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湘教版2021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10:课外阅读理解D卷

来源:小奈知识网
湘教版2021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10:课外阅读理解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 现代文阅读 (共15题;共234分)

1. (2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是我最笨的学生

①毕业后我留在北京教书,父亲闲着寂寞,便打电话托我买台电脑,他要和我视频聊天。我笑他,都50岁的人了,对电脑一窍不通,可得专门请个老师才行。父亲说,几年前你是我的学生,现在让老爸做你的学生好不好?我说那老爸你得认真学,我可没时间手把手教你。父亲笑着说,那是当然,我得争取做闺女班里最聪明的学生。

②以后的每个周末的晚上,我都被老爸硬拽到电脑前,起初是打长途教他申请到了QQ号,然后是终于让他学会了使用视频。到了这一步,父亲就有些懈怠,我每次都是扯着嗓子教他如何搜索资料、如何盲打、如何储存东西,我觉得自己所费的劲,几乎比教班级里最笨的学生还要大,但父亲的电脑知识,却始终停在开着视频,对着话筒和我呵呵说笑的程度。

③老爸似乎对自己的愚笨没有丝毫的察觉,他胖胖的脸在视频的镜头里,始终是心满意足地笑着。我说老爸你要实践啊,只是每个周末听我讲,之后一个星期就再也不摸电脑,那怎么行?父亲照例在视频里笑开了花,说,老爸其实很聪明的,姑娘你只要有耐心,老爸肯定会进步飞速。我看着每一个指令需要我重复N遍后才会点头的一脸茫然的父亲,突然有点泄气。我在想究竟是我这个老师不合格,还是父亲真的太笨,对这样先进的知识,完全没有学会的细胞?

④父亲所谓的进步,也就到能和我打字聊天为止。此后不管我怎么努力,他都停在原地,再不会前进半步。隔壁的同事每每听到我声嘶力竭地在房间里吼,就知道准是又在教父亲上网了。有一天,我同事无意中笑着说,对待笨的学生,冷落有时候比耳提面命的教导更管用,为什么不试试呢?我欣然采纳。

⑤老爸对我的这项政策显然有些不适应,没过一个星期,他就撑不下去了,说姑娘你还是手把手地教教老爸吧,我这么一大把年纪,比不上你们年轻人。后来见我无动于衷,终于急了,竟然和我开始冷战。我打电话给母亲,让她转告父亲,像他这么笨的学生,我还是第一次碰到,都三个月了,打字还像牛车的速度,照这样下去,我岂不是教他一辈子也教不会?母亲听完我的抱怨,叹口气,小声道:孩子,其实你爸哪有那样笨呀,他只是想多听你说说

第 1 页 共 33 页

话罢了,他要是什么都学会了,还怎么能认你做老师?你每次在视频上不耐烦地朝他嚷,他都不急不躁,还笑着听你讲课,如沐春风。他花几千块钱,只是买了个能看见你的模样的电话而已 , 他这么大年纪了,学会上网又能做什么呢?能和你面对面地聊天,对他来说,就已经是精通电脑了呀!

⑥最笨的那个学生原来是我,笨到和父亲面对面,看见他温柔地冲我笑啊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着的,只是看看千里之外的我,是不是还好好的,是不是还像他想念我一样,将他放在心里最温暖的地方。

(1)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 A . 时间顺序 B . 空间顺序 C . 逻辑顺序 D . 事情发展的顺序

(2) 第②段中,父亲有些“懈怠”的原因是什么?( ) A . 父亲年纪大,学电脑费劲。 B . “我”怨父亲笨,使他兴趣大减。 C . “我”都是扯着嗓子教他,致使他不爱学。 D . 父亲有意“懈怠”,好多些机会与“我”交流。 (3) 第⑤段中“这项政策”指的是( ) A . 手把手教父亲学电脑。 B . 父亲学会了使用视频。

C . “我”冷落父亲一段时间,不再教他学电脑。 D . 父亲懂得如何搜索资料、如何盲打、如何储存东西。 (4) 下面哪句话为第⑤段的画线句作铺垫?( ) A . 到了这一步,父亲就有些懈怠。

B . 父亲所谓的进步,也就到能和我打字聊天为止。

第 2 页 共 33 页

C . 我觉得自己所费的劲,几乎比教班级里最笨的学生还要大。

D . 最笨的那个学生原来是我,笨到和父亲面对面,看见他温柔地冲我笑啊笑,都不知道……最温暖的地方。 (5) 题目是“你是我最笨的学生”,为什么“我”却说“最笨的那个学生原来是我”?

