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道路设计习题整理版

来源:小奈知识网
**

城市道路设计习题 第一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一、大纲内容

1.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包括( )。

A.道路选线、道路横断面组合、道路交叉口选型

B.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路面设计和交通管理设施 C.道路选线、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路面设计和交通管理设施 D.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交叉口选型 2.关于净空与限界,说法错误的是( )。

A.行人净空:净高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B.自行车净空:净高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C.道路桥洞通行限界: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3.0m,考虑其他非机动车通行及在非机动车桥洞内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

D.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3.铁路通行限界的宽度限界是( )。

A.6.5m B.5.5m C.4.88m D.4.0m 4.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行车视距以( )较为重要。 A.停车视距和会车视距 B.停车视距和超车视距 9城市道路机动车辆横向安全距离可取( )。

A.1.0 m B.1.0-1.4 m C1.4-1.8m D1.8-2.0m 10.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 )。

A.3.5m B.3.75m C.3.2m D.3.0m

11.城市道路一条车道的小汽车理论通行能力为每车道( )。 A.400辆/h B.500-1000辆/h C.1800辆/h D.50-100辆/h 12.通行能力比较,正确的是( )。

A.靠近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小,右侧同向车道通行能力将依次有所增加,最右侧车道的通行能力最大

B.靠近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小,右侧反向车道通行能力将依次有所增加,最右侧车道的通行0S力最大

C.靠近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大,右侧同向车道通行能力将依次有所折减,最右侧车道的通行能力最小

D.靠近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大,右侧反向车道通行能力将依次有所折减,最右侧车道的通行能力最小

13.机动车车行道的宽度是指( )。

A.双向所需机动车车道数,再分别套用各种车型的车道宽度相加

B.以规划确定的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除以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以确定单向所需机动车车道

各种车型的车道宽度相加

c.单向所需机动车车道数再分别套用各种车型的车道宽度相加 D.各种车型的车道宽度相加之和

14.关于确定机动车车行道宽度应注意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各条车道的通行能力在达到饱和状态以前,车道是可相互调剂的

B.3.5m的车道与3.75m的车道及3.Om的车道在计算时可以酌量搭配,机械地采用某

**

**

一 车道宽度的倍数的做法并不经济合理

c,道路两个方向的机动车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车道过多会引起行车紊乱,行人过路不便和驾驶人员操作的紧张

D.技术规范规定两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四块板道路的单向机动车车道数至少为2条

15.一般推荐,2条自行车带宽度为

A.1.5m B.2.5m C3.5 m D 4.5m

16.非机动车道考虑将来可能改为行驶机动车辆,则其基本宽度以( )为妥。 A.5.0m B.5.5m C.6.0-7.0m D.4.5—5.0m 17.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规范推荐1条自行车带的路段通行能力为( )。 A.500—1000辆/h B.800—1000辆/h C.300—1000辆/h D.600—1000辆/h

18.宽度为0.75m的城市道路上,最大通行能力为( )。 A.1800人/h B.1400人/h c.。1600人/h D.2000人/h 19.关于道路绿化,说法错误的是( )。

A.道路绿化布置的主要内容包括:行道树、灌木丛、草地和花坛等

B.行道树树种的选择原则是:“树干挺直,树形美观,夏日遮阳,耐修剪,能抵抗病虫害、风灾及有害气体等

c.行道树的最小布置宽度应以保证树种生长的需要为准,一般为2.0m,相当于树穴的直径或边长

D.在宽度大于40m的滨河路或主干道上,当交通条件许可时,可考虑沿道路两侧或一侧成行种树,布置成有一定宽度的林荫道

20.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韵选择与组合的基本原则包括( )。 ①符合城市道路系统对道路的规划要求;②满足交通畅通和安全的要求;③充分考虑道路绿化的布置;④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⑤要与沿路建筑和公用设施的布置要求相协调;⑥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用工程措施与交通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⑦注意节省建设投资,节约城市用地

A.①③⑤⑥⑦ B.②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③④⑤⑥⑦

21.车辆抗倾覆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 )。 22.平曲线最小半径主要取决于( )。 A路面横向摩阻系数 B.道路的横坡 c.横向系数 D.道路的设计车速

23.关于平曲线半径的选择,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道路定线过程中,道路平曲线半径应根据城市道路等级和地形、地物条件综合选定 B.一般情况下,道路的平曲线半径应小于或等于《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的规定

c.各级道路的平曲线原则上应尽量采用较大的半径,以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 D.当地形、地物条件特别困难时,方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24.一般情况下,超高缓和段长度最好( )。

