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三明段-三明(中仙)至尤溪(坂面)段 环境影响报告书第二阶段公示 1 工程概况
(1) 项目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境内,路线穿经三明市所辖的尤溪县。路线起于福州永泰县和三明尤溪县交界处的五雷隔附近,经尤溪县中仙乡、坂面乡,终点位于坂面乡大坪村,设大坪枢纽互通接厦沙高速公路,全长25.152km。
(2) 工程推荐路线方案
本项目推荐方案起于永泰县和尤溪县交界处的盖洋镇山头顶附近(K137+151),穿越五雷隔隧道进入三明市尤溪县境内,经山头顶,建后亭溪特大桥跨越后亭溪,经马洋平、北坑,沿中仙乡后山展线,经小横溪、溪口洋,于上仙村设中仙互通接县道733,而后路线连续下坡,穿越云油岬隧道,经东华村、西华村,后垄仔后路线上坡穿越后垄仔隧道,于坂面乡大坪村设大坪枢纽互通接厦沙线。全线采用设计车速100km/h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33.5m。沿线共设特大桥1座,大桥4座,涵洞40道,互通式立交2处,分离式立交5座,通道27处,隧道8.5座。本项目沿线共设置1处服务区、1处匝道收费站。
本项目总挖方量约为679.65万m3(含隧道出渣量),填方总量约为517.71万m3(压实方)。推荐方案永久性占用土地149.80hm2,各类临时性用地估算约79.03hm2。项目建
设共需拆迁建筑物47900m2。
本工程总投资估算约为31.4623亿元,工程拟于2011年6月开工,2014年6月建成通车,建设期3年。
2 环境现状评价
轴承加热器 热电偶 冷库设备 油缸
(1) 陆生生态环境
本项目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境内,属戴云山脉东南侧丘陵及中低山地貌区,沿线主要的地貌单元有中低山、丘陵、残坡积台地及山间河谷等。项目区主要河流为后亭溪,为大漳溪支流。
项目区属常年暖湿的照叶林地带、南岭东部山地常绿储类照叶林区、闽中东戴云山—鹫峰山常绿储类照叶林小区,地带性森林植物为常绿阔叶树。由于受人为活动长期影响,残存的原始林不多,常见的为次生常绿阔叶林、灌木林以及其他森林植被。沿线自然植被可以分为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丛等4个植被型,其中以暖性针叶林为主。在公路沿线的各类植被分布中,林地拼块的优势度值远远高于其它拼块,达到76.5%(含园地),表明评价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性组分主要为林地,具有较强的阻抗能力和受到干扰后的恢复能力。项目区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且以广布种和常见种居多,据调查,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分布有11株国家野生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2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樟5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福建柏2株,另有古树枫香2株。根据调查,拟建公路评价范围未见属于国家级或省级保护的鱼类,跨(临)河路段亦
未发现有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评价范围内发现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4种,为:虎纹蛙、褐翅鸦鹃、白鹇、穿山甲。
拟建公路沿线区域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开垦程度较高,农用地为主要的用地类型,林地在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中占据主导地位(80.6%),其次,园地、耕地是沿线另外两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拟建公路沿线无特殊生态敏感区分布。
(2) 水环境
本项目沿线跨越的地表水体为后亭溪,无功能区划。根据调查和监测,各水体水质均可达到规划功能(III类)水质标准的要求。
本项目位于暗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南约200m处,未穿越水源保护区范围,公路经过区非暗坑水库汇水区域,且位于取水口的下游(约250m)。
(3) 声环境
拟建项目沿线地区为山区和农村地区,目前沿线主要噪声源为现有县道交通噪声和居民生活噪声。工程推荐方案全线评价范围内共有声环境敏感点13处,包括12处村庄,1处小学。
拟建公路沿线声环境质量良好,沿线所布设的8个村庄和1个学校监测点的环境噪声,均可以达到规划功能的要求。
(4) 环境空气
拟建公路沿线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主要是沿线的村庄及学校,包括村庄居民点12处,学校1处。公路沿线为农村地区或林区,大气污染源很少,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监测表明,拟建项目沿线地区可以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要求。
(5) 社会环境
本项目所经尤溪县经济较为发达。项目区综合运输以公路为主,水运为辅,铁路较少,尚无民航运输。本项目走廊带内干线公路主要是S206,存在技术标准偏低,断头路多,街道化严重等缺点。
三明是全国著名的文明城市,境内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1km之内的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县级2处),其保护范围距公路边界约800m。
根据本项目压矿报告,沿线压覆10处矿区(4个采矿权和6个探矿权)。
三、主要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1) 陆生生态环境
① 工程占地合理性及节约用地可行性分析
(1) 工程占地合理性及节约用地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永久占地总体数量、互通、服务区占地数量均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的要求。拟建公路将永久占用耕地61.46hm2,根据《尤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在其基础设施用地布局中,已经考虑了本项目的建设,并已将拟建公路永久占地类型规划调整为建设用地。因此,本项目建设不占用基本农田。
考虑项目区山多地少、耕地紧张的现状,建议下阶段进一步论证路线优化布设、以桥代路等方式的可行性,以尽量减少公路建设对耕地(主要是水田)和基本农田的占用。对于K156+000~K157+300路线横穿农田集中区,以桥梁和路基通过,建议将该路段线位改走左侧山坡,躲避农田;K146+950~K147+400、K161+800~K162+000路段穿越农田集中区时,采用的填方高度较大,建议下阶段设计中尽量采用高架桥方式通过。
