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分析国家公务员腐败的根源

来源:小奈知识网


分析国家公务员腐败的根源

【摘 要】 腐败是阶级社会中一种共有的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腐败更有其特有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诸如贪污、贿赂、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挥霍挪用公款、商业贿赂、失职渎职等等,不一而足,腐败严重败坏党风,损害党的形象,吞食我们共和国的肌体,动摇社会主义根基。腐败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我们对其必须有一个清晰、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国家公务员 腐败 根源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进行了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首整个改革进程的时候,我们会为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但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总有一条要说:在各个领域内,还存在着腐败的现象。确实,腐败现象目前已经不只是存在于个别行业、个别领域和个别人的身上了,而是成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正在无情的吞噬着我们党的肌体,在蛀蚀着共和国的脊梁。如果不能遏止这种现象的蔓延,它总会有一天把我们的党,我们的共和国给搞跨!

作为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她必须坚决的惩治腐败,否则,任腐败现象发展下去,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亡党!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国民党是如何丢掉江山的;清政府是如何丢掉江山的;明王朝是如何丢掉江山,让一个少数民族来统治中国达三百年之久的。

二十几年来,虽然我党反腐败工作做了不少,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腐败分子和反腐败者一样,也在不断的“与时具进”,手段和方法不断的改进,使得反腐败斗争的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加大。当前反腐败所面临着新的形势,腐败也有着新的特点,

我们的反腐败工作,也必然要有新的对策。否则,就很难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

当前,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正在平稳、健康地纵深开展,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4.3万件,结案14.4万件,处分15.1万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4960人(移送司法机关801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0.9亿元。一批腐败分子受到了严厉惩处,广大人民群众欢欣鼓舞,拍手称快。

一、 腐败的严重危害

腐败是阶级社会中一种共有的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腐败更有其特有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诸如贪污、贿赂、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挥霍挪用公款、商业贿赂、失职渎职等等,不一而足,腐败严重败坏党风,损害党的形象,吞食我们共和国的肌体,动摇社会主义根基。腐败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我们对其必须有一个清晰、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腐败是导致政权丧失的重要因素。这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似乎成了一条规律。从尧舜到殷商,唐宋元明清,再到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朝代兴亡的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从兴到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统治集团内部腐败的蔓延到无可救治。

腐败是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对贪污腐化、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如不消除,国家的一切建设成就有可能毁掉,社会也不可能得到稳定。许多案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就是因为这些案件是由腐败引起的案件,给党和政府以及人民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腐败是败坏党风政风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党执政时间的增加和党的队伍的变化,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腐败分子为追求享乐,大肆挥霍浪费国家钱财,买别墅、养情妇,奢靡腐化,权钱交易,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形形色色的腐败,都是党风的毒菌,涣散着党的组织,疏远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瓦解着民族的凝聚力。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之不存,国将焉在?还有什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还有什么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统统化为乌有。所以,若让腐败任其发展,确有亡党亡国之危险,绝非耸人听闻。

二、腐败的根源探讨

腐败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何在?我认为我们国家的腐败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务员腐败历史原因

中国的腐败,制度不够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中国文化本身才是腐败的根源。

1、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情传统

那些反对腐败的人,如果他有腐败的机会,可能会比别人更腐败。那些大骂官员腐败的人,他们自己却想方设法违背规则找关系办那些正常情况下办不到的事。家里有人当了官,如果不为家里人、亲戚朋友办事,他在家里人和亲戚朋友那里就别想得到好名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见得是得道的人这么想,那些鸡犬们更是这么想。有多少官员在那些毫无所长的亲戚朋友们的各种压力下不得不给他们办一些很难办的事?我有一个当官的

朋友,他在不惑之年辞官不做,别人不知道为什么。他私下里跟我诉苦说:是他经不起他那些乡下亲戚们的压力。他们无论大事小情都找他办,不办不行,他受不起那个骂。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吗?中国腐败的根源是人情社会。每一个重视人情的人都是腐败的根源。你重视人情,那你就要渺视制度。所以,要杜绝或减少腐败现象,如果不在中国文化自身上动手术,一切都是徒劳的。

但是,在中国,想到这个问题的人不多,相反跟那个人大教授张鸣一样的人很多。看到公务员面试有腐败现象,就主张取消面试;看到政府公车的使用有腐败现象,就主张取消公车;看到有官员腐败,就建议把官员通通枪毙。其实,人情社会里面的每个人都腐败,干脆把每个人都枪毙算了。

