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班第二周上午教育活动计划
2017年2月20日—2月24日
星期三上午:
科学活动:多角度分类(集合)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照物品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并记录分类标准。 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实物玩具:分别有大小不同的、人物和动物的指偶玩具若干;有大小不同、红色和黄色的、有图案和没图案的铃鼓若干;有大的和小的、黄色和红色的小皮球若干。(2)实物文具:分别有厚和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书若干;有大和小的、塑料和铁的、双层和单层的笔盒若干;有条形和方形的、白色和黑色的橡皮擦若干。(3)分类盒、记录纸、玩具标记卡、文具标记卡、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引入
以“小熊商店开业”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今天小熊商店就要开业了,可是商店里的商品还没整理好,小熊可着急了,想请小朋友帮忙把商品分一分。
二、以“帮小熊商店整理商品”的游戏,复习按商品的某一特征分类,并把分类的方法记录在记录纸上。
1.引导语:请小朋友选一种物品看一看,想一想,这些物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怎么分。把你分类的方法记录在记录纸上。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它们是否按物品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3.师幼分享交流:你分的是什么?按什么特征来分?是怎么记的,自己看的懂吗?(如分球:我是按球的大小来分,并在记录纸上画大圈和小圈。)
三、引导幼儿在刚才分类的物品中再找出另一种特征,按物品的另一特征分类。
1.引导语:你们看一看,你分的这个物品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特征,还可以怎么分。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同类商品中的不同特征,进行过角度分类,要求幼儿分一次记录一次。
3.师幼分享交流。
引导语:请你看看你的记录纸说说,你分的师什么?怎么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如:我分的是铃鼓,有3种不同的分法,按铃鼓的大和小分,又按铃鼓有图案和没图案来分,再按铃鼓的颜色来分。)
四、幼儿分组操作练习,巩固对不同物品进行多角度分类。
1.整理餐具:出示操作《多角度分类》中的餐具卡纸。先选择一种餐具,观察这种餐具的不同特征,再按照这种餐具的某个特征分一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每分好一次就要记录一次,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整理食品:出示操作材料《多角度分类》中的食品卡纸,玩法同上。 3.整理玩具:按照柜子上的标记整理玩具,整理完一种就说一说分类的理由。(如:我是按指偶的大小来分的。)接着再按第二种标记整理……
4.整理文具:玩法同上。
星期四上午:
语言活动:春雨的色彩(文学活动)
活动目的:
1.喜爱描绘大自然的优美散文,感受散文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2.了解春雨和某些植物的特征。
3.学习散文的抒情性语言。学习词汇:落、淋、洒、滴、万紫千红。 活动准备:
1.表现散文内容的图片,以及有背景音乐和配乐朗诵的录音磁带。 2.带幼儿到户外观察春季花草树木的色彩和形态。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春天来了,春雨滴滴嗒嗒地下着,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二、出示图片,教师配乐示范朗诵,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感受散文优美的意境。
三、通过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层次。 1.一群小鸟争论的有趣话题是什么?
2.小白鸽、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说了什么? 3.最后春雨说了什么?
四、结合作品学习动词“落”“淋”“洒”“滴”,知道动词的丰富多样性; 五、学习句子:“春雨是绿(红、黄)色的。你们瞧!春雨落(洒)到(在)草地上……”
六、再一遍欣赏配乐朗诵。
七、小组自由发言:听了这篇散文,我好像看到了……我学到了动词……学到了句子……
八、引导幼儿用色彩画出绿色的草地、柳树,红色的桃花、杏花,黄色的油菜花、蒲公英。
星期五上午:
健康活动:亲亲春姑娘
活动目标:
1.学习侧身钻的动作,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2.活动中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3.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热爱春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拱形圈8个(呼啦圈也可以),平衡木2个。 2.纸棒若干(当桃花树枝)、酸奶盒、花瓣。 3.小猴头饰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以孙悟空身份带领小猴(幼儿扮演)来到场地,听音乐做小猴健身操。 \"春天天气多好啊,我的猴儿们,跟着大王一起来活动活动吧!\"(上肢、下肢、体侧、体转、腹背、跳跃、放松等动作。 二、基本部分。
