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三章 舞蹈的类别(2)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三章 舞蹈的类别(2) (四)歌舞

即由舞蹈者边唱边跳进行表演的舞蹈。我国古代所说的 “乐舞”中就包括着这种歌与舞融为一体的形式,至今,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大量的传统歌舞,如:‘汉族南方的“花灯”、“彩调”、“地花鼓”;北方的“秧歌”、“.二人台”等。少数民族中繁多的“踏歌”以一适歌舞形式,尤其在藏族、回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人民中,边歌边舞的习惯更为普遍。所以,“载歌载舞”被誉为我国各民族舞蹈的优秀传统。

在歌舞形式中,由于歌唱部分扩大了舞蹈的叙事成分;而舞蹈又增强了歌曲的抒情力量,因而它兼收并蓄了歌与舞两方面的长处,使得歌舞在表现的题材、内容方面较更为广泛和灵活。建国后创作或改编的优秀歌舞有《洗衣歌》(藏族)、《花儿与少年》(回族)、《春到茶山》(汉族)、《挂红灯》(汉族)等有“些编导推崇国外所谓“纯舞”的框框—认为“歌舞”不如“纯舞”艺术性高。因此,把民间有声有色的歌舞形式,经过加工、改编后,大多删除了歌的成分,致使优秀的歌舞传统,没得到充分的发扬光大。有的编导则是在舞蹈表现不清时,加上一首歌曲来“注解”节目内容,形成“舞不够,歌来凑;舞不清,歌来充”。这当然不是歌舞艺术。

歌舞的创作结构要求有一个由头至尾“歌”与“舞”融为一个整体的艺术构思,是歌唱与舞蹈从并行的角度去表现、加强共同的主题、内容。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是舞中加一个歌(这只是属于舞蹈插曲、伴唱);或歌中加一段舞就成为歌舞艺术了。

发展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歌舞艺术,必不可少的是培养既能歌又能舞的演员(就象戏曲演员那样)。现在有的创作得很好的歌舞节日,但由于演员不会唱,只在台上张嘴,而由别人伴唱,这很难表达歌舞中角色的激情,使作品大为逊色。

六十年代以后,有一种歌舞创作的新形式—“歌配舞”。择取在群众中流行的优秀歌曲,配上严谨的舞蹈结构来演出,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将音乐、舞蹈、歌表演、合唱、朗诵等融为一炉的大型歌舞—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等,也是一种很受群众欢迎的歌舞形式: (五)歌舞剧

这是„种以歌和舞为共同表现手段的剧。我国独具造诣的\"戏曲\",就被国际.卜称为“古典歌舞剧”。,所以,歌舞剧形式在我!习有悠久的传统。

我国歌舞剧在形式上讲究“唱、做、念、打”具备。“唱”—即歌曲成分;“做”一一即“做派”,泛指用人体造型去刻画人物、丧现剧情的方法,也即是舞蹈成分;“念”一一指具有音乐、舞蹈节奏和韵律的道自(台词);“打”—即“武打”,指雕琢人物形象和表现戏剧冲突激化时的高超技巧,如:“跟头”、“擒拿”和“把子功”等技一艺。这种边唱边舞、伴奏音乐不断的戏剧,是我国人民极端.喜爱的传统艺术。

一九四.二年,在“新秧歌运动”中,即以陕北秧歌剧形式成功的创作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小型歌舞剧。建国以来,新歌舞剧的创作也有所发展,如《幸福山》等;近儿年有安徽花鼓灯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陕西秧歌歌舞剧《兰花花》;宁夏回族花儿歌舞剧《曼苏尔》等。根据藏戏改编的《意乐仙女》,继承了古老藏戏表演上的“唱、舞、韵、白、技、表”的“一六功”,使歌舞剧的色彩更为浓郁。 (六)活报舞蹈

