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店铺的中国店员手中有一个小本本,上写一些词汇,并作了标注。如“尺寸”标作“土开了士”,“一月”标作“叶那里了”,“一、二、三”标作“温、吐、特里”。该现象( )
A.说明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B.表明海禁已受到冲击 C.显示广东人崇洋风气盛行 D.反映对外贸易的客观需要
2.《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辛亥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3.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 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 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 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
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5.“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该材料表明( )
1 / 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①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 ②新兴的汽船运输被广泛接受 ③深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④自觉抵制交通工具的革新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对下列“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里程简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年份 中国铁路里程 (千米) 14 400 1911 9 800 1927 11 900 1937 15 500 1945 24 000 1978 48 600 2006 77 083.8 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A.近代铁路的出现与发展和列强侵略紧密联系 B.民族工业春天的出现促进中国铁路迅猛发展 C.国民统治时期铁路建设获得一定的发展 D.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迎来真正的春天
7.清末民初之际,“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女以纺纱工作而礼教鲜存矣。”“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不能阻也。”这说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 B.小农经济破产促使广大民众向城市流动 C.西方文明传入使中国传统礼教荡然无存 D.欧风美雨浸润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化
8.(2017·山东垦利一中高一期中)191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见右图。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9.(2017·河北省广平一中高一月考)“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2 / 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0.(2017·四川资阳市高一期末)某乡村知识分子在一则日记中记载:“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 )
A.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B.作者不认同辛亥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11.1914年的一份中国报纸在一则告示中说道:“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觉着不肯时,他哪里晓得孔子是时中的圣人。他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了辫子,同大家一样。”这则告示的直接目的是( )
A.劝导大家剪掉辫子 B.倡导移风易俗 C.批判儒家传统道德 D.鼓吹反满
12.(2017·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
谜面 生涯在镜中 海军 成汤国旗 为他人作寄书邮 唐顺宗传位太子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13.(2017·新课标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14.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
3 / 12
谜底 照相处 浜 商标 达尔文 立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15.下图是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该材料揭示出( )
A.工业提高了妇女地位 B.工业成果已传入中国 C.国人仍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观念
16.交通运输也是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下列对我国近代交通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1888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上海建成通车 B.京张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
C.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诞生,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表现 D.1942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17.(2017·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月考)最早的自行车产生于1790年,是木制的。此后,自行车先后出现铁制车轮、钢辐条、链条、无缝钢管用于自行车生产、橡胶充气轮胎的不断改进,至18年奠定了现代自行车的雏形。由此可见,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
A.只利用了第一次工业的成果 B.只利用了第二次工业的成果 C.利用了前两次工业的成果 D.终结于工业的蓬勃进行时期
18.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请你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
①女主角欢天喜地的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 ②地下在地铁站里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 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观看“样板戏” ④一位刚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复习,准备圆自己的大学梦
4 / 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19.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千克,2002年降至78.5千克。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20. 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21.某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及习俗变化的网页,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等栏目。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栏目,最合适的是( )
A.流行语言 C.自驾旅游
B.网络普及 D.民航大国
22.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3.下表中史实反映出( )
技术门类 铁路 电话 电灯 西方发明时间 1825年 1876年 1879年 上海出现时间 1876年 1882年 1882年 成都出现时间 1932年 1911年 1904年 A.中国对西方发明接受进程缓慢 B.相关发明仅在上海、成都使用 C.中国吸收西方发明的重要成果 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
24.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企业,“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这反映出( )
5 / 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①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 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 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④社会生活呈半殖民地特征 A.①③ C.②④
B.②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共52分)
25.(18分)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从服饰演变中可知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
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二: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前后的服饰改革》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风情的“布拉吉”。1978年以来,人们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6 / 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3)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的哪些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6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时间 1705年 1765年 1767年 1769年 国家 英国 英国 英国 法国 人物 纽可门 瓦特 库纳 发明 大气式蒸汽机,在英国及欧洲得到迅速推广 开始改良纽可门蒸汽机,后来制成“万能蒸汽机” 铁轨出现,车辆是靠人力或畜力推动的 蒸汽机车,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在大街上行驶 蒸汽机车拖着5节车厢的煤,在煤矿的铁路上缓慢行1801年 英国 特里维克 驶 蒸汽机拖着32节客、货运车厢,以每小时24千米的1825年 英国 斯蒂芬森 速度在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材料二: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纷纷反对,清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廷同意修建。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7 / 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材料三: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1 200千米,占总里程的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失车船踮脚之力,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四:鹰厦铁路于19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鹰厦铁路初建为战备线,线路技术标准低。