(6) 本文主要写“我”与“父亲”之间的事,但作者又安排了“母亲”这一人物,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 (7) 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请联系文本内容简要写下来。 2. (17分) (2018四下·云南期中)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伟大的祖国

①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她像一个巨人,屹(yì)立在世界的东方。∥

②我国的领土广阔。我国领土的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当我国的北方进入冰天雪地的寒冬,南国的海岛上却是赤(chì)日炎(yán)炎的盛夏景象。我们的祖国多大呀!

③我国的物产丰富。粮食、棉花、大豆、花生、油菜籽、蚕丝、茶叶等的年产量,以及牲畜的总头数,在世界上都居于前列。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还有为全世界小朋友所喜爱的大熊猫、金丝猴等。

④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有蕴藏丰富的煤、石油、铁、铜等。还有许许多多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勘探、开发和利用。∥

⑤我国的山河壮丽。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矗(chù)立在我国西南的西藏边境。还有巍(wēi)峨(é)挺拔的泰山,景色迷人的黄山。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波光粼粼的太湖,水平如镜的西湖,像一颗颗明珠,把祖国点缀(zhuì)得格外美丽。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给祖国的大好河山增添了壮丽的色彩。∥

⑥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非常幸福。我们为可爱的祖国而自豪!∥ (1) 这篇短文可分为三段,用“∥”在文中标出,并写出各段段意。 (2) 第四自然段写祖国的矿产资源,是抓住什么特点写的? (3) 从文中找出一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第 3 页 共 33 页

3. (17分) 课外阅读我能行。 天山的托木尔峰

天山的最高峰叫托木尔峰,有七千四百多米高。它耸立在天山的西部,那里地势奇特,景色迷人。

托木尔峰终年云雾缭绕,白雪皑(ái)皑。托木尔峰像一座银色的巨塔,在蔚蓝色天空的衬托下,十分壮观。沿着托木尔峰起伏的山势,一条条“河流”顺谷而下。走近一看,“河”里没有水,全是冰,人们称这种“河”为冰川。走上冰川,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冰: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城墙,有的像盛开的鲜花……就像到了童话中的水晶宫。夏季,在冰川上面可以听到冰下潺潺的流水声。原来冰下还有流动的水呢!

在托木尔峰地区,尽管气候寒冷,但也有动物和植物,而且种类还不少呢。据考察,这里有六百多种植物。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地方是阔叶林,其中有一种名叫大叶柳的树,主干是弯曲的,沿着地面生长。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生长着耐干旱的小叶灌木。( )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冰雪世界中,( )还有成片的雪莲……在托木尔峰地区的森林和草原上,还生活着珍禽异兽。现在,托木尔峰地区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人们正在对这里的动物和植物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1) 在第3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 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冰面上的冰________的特点。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想象冰面上冰的形态,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

冰面上的冰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 (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从托木尔峰上流下的“河”是冰川。

②托木尔峰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很多,植物的分布根据海拔由低到高依次为:小叶灌木、阔叶林、雪莲等。 ③人们在托木尔峰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对动植物进行考察和研究,表明了人们热爱自然,在用实际行动保护自然。

4. (13分) (2020五上·泰兴期末) 现代文阅读 扫大街的父亲

开学前,父亲把我带到他的那间工具室,这房子离学校不远。父亲说:“儿子,用不着到学校寄宿了,晚上,就挤在我这儿睡吧。”

第 4 页 共 33 页

望着又窄又黑的小屋,看着那堆扫(sǎo sào)把、小车一类的东西,我低下头,没有回答。

半晌(xiǎnɡ shǎnɡ),父亲从屋角的床板下,拿出一个小纸包,递给我说:“给,这是学费和寄宿费,你快去学校交了吧。”

从小屋里走出来,我觉得心跳得特别厉害,脑子里像有一个小小的屏幕,迅速地闪现着一个个镜头—— ……父亲那灰黑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大街上人来人往,父亲弯着身子在清扫垃圾,灰尘绕在他身旁……上学的同学,奇怪的眼神……