② 对植被及植物资源的影响及保护
拟建公路占地以林地为主,占总占地面积的31.6%,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损失以林地生物量和生产力损失为主。工程建设后,将造成评价范围内自然体系(林地和其他土地)生物量损失约11052.26t,生产力损失约2008.45t/a。拟建公路永久占地导致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损失分别占评价范围内生物量和生产力的4.4%和4.3%。工程占地导致的各类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损失以针叶林为主,针叶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损失分别占总损失量的63.4%(生物量)和79.1%(生产力)。在下阶段设计中,应结合地方生态规划建设的要求,对所有弃渣场和其他裸地提出植被恢复方案,尤其是对一些常绿阔叶林集中分布的路段应尽量采取乡土树草种进行植被恢复,从而尽量降低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及新增的水土流失危害影响。
拟建公路沿线11株保护类植物中,除1株枫香位于际头隧道上方外,其余10株保护都可能位于公路征地范围内。公路施工将可能直接造成这些保护植物被砍伐。除此之外,际头隧道施工期间,如果发生隧道涌水,且涌水后又难以封堵时,导致山体上方植被生长
用水大量流失,将可能造成山顶植被因水分不足而死亡。
下阶段设计中,应对野生保护植物集中分布的K157+100~K157+200路段进行局部路线方案微调,避开位于征地范围内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2株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樟5株、福建柏2株。对以上9株植物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对K154+100的枫香树位于际头隧道上方,建议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对K159+000的枫香树位于本项目征地范围内。建议下阶段设计中,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避开该株古树,如果路线方案确实不能避让,建设单位应与当地林业部门联系,制定该株枫香树的移栽保护方案。施工期对以上古树应设置醒目的保护标示牌,提醒施工人员注意保护,并在树体四周设置钢筋围栏加以保护。
③ 对野生保护动物的影响及保护
根据野生保护动物分布情况,评价认为拟建公路建设对沿线分布的野生保护鸟类和兽类的影响较小。穿山甲主要分布路段K148~K153路段采用云油岬隧道穿越,公路的运营不会对分布于该区域的穿山甲产生阻隔影响;虎纹蛙集中分布的路段K156~K157采用东华大桥的方式穿越农田分布区,因此该段公路基本不会对生活于此的虎纹蛙产生阻隔影响。总的来说,公路建设对沿线野生保护动物的影响较小。
④ 其它
经土石方平衡利用后,拟建公路全线无需借方,约产生弃渣161.94万m3(自然方),折合松方202.82万m3。全线设置12处弃渣场进行工程弃渣的永久处置,弃渣场选址合理。另外,建议下阶段设计及施工中,应充分论证剩余废方作为路用材料、城镇区填筑材料等综合利用的可能性,一方面可以减少弃渣占地,同时也可以减少弃渣场的生态恢复费
用。
拟建公路共设有隧道8.5座,隧道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隧道洞口开挖直接造成的植被破坏、施工弃渣、施工废水以及施工破坏地下含水层而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等。建议下阶段设计中,为避免隧道施工造成地下水泄漏进而使隧道上方及周边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建议下阶段设计中应对隧道(尤其是上方有古树分布的际头隧道)区域地下水分布、类型、含水量、补给方式和渗流方向进行详细勘察,分析论证因隧道开挖地下水可能涌出的位置和程度,并制定周密的漏水、涌水防治方案,方案应贯彻“以堵为主”的治理理念。
(2) 水环境
本项目工程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对沿线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跨河桥梁基础施工中河床扰动和钻渣(泥浆)泄漏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施工营地生活污水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隧道施工废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预制厂及拌合站生产废水排放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建议采取设置化粪池、沉淀池分别对施工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并应加强施工管理,以减小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
本项目沿线所设中仙服务区每日产生的污水量为生活污水26.2t和洗车污水5.01~13.75t;中仙匝道收费站产生的污水量相对较少,为3.24t。建议对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多的服务区采用二级生化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后排至边沟。匝道收费站由于污水量较少,建议采用改进型化粪池进行处理,出水用于站内及公路绿化浇灌,不外排,固体沉淀物由沿线农民定期清掏用于肥田。
(3) 声环境
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噪声影响的范围白天最大可能达到距施工场地130m的区域,而夜间则可能达到距施工场地480m范围。建议施工期间合理安排各种施工机械操作的时间,同时应文明施工,并与当地政府沟通,以取得村民的理解。
拟建公路沿线12处村庄中,仅后垄隔敏感点营运近、中、远期均不超标,其他敏感点营运近、中、远期均超标。昼间营运近、中、远期超标量分别为1.6~8.5dB、0.2~dB和~9.9dB、0.1~11.4dB;夜间营运近、中、远期超标量分别为0.8~18.5dB、0.8~21.3dB、0.3~22.8dB。沿线1所学校(三华中学),昼间、夜间营运各期均不超标。
根据交通噪声预测结果,建议拟建高速公路起点~中仙互通路段的噪声防护控制距离定为380m,中仙互通~大坪枢纽互通的噪声防护控制距离定为370m。公路两侧噪声控制距离以内的区域不宜规划建设集中居民小区,特别是学校、医院、疗养院等特殊敏感建筑规划建设时更加要留有余地。如确需建设上述敏感建筑物时,应自行采取降噪措施。
根据预测结果,本评价对推荐方案沿线营运中期因受拟建公路交通噪声影响预测结果超标的11处敏感点提出以下降噪措施,拟建工程沿线降噪措施投资共957万元,包括:隔声窗7处,费用156万元;隔声窗+声屏障4处,费用801万元。建议建设单位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门的降噪设计,并应加强营运期沿线敏感点噪声监测工作。