人情社会里最重要的价值观是礼尚往来,而礼尚往来本身就是一种腐败。你给一个人办过事、送过礼,出于各种合理的理由,比如:我们从小是邻居啊、同学啊、朋友的朋友啊、我们平时关系就好啊等等。你给他送礼或给他办事的时候即使没想到将来要找他办事,但如果他当了官,你有事求他的时候他不办,你就会骂他是**,而这个当官的人也会想我不办真的就是**。

人情社会里还有一种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然人家没有对不起我,我为什么要去得罪人家?这种现象是助长腐败的根源。你明明知道人家腐败了,但他没有损失你的利益,你绝不会去举报他。如果你有那么一点点正直心,你最多在背地里骂骂他罢了。在国外,一个人如果开车闯了红灯,在他后面开车的老外很可能会打电话报警,而且愿意为这事出庭做证;但如果在中国,所有人都会认为这个人是没事闲的,他会成为别人的笑料。

很多人在网上大骂各种腐败,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在生活中举报某个具体的腐败行

为。很多人指责说制度有漏洞,但却没人为弥补制度漏洞做贡献。

2.中国古代过分重视道德自律的德治主义传统。我国封建社会素有德治主义的传统,官吏的道德修养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重视道德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这一政治思想影响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君王力图借自身高尚的品德,以德治国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并注重教化的作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们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政府官员并未建立起坚而不摧的道德堤坝,而我们又对他们的官德仍抱以天真的幻想,认为他们应该并且也能够做到廉正爱民,也就轻视甚至忽视了规范法律、以及制度的约束,造成违法失德现象的日益增加。

3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和重官意识。除了重视道德自律观念之外,对权力腐败起支持和基础作用的历史文化因素,还包括传统的人治观念和重官意识,其渗透力也不容忽视。首先从官员角度看:人治有利于治人者,这是治人者总是崇高人治而废弃法治的原因。“人治”顾名思义就是,治人者说了算,这就为人治者随意治人提供了基础,为权力腐败播下了种子。其次从民众角度来看:我国历来是重官轻商,在形成官员严重的官本位意识和等级观念的同时,一方面导致民众崇拜权威,使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和作用,缺乏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认识,也就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对权力腐败现象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二)公务员腐败政治原因

一个时期以来,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表现出越来越深切的关注,其中最不满意的有权力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社会治安混乱、黑社会势力和走私猖獗、假冒伪劣产品和地方保护主义泛滥、社会分配不公、公民权益保障不力、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危害严重,民愤极大。其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存在和蔓延,

既与改革开放和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和问题,其表现主要有:

1.民主集中制不够完善,从总体上看,是“民主不够,集中也不够,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也不够“,权力过于集中与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都有存在,民主集中制无论是在具体制度与机制的建设上,还是在已有制度和机制的落实上,都还有较大差距,而且这种状况在不同的权力层次、权力部门及权力体制、权力机制中,进一步呈现出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

2.地方各级权力组织体系中,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各社会团体的权力关系不够科学合理。当前处于“事实弱势“的权力主体(如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工会等),在维护自身法律地位、依法发挥职能作用、对其它权力主体实施监督制约、反制其它权力主体对其非法干预等方面,还缺乏制度、法律和实践上的有力保障;其“权利能力“虽有法律和制度上的原则规定,但其“行为能力“相对较弱,体现了其自身能力建设和法治的薄弱。

3.权力过于集中和监督制约乏力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权力和掌管这些权力的领导干部、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监督制约不力,缺乏有效手段,有关制度、机制的建设与落实都有较大差距,应在监督制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大、政协、纪委和司法部门,其在组织和权力上的高度独立尚未得到充分保障,监督制约意识不够强烈,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监督制约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4.权力运作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强,容易造成权力行为的暗箱操作,这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成因。

5.广大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还缺乏充分保障,基层民主建设和民主管理还比较薄弱,相关的法律、制度、机制的建设与落实仍有较大差距。加上个别权力机构不能自觉和彻底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时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存在着局部或个别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危害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6.保障权力主体地位、界定权力主体权限职能、规范权力分配与分工、构造权力监督制约关系、设计权力公开运作过程的建制立法工作相对薄弱和滞后。

7.部分权力机构不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损害着中央的权威。

8.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加强等。

上述总结未必全面和确切,但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病、问题及其危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些弊端、问题,正是政治腐败的主要原因。