更让人烦恼的事情还在后头:从我们学生宿舍到教学楼,要穿过一条马路,而这一路段,恰恰是父亲负责清扫。好几次,我和同学们去上课,远远地看见父亲在扫地,不时,他还打量着一群群穿过马路的学生。

作为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不知道那扫大街的人是我的父亲。我也尽(jǐn jìn)量躲避着父亲,每次我都离得远远的,而且尽量夹(jiá jiā)在同学之中匆匆走过。

但我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一个双休日的晚上,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在我上课前扫街了,人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我看不见父亲脸上的表情,漆黑的夜里,只有他手上的烟锅一红一红的。

泪水从我的脸上刷地滚过,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地爱你啊,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附近扫街,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接下来的日子,上课途中我走在早已扫得干干净净的马路上,再没见到父亲的身影。 这年的冬天,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而且还发表了几篇作文,一时声名鹊起。

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父亲来一趟。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当别人知道那扫大街的人就是我父亲后,会怎样嘲笑我呢?

伴着满天风雪,来到父亲的小屋,我说:“爹,你就别去开家长会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 父亲背过脸去,一声不吭地坐到了床上。

第二天,我心神不安地坐在教室。家长会开始了,掌声和欢笑声一阵接一阵,可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同学们的家长都来了,只有我像个没有爹娘的孩子。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那扫大街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纹丝不

第 5 页 共 33 页

动地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满是积雪。

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回去的路上,父亲说:“你们学校真好,老师同学真好!”

(1) 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 (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半晌:________ ②声名鹊起:________

(3) 文中“我”的烦恼,最重要的是( )。请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 A . 父亲穿的衣服脏兮兮的,而且戴着灰黑的头巾。 B . 父亲的工作太过低贱——扫大街。 C . “我”害怕因为父亲而被别人歧视。

(4) 为了不被同学嘲笑,“我”两次对父亲提出要求,请将“我”的要求概括地写在下面:

(5) 文章的题目是“扫大街的父亲”,却用了很多笔墨叙述“我”的烦恼与恐惧,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 (17分) (2019四下·沂源期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坐在水边一块岩石

第 6 页 共 33 页

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1) 用“横线”画出描写黄果树瀑布形状的句子。 (2)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银雨撒金街”的景色。 (3) 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本文作者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写了自己游览黄果树瀑布的过程。2—4.自然段主要抓住了瀑布的________的进行了具体的描写。5-8自然段作者除了写自己看见的,更主要的是写了________。

②通过阅读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瀑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回答) (4) 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从“泻”这个字中,我们体会到________

②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这句话把两处瀑布进行了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③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________,其中“乐池”指________,“乐声”指________ (5) 用一句古诗来赞美黄果树瀑布吧。

第 7 页 共 33 页

6. (15分) 阅读理解 “数\"说雷电(节选)

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很早就被人类观测到并记录下来。《周易》中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1078年的一次球形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雷电记录。我们所说的雷电,( )包括闪电,( )包括雷声。关于雷电的一些数字是非常有趣的。

通常情况下,雷电多是在人们没有防备的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难怪古代典籍对雷电有这样的描述:“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暝目。“从当代科学的角度来说,真正称得上“快\"的是闪电,而非雷。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米/秒。闪电的速度则远非这个量级。很多人认为,闪电的速度就是光速,也就是3×108米/秒;但实际上,它的移动速度受到空气电导率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光速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确定的是,闪电的速度远低于光速,同时又远高于雷声的速度,美国能源部给出的闪电速度为1.5×108米/秒,大致为光速的一半。

一提到雷声,人们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等词语,雷声是自然界产生的最大的声音之一。 那么,雷声到底有多大呢?雷声最高可以达到120分贝。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声音达到70分贝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而100~120分贝,比一列火车从身边呼啸而过的声音还要大,正常人如果在这样高分贝的空间内待1分钟左右,就会暂时性失聪。所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雷声,实不为过。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23期)

(1) 下列对雷声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雷声最高可以达到210分贝。

B . 当声音达到70分贝时,人们可以承受,对身体没有损害。 C . 正常人可以在100至120分贝的空间内待1分钟,没有任何问题。 D . 人们通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雷声。 (2) 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 ②闪电的速度就是光速。

