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1期
东北传统民居营建材料当代演绎的探讨
周立军,李蝉韵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要:本文旨在从东北传统民居材料的再生角度出发,对传统民居建筑选择材料的生态性进行分析。同时文章将从传统材料现代化利用的多种方式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传统材料再生策略,以期对东北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乡村营建实践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传统材料;生态性;演绎;再生[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on on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terials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Northeast China
Zhou Lijun, Li Chanyun
(Key Laboratory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ld and Rural Area of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re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materials in northeast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selec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from various ways of modern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for traditional material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ur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other areas.Key words: traditional materials; ecological; performance; regeneration
1研究背景
传统建筑材料的生态性不仅因为其取之于自然而低
近年来,在业内“重拾乡愁”的呼声中,东北地区的乡碳环保,更因为存在于特定地理环境的土壤和植物本身与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营建离不开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环境的血缘关系,使得建筑的地域特征突出,在视觉上与生研究。然而,因缺乏理论研究与技术支持,东北地区乡环境相处和谐,从而形成特定的风貌格调。在当今时代,村营建没有显现出其区域生态优势,出现营建材料单一、传统材料的再生与利用已不再单纯地为了复原“宫阙”或营建技术偏颇、农村建设滞后、地域风貌模糊等问题。本“茅庐”,更应提取出传统材料中的文化积淀,佐以新技术,文正是在这样严峻的现实环境与东北新农村建设的局势最终为新农村建设呈上生态友好且风貌独特的佳肴。下,以探寻传统东北民居营建智慧与其生态性为基础,总
2东北传统民居营建材料当代演绎分析结东北传统民居材料的特性,并提出传统材料再生活化利
2.1土用的观点,以期为东北地区乡村营建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土作为传统民居中最常见的建筑材料,有着较好的保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制造随着现代工业的崛起与进步,
温隔热性和极佳的可塑性等物理特性。土在东北传统民居呈现出多元化和环保的发展趋势,由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
营建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上至屋面铺设,下至房屋基础,的萌芽伊始,建筑师惯常使用玻璃和钢,到如今建筑师们
甚至于火炕、锅台、烟囱等生活必须构筑物也需用土砌筑探索传统材料的多种利用方式,以及通过技术改进使其更
。土作为建造材料,制作简易,成型快速,好地适应现代建筑的需求,这无不体现着传统材料本身的(见图1、图2)
无须热加工程序,能耗极低。土不仅用途广泛,加工打造能量与文化特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中材料蕴含的能
的技艺也十分丰富多样。地方土质、营建技艺与各地民俗量是指其生长或生产、成型、加工和装运所耗去的所有能
差异较大,以东北传统民居中土墙的砌筑为例,常见的“夯源总和,就地取材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材料装运等附加能
土墙”做法是将土填入夯土木模板中,经反复拍打夯实而源的消耗。利用地方材料是东北传统民居营建中最为常见
成,常常按照每2m长分段施工,这样持续夯筑,直到完成的生态措施,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营建的材料取向受气候
需要的高度;土坯墙的做法是将碎草料与黑黏土相混后晒和经济发展的制约,而更偏向于采用便于取材的地方性材
干,制成土坯,接着将其分层砌筑并用泥浆黏结,垒好的料,如土、木、草、石、皮毛等。
墙用细泥抹面。因东北盛产碱土,其防水性能极佳,将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8203)。
与碎草相混后制成泥用于抹面,可提高其保温能效。作者简介:周立军(1961-),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传
随着建筑师对实验建筑的尝试与思考,关于传统材统民居建筑、旧建筑更新改造、室内设计。
料技术改良与活化利用的案例层出不穷,土作为最便于取通讯作者:李蝉韵(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
用的材料,同样也受到了建筑师们的重视。在黄土高产的内设计,邮箱:478322426@qq.com。
12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1期