1.学习侧身钻的动作。 师:\"猴儿们,现在我们花果山上的桃树是越来越少了,这可怎么办是好呢?嘿,正好春天来到了,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让大王赶快带你们去种些桃树吧,要不然我们可没桃子吃啦。\"\"你们看,我们去种桃树之前先要钻过水帘洞,走过独木桥,才能到达种桃树的地方。今天大王可要教你们一个钻水帘洞的好办法,看好啦。(教师示范侧身钻圈)大王我是怎样钻过水帘洞的?(幼儿回答)教师小结:身体对圈侧站,下蹲,一只脚伸过圈,低头缩身钻过去。请一幼儿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动作示范。
\"好,猴儿们,大王带你们先来练习一下,练好本领跟大王一起种桃树去。\"(幼儿分组练习,教师注意提醒、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2、游戏:种桃树(1)、讲解游戏规则。
\"猴儿们的本领已经学的差不多了,走,大王带你们种桃树去。我们分成两组,要先钻过山洞,再走过小桥,最后跳过呼啦圈我们就可以种桃树了。\"(2)、幼儿游戏,依次种树。教师提醒幼儿掌握侧身钻圈的动作要领,不犯规。
\"猴儿们,准备好了吗?记住,一定要侧身钻过水帘洞不能犯规哦,到达目的地后可要认真干好自己的活把你的树苗插好才能回来,后面的一定要等他们回来后拍到你的手才能出发。\"(3)、幼儿再次轮流贴花瓣。
\"孩儿们的本领学的可真不错。春风吹啊吹,春雨下啊下,我们种下的桃树慢慢发芽、长大,你们看,桃树要开花了,我们再去给桃树粘上花瓣,好吗?\"幼儿再次游戏,将花瓣粘到纸棒上,规则同上。
三、结束部分。 1.小结游戏情况。
\"劳动了一天,可真累啊,快擦擦汗。猴儿们,你们看,我们种的桃树多茂盛啊,桃花开的多漂亮啊。过不了多久,一定会结出又大又甜的桃子来,到时候,大王再带你们来摘桃吃,好吗?现在让我们回去休息一下吧。\"
四、活动延展让幼儿画桃子。
大二班第三周上午教育活动计划
2017年2月27日—3月3日
星期三:
科学活动: 6的分合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分合,知道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
2.幼儿能根据实物图正确记录分合式,并会整理自己的操作材料。 3.幼儿能用清楚地语言讲述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教具:数字卡,实物图。
学具:第一、二组操作卡、笔人手一份。 第三、四组操作卡、笔人手一份。 第五、六组操作卡、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看实物图填分合式。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图,看看这幅图上有什么?(6只熊猫)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颜色、大小、动作等5方面)谁来说说?(请幼儿说) 师:老师把小朋友刚才说的不同都用标志表示出来了,谁来把他们贴出来。(幼儿边贴,教师边记录结果)
师:我们一起把这个分合式读一读。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看实物图填分合式。
师:这组活动谁来介绍?(幼儿介绍) 第三、四组算算式题。 师:这幅图谁来介绍?
第五、六组做房子图。
师:先数数这一排有几个点,用线进行分隔,并记录结果。完成后将分合式读一读。
三、活动评价
重点评价看实物图填分合式,请完成看实物图填分合式一组的小朋友讲述操作结果,讲述中能用完整的语言讲实物图中不同。
星期四:
语言活动:飞舞的蒲公英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在观察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欣赏散文,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
2.要求幼儿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并能用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扩展幼儿的想象,引导他们运用积累的经验与词汇,仿编新的散文。
活动准备
1.水彩笔、油画棒、白纸若干。
2.欣赏散文之前,让幼儿积累一些对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的感性认识,能帮助幼儿较好地理解散文。) 活动过程 活动一
1.教师提出话题“我们看到的蒲公英是什么样的”,引出散文的名字。 2.幼儿听录音一遍,教师提问:蒲公英在什么季节开花?散文里说青草地上怎么样?你最喜欢什么?蒲公英开着什么颜色的小花朵?散文里说“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它什么地方有趣?、
3.教师朗诵一遍散文,事先要求幼儿注意倾听,找一找散文里是怎么说蒲公英有趣的。提问:散文里是怎么说蒲公英有趣的?田野的风吹来,它怎么样? 飞着飞着,它又怎么样了?为什么说它像一片片雪花?
4.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喻句,让幼儿学说比喻句。然后继续讨论:为什么说花托上结出的种子像雪白的绒毛似的球?为什么飞着飞着,又像一片片雪花?你觉得散文听起来怎么样?为什么很优美呢?帮助幼儿归纳出散文词语丰富、语句优美的特点。
5.提出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春天除了蒲公英开花外,还有哪些花也开放了?阳光照在上面,花怎么样?春风吹过,它会怎样?像什么?如果春雨打在花上,花儿会怎么样?手摸上去、蜜蜂飞来呢? 启发幼儿充分想象,鼓励幼儿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话。要求幼儿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活动延伸
1.带领幼JL 观察,观察后谈话:“你看到什么花儿也开放了,它们开着什么样的小花朵?”