也称“歌舞活报”或“歌舞活报剧”。它形式活泼,战.斗性强。为了能紧密配合形势,可以不拘形式的把舞蹈、歌唱、朗诵、快板,甚至宣传画、标语牌等都融在一个节目里,以夸张通俗的手法,以最快的速度去反映现实。它富有灵活机动的特征,在街头、谷场工厂、林中空地、前沿阵地等场合都可以表演。所以人们说:“活报、活报,活的报纸!”这就是舞蹈活报的特征。 歌舞活报有着革命文艺的传统,早在红军反围剿前后,在瑞金就演出了《红军胜利》、《军事演习》、《粉碎敌人乌龟壳》等歌舞活报。这些节目,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宣传了革命一定胜利的信念。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蒋管区的学生运动中,有《参加八路军大活报》、《活捉希特勒》、《小小锄奸队》、《庆祝红军攻

克柏林》等等。

建国后,在抗美援朝时期出现的《扑灭战火,保卫和平》;以除“四害”为题材的《四无庄》;反映建设十三陵水库的《驯服蛟龙》,以及配合文艺整风运动的《厚古先生倒骑驴》等活报性质的节目,都不仅配合了形势,也更有艺术性了。从活报舞蹈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来看,它也是舞蹈编导应该掌握的一种锐利武器。 (七)舞剧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它具有完整的戏剧结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舞剧中的舞蹈一般分为情节性的舞蹈和表演性的舞蹈两类,形式上包括了独舞、双(三)人舞、群舞、组舞等。 情节性的舞蹈表现舞剧的剧情,从中刻画人物的性格和行为;表演性的舞蹈是剧情中作为舞蹈表演而出现的一一即“舞中之舞”,如:《天鹅湖》第三幕中在宫廷舞会上跳的“匈牙利舞”、“波.兰舞”、“西班牙舞”等。这是在舞剧中色彩最浓郁的舞蹈部分,它有利于突出舞剧‘!“民族的特点、习俗衣生活气息,同时,烘托出剧情展现的时代、环境和背景。

舞剧中的独舞,多表现人物内心的独白及其性格、情绪等;双人舞是用来刻画舞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感情和矛盾、冲突;群舞在舞剧中是作为表演性的舞蹈或在剧情中表现群众情绪的舞蹈场面。简单的说,这些舞蹈形式加上必要的哑剧成份,按舞剧内容情节的需要交替出现、融会贯通,就形成了舞剧的形式。

上面所说的这种“舞剧”形式,原是从国外传来的所谓“外来形式”。这种舞剧在国外称为“芭蕾”。它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成形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源于意大利,十八世纪传到法兰西而’更加完美起来;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成为最繁荣时期;至今,“芭蕾”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艺术财富了。

建国后,我国舞剧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除排演了外国古典芭蕾名著《无益的谨慎》、《天鹅湖》、《吉赛尔》、《海侠》等,还创作了我国现代题材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神话芭蕾舞剧《鱼美.人》等。并借鉴芭蕾舞剧的形式创作了我国的民族舞剧,如:具有汉族戏曲舞蹈风格的《宝莲灯》、《小刀会》等;具有少数民族舞蹈风格的《凉山巨变》(彝族)、《召树屯

与楠木诺娜》(傣族)等;还有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蝶恋花》、《湘江北去》等:特别是具有敦煌壁画中唐代乐舞艺术风格的《丝路花雨》,以及表现古代神话题材的《奔月》等,它们在如何建立和发展我国民族舞剧艺术.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值得探索的好例证。

舞剧有大、中、小型舞剧和独幕舞剧之分,但无论大、小都必须具有严谨的故事结构;戏剧情节上的矛盾冲突;音乐、舞蹈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配合以舞台美术等的综合创作,才能达到舞剧所要求的成功条件。

有时我们还看到有舞剧冠以古典舞剧、民族舞剧、历史舞剧、现代舞剧、神话舞剧、童话舞剧„„之称,这只是根据舞剧题材的内容和舞蹈风格的不同而分的,它们在舞剧的创作规律.上是一致的。有时根据舞剧思想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正剧、悲剧、喜剧等,这是从体裁上划分的。

