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刻与文人
作者:唐田
来源:《佛山陶瓷》2012年第08期
摘 要:随着文人墨客参与到紫砂陶刻中,紫砂的趣味性、艺术性和装饰性得到大幅提升,陶刻工艺使作品有不同的趣味性、艺术性和装饰性。 关键词:陶刻;文人;艺术 1 紫砂陶刻的发展
紫砂陶刻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但当时的陶刻,实际上只是艺人用竹刀在壶底上划署自己的名款而已。到了明代,由于文人及士大夫阶层对茶道的钟情,把诗文及书画意境融于茶器,力图在个人心灵和紫砂壶艺的契合中寄托自己的畅想和感受。如元末蔡司沾的《霁园丛话》里有这样的记载:“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饮’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现存于北京历史博物馆的“供春壶”的壶身上也刻有小篆“供春”二字。时大彬的传器上也铭刻有“时大彬制”和制作年款,张叔未曾得时大彬壶有诗云:“削竹镌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说到陶刻不能不说陈仲美,他是万历年间江西婺源人,原是景德镇的刻瓷高手,后慕名到宜兴专制紫砂,他把瓷刻艺术与紫砂壶艺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善于重镂精琢,将紫砂陶刻艺术推到新的高度。
宜兴紫砂署款有着深远的意义。其一,肯定自己的作品价值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其二,唯有宜兴紫砂每件作品都有作品署款、题铭,便成为追求作者资料的见证,尤其是文人的参与,借文人的诗文来互相印证知道确切的年代。这一特性除了官窑瓷器可以与之媲美外,任何民间艺术品都不具有。
到了明末清初,陶刻艺术日趋兴盛,一些书画家、金石家也参与到紫砂的刻绘装饰中,追求书画艺术与砂壶陶刻相结合的艺术情趣。值得一提的是清嘉道年间,书画、金石家陈曼生以及他的幕友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或题词、或创作书画镌刻于壶身,世称“曼生壶”。嗣后,瞿子冶、梅调鼎等也多次与砂壶结缘,都有类似的茶器传世。历代著名书画金石家黄慎、吴昌硕、任伯年、吴大征、于右任、蔡元培等等。近期的唐云、朱屺瞻、亚明、富华、冯其庸、华君武等等都笔涉砂壶,神怡陶刻,此风虽经兴衰,却一直延承至今。“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便是真实的写照。 2 陶刻艺术中孕育的文化内涵
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丰富多彩,山水、人物、博古诸图案均可作为入画镌刻的素材。陶刻作品尤其讲究各体书法,利用楷、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种不同的书法,使陶刻装饰意境进一步升华,展现出砂壶装饰构图严谨、图文并茂、情趣充盈的风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刻的内容就铭文而言,通常是采用一些吉语和祈颂之词,表示精神上祈盼和祝福。还有的是对茶具和茶事的描述、记录,再则主要是借器寄情,流露不同的心情。
紫砂陶刻的传统风格讲究装饰与器形的和谐协调,着重推敲各种书法、文学诗词、词意短句,而对于绘画则侧重于写意笔墨。陶刻时,广泛采用金石运刀技法中的双入正刀法、单入侧刀法等近十种刀法技巧。双入正刀法可深可浅、可粗可细;单入侧刀法可刮可划、乱刀多变;啄砂地等划法,可呈现彼此不同的艺术效果,创造出特有的艺术境界。同时陶刻工艺与任何一种艺术一样,要以韵律为上,表现形式的笔法、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衡量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陶刻技艺人员要日无止境地习文练画、陶冶心灵,学而不倦地潜进艺海深处,领悟陶刻艺术真谛,通过自身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来完善和加深艺术造诣,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3 陶刻艺术技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