③因为雷电的速度快,所以多是在人们没有防备的一瞬间发生并完成的。

第 8 页 共 33 页

(3) 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关联词造句。 (4) 简述短文主要内容。

(5) 文中说“一提到雷声,人们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等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雷声的成语呢?把它们写下来吧。

7. (22分)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屋顶上的月光(节选)

夏夜,一家人在房顶睡觉是常有的事。在房顶睡觉,特别凉爽,比闷在屋子里睡舒服多了。母亲收拾着枕头、被单,我们姐妹顺着梯子早早爬上房顶。

屋顶上的月亮,从一弯新月,到一轮满月,我看着它缺圆盈亏。不变的,是月亮的光芒,莹白,安详,静静的,柔柔的,自高远的夜空倾泻下来。

屋顶的月光,就这样无声无息流淌着。妈妈与我们轻声地说着话。她讲嫦娥的故事,我似乎看到了月亮上的桂花树,闻到了随着月光飘来的桂花香;她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仿佛看到浅浅的银河微波涌动,听到院子里葡萄架下的耳语……妈妈的故事真多啊!

月色朦胧,在妈妈的话语中,我们姐妹不知不觉睡着了。半夜觉得夜凉了,忽然醒来,睁眼看到妈妈正轻轻地为我们盖上薄被。月光下,年轻的妈妈,真的好美啊,柔和的脸上带着笑音,眼睛特别亮。她的动作很轻,仿佛是怕惊扰了我们的好梦。我觉得自己快要融化在月光中,融化在妈妈深深的爱里面了。

多年以后,我离开故乡,读到席慕容的诗《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亮的晚上响起……”我的眼前,是屋顶上的月光,亮堂堂的。月光下的母亲,依然年轻。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19期)

(1) .从短文中找出两个ABAC式的词语,再仿写两个。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短文中妈妈在月光下给我们讲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第3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第 9 页 共 33 页

A . 表示话未说完 B . 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 C . 表示语言中断

(4) .阅读短文,判断对错。对的画“正确”,错的画“错误”。 ①因为故乡屋顶的月光莹白、安详,所以作者一直怀念至今。________ ②姐妹俩在屋顶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是因为妈妈讲的故事很无聊。________ ③“她的动作很轻,仿佛是怕惊扰了我们的好梦。”这是一个比喻句。________ ④短文表面上写屋顶的月光,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________ (5) .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8.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完成后面的练习。 生命的高度

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在农家仓库里觅食的老鼠意外地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使老鼠喜出望外,它先是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接下来便是一通疯吃、猛吃,吃完倒头便睡。

老鼠就这样在米缸中吃了睡,睡醒了再吃,日子不知不觉地在丰衣足食的悠闲中过去了。有时,老鼠也曾为是否要跳出缸去进行过思想斗争与痛苦的抉择,但终究未能摆脱白花花的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以米缸现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没有这个能力了。

对于老鼠而言,这缸米就是一块试金石,( )它想全部据为己有,其代价( )只能是自己的生命。( ),我们把老鼠能跳出缸外的高度称为“生命的高度”。而这高度就掌握在老鼠自己的手里,它多留恋一天,多贪吃一寸,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能做到在明显有危险的地方止步,但清醒地认识潜在的危机并及时跨越“生命的高度”就没那么容易了。

生活中,有很多人,年轻时不去奋斗,满足于仅填饱肚子的生活,到老的时候,看着周围人都过着比自己好的生活,给下一代创造了多么优越的条件,这时他才意识到要努力,可是,“生命的高度”已到尽头。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第 10 页 共 33 页

青黄不接:________ 据为己有:________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 对于这只老鼠而言,试金石就是________,“生命的高度”就是________。

这个高度掌握在________,它多留恋一天,多贪吃一寸,“生命的高度”就越________,最后的代价就是________。

(4) 寓言总是警示我们道理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短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5) 米缸中的老鼠在临终前终于见到了前来觅食的一个伙伴,它会对伙伴提出怎样的人生忠告呢?请写一写。 9. (13分) 开心阅读。 荆赞

①我爱游西山,尤其爱在炎夏游西山。当你刚走进山区,便有一股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这香气来自哪里?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它来自一种并不引人注目的灌木。它们一丛丛、一簇簇到处都是。荆的枝条挺拔,枝叶茂密;它的叶柄长,叶面呈掌状分裂。荆有一股略带辛辣的浓烈香气闻了使人陶醉,每次游山归来,荆的余 香总是缭绕不散。

②荆,不但给人以香,还给人以甜。炎夏,正是荆花盛开的季节。满山荆花满山香,招得蜂来蝶往。这是放蜂的好季节,蜜蜂所采的荆花蜜洁白如乳,香甜可口。荆花蜜的采制当然有蜂的(甲)____________,可也不能忘记荆花的(乙)_____________啊!