A.等于15—20m B.小于15—20m c.不小于15~20m D.不小于l0m 25.无交通管制适用于( )。

A.交通量很小的次要道路交叉口 B.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

**

**

c.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D.交通组织复杂的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 26.一般平面交叉口的具体设计内容不包括( )。 A.确定视距三角形和交叉口红线的位置

B.确定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位置排列与高差

c.正确选择交叉口形式,设计交叉口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 D.进行交叉口竖向设计,妥善布置排水设施 27.立体交叉可分为( )。

A.分离式立交与互通式立交 B.非定向立交与定向立交 c.铁路与城市道路的立交 D.快速道路与地方性道路的立交

28.一条尽头道路与另一条道路以近于直角(750一105。)相交的平面交叉口是( )。 A.十字交叉口 B.x形交叉口 c.T形交叉口 D.Y形交叉口 29.关于自行车交通的组织,说法错误的是( )。

A.设置自行车右转弯专用车道,要求交叉口较宽,可缓和交叉口的交通拥挤,有利于交通安全

B.两次绿灯法,其优点是减短了交通信号周期时间;缺点是不能避免机动车相互拥挤 c.设置左转弯候车区是指绿灯时左转自行车行驶至左转候车区内,待另一方向的绿灯亮时再前进

D.设置自行车横道是在主干道上设置自行车横道,提示驾驶人员注意横向自行车通过道路 30.主干路的交叉口设计车速为25~30km/h,则其交叉口转角半径为( )。 A.3~5m B.5~8m C.8一10 m D.15—25m

31.人行横道的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路行人的数量及行人过路时信号放行的时间,规范 规定最小宽度为( )。

A.10m B.4一10m C.4m D.8m 32.停止线设在人行横道线外侧面( )处。

A.1~2m B.2—4m C.0.25一0.5m D.3—4m 33.平面交叉口改善的方法不包括( )。

A.错口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 B.斜面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

C.多路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 D.合并次要道路,再与主要交通道路相交 34.平面环形交叉口适用于( )。

A.快速路和主干路交叉口 B.非机动车交叉口 c.行人众多的交叉口 D.畸形交叉口

35.关于环道的交织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形交叉是以交织方式来完成直行同右转车辆进出路口的行驶,中心岛的尺寸只需满足车辆以一定速度绕岛行驶所需曲线半径的要求

B.环道计算行车速度为25km/h,则环形交叉最小交织长度为30m;中心岛最小半径为25m

c.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驶交织时的交角称为交织角

D.一般在交织距离已有保证的条件下,交织角多能满足交通安全的要求,一般交织角在 20~一30\"之间为宜

36.一般环道宽度选择( )左右比较适当。 A.10m B.15m C.18m D.20m

37.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取决于( )。

A.道路排水和地下管道的埋设要求 B.道路的设计车速

**

**

c.雨量大小 D.路面种类

38.一般当城市干道相邻坡段的坡度差( )时,可以不设置竖曲线。 A.大于0.5% B.等于0.5% c.不小于0.5% D.小于0.5% 39.对于平原城市,机动车道路的最大纵坡宜控制在( )。 A.2.5%以下 B.5%以下 C.0.5%以下 D.7.5%以下 二、相关内容

1.一般根据实际经验,会车视距常按( )倍的停车视距计算。 A.0.5 B.1 C.1.5 D.2

2.道路绿化有多种布置方式,其总宽度一般占道路总宽度的( )为宜。 A.5%一10% B.。10%一20% C.15%——30% D.15%一20%

3.干道设计车速为60km/h,则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值为( )。 A.1000m B.900m C.800m D.700m 第二章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一、大纲内容

1.机动车车型分类为( )。

A.微型汽车、机动三轮车、旅行车、普通汽车、铰接汽车 B.微型汽车、小型汽车、中型汽车、普通汽车、铰接汽车 c.微型货车、中型客车、机动三轮车、小型汽车、普通汽车 D.中型客车、4t以下货车、旅行车、普通汽车、铰接汽车 2.常用于公共汽车和大型货车停车场的车辆停发方式是( )。 A.前进停车、后退发车 B.后退停车、前进发车 C.前进停车、前进发车 D.后退停车、后退发车 3.平行停车方式的特点表现在( )。

