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5期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o.5,2014 (General No.147) (总第147期)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考察 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过程为视角 叶志坚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过程为视角,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历史考察, 认为其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迷惘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初步探索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变革阶段。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变革 中国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99(2014】05—0007—07 2014年2月17 Et,**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 革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从世界历史和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两个维 度,深入阐明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 化改革总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强调“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L川。所谓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 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国家治理主体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制度的优势转 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过程为视角,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 行历史考察,以期能够进一步深入领会**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迷惘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当时,面临着“五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古老 中国步入了前所未有的、与传统农业社会迥异的、现代性逐渐增长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这一阶段对于 中国来说是曲折、痛苦、艰难的。 白周秦以来到19世纪中叶之前的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国家。其政治是封建的政 治,其经济是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中国封建 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收稿日期:2014—07—20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163) 作者简介:叶忘坚(1959一),男,福建福州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 7 ・ 占主要地位;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实行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它不时会发生社会动荡和灾荒,但总是能自我调适,在经历 周期性的社会震荡后,重新恢复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进入近代以来,在西方列 强的炮舰侵略和随之而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却不能再保持昔日的辉煌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结构,重新汇集新的社会力量和自然资源,有效地融汇传统与现代因素,以富有活力的转换方 式,在西方和近邻日本的成功示范效应影响下,迈入富强之途,而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步步进逼,大好山河被列强侵占,人民备受奴役,封建统治日益腐败,救亡图 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 历史任务。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 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 1894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兴中会,响亮地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振奋人心的口 号。1905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 民主义”,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自此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国家管理、治理的方式,社会各种力量进行着 激烈的斗争。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多党制和总统制都想过和试过,其结果都行不通,都失败了。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徘徊、苦闷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希望的曙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向往十月革 命,热情地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北方,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杰出 人物,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 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主张中国人民沿着十月革命胜利的道路前进。在南方,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 志,系统地刊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介绍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文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同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工农劳动群众的伟大力量,因而他们开始改变对人民群众的 看法,逐渐认识到要真正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必须发动广大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正如毛泽东所总 结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 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可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 正在探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世界观,指明了一个发展的方 向,即社会主义的方向。 1921年7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 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中 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它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前途,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众 所周知,自从184o年鸦片战争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进行过长期、 艰苦的努力,但这些努力成效甚少,可以说是屡遭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 指导、能代表人民利益并密切联系群众、组织上坚强有力的政党。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灾难深重的中 国人民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先锋队,中国新的革命运 动有了发动者和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 了光明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184o年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连年的战火与外敌的入侵,基本上摧毁了国家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秩序,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前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就更谈不上。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曾提出了民主治理的高远诉求,但还停留于迷惘阶段,远远谈不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 ・ R 。 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 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 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但是,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面对的是一片战争的废 墟,可谓百废待兴。我们既要建设完全不同于旧中国的制度体系,又要治理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大国,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其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初步探索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就在不断思考未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如何治理国家的 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阐述,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 府》等文章中。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文章中,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系统地阐明 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领导等问题;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 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2 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1940年,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 文章不仅明确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 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_2Ⅲ6 。的奋斗目标,而且明 确提出未来“新社会和新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治理纲领。政治纲领是:“国体——各革命阶级联 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L2]6"。经济纲领是:“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 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 和“平均地权”l2_J6 。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 民主主义的文化”。[2”∞ ∞ 《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 在这个政治报告中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_3Ⅲ1∞ 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的 提出,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未来国家的“治理”理念,而且,在这个政治报告中还对未来中国的基本制度架 构作了阐述。这个制度架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组成。政治上,“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政 治,就是推翻外来的民族压迫,废止国内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压迫,并且主张在推翻和废止这些之 后不是建立一个旧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而是建立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_3 J1 。 经济上,“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 有其田’。在工商业问题上,孙先生在上述宣言里这样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 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 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在现阶段上,对于经济问题,我们完全同意孙先生的这些主 张。”_3 J1嘶 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样应该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即是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决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311o57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当时 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主要任务和问题是: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立 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治理体系?如何才能提高国家的治理能 力和治理水平?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显然是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马克思、恩格斯 没有经历全面管理、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很多是预测性的。当时的 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很短,实践范围也比较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不可能看到后来社会主义 ・ 9 ‘ 国家所面临的大范围、全局性、长时间的矛盾和问题。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提出过指导意见, 作出过深刻总结,但主要是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列宁在生前已经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所产生的 问题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原先的预计,创造性地推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如新经济政策等。同时,列宁晚 年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从1922年12月到1923年2月,列宁先后写成了《日记摘录》等五篇 有关理论、政策方面的论文和《给代表大会的信》等三篇有关党内民主方面的信件。这几篇论文和信件内 容十分重要,被称为列宁的“最后遗嘱”。列宁在“最后遗嘱”中,对十月革命道路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总结, 并在总结新经济政策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应该说,列宁晚年所提出的 建设社会主义构想富有新意,蕴含着治理国家的丰富内容,但由于列宁过早的逝世,所以,他治理国家的 构想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 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开始了对国家治理或治理国家的探索。自此之后,国家治理或治理国家,就成为中 国共产党党不懈探索的课题。 新中国成立时,并无宪法,也无人民代表大会制。当时的民主机关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起 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同纲 领》还决定,到1954年条件更为成熟时,正式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制定宪法。1952年底,土 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的胜利,经济的恢复,政权的基本巩固,人民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的较大提高等 等,使我国初步具备了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从1953年的下半年到1954年的上半年,为了筹备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并制定宪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如期召开,会议不但通过了宪法,还通过了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法 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地方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府四个组织法。根据这些法律,产生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 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至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马克思 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虽然正式确立于1954年,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一制度是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逐步孕育起来的。