2005年9月,福厦铁路开工建设,设计速度为每小时250千米。它连接了福州和厦门,全线设14个站,全长273千米,总投资超过144亿元,于2010年建成通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火车之父”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火车之父”?请说明理由。(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8 / 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4)结合材料四及历史背景,分析建设鹰厦铁路、福厦铁路的不同原因。(4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2 000多家报纸、9 000多家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 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材料二: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友联系方式的变迁 古代:“鸿雁传书”等。
近代: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等。
现代:打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上网发E-mail、QQ聊天、写微博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二,回答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友联系方式变迁的趋势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感想。(6分)
9 / 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答案与解析
1.D 中国店员用中文标注英语发音学习英语,是为了在与洋商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以致用,是对外贸易的客观需要,D项正确。这些只是中国店员的个人行为,不能说明英语在当地流行,排除A项;广州十三行是闭关锁国的产物,B项错误;学习英语是现实需要,不是崇洋风气,排除C项。
2.C 1906年时清尚未倒台,岑春煊以总督的名义对跪拜请安之礼进行改革,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材料只是表明当时对的见面礼节进行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和儒家传统礼仪不可能被废除,排除B、D两项。
3.B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社会习俗的改变。20世纪初,有像张幼仪一样的部分妇女放弃缠足,但是大部分农村妇女依旧在继续缠足,所以只能是不同程度的觉醒。
4.C 材料介绍传统观念对于近代西方文明从抵制到适应的过程。很显然,通过实践检验,谣言的抵制伴随其方便使用而消除,所以实践是普及心智的最好的方法。A项无法展示转变的过程;B项表述错误;D项忽略了之前的抵制。
5.A 据材料可直接判断①②正确;汽船即蒸汽机船,是第一次工业的发明,③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水上运输与传统水运的此涨彼消,没有反映抵制交通工具革新的信息,排除④。
6.B 据表格数据及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均正确。民族工业春天出现于一战期间,在表格中不能体现出迅猛发展,B项错误。
7.D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清末民初妇女的社会地位没有明显提高,而且材料也没有妇女地位提高的体现,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内地妇女涌入上海的现象,不能反映出小农经济破产促使广大民众向城市流动,B项错误;C项中的“使中国传统礼教荡然无存”的说法太绝对,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妇女贪恋高佣金而不顾父母和礼教的约束进入上海打工,这说明民众的思想观念受欧风美雨浸润而转化,D项正确。
8.C 从材料中章太炎登报征婚可知其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而其征婚的标准是“大家闺秀,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则又体现了传统婚姻观念。这反映的是当时中国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C项正确。
9.D 从材料中恒源纱厂招募大足女工而辞退小脚女孩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D项正确。
10.B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持否定态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和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可排除C、D两项;“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反映出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可排除A项。
11.A 1914年是三年,材料反映了当时很多中国人仍然不肯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于是有人以人们尊奉的孔子为适时而变的典范,来劝导人们剪掉辫子。
10 / 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12.A 材料信息中的“照相处”反映了受西方器物的影响;“海军”则是西方军事影响的体现;“商标”反映了西方经济观念的影响;“达尔文”反映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是受西方政治影响的体现。A项最为全面,其他三项都不够准确。
13.B 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
14.A “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但当时不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故A项正确。
15.D 由“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分析可知,西方的男女平等观念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D项正确。
16.B 19世纪80年代初,清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A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但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项错误;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D项错误。
17.C 从材料中自行车从1790~18年的演变情况可知,自行车运用了两次工业的成果,C项正确。
18.A 无袖旗袍是时期改良的服装,①错误;地铁出现于现代,②错误;“样板戏”是时期的现象,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不可能穿列宁装、布拉吉,唱苏联歌曲,③错误;开放深圳是在1980年,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④错误。
19.C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食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C项正确。
20.C 1909年清帝还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
21.C A项流行语言属于社会习俗;B项网络普及属于大众传媒;D项民航大国属于交通通讯;自驾旅游应属于物质生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D 材料讽刺了初年的时尚青年盲目效仿西方服饰和生活习惯的做法,认为他们“醉心争购舶来品”而不买国货妨碍了国家利益,说明《申报》对这种西化之风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是理性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和观点都不能代表“国人”,排除A项;B项“普遍现象”、C项“都市主流”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23.C 材料体现了中国东西部都有西方发明的传入,故C项正确。
24.A 题目中“雇佣女工的企业”的出现和人们对“各女工”“廉耻扫地”的评价,显示了近代社会新旧观念的冲突,故①正确;尽管《申报》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但是题中材料并未提到是在上海,故②错误;正是因为近代工业的出现才出现新旧冲突,促进了社会进步,故③正确;半殖民地化的表现应该是租界的设立等,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25.(1)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答任意三点即可)
(2)影响: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习俗,促进观念变革。(答任意一点即可)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3)特点:走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结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
11 / 1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生产力低下,物质不丰富;计划经济;朴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社会风尚。(答任意三点即可)
原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改善;思想,审美观念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扩大。(答任意三点即可)
26.(1)条件: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铁轨道路的出现;蒸汽机车的发明和改进;工业促进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对运输需求的增长。
库纳:最早发明蒸汽机车,并成功行驶。
特里维克:铁路与蒸汽机车真正结合,具备了火车的性质和功能。 斯蒂芬森:运量大、速度较快、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是真正实用的火车。
(2)特点:受顽固派阻挠,起步艰难;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并开始自制;技术发展缓慢、标准混乱。看法:一方面,广泛引进各国铁路先进技术,便于参照对比,吸收利用,有利于创新;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不利于铁路的普及和发展。
(3)影响: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带动了与铁路相关行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冲击旧观念,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或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答出四点即可)
(4)不同原因:新中国成立初,厦门(或福建)处于国共两岸军事对峙前沿,鹰厦铁路修建便于,巩固新中国政权;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后,福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和和平方针的提出,台海关系走向缓和;两岸“三通”呼声的加强及各种交流频繁。(答出两点即可)
27.(1)现象: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原因: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思想的开放。
(2)趋势: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感想:虽然出现了新的联系方式,但旧的联系方式并没有消失,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不同作用;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丰富;沟通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12 /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