A.停车带和通道的宽度最小,车辆驶出方便迅速,能适应同时停放不同车型的车辆,但单位停车面积最大

B.通道宽度较宽,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最多,占用停车道宽度最大,但用地紧凑且进出便利

c.停车道宽度随车长和停放角度有所不同,车辆出入不便,且出入时占用车行道宽度较小.有利于迅速停置与疏散

D.通道宽度较宽,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最多,占用停车道宽度最大,最适用于停放公共汽车和大型货车

4.关于路边停车带,说法错误的是( )。

A.路边停车带是按规划在车行道旁沿缘石边设置的供临时停车的公共停车设施 B.城市主干路旁设置路边停车带时,应布置为港湾式,或设分隔带与车行道分离 c.城市支路旁设置路边停车带也宜布置为港湾式

D.城市繁华地区多采用计时收费的措施来加速停车周转,以供更多的车辆停放 5.常用的坡道式停车库类型不包括( )。

A.直坡道式停车库 B.螺旋坡道式停车库 c.机械停车库 D.斜楼板式停车库 二、相关内容

1.机动车停车设施设计原则不包括( )。

A.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规模、用地、与城市道路连接方式等要求,以及停车设施的性质进行总体布置

**

**

B.停车设施的停车面积规划指标是按当量小汽车进行估算的

c.停车设施的交通流线组织应尽可能遵循“单向右行”的原则,避免车流相互交叉,并应配备醒目的指路标志

D停车设施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路面结构、绿化、照明、排水及必要的附属设施的设计 2.露天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的面积为( )。

A.25—30㎡ B.16—20㎡ C.30—35㎡ D.20—30㎡ 第三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 第一章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一、大纲内容

1.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内容有( )。

①计算用水量,提出对用水水质、水压的要求;②确定用水量标准,预测城市总用水量;③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和位置;④对总体规划中供水管渠的走向、位置、线路,进行落实或修正补充,估算控制管径;⑤确定给水系统的形式、水厂供水能力和厂 址,选择处理工艺;⑥布置输配水干管、输水管网和供水重要设施,估算干管管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2.在进行用水量预测时,通常将城市用水分为( )四类。 A.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市政用水和消防用水

B.水厂自身用水、管网漏失水量、其他未预见水量以及消防用水 c.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水厂自身用水、其他未预见水量 D.生产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和水厂自身用水 3.对用水量预测与计算影响不大的是( )。

A.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B.公共建筑用水量标准 c.工业企业用水量标准 D.水厂自身用水量标准

4.对规划的用水量预测与计算都有较好的适应性的基本方法是( )。 A.人均综合指标法 B.单位用地指标法 c.年递增率法 D.城市发展增量法

5.用于近期建设预测比较准确的基本方法是( )。 A.人均综合指标法 B.分类加和法 c.年递增率法 D.城市发展增量法

6.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在选择时应考虑的情况是( )。

①取水点要求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应设于补给条件好、渗透性强、卫生环境良好的地段; ②取水点的布置与给水系统的总体布局相统一,力求降低取、输水电耗和取水井及输水 管的造价;③取水点有良好的水文、工程地质、卫生防护条件,以便于开发、施工和管理; ①取水点应设在城镇和工矿企业的地下径流上游,取水井尺可能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布置;⑤尽可能靠近主要的用水地区;⑥尽可能减少泥砂、漂浮物、冰凌、冰絮、水草、支流和咸潮的影响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具有稳定的河床和河岸,靠近主流,有足够的水源,水深一般不小于( )。 A.2.5—3.0m B.2.0—2.5m C.3.0一3.5m D.3.0—4.0m 8.城市供水水源的设计最小(枯水)流量的保证率,一般采用( )。 A.90%一93% B.90%一95% C.90%~97% D.90%~99% 9.关于给水管网规划,说法正确的是( )。

**

**

A.干管的主要作用是输水和为沿线用户供水,管径一般100mm以上 B.环状网构造简单节省投资,但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差 c.城市建设中,通常近期采用环状网,远期采用树状网

