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音乐教学实效的思考点滴
马 海
曾多次参加各级音乐优质课赛课或评课活动,当把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放在一起评议时,总会觉得音乐教师教学设计的逻辑性不够严密,教学过程看似热闹,但缺少实效。对此,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音乐教师哲学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以培养音乐能力为基础的常态课教学意识与能力的欠缺。
一、哲学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一说到“哲学”,有人可能认为很高深。“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即“热爱智慧”之意。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注重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科学性。与我而言,通俗理解就是“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适合?”。
在一次市级教学大比武音体美学科组综合评课活动中,音乐课得分很低,评委普遍认为教学设计逻辑性差;同时认为音乐参赛老师不去听其他学科的课的行为不可取。当时我最深的体会就是音乐老师的哲学思考的意识与能力没有在音乐教学中体现,也就是没有深入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才有实效?”。实际上,对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不仅重要也很适用, 它会影响每个人的教育情怀、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并最终体现在教学流程设计的逻辑性、教学行为的准确性和精细度上,直接决定教学实效的高低。
1
(一)学生的成长需要哲学思考意识和能力的伴随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要达此目的需要教学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不管是核心三素养还是教学三能力,从逻辑上都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同时,其中的每一项都需要相关技能、思维的长期学习、锻炼与积累才会真正获得。由此可见,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对哲学思考意识的引导和哲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或许有人会认为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太小,根本不需要这么高深的思考。实际上,孩子的世界并不是单纯与无忧无虑的,即使是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他们的苦恼,也需要去思考弄明白。
在国外小学阶段把哲学课纳入课程体系是很常见的。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小学已经尝试把哲学课纳入课程体系,并让这样的课程常态化。甚至杭州市的协和幼儿园还开设儿童哲学课。面对社会与家长们疑惑的目光,他们认为“哲学没大家想的那么高深,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对身边的事物能产生许多哲学思考。”
(二)音乐教学实效需要哲学思考意识和能力的引导
作为音乐老师,虽然我们的能力有限,但可以从哲学思考的角度看待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之更合理、更适宜、更有效。同时,教师从哲学思考角度设计的教学流程、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意识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备课是教学第一环节,而教师的个人哲学思考能力决定了备课的深度、高度和精度。哲学思考影响对作品内涵理解与教学目标定
2
位,并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预设、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再比如歌唱教学,很多人认为就是教一首歌,而实际上,是通过这首歌的教学,引导学习某些知识、了解掌握某种技能,并获得某种人文性思考。又比如《青春舞曲》应该用什么情绪演唱?实际中,大多数教师单纯把它作为舞曲的风格来开展教学,而歌曲中对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的感叹更是对青少年珍惜青春美好时光的提醒。单纯的欢快与欢快、感悟的相互交融,由此备课的效果绝对不一样,教学实效也不一样。
曾观摩某位音乐老师的公开课《小红帽》,分组活动中加入了拍手练习,实际上表现的就是四二拍强弱规律,但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层,只单纯做拍手练习为歌曲伴奏。如果教师能根据四二拍的强弱规律进行引导,学生哪怕是模仿,也会对四二拍强弱规律有音效上的感知,从而提升音乐表现的质量,也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三)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哲学思考来成就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同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音乐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哲学思考模式和特色,“同课异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音乐教师长期坚持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去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不仅会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能有效促进具有自己个人魅力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以培养音乐能力为基础的常态课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很多人认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班级音乐教学对相关知识与技能要
3
求并不高,比如声乐教学,小学阶段称之为“唱歌课”,到了高中就是“歌唱课”。虽只是顺序不同,但要求差之千里。所以,如果小学歌唱教学对歌唱状态、气息、咬字吐字等基本知识与能力不做要求,到了高中实施歌唱教学就非常困难了。事实上,音乐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同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学习相对应的知识和能力。从小学开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学习,才是获得音乐知识与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一)正确区分教师专业能力与专业教学能力
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弹、唱、跳、演、指挥、创编等,是需要教师自己来展示的,现在的音乐教师大多经过专业的系统学习,所以,自我展示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在班级音乐课中,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是另外一回事,它要求将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当前学生的状况与需求,进行恰当的选择、表现与传授。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是不容乐观的。
(二)合理而充分地应用专业能力
对于班级音乐课教学中专业能力的应用,教师应该掌握的与学生应该掌握的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与表现应当完整、全面而专业,这样才有引导性,才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音乐教师不能因为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表现状况,而降低对自己音乐专业表现的水准,否则,就会在不经意中让自己专业退步,进而迷失自己。同时,学生在不同学段应该学习掌握对等的知识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思维的逻辑
4
性和敏锐性、教学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教学环节设计的互联互助等等。
曾观摩一位幼儿园老师音乐活动课《吹泡泡》的活动目标设计:1、学习四四拍音乐;2、练习语言肢体节奏,培养幼儿艺术创作能力;3、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我一看就很迷糊:“四四拍音乐”具体是什么?目标1、2、3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在交流中,我尝试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她们:既然是音乐活动课,就当具有音乐学科的特征,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与表现必须基于音乐的知识与能力上,虽然幼儿园的孩子们不能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去理解,但他们可以模仿。如果教师的理解与表现不规范,那幼儿模仿的就不规范。也就是对于同样的知识与能力,老师与学生的切入点是不同的,教师通过理解去表现,学生通过模仿去表现。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不能因为学生不能理解而不去表现或引导。
三、音乐老师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首先,音乐老师也要有自己的教学理想与情怀,敬畏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专业,尊敬学生。曾在浙江嘉兴市 “尚学”论坛上,聆听赴美培训团朱永春老师《来自异域德育的启示》的专题报告,他说:最好的教育是传递尊重;教师的敬业首先体现在“敬学生”。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音乐课虽然不能与语数外等高考科目比肩,有着诸多的不如意,但音乐课的意义与作用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所以,作为音乐老师一定要“看重”自己的“音乐教育”,唯有“看重”才有敬畏,才会为了音乐教学而真心的思考和真诚的付出。
5
其次,音乐教师要勤于思考。作为音乐教师,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教学欠缺点。不管是哲学思考的意识与能力,还是以培养音乐能力为基础的常态课教学意识与能力,都是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思考、完善、再实践、再思考、再完成摸索获得的。所以音乐教师一定要勤于思考,想得多了,思维就敏捷了,对教学作品的理解更有内涵、教学设计更合理、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教学实效自然就提升了。
如果说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与载体之一,那么,音乐教学活动就是将音乐本身所承载的文化进行传递、传承的重要实践途径之一,既需要体现艺术学科的特征,也需要感悟应有的文化与内涵。所以,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对音乐知识和能力本身的关注,还是对作品背景与内涵、教学过程流程设计的哲学思考,都是极其重要的。
201909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