2.在观察谈话的基础上,提出绘画要求,请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花,在绘画中表现出它们的特征。
星期五:
社会:我们来种植
活动目标:
1.了解种植的过程与种子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2.幼儿能独自种植,掌握正确的种植方法,并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感受种子生长的神奇,体验种植劳动带来的快乐。 4.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激发起幼儿的责任感。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空的容器(瓶子、花盆、饮料瓶等),做好标签;各种农作物(小麦、大豆、花生、玉米)种子若干。
2.活动前准备大盆的细碎土壤。 3.种子发芽的录像。
4、活动前请家长引导幼儿了解种植的方法。 四、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看种子发芽的录像,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提问:小朋友,种子是怎么长大的?你觉得神奇吗?你们想不想也来亲自动手种植一盆植物,看看种子是怎样发芽、长大的?(教师积极鼓励幼儿进行回答,并及时的给予表扬)
2.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幼儿一起讨论种植的方法。 (1)引导幼儿互相讨论,讲述种子的种植过程。 教师提问:谁知道怎样把种子种到瓶子里?种子种好以后,需要做哪些事情?
(2)教师和幼儿共同梳理经验,明确种植方法。 种植过程:在容器里放入三分之二的细碎土壤,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种子不能放得太多),再用细土将种子完全覆盖,最后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水要将容器内的土壤全部润透)。
3.幼儿分组到盥洗室或适宜的场所进行种植活动,教师进行重点指导。 (1)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种植。
(2)教师引导幼儿在种植的过程当中思考:种子种在土壤的什么位置最合适?为什么?”(种子不能太深,太深发不了芽;也不能太浅,太浅会干死)
(3)引导幼儿给种植好的植物插上标签,选择合适的地方放置,了解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教师提问:种子放在什么地方最有助于它的成长?(窗台上、植物角)为什么?”(这些地方空气流通好,阳光充足,浇水方便)
4.分享交流——亲亲我的种植宝贝。 (1)教师组织幼儿分享种植后的感受。
(2)教师鼓励幼儿给自己种植的作物取名字。
(3)教师引导幼儿对自己种植的宝贝说一句悄悄话,使幼儿对自己种植的宝贝日后的成长充满期待。
五、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
让幼儿在进行种植活动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六、活动延伸:
1.绘画《咱们一起来种植》。 2.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
大二班第四周上午教育活动计划
2017年3月6日—3月10日
星期三:
科学活动:学习7的分合
活动目标:
1.复习6的组成,体验两个部分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2.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感知递增递减的关系。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并注意倾听、理解同伴的发言。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数字卡片;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碰球"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6,与幼儿共同玩"碰球"游戏。 教师: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儿答:嘿、嘿,你的2球碰4球。
教师可以变换数字卡片,与集体、小组、个别幼儿玩,也可以请个别幼儿上来出示卡片带领大家玩碰球游戏。
(2)ppt课件复习6的组成,引导幼儿自主学习7的分合。 (3)学习7的分合。
在已经学会6的组成基础上,请幼儿将7朵花分到两个不同的花瓶中,请幼儿说说有几种分法。
请幼儿齐读一读7的分合式。
(4)出示7只小狗图片,找找小狗的不同特征,然后根据小狗的不同特征分类。 (5)让幼儿看一看、读一读,巩固7的分合。 2、操作活动。
(1)依样涂色进行7的分合,并记录7的分合式。 引导幼儿观察图上辣椒的数量及颜色的变化,请你按序 涂色,并看图记录7的分合式。 (2)看分合式填空。
观察点卡分合式,请你在方框内,画出相应数量的圆点填写分合式。 (3)观察数字7,学习在日字格中,正确地描写数字。
3、活动评价。
(1)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其他幼儿边看边念分合式,巩固对7的认识。
(2)教师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对书面整洁、操作正确的幼儿给予表扬和肯定。
星期四:
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故事名称、角色和主要情节。 2.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感受动画中的意境美。 活动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动画片。 2.蝌蚪变成青蛙的示意图。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提问(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 (2)小蝌蚪长得怎么样? (3)它的妈妈是谁?