③荆,可以说它浑身是宝。它的枝条细长而柔韧,可以用来编篓。它的籽可以入药,主治风寒感冒、胃气不和等症。就是它的叶子,也是制造蚊香的一种主要原料呢!

④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见缝插针,悬崖陡坡,山巅谷底,都有它的立足之地。它不怕晒,不畏寒,不惧贫瘠和干旱。它生机勃勃,代代繁衍,在数量上,它也占了山区灌木中的大半。

⑤荆,是很有一点精神的。它不用人播种,不用人浇水,不用人施肥,不用人剪枝,却给人以香甜,以枝叶,以自己的一切。荆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礼赞吗?

(1) 第②段有两个空,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填入下面(甲)(乙)两处的横线上。 A.功劳 B.劳累 C.功能 D.辛苦

第 11 页 共 33 页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2) 第①段中具体描写荆的外形的句子是哪一句?用横线在原文上将这一完整的句子画出来。 (3) 本文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写了荆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4) 用波浪线在原文上画出第④段的中心句。

(5) 本文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本来的意思

(6) 这篇文章歌颂了荆的什么精神?根据文章中心,选择理解最准确、最深刻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 . 荆的精神是给人以香甜、美好的东西 B . 荆的精神是浑身是宝、无私奉献的精神

C . 荆的精神代表着不畏寒暑、不惧贫瘠的顽强的生命力

D . 荆的精神是一种要求人的很少,却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 10. (22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心的天堂 黄小平

早晨,阳光下,一个孩子蹲在一____△___(棵 颗)小草前,凝视着草叶上的一颗露珠。 母亲走过来,看孩子在干什么。

“妈妈,这草叶上的露珠怎么会越来越小呢? “被阳光蒸发了。”

“最后,整个露珠都会蒸发掉吗?” “孩子,会的。”

“多美的露珠啊!就这样消失了,多可惜呀。” 只见孩子伸出手掌,小心地盖在露珠的上方。

第 12 页 共 33 页

“孩子,你在___△____(做 作)什么呢?” “我在为露珠遮挡蒸发它的阳光。” “这样做是没用的,最后露珠都会消失的。”

孩子说了一句话,令母亲回味了许久:“妈妈,这样____△___(至 致)少可以为露珠遮住一些阳光,让露珠多美丽一会儿。”

冬天,母亲和孩子堆着雪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有了。 孩子似乎还不满意,绕着雪人转起了圈儿。 母亲问,还差点什么呢?

孩子突然解开棉衣的____△___(钮 纽)扣。 母亲赶忙劝阻,说解开纽扣会冻着的。

孩子说,这么冷的天气,雪人一点衣服也没穿,更会冻着,让雪人披上棉衣,会多暖和一些。 说完,孩子把从身上脱下的棉衣,披在了雪人的身上。 深秋,叶子纷纷从树梢落下来。 “妈妈,现在怎么不刮风呢?”

“现在刮风不是很冷吗?可为什么想要刮风呢?”

“( )刮风,这些落叶( )可以乘着风轻轻地落到地上,就不会摔得那么疼了。”

“孩子,见别人摔倒了,当你懂得去疼别人时,你的心就是垫在地上的棉絮,摔倒的人,就不会感到那么疼了。” “妈妈,今后我要多疼别人,让大地多垫些棉絮。” (选自《好家长》)

(1) 选出文章括号中正确的字。

(2) 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用关联词造句。 (3) 草叶上的露珠为什么会越来越小?( )

第 13 页 共 33 页

A . 因为阳光的照射。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露珠就不会变小。 B . 蒸发掉了,但是露珠不会全部消失。