体裁是根据作品的内容、性质确定的,它反映编导处理价:品题材的一种基本态度。‘一般地说“悲剧”是指作品主人公在矛盾冲突中遭到了悲惨命运的结局,从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罪恶,以提高观众的觉悟。如:’芭蕾舞剧《祝福》、《巴黎圣母院》等。“喜剧”是以夸张、幽默或讽刺手法,把生活中进步与落后、美好与丑恶,通过妙趣横生的情节结构展现在作品中,往往以正面人的如愿以偿为结局,肯定了美好的现实与理想。.如:’芭萦舞剧《无益的谨慎》。“正剧”不拘泥于悲、喜剧的规格,指用严肃的题材、严肃的手法去表现主题思想的作品,最后大都是正面、严肃地解决作品中提出的问题。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自毛女》等。舞剧的“体裁”形式是与戏剧艺术相同的,唯其表现手段是用“舞蹈”,即开始时所说—·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第三节我国传统舞蹈的类别

创作表演性的舞蹈,必须具有独特的风格才能成功。创造有我国民族传统风格的舞蹈,就必须了解、继承我国的传统舞蹈: 我国的传统舞蹈可分为三大类:古代舞蹈;戏曲舞蹈;民族民间舞蹈。 (一)古代舞蹈

我国古代舞蹈原称“乐舞”,是全世界瞩目的舞蹈文化,如:《霓裳羽衣曲》、《破阵曲》等舞蹈,早名扬海外,可惜都没有完整的流传下来。众多的古代舞蹈,散见于古代的.史书、札记、诗歌、绘画、石雕和出土文物当中。根据各种记载有以下一些: 宫廷表演性舞蹈:是供帝王、贵族享乐、欣赏的表演性舞蹈。也是形式华贵、技术高超、艺术性较强的古代舞蹈。如:汉朝赵飞燕的《盘上舞》,是在人托着的盘子上舞蹈,史称“身轻飞燕,能做掌上舞”,想见技艺的高超。唐朝谢阿蛮的《凌波曲》,舞蹈似在水面上逐波而行,被赞为“龙女”。宫廷舞蹈最盛行时是唐朝,有“健舞”、“软舞”之分,最负盛名的“健舞”如:《胡旋》、《胡腾》、《拓枝》等;“软舞”如:《凉州》、《绿腰》、《兰陵王》等。健者“舞动四方”;软者“婉如游龙”,都是极待恢复的宝贵遗产。

宫廷礼仪舞蹈:是为颂扬统治者的威严而设的,场面浩大,形式辉煌。如:周朝的《文舞》、《武舞》及历代皇帝沿袭的礼乐等(其等级森严—“帝王用八偷(注),诸候用六俏,大夫用四情)。今山东曲.阜孔庙还部分保留有这种仪式舞蹈。

祭祀舞蹈:古代用以祭祷天、地、赞佛、驱鬼的舞蹈,富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如:汉朝的“跳滩舞,用以驱鬼。元朝的《十六天魔》舞,用以赞佛。

战阵舞蹈:是古代反映征战场面,炫耀统治者武功的舞蹈。如:唐朝的《秦王破阵乐》,由一百二十个勇士演舞阵式,左圆右方,时而横队成“鱼丽阵”(如鱼群相比次而行);时而纵队成“鹅鹤阵”(如鹅、鹤前后相随);时而象簸箕一样张开;忽而又屈、伸交错;忽而首尾相接,都是当时的战阵之形。据说此舞曾传入日本,影响深远。 “百戏”中的《盘鼓舞》和“象人”舞蹈:

“百戏”(也称“角艇 )在汉代盛行,它是包括音乐、演唱、舞蹈、杂技、武术、滑稽等各种形式的综合表演。其中“盘鼓舞”开创了我国杂技和舞蹈相结合的古老传统—用“笨鼓”(牛皮鼓面的盘状鼓)摆在地上(最多摆七个),舞者在鼓上做各种腾挪、跳跃、翻转、下腰等舞蹈;同时,脚一下踏出富有音乐感的鼓点,是一种技艺高超的舞蹈,当时极为盛行。

“象人”是“百戏”中扮演禽兽等动物的舞蹈,演员扮演龙、虎、熊、象、鸟、鱼等形象。我国民间表演的“花、鸟、鱼、·兽”