2.过渡:你们都知道它的妈妈是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知道它的妈妈到底是谁,他们你问我,我问你,最后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他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吧! 三、分段欣赏。
1.观看课件(一)提问: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小结:因为他们看见小鸭的妈妈带着他们在水中玩耍,所以他们非常的羡慕,也想找到自己的妈妈。
过渡:于是小蝌蚪就要去寻找自己的妈妈了。 2.观看课件(二)提问:(1)在寻找的路上小蝌蚪遇见了哪两位小动物?(鱼、乌龟)(2)这两位小动物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呢?
小结:鱼妈妈说:好孩子,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鱼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
乌龟说:我是小乌龟的妈妈,你们的妈妈肚子是白色的。 3.幼儿学说对话4.观看课件(三)提问:(1)白鹅妈妈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为什么不是?
(2)他说了些什么呢?
小结:小结:白鹅说:我是小白鹅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色的衣服,唱起歌来呱呱呱。小蝌蚪一路把鱼、乌龟、鹅当成妈妈,他们的妈妈到底是谁?我们继续往下看。
5.观看课件(四)提问:(1)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它的妈妈是谁啊? (2)小蝌蚪最后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呢?
小结: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长大了,先长出两条后腿来,再长出两条前腿来,他们的小尾巴呢,不见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 三、完整欣赏。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
2.最后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他的妈妈长得什么样? 四、巩固故事。
1.这是一个春天里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蝌蚪找到妈妈心情怎么样? 2.那我们和小蝌蚪一起开心的游戏吧。
星期五:
科学活动:昆虫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常见的昆虫,知道昆虫的主要特征。 2.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判断和推理,进一步积累昆虫方面的经验。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敢于探索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教具:昆虫的视频,各种昆虫的图片、标本。
学具:蝴蝶、七星瓢虫、蚂蚁、蜘蛛的仿真模型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故事:《蝴蝶飞飞和苹果树》
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较短。 二、引导幼儿观察昆虫标本和图片。
1.这里有一些标本和图片,我们一块来看一看。 提问:你认识它们吗?长得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瓢虫、蚂蚁、蜘蛛,认识名称。 提问:说说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3.引导幼儿观察蝴蝶,对比瓢虫、蚂蚁、蜘蛛,比较哪个是昆虫?
小结:昆虫有六条腿、两对翅膀。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腹部一节一节的。 三、活动分享: 1.观看昆虫的视频。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见到的昆虫。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昆虫?长得什么样子? 四、尝试进行分类:
1.提问:数一数有几只昆虫能除害?它们分别是谁? 2.教育幼儿爱护益虫、保护环境。
延伸活动:鼓励幼儿到户外观察昆虫,大胆向自己的同伴讲述。
大二班第五周上午教育活动计划
2017年3月13日—3月17日
星期三:
科学活动:做钟面(数学)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时钟,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
2.能够大胆尝试,积极动手操作来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 3.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示范用的一口大时钟。
2.每小组两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活动过程:
一、猜时钟谜语,激发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它是谁?仔细听: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师:今天老师请来的朋友就是时钟。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时钟?那里为什么要有时钟?小结:时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方便。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时钟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1.仔细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有几个数字?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认识整点
1.师:今天老师要来幼儿园和大家见面,可是早早起床了呢,看看老师是几点起床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把钟拨到700)
2.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
3.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拨拨时钟。老师报一个时间,幼儿拨一个。四、幼儿自己探索半点规律
1.老师今天到教室的时间是7点半,小朋友可以讨论一下,猜猜看7点半怎么拨?2.请小组发表讨论的结果,示范。
3.老师归纳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幼儿再次尝试练习按老师的要求拨半点; 五、进行改变版的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师现在小朋友都知道了整点和半点怎么拨,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新的“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大家不需要走动,只要在位置上一起问“老狼老狼几点钟?”,我说几点,你们马上把小钟拨到几点,拨错的小组就要被老狼吃掉喽?