D.在规划中,应以环状网为主,考虑城市分期建设的安排,对主要管线以环状网搭起供水管线骨架

10.城市给水管网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按照城市规划布局布置管网,应考虑给水系统分期建设的可能,并需有充分发展的余地;②干管布置的主要方向按供水主要流向延伸,而供水的流向取决于最大用户或水塔调节构筑物的位置;③管网布置必须保证供水安全可靠,宜布置成环状,即按主要流向布置几条平行干管,其间用连通管连接;④干管一般按规划道路布置,尽量避免在高级路面或重要道路下敷设;⑤干管应尽可能布置在高地,这样可保证用户附近配水管中有足够的压力和减低管内压力,以增加管道的安全;⑥输水管和管网延伸较长时,为保持管网末端所需水压,二级泵房的扬程将很高,使泵房附近干管压力过高,既不经济也不安全,可考虑在管网中间增设加压泵房;⑦给水管网按最高日最高时流量设计,如果夜间用水量减少进行蓄水,日间供水,增加高峰用水时的供水量;⑧管线应遍布整个给水区内,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⑨力求以最短距离敷设管线,以降低管网造价和供水能量费用;⑩城市生活饮用水管网严禁和非生活饮用水管连接,严禁和各单位自备生活饮用水与供水系统直接接通;○11为保证消火栓处有足够的水压和水量,应将消火栓与干管相连接;○12在土壤耐压力较高和地下水位较低处,水管可直接埋在管沟中未扰动的天然地基上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二、相关内容

1.选择与确定输入管渠走向和具体位置时,应注意( )。

①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地形条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②力求缩短线路长度,尽量沿现有道路布线,少占农田,减少拆迁;③选择最佳地形、地质条件,努力避开滑坡、坍方、沼泽、洪泛区等,以降低造价,便于管理;④考虑近远期结合和分期实施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2.缺乏资料时,管径d>600mm时,管底在冰冻线以下的深度为( )。 A.0.75d B.0.5d C.0.35d D.0.15d 3.地下水源的卫生防护规定具体表现在( )。

①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的形式和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进行确定,其防护措施与地面水的水厂生产区要求相同;②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口、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应设有明显的范围标志;③在单井或井群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灌溉和施用有持久性毒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④在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内,应按地面水厂生产区的要求执行;⑤以地水为水源时,水井周围30m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堰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第二章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一、大纲内容

1.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内容是( )。

①确定排水制度;②划分排水区域,估算雨水、污水总量,制定不同地区污水排放标准;

**

**

③进行排水管、渠系统规划布局,确定雨水、污水主要泵站数量、位置,以及水闸位置;④确定污水处理厂数量、分布、规模、处理等级以及用地范围;⑤确定排水管、渠的走向和出口位置;⑥提出污水综合利用措施;⑦对排水系统的布局、管线走向、管径进行计算复核,确定管线平面位置,主要控制点标高;⑧按照确定的排水体制划分排水系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 2.城市排水按照来源和性质分为( )。

A.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 B.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降水 c.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生产废水 D.生产污水、生产废水和降水 3.关于城市排水体制,说法错误的是( )。

A.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对水体污染严重,但管渠造价低,又不进污水厂,所以投资省 B.截流式合流制多用于老城改建

c.新建的城市和重要工矿企业,一般采用完全分流制;工厂的排水系统,一般采用不完全分流制,甚至要清浊分流,分质分流

D.不完全分流制投资省,主要用于有合适的地形、有比较健全的明渠水系的地方,以便顺利排泄雨水;对于地势平坦、多雨易造成积水的地区,不宜采用不完全分流制 4.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保护方面比较;②排水管、渠系统规划布局方面的比较;③工程投资方面比较;④近远期关系方面比较;⑤施工管理方面比较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5.生活污水量的大小直接取决于生活用水量,通常生活污水量约占生活用水量的( )。 A.70%一80% B.80%一90% C.70%一90% D.60%一80% 6.城市污水排放系数、城市综合生活污水排放系数分别为( )。 A.0.70—0.80、0.80—0.90 B.0.80—0.90、0.70~0.80 C.0.80一0.90、0.70一0.90 D.0.70~0.90、0.70~0.80 7.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包括( )等。

A.污水处理方案的选择、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 B.污水厂选址、污水处理厂布置、高程布置、平面布置 c.污水处理方案的选择、污水厂选址、平面布置、高程布置 D.平面布置、高程布置、生活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

8.污水处理达到三级处理程度时,污染物质是不可降解的有机物,其处理方法是( )。 A.格栅、沉淀、混凝、浮选、中和 B.生物处理 c.活性炭吸附

D.离子交换、电渗析、超滤、反渗透、化学法、臭氧氧法 9.污水管道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

