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在7月14日听完《医记沟通策略与技巧》后的这个周末,在网上又有两件报道医院的文章,一个是给妊娠剧吐的孕妇输入过期的脂肪乳事件,另一则文章则是给患儿输入的液体内有蚂蚁。这两瓶液体都被患者及家属保存着,而且出示给记者,在媒体曝光。看了这两篇报道,感慨万千,又是医生和记者交锋的案列。那么作为医生,当面临医患纠纷,面对可能发生的医疗冲突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样应对媒体?怎样才能不去把防记者与防火、防盗一并联系?这是我听课后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2000年以后,新闻媒体行业,尤其是都市媒体有了迅猛的发展。许多新闻报道直击民生,而且以批评性的社会新闻见长。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消费观念越来越多地向健康、教育行业倾斜,希望能活得久、活得好。于是,这两个行业成为大家最关心,也是最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医疗,它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未知性和探索性,不要说普通人,就算是医生,也没有人敢说能确切掌握“人体密码”。然而,俗话说“人命关天”,和生死相关的社会事件很容易引发情绪和关注,人们必然要找到发声的出口,于是媒体就成为了第一选项。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群里,医生和记者是成为朋友还是敌人呢?
医者:因为记者的报道不专业,有记者在,我不表态!我永远
不会和记者做朋友!
记者:采访医院很难,提出采访要求多半都被拒绝。医院不愿出声,事实从何而来?找不到专家,怎么做到专业?
医者和患者的不信任加剧之时,医者和记者的关系也水火不容。在随时可能成为新闻热点,一步踏错就沦为众矢之的的舆论环境下,医者要如何走出困局?
医生和记者能不能成为朋友?最重要的举措在医者,而不是记者。记者不天生是医者的敌人,是敌是友,不取决于医者的错误,而取决于医者的态度。 我们要从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学习和记者相处,学会和记者沟通,这才是聪明的举措。
医院新闻危机,说白了就是医院的负面新闻。医院有关的新闻意外对医院来说是坏事。当一个人在各方面处于弱势时,就总想找一些例子证明自己是没有错的。如果面对媒体的采访,院长躲了起来,医生互相推诿责任,相关人员闪烁其词,欲盖弥彰。那么事态就在我们的躲闪中悄然扩大。比如:八毛门事件、肾脏失窃事件、魏则西事件等等。在这些事情上,如果我们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表态有错必改,有责必担。合理果断切割,以期限定事件影响范围,止损于局部。
医者有义务和责任主动向公众进行知识的普及,向社会展示真实的行业形象。懂得与记者交朋友是必要的。而另外一方面,记者也要走出对医疗行业妖魔化的恶性循环中,真正走近和了解
这个行业,有担当地进行报道。医媒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牵涉到医患关系和社会舆论。医务人员主动利用新媒体做科普,或是抓住一些新闻点做相关背景的知识说明,这样的举动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无论对普通公众还是医疗新闻记者来说,这都是让他们提升医疗专业素养,了解医务人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都在做些什么,明白医学也有局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事实上,记者都是愿意和医生交朋友的,而是往往被医生拒之千里。所以,医务人员不能认为记者要么就天然地是医疗领域专业的忠实传播者,要么就是个彻底的颠倒黑白的造谣者。只有医者的主动姿态,才能让二者理性地沟通。即便是负面新闻,记者的报道视角也应尽力客观并秉持正确的导向。
医者主动还原事实,远比让别人猜好得多对于医疗同道们,我希望他们今后在面对媒体时不再“恐惧”,平等交流,为他们耐心消除专业壁垒,争取得到理解。对于记者同行们,希望他们面对突发事件,能冷静、客观地分析事实,理性批评和质疑。而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患者”,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遇到医疗纠纷,有情绪、要发泄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之前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正当维权、理性索赔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才不会伤害医疗群体和这个行业的感情。其实这样,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对方的视角和立场来看待、思考、处理问题;做朋友,不做敌人,是解开“当医者遭遇记者”这一纠结的有效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