鉴于噪声预测模式计算得到的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建议对于距离拟建公路较近,且本次预测结果中环境噪声中期不超标但远期超标的敏感点,采取定期监测的措施,视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些敏感点包括:后垄隔、三华中学、后坑、际头、溪坂口、湖神宫、户坑垅等。
(4) 环境空气
施工期的主要污染物为粉尘、扬尘和沥青烟。由于本工程施工期较长,因此它们将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而且主要是短期影响。建议采取经常洒水、合理确定拌和场站的位置等适当的防护措施,以缓解工程施工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拟建公路营运期汽车尾气将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加强路域及桥梁护栏的绿化,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加强公路两侧绿化带的建设。路域绿化可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并适当选择树草种,桥梁护栏绿化美化可采用花卉或攀爬类绿色植物,从而使汽车尾气的影响得以缓解。
(5) 社会环境
本项目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规划及地方公路网规划,与沿线城镇规划相协调。公路建设的主要环境影响是征地、拆迁对沿线群众的影响。建议建设单位应按照福建省公路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安置的有关补偿政策,协助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征地拆迁影响户和居民的重新安置和补偿工作。另外,为保护地下未知文物,建议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委托当地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开展公路沿线的文物勘察工作,同时,应加强施工期的文物保护工作,一旦遇到疑似文物,应马上通知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发掘和进一步保护。
根据本项目压矿报告,本项目推荐路线方案与尤溪县境内中仙乡东华金银矿、罗城寨矿区铅锌多金属矿、中仙乡西华铅锌银矿、迎坑-东华一带金矿、中仙乡山坑金银矿、芹山矿区铅锌多金属矿、珠峰金矿、双旗山矿区东头洋矿段金矿、昌辉煤业发展有限公司十字
隔煤矿、中仙玉溪石英矿场等10个矿区存在压覆关系,压覆面积5.85km2。建设单位应与沿线矿权人签订补偿意向协议。
4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根据公众参与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 本次公众参与调查共获得93份户级访谈调查表、7份机关人员个体访谈调查表和2份群体访谈调查表。全部被调查者支持本项目的建设,无人表示反对。沿线绝大多数村民认为高速公路对自身的生产生活具有正面效应。
(2) 沿线群众和政府比较关心的环境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破坏、施工期扬尘、噪声及营运期噪声污染等,并认为应在施工期采取施工场地便道尽量远离村庄,并要求施工便道洒解决、储藏粉状料库、易起尘设施等环节的管理、深夜禁止施工等措施及营运期采取公路绿化、修建隔声屏障、远离村庄、隔声窗和其它降噪措施来减缓公路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
5 综合评价结论
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三明段-三明(中仙)至尤溪(坂面)段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主骨架网中“兴化湾至尤溪联络线”的一部分,该项目与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莆田段、福州段一起构筑了福州、莆田沿海设区市通往三明、江西等内陆地区的最便捷通道,及兴化湾通往三明及江西等内陆地区的疏港通道,有利于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优势,强化沿海与山区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该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和地方公路网规划。本项目虽然穿越了中仙乡城镇规划,但穿越地区属绿化用地及发展备用地,冲突较小,尤溪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同意了本项目的建设方案。虽然其建设将会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水环境,以及沿线居民生活质量、学校教学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只要认真落实本报告所提出的减缓措施,真正落实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建设的“三同时”制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并能为环境所接受。环境损益分析表明,本项目的环境正效益是负效益的2.7倍,说明本项目产生的环境经济正效益占主导地位。因此,评价认为本项目不存在环境制约因素,从环保角度来说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6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范围包括:拟建公路沿线所经村、镇居民,社会人士等。
主要事项:
● 公众对修建本公路的态度?
● 公众对本报告书中主要结论有何意见?
● 公众对本建设项目的建设性意见?
● 公众对本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何建议和要求,包括声、环境空气、水环境保护措施等?
7 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受理方式:邮件方式,请将意见和建议发至s.li@rioh.cn中,邮件标题中务必注明“湄洲湾至重庆高速公路三明段-三明(中仙)至尤溪(坂面)段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字样,否则,造成的意见未受理现象,建设单位与环评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
8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受理意见和建议时间:2011年3月1日~3月1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