图1 烟囱(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3 传统材料与玻璃相得益彰(图片来源:https://www.gooood.cn)西部地区,建筑师将传统的黄土掺入合理配比的骨料,再
经过现代工艺加工,形成抗压强度较高的新型夯土砖,利用这些材料建造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肌理和质感,且很好地以质朴的形式展现出建筑的原真性和地域性。在东北传统民居中,土常以围护结构的形式出现,而以饰面的功能形式作为转换,在现阶段的乡土建筑实践中也十分常见。例如位于浙江山地地区的一栋本为夯土木构的老宅(见图3、图4)在进行改造时,建筑师选择拆除已经腐朽的山墙部分,但将尚未受损的木结构和全部夯土墙保留下来。在施工过程中,对夯土所筑的外墙进行加固处理后,在夯土墙内侧加设240砖墙作为新的围护与承重结构,使得木构架与夯土墙不再成为结构的一部分,而是以象征物和装饰物的形式存在于建筑空间中,外立面的夯土墙与大面积的玻璃形成有节奏的虚实关系,而夯土材料也在默默地述说着这座看似为新建建筑的乡村古宅的悠久历史。城市建筑
图2 火炕(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 传统材料的运用使得建筑融合于环境
(图片来源:https://www.gooood.cn)
2.2木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品质较好,且易加工、造价低廉,故在民居的建造中较为常见,如东北山地、林区的井干式民居即是以木材为主料建造的。井干式房屋的柱、梁、枋、檩、椽等结构构件,门、窗等维护构件,乃至围合院子用的木杖子等,均以木材为主料。常见于传统民居营建的木材有红松、樟子松、白桦树、榆树、杨树、柳树等品种。尤其是分布在长白山林区及大小兴安岭林区的质地较坚硬的松木,当为木构架营建材料之首选。以木材为主料建造的房屋,室内干燥,湿度较低,通风透气,具有良好的宜居性。例如鄂伦春族的由动物皮毛与木材搭建的简易居住建筑“斜伦柱”和仓储建筑“格拉巴”,满足了游牧民族射猎和迁徙的生产生活要求。还有赫哲族夏季鱼汛期间在网滩上建造的居住建筑“撮罗子”,其形态为圆锥体,主要用材为覆苫草或桦树皮,赫哲族渔民用杆扎将其搭建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3
城市建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1期
图5 “撮罗安”口(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完成后,进行简易的固定,便可在内居住(见图5)。
落成于内蒙古木兰围场的“木构蒙古包”(见图6)体现了木这一传统材料在寒冷地区农村中的多样化利用。这一常见的材料是最好的建筑地域性转移工具,它将现代的结构用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稳定优雅且寓意丰富的造型,轻柔地融入地域环境。木在此除了是主要的建筑结构之一,更是遮阳的便利工具,此外,以固定距离向心阵列的木条,不仅为草原上的建筑营造出区别于传统蒙古包的轻盈感,而且能融合场地特殊构造,让建筑看似破土而出,且没有突兀之感。2.3草
草是最原始的民居围护材料,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滨水民居常使用苇子草,山林民居则使用荒草,产麦区与产稻区常使用麦草与稻草。东北传统民居建筑中所用的草大致有高粱秆(当地人俗称秫秸)、谷草、羊草、乌拉草、芦苇、沼条等[1]。在传统民居中草常作为屋面铺设材料,如秫秸、羊草、乌拉草等,常见的是将成捆的秫秸直接铺在檩条上,这样不仅简化了屋面的施工,而且还能获得更好的保温防寒效果。除了铺设屋面外,草料在东北民居中还可与东北地区的黑黏土、稻谷和稻草混合后拧成长度为60~80cm的草辫子,用其垛砌成墙,称为草辫墙,也称拉哈墙(见图7)。在建筑室内的天棚、炕席及帘子的制作中也常将草类作为主要材料。
从传统材料的生态性表现中,上述材料均具有保温隔热、柔软可塑等物理特性,同时不可否认传统材料在防水防火、耐久性和强度上的表现与现代工业材料相去甚远。
图6 木材代替传统的蒙古包屋顶(图片来源:https://www.gooood.cn)
14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1期
图7 草辫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8 NO99稻草剧院(图片来源: https://www.archdaily.cn)
从再生价值方面来看,传统材料包含着前人的营造哲学与
营建智慧,传统材料的做法在今日来看虽显得“低级”,但其便利性、简易性和经济性同样让现代的金属和玻璃望尘莫及。NO99稻草剧院这一建筑(见图8)通体被喷上黑色漆的秸秆草所包裹,它作为一座临时的非营利性建筑,充分发挥了稻草的特性,柔软的稻草与稳定的桁架相辅相成,成为所在社区最独特的建筑。建筑师在设计时考虑到剧院需要采用隔音材料,但并不希望使用现代工艺制作的隔音棉,在多次尝试后,最终大胆地使用在当地十分常见的稻草,在施工时将大量的稻草捆起,形成密实而柔软的声音屏障。
这一项目落成后,成为社区内的明星建筑,它代表着草这一独特的传统材料在应对现代建筑空间特殊需求时,所体现出的生态性与适宜性。
3传统材料的再生意义
再生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的一种方式,不仅源于对易
城市建筑
感、浪漫或“蒙昧主义”的向往,其存在和发展也是事物内在特质和社会需求的体现。再生为环境带来的益处,最重要的就是它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固化能耗”。建筑固化能耗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建造,当采用再生策略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创造性延续时,原建筑的固化能耗及使用的原材料将直接被转移到再生后的建筑中,其环境效益比单纯的材料回收利用更为彻底和直接。相对于新建项目,再生是更为“自然”的项目,避免了对昂贵材料和大型机械的依赖,进一步减少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2]。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说:“那些美妙而灵活多变的、多元的乡土语言已经存在。作为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我们要做的一切不过是调整我们的城市,使这种语言
能够重新散发活力。”[3]