等舞蹈,很可能是继承’一了“象人”的舞蹈传统。 (二)戏曲舞蹈

我国戏曲是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各种成分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构成戏曲因素之一的“戏曲舞蹈”是来自古代(民间和宫廷)的乐舞,经过历代戏曲艺人的创造,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风格、富于民族审美习惯、具有高度规范化的舞蹈形式。其动作、舞姿、步法、技巧等都达到了很深的艺术造诣。建国以来,我国舞蹈工作者学习戏曲中的舞蹈及其训练方法,整理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民族舞蹈基本训练,通称为“中国古典舞基训”。

戏曲中不仅在说.唱时的一举一动都是舞蹈化的(统称“身段,’),而且还有成套的舞蹈组合,如:“起霸”是表现武将威武的风度,“走边”是表现夜行,“趟马”是表现骑马奔走等,以及套数繁多、技巧很高的“毯子功”(跟头)和“把子功”(械斗)等。

在戏曲传统剧目中,有很多舞蹈性很强的.节目,如:《挑滑车》、《林冲夜奔》、《拾玉镯》、《小放牛》、《三岔口》、《秋江》、 <雁荡山》、《盗仙草》、《钟魁嫁妹》、《虹桥赠珠》„„等。戏曲舞蹈极为丰富,而且为人民所理解和喜爱,是舞蹈创作的雄厚资 本。

建国以来,以戏曲舞蹈为表现形式,创作的优秀节目很多,象《剑舞》、《弓舞》、《盗仙草》、《金山战鼓》等;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小刀会》、《岳飞》、《红楼梦》等。在反映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中,也被普遍用来塑造新人物。 (三)民族民间舞蹈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大都有着能歌善舞的传统。总的说,北方源于游牧民族的舞蹈雄健、洒脱、豪放、泼辣;南方源于农-业民族的舞蹈稳健、一含蓄、端庄、抒情。汉族长于道具舞蹈,如:龙舞”、狮舞”、“旱船”、“腰鼓”、“高跷”、“竹马”等;尤其是运用“扇子”、“手巾”的民间舞,遍布汉族农村地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则通行“鼓舞”、“跳乐”、“踏歌”等形式。“鼓舞”(铜鼓、横鼓、长鼓、手鼓、木鼓、象脚鼓等)是以鼓点伴奏,踏节而舞的形式。“跳乐”是舞者边奏乐(芦笙、大三弦、小

三弦、儿琴。胡琴、口弦等)、边舞蹈的形式。“踏歌”在较发达的壮、藏、回、蒙、维、朝等民族中流行,是边歌边舞或歌舞相间的形式。另一方面较多的是模拟鸟一兽的舞蹈,大多是反映从事渔猎生活和对早先图腾的崇拜,如:朝鲜族的“仙鹤舞”,藏族、傣族的“孔雀舞”等。

我国各民族都保留下来了很丰富的民间舞蹈,它和宫廷舞蹈情况不同。宫廷舞蹈多适应王、公、贵族的爱好而流行,同时,也随着改朝换代或宫廷舞蹈家的死亡而失传。民间舞蹈的流传却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各民族自古以来,在年、节或喜庆集会.上,都有唱歌跳舞的传统习惯,如:汉族的春节’、灯节;藏族的年节、“望果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插花节”;侗族的“踩歌堂”„„等等。届时,无论男女老幼皆浓装艳抹,几乎倾村出动,纵情欢歌酣舞,通宵达旦。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都生动地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性格、爱好、生活习俗和审美标准。自古以来,民间舞蹈就是专业艺术创作者汲取的源流。著名的古代宫廷乐舞中的“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等,都是依据今西北、一带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创作的。建国以来,根据民间舞蹈整理、‘改编的舞蹈节目,在国际比赛中争得了很多荣誉,如:《荷花舞》、《跑驴》、《孔雀舞》、《尔多斯舞》等。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称得起是我国新舞蹈创作的宝库,是舞蹈编导的创作食粮。大量积累民间舞蹈素材,是关系到一个舞蹈编导创作事业的优、劣、成、败的大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