(三)公务员腐败社会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充满探索意味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换句话说,中国进入一个转轨期,这是当前中国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社会特征。由此,探讨中国公务员腐败现象,就不得不涉及中国发展时期上转轨期的特点及其对公务员腐败的影响。

一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导致经济生活复杂化,使公务员腐败现象的滋生与蔓延有了更

多的可乘之机;

二是双重经济体制的并轨运行和渐进式过渡,使“寻租”成为市场竞争热点,同时旧体制的弊端被显著放大,公共权力被视为有价证券,权与钱的幕后交易成为流通领域较为常见的事情;

三是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调控机制不完善、不成熟,政府管理机构仍然习惯性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运行,势必为以权谋私者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机会;

四是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权力分散化。容易发生滥用职权,为所欲为,加剧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的势头;

五是市场交易的竞争性和竞争规则的不完备性,容易诱发大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而对腐败现象的滋生与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是市场对个人收入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容易加剧个人间的贫富差别,严重刺激人们对私欲的追求从而诱导腐败的产生;

七是市场调节的重利性,容易诱发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从而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长和扩散的势头。

(四)公务员腐败管理原因

1.政策法规滞后使权力运行过程中缺乏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变革。在这个历史变革的前期,一切都带有试验、探索性质,任何变革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必然造成改革实践中的政策滞后,相应的法规制度、

配套措施跟不上,形成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缺乏规范和约束,给非规范非公共运用经济管理权力提供了条件和借口。

2.现行的监督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目前,对公共权力监督不力、制约不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主要表现在:

其一是法规制度不健全,共权力运用的规章的不健全以至没有,使有些监督无法可依,事实上无法监督,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

其二是机构不健全。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机构,相当多的地方和单位长期建制不全或人员缺编,严重影响监督检查的开展;

其三是体制不顺,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在行政首长或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监督检查,受制于人,极大地限制了监督的独立性、强制性;

其四是舆论监督受政治气氛制约太强。

(五)公务员腐败的心理原因

1.侥幸心理,驱使腐败愿望会迅速转化为腐败行为。部分公务员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天衣无缝,可以瞒天过海,具有较强的侥幸心理。出现侥幸心理的原因在于:其一,部分地区和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漏洞较多,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其二,腐败分子都有精心构筑的社会网络,他们之间订有自认为牢不可破的攻守同盟,自以为建构起一道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城墙;其三,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不够,仍有不少漏网之鱼。

2.补偿心理,驱使疯狂敛取大量财物,滑进万劫不复的腐败深渊。大量资料表明,绝大部分

腐败分子有一种共识,就是以前吃亏受苦太多,现在既然可以用手中的权位能够换来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大把金钱、高档住房等,为何不趁机大捞一把,补偿一下自己曾经受过的苦楚呢。“59”岁现象的出现能够表明有的老干部就是认为自己干了一辈子革命,也辛苦了一辈子,还没有享受过,看到现在的社会时尚和社会风气,确有后悔之意,于是就想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位置,在最后的几年里狠狠地捞一把,以补偿昔日失去的光阴和金钱。

3.贪婪心理是腐败现象产生的直接思想根源。贪婪心理的产生就是私欲恶性膨胀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开始泛滥,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抵制物欲的诱惑,对腐朽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贪财、贪色、贪图享受的贪婪心理无限膨胀,最后置国家法律、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走向腐败。

三、应对策略

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腐败现象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反腐斗争正在逐步从侧重遏制,走上了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我们党已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路子。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有些地方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一再发生,有的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反腐败工作距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任务还相当艰巨和繁重。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必要性、尖锐性,从而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性,又要正确分析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和特点,看到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从而采取恰当的方针、策略和措施,把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遏制住,把腐败现象减小到最低限度。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

2、健全制度,筑牢防腐拒变的篱笆

3、强化责任,保障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

4、突出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

5、推进改革,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

四、余言

腐败的主体是人,反腐败也靠人,当下遏制腐败的关键是两种人:高官和人民。

高官,对官员和社会影响巨大,其楷模作用十分显著。如果我们的高官以身作则,严于身教,能够像古代士大夫“刑不上大夫”,犯罪后闻命自杀那样坚守气节和廉耻的话,于党风的好转肯定有很大作用。

人民,是遏制腐败的决定力量,腐败本身直接损害人民的利益,它之所以发生,是人民缺少制约腐败的权力。只有真正实现民主政治,依靠人民,才能根治腐败。而目下的反腐败正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最好契机。作为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共产党人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