当年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三三制”的参议会制度以及人民 代表会议制度便是人大制度的胚胎式雏形。 客观地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学习苏联起步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 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在许多方面是学习和借鉴苏联的一些做 法与经验。我们国家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初步的 物质文化基础,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但是,由于苏联的一些东西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实 际,而且苏联模式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我们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虽然造成严重思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冲击,但同 时又揭开了盖子,打破了对苏联的迷信,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进一步暴露。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既总结我国经验,也总结苏联经验,着力研究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1O个重要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 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4 这一阶段,对治理国家和治理能力的新探索中所产生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 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中,它们成为我们党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但是, 我们党对治理国家和治理能力提高的新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历程存在着曲折。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长期受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发展很不充 分,民主集中制没有很好得到执行,缺乏监督机制,导致权力过分集中,集体领导体制遭到严重损害,甚至 产生个人专断,使个别领导人特别是主要领导人的错误决策难以得到防止和纠正。从遵义会议到新中国 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党中央、毛泽东一直比较注意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 ・ 1 0 ・ 常。[5]7 但从2O世纪5O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逐渐不正常,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 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现象滋长起来,削弱以及破坏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经过1959年庐山会 议和“反右倾”斗争,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更是受到严重损害。国家的法制建设同样遇到很大挫 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制约原则逐渐遭到质疑和批判,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 逐渐被削弱,种种历史原因使我们没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法律 不完备,法制不健全,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_5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国家在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党内民主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 法制受到破坏,以致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教训是深刻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错 误实践,不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路径探索的背离,同时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 精神。 应该看到,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人民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得以初步确立,而且,开始了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具体道路的探索并 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些都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国家治理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基 础。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一阶段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在领导制 度、组织制度方面存在着缺陷,需要在实践中继续进行不断的探索。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变革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的问题,强调领导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进行 了深入思考。邓小平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在我们党和国家的现行制度中,究竟存在着哪些弊端和缺陷? “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 我们党和国家的现行制度中,究竟存在着哪些弊端和缺陷?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 改革》(以下简称《改革》)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 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邓小平对 这些弊端的主要表现和危害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例如对官僚主义,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它 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 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 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这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事 务中,或是在国际交往中,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L6J3。 “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邓小平在《改革》一文中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 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 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_6]3 “斯大林严重 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 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 十年浩劫。”[63船。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必须牢牢记取。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不是说个人 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 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61333 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立足当时社 会的现实基础,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检验标准。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充分发挥 ・1 1・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应当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经济上,迅 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二)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 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 健全革命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 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三)为了实现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组织上,迫切需要大量培养、发 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63322在邓小 平看来,“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 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6]3船。“党和国家的各种制 度究竟好不好,完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61弛。 正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理论上的正确阐述,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的探索 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 纪末的近二十年内,我们要抓紧四件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 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 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的最重要的保证。,,E733阅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不难发现有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权力 下放、党政分开、精简机构等方面的问题,成为邓小平思考和谈话的重点。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和推动 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克服官僚主义、解决权力集中和精简机构等方面实现 了一系列大的突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 一个长期的、渐近的历史过程。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就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 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 化。 ̄[71372 ̄g/l,平的南方谈话深刻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 历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近的不断探索和推进的过程,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按照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所提出的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从1992年 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O多年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方面 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探索,我们无论是在制度建设,还是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积 累了许多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迎来民族复兴前所未有的 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第一次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命题,而且第一 次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关系作出明确阐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十八大报 告还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 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o[8312我们从十八大报告的 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已走过前半程,在前半程, 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有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接下来的后半程,其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 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 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35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今后一个 时期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 1 2 ・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_9]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它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新亮点。 这个总目标深刻反映了当下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和新要求,同时综合考虑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 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作为全面深 化改革的总目标,从制度层面提出现代化的目标,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创新。这个新亮点表明,它 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 改革的总抓手。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 的。但是,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 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因此,必须通过改革来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的效力,提高治理国家的有效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要不断推进各方面改革的根本原因。 四、结 语 考察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革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探索国家的有效治理,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无 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旧中国是一盘散沙,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其 治理能力和水平是极其有限的。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的文本中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苏联已有的实践也不可能提供既成的先例可循,必须从中国现有 的国情出发,不断进行探索。围绕着如何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如何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执政 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6O多年的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过了弯路,更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开辟了新路,找到了正确的路径。今天,站在后半程的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怀有强烈的历 史使命感,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以只争朝夕精神和扎实有效举措,努力打好这场意义深远的改革攻 坚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 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EI]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E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E4]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E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jE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Ol1. E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l-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IN].人民日报.2o13—11—16(1). [责任编辑:林丽芳] (英文摘要下转第26页)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