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2含答案(苏教版)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名著推荐与阅读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共2课时 《西游记》 班级 学生姓名 学 习 过 程

一、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2、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重点:结合精选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二、检查预习

(一)一读精彩片段,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麒麟.. ( ) 斗宿.( ) 须臾. ( ) 拖男挈.女( ) 潺湲..( ) 葩.( ) 镌.( ) 嗟.叹( ) 唱喏.( ) 掣.( ) 骁.雄( ) 解.数( ) 悭吝..( ) 搠.( ) 靿靴..( ) 樽罍.( ) 2、解释下列词语。

提男挈女:__________ 喜不自胜:_________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__________________ 拱伏无违:__________ 天造地设:__________ 合契同情:__________

(二)二读精彩片段,高度概括课本中截取的两个故事情节。 三、互动探究

(一)三读精彩片段,讨论问题: 1、阅读《美猴王》,思考:

第 1 页 共 7 页

订正、笔记栏 (1)“美猴王”的称号是怎么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 (2)《美猴王》片段中孙悟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3)“美猴王” “美”在哪里?

2、阅读《孙悟空一调芭蕉扇》

(1)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把芭蕉扇借给孙悟空?

(2)孙悟空为什么称铁扇公主为嫂嫂?

(3)由片段中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哪些性格特点?

(二)对小说的评价(从多个角度)

1、 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2、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写得非常好,你是否有同感?请你结合有关资料从情节、人物、环境等角度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

可以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人物、环境等)好。因为„„比如:„„. 情节: 人物(可以选主要人物):

第 2 页 共 7 页

订正、笔记栏 环境: 3、通过刚才的探讨,再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四、课堂练习

1、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不求高官厚禄,二不为取玉帝而代之,那么他的愿望是什么?或者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何种追求?

2、列举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例即可。 3、唐僧看不出妖怪的种种变化,除了因为他是肉眼凡胎之外,还有哪些原因是不可忽视的?

4、唐僧驱逐孙悟空之后,出现了“真假美猴王”一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美猴王”?

5、《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

6、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第 3 页 共 7 页

订正、笔记栏 五、课后作业:

1、某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 _____

该班同学对猪八戒这个人物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如果不同意,你怎样反驳他?

2、“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3、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30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铁扇公主 唐僧 沙僧

第 4 页 共 7 页

订正、笔记栏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导学案2答案

二、检查复习

(一)略(二)结合每一段的后记 三、互动探究

(一)再读精彩片段,讨论问题: 1.

(1)“美猴王”的称号由石猴得来,他作了大的贡献,大家尊之为“千岁大王”,于是将“石”字隐去。贡献大的应该有美好的称号。

当他见到菩提祖师,祖师根据他是猴子(猢狲),为他取姓为“孙”,法名“悟空”。他后来听从观音菩萨的劝告,拜唐僧为师参加取经,就正式启用“悟空”这一法号;唐僧又给他“起个诨名,称为行者”。

(2)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

(3)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言语美这三方面,作者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进住水帘洞这两件事的描述,对这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1)她与孙悟空有仇,因为孙悟空与她的儿子圣婴大王红孩儿“有些言语”,发生很大的冲突。孙悟空为了搭救师傅唐僧,请求南海观音,用诱敌深入之计让红孩儿陷入天罡刀刀丛之中,从此戴上一个“金箍儿”,不能妄动了。

(2)孙悟空当初在花果山曾与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狨王结拜,尊称牛魔王为大哥,而牛魔王正是铁扇公主的丈夫,所以称呼她为“嫂嫂”。

(3)他变成小虫子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逼她交出芭蕉扇,表现他的有勇有谋。(说他乐观、顽皮、灵活、神通广大也可。)

(二)对小说的评价(从多个角度)

1、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 情节: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

可以就某部分评价,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2) 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因为它很曲折、生动。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他们之间有仇。

可以就整个小说评价: 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回的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这一百回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作为小说,情节生动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第 5 页 共 7 页

人物:

人物可谓繁多,不能一一细数,可以就只来看师徒四人,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

孙悟空:

我最喜欢孙悟空。(1)因为他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

(2)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3)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就令人非常感动。 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猪八戒:

我喜欢猪八戒。(1)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2) 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3) 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我不喜欢!(1)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2)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唐僧:

我喜欢唐僧。他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比如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沙僧:

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环境: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

可以就某部分评价,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这些句子,简直就是一首诗。它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又可以就整个小说评价:《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3、作品意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其他一些言之成理的答案也该加以肯定。)

第 6 页 共 7 页

四、课堂练习

1.反对压迫,追求平等,追求自由、民主

2.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

3.本性愚钝、忠奸不分,又受了猪八戒的调唆。 4.提示:唐僧师徒生了二心,内部不团结而至。

5.昏庸无能,不辨忠愚。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

6.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并充分说明理由即可。

五、课后作业:

1.反方:我方认为,唐僧胆小懦弱、本性昏愚、忠奸不分;他不辨是非,总是听信猪八戒的调唆;他对待妖怪心慈面软,对待除妖有功的孙悟空却用紧箍咒来折磨;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西天后,面对传经者索要的“人事”,他却不知反抗,唯唯诺诺,实在可气。

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2.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3.例: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到的女妖精。她使用双剑,武艺出众,善于变化,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七岁的美貌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又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于是她使出离间计,迫使唐僧逼走孙悟空,才把唐僧捉住。在唐僧险遭杀身之祸时,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多番变化,几经争斗,白骨精终于被打得露出原形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