C . 因为水分蒸发掉了,即使没有阳光的照射,露珠也会全部消失。 D . 被草叶吸收了。 (4)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 文章最后一句:“今后我要多疼别人,让大地多垫些棉絮。”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11. (18分) (2019·锦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的吻

1985年9月,我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市给一批年轻的钢琴家上课时发现,如果我在某个学生的背上嘉许地轻轻拍一下,他就会表现得更出色。我若在全班学生面前对他杰出的演奏给予表扬,那么令人大为惊奇的事情往往接踵而至:他可能马上又超越了自己原有的水平。

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受表扬曾使我感到何等的幸福和骄傲!当时我才7岁,我的父亲要我在花园里帮忙干些活。我干得很卖力,得到的“报酬”自然也很“丰厚”。父亲当时亲了我一下说:“谢谢你,孩子,你干得很好!”60多年后,他的话仍然在我耳边回响。

16岁时,由于与我的音乐教师发生分歧,我处于某种危机之中。后来,一个著名的钢琴家冯·萨尔——李斯特的最后一个活着的弟子,来到布达佩斯,要求我为他演奏。他专心地听了我弹奏的巴赫的C大调乐曲,然后又要求我弹奏更多的曲子。在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以及舒曼的钢琴曲时,我把整个身心都倾注进去了。

最后,冯·萨尔起身,在我的前额上吻了一下。“我的孩子,”他说,“在你这么大时,我成了李斯特的学生。在我的第一堂课后,李斯特在我的前额上亲了一下,说好好照料这一个吻——它来自贝多芬。原来,贝多芬在听了幼年李斯特的弹奏后,也曾给过他这样一个吻。贝多芬的吻已经成了一种神圣的遗产,现在我感到你当受得起这一吻。”

在我一生中,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比得上冯·萨尔的赞扬。贝多芬的吻神奇地把我从危机中解脱出来,帮助我成为今天这样的钢琴家。不久将轮到我把它传给最值得承受这份遗产的人了。

赞扬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黑暗屋子里的蜡烛。它是一种魔术,我对它的神奇作用总是感到诧异不已。 (1) 题目“贝多芬的吻”的含义是________。

第 14 页 共 33 页

(2) “贝多芬的吻”对作者起的作用是________。 (3) 文章中直接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

(4) 朗读文章,找出表现作者受到表扬时幸福、骄傲的心情以及他对表扬的感激之情的句子。用“________”划出。

12. (17分) (2019四上·韶关期末) 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捐个微笑 队伍很长。

站在我前面的是母女俩,母亲牵着女儿的手,女儿仰起脑袋奶声奶气地背着唐诗,背完一首,就向母亲讨表扬。年轻的母亲不吝啬,反复竖起大拇指,鼓励女儿再接再厉。

捐款台上的“设施”很简陋。一张桌子上摆了个用红纸包裹的募捐箱。纸上有字:“向地中海贫血儿童献爱心。”站在我前面的年轻母亲捐完了款准备走,守在募捐箱旁边的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姑娘似乎被可爱的还在背唐诗的小女孩吸引住了,拦住她的手,逗她:“小妹妹,妈妈给患病的哥哥姐姐捐钱了,你捐点什么呀?”

小女孩不作声,抬头看看她妈妈,又看看弯腰跟她说话的姐姐,手在口袋里掏了几下,什么也没掏出。嘴一撇,竟哭起来。原本只想逗逗孩子的姑娘慌了神,脸涨得通红。显然,她自己也是个大孩子,面对意外,乱了方寸。她尴尬地站着,满脸歉意地看着小女孩的母亲。年轻的妈妈却没慌,边给孩子擦眼泪边说:“洋洋,你给姐姐笑一个,你说我就捐一个甜甜的笑给患病的哥哥姐姐。”小女孩真的立刻笑了.泪水还挂在她的眼角.她还在哭泣着.那笑也就显得很别扭。别扭得让旁边的我,也差点忍不住乐出声来。

母女俩已经朝前走去,我往募捐箱放着钞票,目光还在追随她俩。那个漂亮的小女孩又回过头,一次,两次,三次,每一次脸上都带着甜甜的笑。我数得一清二楚,她一共捐了六个天使一般的微笑。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鼓励——________ 哭泣——________ 简陋——________

(2) 文章最后一句是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请你仿写一个比喻句:________。

(3) 短文中的人们是向________捐献爱心,妈妈捐献的是________,小女孩捐献的是________。文中的“________”说明捐献的人很多。

(4) 读读划横线的句子,想想小女孩为什么哭了,后来为什么又笑了?