六、总结小朋友认识了钟,也知道了整点和半点,那我们以后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最后老师会给每个小朋友一面小钟,上面可以画上你起床的时间,然后和别的小朋友说说,也可以提醒自己每天准时起床来上幼儿园。
星期四:
语言活动:多变的天气(谈话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学会专注倾听,体验与人交谈的乐趣。
2.学习运用相关的词语\"电闪雷鸣、乌云密布、晴空万里\"等,与他人交流天气的变化。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天气的变化,观看\"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名称及特点。 材料准备:各种天气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提问引入,激发幼儿交流天气变化的兴趣。
师:你们知道天气有哪些变化?你是怎么知道天气要变化的? 2.讨论讲述,了解天气有几种变化。
提问:你知道天气有几种变化吗?并说说天气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幼儿分组讨论,再集中谈话。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运用\"晴天、雨天、阴天、雷雨天\"等词来讲述不同的天气。 3.提升经验,再次谈话。 提问:你知道天气变化有哪些?这些天气变化有什么不同?请用适当的词语和连贯的语言讲述。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再次以同伴交流,学习使用\"电闪雷鸣、乌云密布、晴空万里\"等词语描述不同天气特征。 4.巩固练习,学做小小气象预报员。
鼓励幼儿模仿气象预报员,选择不同的天气图片,进行天气预报。 重点引导运用已知的气象常识和已学的相关词句讲述天气的变化。
小结:今天天气晴朗,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明媚的眼光照射在我们身上,感到舒服,适宜和家人一起出游。
星期五:
科学活动:好玩的风
活动目标:
1.对探索如何产生风感兴趣。
2.发现风的形成及风的大小与空气流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3.大胆并清楚地表达自己在操作实验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扇子、书、帽子、塑料瓶(上面打几个小洞)、泥工板、花雨伞。 教师实验材料:同幼儿实验材料各一份,一只方形大鱼缸,水 自制测风仪,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趣 1.谜语引出
师:今天,我给大家猜个谜语“抓不住它的身子,看不见它的影子,有时会摇动树枝,有时会推动房子。”它是谁?——风
2.梳理经验
师:你平时感受过风吗?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幼:冬天的时候很冷
——师从幼儿身边一圈跑过,让幼儿感受风 3.师小结: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探索风是怎样产生的 1.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操作 师:你们会制造风吗?
师介绍材料:矿泉水瓶、扇子、雨伞、纸、书本 2.交代操作要求:
四个人一组,一样一样的去试试,用什么材料去制造风?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师:你用了什么材料,什么方法产生风? 雨伞——撑一撑、转一转 书本——翻一翻
扇子——扇一扇(师:看看她的头发) 矿泉水瓶——捏一捏 书本——翻一翻、扇一扇 泥工板——扇一扇 3.师幼交流
师:你对风有什么问题? 师:为什么会产生风? 幼:人动了,就会产生风。
师:和身边的人讨论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风? 幼:空气越多,就会有风。(和空气有关) 幼:冷了就会产生风(和温度有关) 三、尝试产生大风和小风 1.教师实验
2个鱼缸(一个鱼缸有水,一个鱼缸没水) 师:没水的鱼缸里有空气
师拿出泥工板在有水和有空气的鱼缸里分别搅动 ——请一幼儿上来感受 ——出示侧风仪
教师搅动有空气的鱼缸,测风仪放在鱼缸的上方,让幼儿感受是否有风 师:为什么会产生大风和小风? 2、第二次操作
怎样用这些材料产生大风和小风?(第一次同样的操作材料)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产生大风和小风的? 幼儿演示、讲解
师小结:当我们速度很快的时候,风就会很大,当我们速度很慢的时候,风就会很小,原来风的大小和我们的速度有关系呀! 四、初步了解风的用途
师: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 幼:很暖、很舒服
师:风还有更多的本领呢! ——出示PPT
图片一:风车(风可以转动风车,传播发电) 图片二:蒲公英(风可以吹动蒲公英,传播种子) 图片三:帆船(风可以推动帆船,节省动力)
师:风有时候也会发脾气呢?风发脾气的时候,会怎么样? ——出示图片:台风来了,幼儿园被破坏的情景
师:原来风发脾气的时候,也很可怕的!回家和爸爸妈妈在网上查查,有什么可以制止风造成的危害?
引题能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初步感知风“看不见”的特征。
教师采用体验法,在寻找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的存在,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引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材料能引起幼儿积极互动。
这里的测风仪应该及时出示,帮助幼儿直接感知。 这一环节的设置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一个理念。
类比实验的设计让无形变得有形,很巧妙。但是,恰恰在最需要教师小结提升的时候老师忽略了小结:“空气流动产生风。”
在第二次材料的提供上,没有层次性,以导致第二次操作的不深入。风大风小的感知,可以充分利用好测风仪。
小结不够准确,应该说,风的大小和空气流动的快慢速度有关。 能从幼儿生活经验来搜集素材,老师很用心。但还应扩展到海啸、龙卷风等知识,充分认识它的危害。
有延伸,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