所谓的乡土语言可以理解为传统材料中所蕴含的本质属性及其在营建过程中所流露出的营建者的原乡情感。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对于乡土建筑的理解多从建筑的空间功能、村落的风格风貌的角度切入,而传统的聚落及民居的形成方式与布局形式都是依附自然、顺应自然、取材于自然的,这使得传统民居与自然的联系十分紧密,并有效地建立了传统民居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能量交换。乡土语言的再生有助于新乡土建筑重拾与自然的联系,而不再单纯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概念在现下趋于稳定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在乡土建筑中却出现为了疏解城市压力及在政策驱动下的快速发展,盲目求快的结果就是许多设计师将一套标准化的建造模式一用再用,甚至不去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特点,导致“徽派乡村”出现在了北方地区,小青砖和马头墙等元素被滥用。地域性传统材料的再生能够唤醒建筑师与使用者双方对传统建筑文化延续的意识,同时有效地延续了传统材料中蕴含的营建智慧。
4东北传统民居营建材料再生策略
传统营建材料的再生绝不是回到原生“土木”的时代,而是让这些质朴的材料与现代技术发展相适应。传统材料在不断调整、变化、更新,甚至重生,以持续的发展来适应当代建筑的需求。同时,通过现代技术的介入,传统材料的物理性能得到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生产方式逐渐融入工业化[4]。例如,通过改良砌筑和搭建工艺和骨料的合理配比,不仅可控制其肌理的粗糙程度,更能提高传统材料的强度与抗震性能;还可通过混入沥青溶液,大大提升土坯墙的防水能力;通过炭化、浸泡等化学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木材的使用和耐久性能,减少开裂和腐化的概率,延长其作为建筑材料的寿命。
如今,传统材料对于结构属性的作用在减弱,将其用于建造的范围也在缩小,传统材料在逐渐失去结构作用的同时,其表面属性的作用也在增强,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外立面表皮和装饰之中,展现材料自身及工艺的魅力。与此同时,表皮的建造方式也由原来的砌筑、搭建转向编织,以期获得更多的表现性,如坂茂的阿斯彭美术馆的外立面就用复合材料外贴双层木皮进行编织处理,木材编织的表皮一方面使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另一方面营造出趣味横生而富有韵律的光影效果(见图9)。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15
城市建筑
图9 阿斯彭美术馆外立面木材编织表皮(图片来源:https://www.archdaily.cn)
图10 先锋云夕图书馆项目室内空间(图片来源:https://www.archdaily.cn)
图11 虎溪土窑场改造项目木构架形式
(图片来源:https://www.gooood.cn)
16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19年6月第16卷总第321期
从材料美学来说,传统材料具有自然古朴的审美特性,在当代建筑创作中,常将古旧的传统材料如生土、石块、木材与现代的玻璃、混凝土、钢材等材料置于同一空间中,使得空间富有亦古亦今、粗犷而细腻的美感。例如桐庐先锋云夕图书馆改造项目中,建筑师保留了旧建筑中的土坯墙、小青砖和木构架,但在空间中仍大胆地采用了玻璃等现代材料,而土坯墙与上方高窗的搭配,使得室内空间获得封闭而开放、明亮而质朴的戏剧化效果,弱化了新旧之间的差异性(见图10)。
传统材料再生利用的另一种常见方式为单纯保留建筑中本身存在的木构体系、毛石基础等传统元素,用新的结构体系代替其原本功能属性,只将其作为点缀空间的元素,如在施工过程中将木结构与钢结构相结合,在形式上保留木结构,但并不将其作为主要的结构体系,同时可在木结构架中加入相应的加固构件。如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三河村的半山上的虎溪土窑场改造项目,在保留其木结构屋架形式的同时,运用了抓钉进行上下固定,横向木梁之间用螺栓加夹板的方式进行连接(见图11),这样不仅施工步骤简单,结构成本低,又能强化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且方便乡民日后的修整。
总而言之,传统材料的再生即是通过理性设计、合理利用,使传统地域性材料在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散发出熠熠光辉。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地域性材料营建技艺的基础上,应从“更新原生材料属性、提升原生材料性能、改良建筑施工方法”等方面提高其耐久性、抗震性,使原生的材料与前沿的技术和绿色建筑理念相结合。
5结语
传统民居文化是映照人类历史的一面镜子,人类历史
发展的过程呈螺旋上升状,而每一次过弯都是对历史的回望,每一次向上都是对前路的展望。如今城市正在高速扩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愿望已成为现下讨论的热点。诚然,乡村营建离不开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延续,人们向往的不仅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村生活,更是痛心疾首于正在消失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营建智慧与审美意趣。传统营建材料的创造性更新不仅是技术上的延续与探索,更应与社会发展状况、经济支持、文化制约等因素建立有效联系。只有切实将传统材料的活化利用与乡村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乡亲与返乡者对乡土建筑的真实需求,直击乡村建设的最薄弱处,乡建的道路才能走得明确而长远。
参考文献
[1] 周立军,李同予.东北汉族传统民居形态中的生态性体现
[J].城市建筑,2011(10):25-27.
[2] 刘旻.创造与延续——历史建筑适应性再生概念的界定
[J].建筑学报,2011(05):31-35.
[3] 周容,王冬.传统材料的当代演绎与再生[J].华中建筑,
2016,34(10):16-19.
[4] 郑小东.建构语境下当代中国建筑中传统材料的使用策
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