第 15 页 共 33 页

(5) 短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谁?说说你被感动的原因。 13. (15分) 阅读理解。 山中的老杏树

①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扛着木棍,棍上挑着篮,上了南山。

②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③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④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⑤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1) 课文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2) 请你概括课文的内容。

(3) 本文是用的什么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 这样的文章你还学过哪些?

第 16 页 共 33 页

14. (4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诚信最可贵 佚名

诚信像一本好书,教给我许多知识;诚信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诚信像一支画笔,描绘我成长的路……因此在我的心中,诚信是最可贵的。

何为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诚实,不撒谎。讲诚信,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得以生存的条件。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事,在河南郑州市丰产路和政七街交叉口附近,有一位“诚信鸡蛋哥”每天会拉上一车鸡蛋在此等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的店铺拆迁了,他担心拿着店里鸡蛋票的顾客找不到店会着急,因此他用车拉着鸡蛋在旧地址等了三个月。这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和赞誉,他也因此被称为“诚信鸡蛋哥”。诚信是商业的灵魂,“诚信鸡蛋哥”虽然做的是小本生意,但体现的是诚信大气魄。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你即使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 找出文中的设问句。 (2) 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一个分句。

(3) “诚信鸡蛋哥”为什么每天拉上一车鸡蛋到丰产路和政七街交叉口附近等候? (4) 下列关于“诚信”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诚信是商业的灵魂,和我们小学生没有关系。 B .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C . 讲诚信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得以生存的条件。 (5) 读了短文,说说你对“诚信”的理解。 15. (8分) 课外阅读。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①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

第 17 页 共 33 页

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碉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

②董存瑞瞪着敌人的碉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③“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 ④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⑤“同志们,扔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⑥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⑦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不断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碉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儿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掩护。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⑧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碉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⑨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被炸通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到⑧段的主要内容。

(2) 在第⑦段中各找出一句“点”和“面”的描写,分别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 把描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的动词写下来,并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4)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董存瑞的形象。结合文章,把这样写的好处写下来。

(5)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

第 18 页 共 33 页

A . 时间顺序 B . 空间顺序 C . 事情发展顺序 D . 逻辑顺序

第 19 页 共 33 页

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共15题;共234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答案:1-4、 答案:1-5、

答案:1-6、

答案:1-7、

考点:解析:

答案:2-1、

第 20 页 共 33 页

答案:2-2、

答案:2-3、

考点:解析:

答案:3-1、

答案:3-2、

答案:3-3、

考点:解析:

第 21 页 共 33 页

答案:4-1、

答案:4-2、

答案:4-3、

答案:4-4、答案:4-5、

考点:解析:

第 22 页 共 33 页

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答案:5-4、

答案:5-5、

考点:

第 23 页 共 33 页

解析:

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答案:6-4、

答案:6-5、

考点:解析:

第 24 页 共 33 页

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答案:7-5、

考点:解析:

第 25 页 共 33 页

答案:8-1、

答案:8-2、

答案:8-3、答案:8-4、

答案:8-5、

考点:解析:

第 26 页 共 33 页

答案:9-1、

答案:9-2、

答案:9-3、

答案:9-4、

答案:9-5、

第 27 页 共 33 页

答案:9-6、

考点:解析:

答案:10-1、

答案:10-2、答案:10-3、 答案:10-4、

答案:10-5、

考点:解析:

第 28 页 共 33 页

答案:11-1、

答案:11-2、

答案:11-3、

答案:11-4、

考点:

解析:

答案:12-1、

第 29 页 共 33 页

答案:12-2、

答案:12-3、答案:12-4、

答案:12-5、

考点:解析:

答案:13-1、

第 30 页 共 33 页

答案:13-2、

答案:13-3、

答案:13-4、

考点:解析:

答案:14-1、

答案:14-2、

答案:14-3、

答案:14-4、

答案:14-5、

考点:解析:

第 31 页 共 33 页

答案:15-1、答案:15-2、

答案:15-3、

答案:15-4、

答案:15-5、

考点:解析:

第 32 页 共 33 页

第 33 页 共 3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