受到上级行 在产权界定十分明晰的状态下,西方商业银行为 考核管理方式的影响。由于上级行对下级行考核方式 了实现自身经营的“三性”原则,对资产负债管理孜孜 注重于存款增量、贷款规模和银行的效益,而对资产流 以求,所以一直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一套 动性、安全性的考核较少,导致商业银行轻视内部资产 科学的管理方法。其出发点是微观基础。而我国是从宏 的集约化配置。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弱化了资产 观管理角度出发,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 负债的风险管理,而偏重于负债规模的简单的增长以 …I【46】I审计与理财2oo6.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及由此推动的资产规模的扩张。商业银行这种粗放型 - 2、逐步实施混业经营,为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经营方式,表明其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j 提供运作空间。 由此导致银行行为不能体现资产负债管理的蓦本骧 从历史看,金融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混业——分 则:一是总量不对称。一些商业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实 业——,再混业l的发展厉程。20世纪80年代后在金融自 行贷款的规模管理,存在“有资金无规模”和“有规模无 由化与全球化的影响下, 混业经营逐渐戚为全球金融 资金”的矛盾,无法根据资金来源自主支配资金 运用 业发展的趋势之一。继英、t3之后,分业经营的创始和 二是结构不对称。表现在商业银行长期负债过多用于、 倡导国——美国也于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 短期资产,实际上违背“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均衡。羔 法案》,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监管的 是负债结构单一。不甚合理。商业银行的负债绝大部分 历史。我国金融业将维护金融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行 是一般性存款,其它负债如金融债券、拆入资金等所占 了严格的分业经营与监管。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分 业经营已大大束缚了银行业的发展,使银行的利润来 比重较小。四是资产结构单一。商业银行各项贷款占比 重过高,证券投资等其他资产比重极低,不符合资产分 散化、多元化这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源主要限于贷款业务,且50%以上的贷款都投向企业。 在企业效益未得到较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业务的狭窄 不仅使银行的利润无法得到保证,还使银行的呆账居 最后,资金统一调度管理体制造成银行负债管理 与资产管理脱节。银行“一级法人、分级经营”的商业管 理体制,其设计的原来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系统调控, 高不下,资产风险权重不断加大。我国加入 WTO后。金 融体制必将与国际金融业接轨,从事混业经营的外资 集中资金,灵活调度,以最低的营运资金实现最理想的 规模经营,增强全系统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然而在实 际运作过程中,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摩擦与碰撞。在总 银行将使我国银行在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银 行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来降低金 融风险将严重削弱其自身的竞争力。因此,逐步拓宽经 营领域,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实现商业银行的混业经 营,将成为应对WTO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大举措。 分银行一级法人体制下,商业银行总行在全行范围内 统一调度资金。一方面,进行存款考核,片面强调“存款 立行”,激励基层行加大吸储力度,同时通过系统内上 3、-完善监管手段,保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目标的 实现。 存制度将相当一部分存款上划上级行,使基层行比较 注重量的扩张而不考虑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实行授 权授信制度,上收贷款审批权,将基层行的贷款规模或 存贷比核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县支行基本没有或 只有很小一点贷款权。这样,基层银行尤其是县支行根 本就不存在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问题。 三、WTO背景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机制的完善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依然采取的是根据既定 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类别进行监管的传统方式,随着金 融机构业务界限的日益模糊,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内外资需统一监管,这是WTO的原则。因此,我国监管 模式应由“行为管理”转向“准则管理”,与当前国际金 融监管体系接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必然要得到强 化。而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比例监控、监测仅仅局限 于几张报表,只是作一下各种比例关系的统计分析,不 仅其所填报的数据性差,而且也缺乏必要计算机软件 汇总分析,缺乏硬性的考核办法和强硬的监督机制,无 1、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提供制度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在产权结构上仍属“国有独资”,这 种产权安排很难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往往造成经营目 标和政策目标的冲突,缺乏对经营者的激励奖惩和对 其权利的有效制衡。同时,由于产权关系不明,银行一 直缺乏有效的法人海理结构。这些都是导致银行资产 法迫使商业银行自觉调整各种比率,使中央银行对商 业银行的监控、监测流于形式。为此,一是完善人民银 行指标监控体系,健全监督考核机制。要尽快制订出易 于操作的监控指标实施细则,对指标的概念、数据来 源、计算口径、取值方法等作出具体统一的规定,提高 监控指标质量。同时为保证各行统计监测数据的真实 性。必须建立严格的稽核制度,防止弄虚作假。二是要 和资本回报率偏低,不良贷款比率及不良资产占比重 过高,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源。因此,通过股份 制改革建立金融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完善商业银 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制度基础。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可采 用平稳的“渐进”方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在方 积极改进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非现场金融监管。应建立 完善商业银行各类统计报表、报告及定期报送制度,运 式上首先将银行总行改制成银行控股公司。省市分行 改制为全资子公司,并允许资产质量好,经济效益好的 地区分支行通过向社会增发新股的方式改制成上市公 司。这样国有控股公司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整按行政区 划设制的分支机构网络,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其资 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通过报表中反映的银行资本 状况、资本质量、支付能力、盈利能力等一系列资产负 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地反映出银 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对其发出警告并重 点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以保障监管的持续 性和有效性。 产负债的期限及结构比例,按《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 求,建立资本金的补充机制。 (作者单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一-- 一 一・一u・一 Alj1)rt’f G^N1)f1lN I:} l[4711一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