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学生资源的激发与利用
作者:雷燕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14期
摘要:学生资源是否能激发并且利用不仅仅是涉及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更能本质地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结合教学过程,学生资源主要有三种:潜在性资源、过程性资源以及反思性资源。本文以《数一数》一课教学为研讨载体,关注通过前测掌握学生潜在性资源、通过开放引导学生过程性资源、通过整合重建学生反思性资源。 关键词:学生资源 前测 开放 整合
学生资源是否能激发并且利用不仅仅是涉及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更能本质地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结合教学过程看,学生资源主要有三种:潜在性资源、过程性资源(生成性资源)以及反思性资源。学生的„潜在性资源‟是指学生在这节课之前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个体经验;„过程性资源‟指的是学生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形成的或者说生成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个体经验;„反思性资源‟是指学生在课堂结束后,根据原来的经验结合所学到的新的经验进行反思性重建后所得到的内化了的个体经验。
《数一数》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课时,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百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认数范围从百以内扩展到万以内,是学生对整数概念的进一步建构,是对整数概念科学化、序列化、结构化建构的关键性节点。分析教材发现,本节课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石是学生关于大数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学生知识建构的关键是一千、一万的直观模型的建立。
我们以《数一数》这堂课为研讨载体,确定了前测中掌握学生“潜在性资源”、有效开放中引导学生“过程性资源”、有机整合中重建学生“反思性资源”这三方面为本次研讨活动的三个关注点,开展了本次教学研讨。
关注点一:前测中掌握学生“潜在性资源” (一)前测设计:
1.出示排成10个十的100个小正方体,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你是怎么数的?2.你知道一千、一万吗?举个例子试试看。3.你能举几个你会知道的大数吗? (二)前测结果:
随机抽测了我校二年级两个班104名学生。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显示,92名学生知道一共有100个小正方体,82名小朋友能一行(一列)10个,共有10个十,是一百。第二个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04名学生全都认为自己知道一千、一万,都能举出例子。例子大部分集中于人民币的认识,如在买车子、买房子时要用几万几千元钱;其中有24名学生认为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第三个问题结果显示104名学生全都能举出比一千、一万大的数,大部分孩子是用写法呈现。
(三)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前测结果,我们掌握学生“潜在性资源”有:
学生百的几何模型掌握的较好,基本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出一百;对一千、一万有些了解,会读写较大的数,但是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直观模型没有建立。部分孩子能通过类比迁移自主学习千、万。面对新问题,二年级孩子初步能调动已有经验基础解决问题。 关注点二:开放中引导学生“过程性资源”
(一)开放的主题情境图——这么多,怎么数啊?
教材中呈现了一个一千个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设问“这么多,怎么数啊?”这个情境较明显地隐含了解决问题思路,思维的开放性与思维张力不够,基于此,我们改编教材呈现,开放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 【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很有趣“数一数”的数学活动。(呈现主题图) 生:(齐声)哇,这么多怎么数啊?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师生合作10个排成一排,十排放成一层,每100个放一层,一层一层地数。 【研讨思考】
小正方体这个几何形状对数的建构很有帮助,数形结合非常棒,所以仍采用小正方体为学习材料。打乱的小正方体给予孩子们很大的视觉冲击和思维冲击,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齐声说:“这么多怎么数啊?”我想这就是改编这个情境预设的效果,让孩子们直面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自主学习、群策群力地合作学习成为内在的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体验十进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二)开放的自主内化环节——我们来说说“一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学生已经利用小正方体初步建构了“一千”的几何模型,笔者设置开放的问题“我们来说一说一千”,激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千”。学生说了10张一百元、操场5圈就是一千米等,老师引领初步体验。有学生说到一千张纸。 【研讨思考】
这个环节是有预设的,因为纸张在学生生活中很熟悉,几次研讨中,都有学生说到一千张纸,有一次我们也准备好了新华字典,让孩子们感知一千张纸,孩子们确实很惊讶。同组老师提出,孩子们的数学书就是50张纸左右,完全可以现场取材。但是学生们的创造性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关注点三:整合中重建学生“反思性资源”
每一次学习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回头看,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把发现的问题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总结自己所得,知识层面的,经验层面的,思想层面的。层层推进,有机整合,重建学生“反思性资源”,学生的研究才会不断地深入,对问题的认识才会更深刻,体验也就会更加地丰富,这更是学生活动经验的一部分。 研讨收获
如何引出学生的资源,如何把握学生的资源,如何利用学生的资源,如何提升学生的资源,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引发课堂活动力,促进学生主体性思维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通过本次研讨,我认为课堂中有效开放是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基础,有意捕捉是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关键,有机整合是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核心。
针对《数一数》这节课的教学,经过几次研讨、反思,我们发现教学过程中一直没有突破的一点:学生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没有很好尊重学生差异性,容易被优等生的优质思维主导,忽视后进生的思维跟进。所以,这次研讨并没有结束,如何更有效利用学生资源,兼顾学生差异,提升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需要在多次研讨中渐趋成熟。(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江滨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