①确定排水区界,划分排水流域;②选择污水厂和出水口的位置;③拟定污水干管及主干管的路线;④确定需要抽升的排水区和设置泵站的位置;⑤确定排水千管的位置、走向、服务范围、控制管径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污水管道布置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上的污水自流排出;②地形是影响管道定线的主要因素;③污水主干管的走向与数量取决于污水厂和出水口的位置与数量;④污水管道尽量采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⑤管道定线尽量减少与河道、山谷、铁路及各种

**

**

地下构筑物交叉,并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⑥污水干管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⑦管线布置应简洁顺直,不要绕弯,注意节约大管道的长度;⑧管线布置考虑城市的远、近期规划及分期建设的安排,应使管线的布置与敷设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同时考虑远期有扩建的可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1.城市建筑密集区的径流系数为( )。

A.0.20—0.45 B.0.60~0.85 C.0.45一0.60 D.0.85—0.99 12.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

①确定或选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②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管渠的定线;③确定雨水泵房、雨水排放口的位置;④确定设计流量计算方法与有关参数;⑤进行雨水管渠的水力计算,确定管渠尺寸、坡度、标高及埋深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13.雨水管渠系统布置一般可从( )方面进行考虑。

①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②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③结合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④结合城市竖向规划;⑤雨水管渠采用明渠或暗管应结合具体条件确定;⑥雨水出口的设置;⑦调蓄水体的布置;⑧雨水口的布置;⑨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尚应考虑在规划地区周围或超过规划区设置排洪沟,以拦截从分水岭内排泄下来的洪水,使排入水体,保证避免洪水的损害 A.①③④⑥⑦⑧⑨ B.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二、相关内容

1.通常影响污水管平面布置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②城市总体规划、竖向规划和分期建设情况;③设计流量计算方法与有关参数;④排水体制、线路数目;⑤污水处理利用情况、处理厂和排放口位置;⑥排水量的工业企业和公建情况;⑦道路和交通情况;⑧地下管线和构筑物的分布情况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④⑤⑥⑦⑧ D②③④⑥⑦⑧ 2.雨水流量计算的公式为( )。 A.Q=∮Fq B.F=∮Q q c.Q=Fq D.F=Qq

第三章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①结合城市和区域电力资源状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的城市用地量、用电负荷,进行城市电源规划;②确定城市输、配电设施的规模、容量以及电压等级;③科学布局变电所等变配电设施和输配电网络;④指定各类供电设施和电力线路的保护措旌;⑤制定合理的用电方案;⑥提出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⑥D.①②③④⑤ 2.城市详细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计算用电负荷

B.确定分区供电电源方位

c.选择和布局规划范围内的变、配电站 D。规划设计10kv电网及低压电网

3.城市供电总体规划中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预测城市供电负荷;②选择城市供电电源;③确定城市电网供电电压等级和层次;④确定

**

**

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⑤进行高压配电阿规划布局;⑥提出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 A.①②④⑤⑦ B.①②④④⑤⑥ C.①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⑥⑦ 4.用电水平法—般以( )进行计算

A.人均占用建筑面积 B.产品单位产值的电耗

C.产品的年产量 D.人口或建筑面积或功能分区总面积 A.380kV B220kV c.110kv D.10kv 6.通常城市二次送电电压为( )。 ‘ . A220kV B.110kv c.66 kV D.10 kV 7.低压配电网一般采用的结线方式有( )。

A.放射式、多回线式或环式 B.多回线式、环式或格网式 c.放射式、环式或格网式 D.环式、格网式或连络线 ‘ 8.城市高压线路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有( )。

①线路的长度短捷,减少线路电荷损失,降低工程造价;②保证线路与居民、建筑物、各种工程构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留出合理的高压走廊地带;③高压线路不宜穿过城市的中心地区和人口密集的地区;④在河边敷设线路时,忽视河水冲刷的影响;⑤高压线路尽量远离空气污浊的她方;⑥尽量减少高压线路转弯次数;⑦高压走廊不应设在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或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区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⑦ D.①②③⑤⑥⑦ 9.市区35kV线路一般来用( )。

A.钢管型杆塔 B.窄基铁塔c.钢筋混凝土杆 D.双回线杆 10.电缆直埋敷设适用于( )。

A.市区人行道、公园绿地及公共建筑间的边缘地带 B.电缆较多、不能直接埋入地下且无机动负载的通道

c.变电所出线端及重要市区街道电缆条数多、多种电压等级、电缆平行的地段 D.城区道路及穿越小型建筑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