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人才培养应如何适应旅游业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人力资源面临着学历层次偏低,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文章分析了我国的旅游人才培养现状,旅游业人才需求现状继而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旅游业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从业人员的素质显得极其重要。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实现旅游从业人员的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才培养开始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架构系列课程,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面向工作过程的从业能力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旅游专业人才不适应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对复合人才的要求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趋势,既为旅游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又为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不仅要求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人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擅长人际交往,能够为五湖四海的人提供优质服务,而且要求具备良好的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懂专业、会管理。而这些恰是旅游专业人才的不足。因此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优化知识结构,重视实践技能,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应变能力。
1.2旅游专业人才在现实中存在绝对数量的供需失衡
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根据近些年的统计资料分析,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约为600万人,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但全国旅游院校毕业生每年只有十几万人,实际缺口在180万人以上。专家对2008年~2015年旅游人才需求总量进行了预测:旅游人才需求增长率超过9.6%,而同期的旅游从业人员增长率均不超过7.1%,供需缺口巨大。中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近百万人,虽然旅游院校的总数和在校生总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对于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缺口仍然存在,并且供求失衡总体趋于逐年恶化。这个问题主要是由我国旅游专业教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造成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旅游人才的需求层次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3旅游企业疏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虽然对专业人才十分渴求,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以及业务增长迅速,旅游企业往往重视人才使用而疏于人才培养。旅游企业一般都倾向于超额使用人才,分配超额任务,让人才最大限度地做出贡献。而对于专业人才的培训、学习和职业生涯管理,往往缺乏系统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必要的保障条件。然而,旅游业竞争十分激烈,专业人才的持续学习和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养,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旅游业人才需求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这表明,旅游热将不会在短期降温。如今旅游行业的从业者绝大多数是旅游专业出身,但随着市场细分,旅游行业越来越需要一些如历史、建筑、生物、环保等相关的专业人才,可惜良才难觅。即使中国旅游业的行业规模在不断发展,但效益并不理想,从业高素质人才数量甚至还有不断下滑的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名以上。以导游人才为例,时下全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合格导游仅8万多名,全国旅游专业院校毕业生每年不足50万名。无论是规模大的国旅、中旅,还是资质一般的小旅行社,都遭遇过人员紧缺的尴尬,因此,旅游业、小语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以及兼职导游,就成为“候补队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并不真正了解企业的文化,而专业导游中高素质的人才比例总体较低,优秀的导游人才奇缺。 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旅游市场和境外游客的不断涌入,旅行社受困于线路策划、业务人员的严重缺乏,往往无法更好地挖掘市场。业内人士表示,人才缺失是旅游业面临的最大困境。目前业内员工流失率达20%以上,而且资质越高的人才流失率越高,这使人才交替成本、使用成本、风险成本等都居高不下。
3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3.1明确培养目标,致力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专业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将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及专业技能,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3.2注重校内、外实践基地人才培养
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3.3开放式的人才培养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的行业,因此,更需要有开放的思想和观念。旅游人才培养要突破区域,不仅“请进来”,还要“送出去”。旅游管理院校可与周边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进行资源共享,在协作中共同发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与国外旅游学院等高校签署旅游合作协议,包括合作培养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合作进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合作开展旅游行业培训、合作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专家学者的互访交流等。使学生除具有国际型旅游管理、营销学、心理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懂得如何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等。校校合作的方式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此外,校校合作模式也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及旅游业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
4 结语
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政府、企业和高校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协同努力,既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突出特色和创新,从而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能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使旅游专业人才资源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等方面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为我国实现“旅游强国”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