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颚与头壳以双关节连接;复眼退化或消失,背面不相接。
上颚与头壳以单关节连接;复眼发达,常背面相接。 2、跳虫和跳蚤
跳虫为弹尾目昆虫,第四腹节具弹器,体深灰色。
跳蚤为蚤目,腹末无弹器,体褐色。 3、脉翅目和广翅目 两对翅的大小,形状和翅脉均相似,前胸背板的形状变化大。
前翅大,后翅臀区扩大,休息时呈扇状折叠;前胸背板宽大,呈方形。 4、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 前胸有背侧缝,后翅具小纵室,后足基节固定在后胸腹板上,不可以活动。
无背侧缝,后翅无小纵室,后足基节不固定在后胸腹板上,可以活动。 5、螳螂和竹节虫科 体中到大型,头大,三角形,爱爱活动,前足捕捉式,基节很长。
体大型,体躯延长成棒状或阔叶状,后胸与腹部第一节常愈合,腹部长。 6、蟋蟀科和螽斯科 蟋蟀科: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跗节3节,产卵器矛状,尾须细长。
螽斯科:前足胫节基部上有听器,跗节4节,产卵器刀状或剑状,尾须短。 7、蝗科和螽斯科
蝗科:触角短于体长之半;产卵器凿状。 螽斯科:触角30节以上,长过于或等于体长;产卵器刀状或剑状。 8、白蚁和蚂蚁
白蚁:前后两翅的大小,脉序相同,触角长。
蚂蚁:有翅或无翅,有翅的种类无翅脉,触角膝状,前胸背板达翅基片。 9、蜂类和蚁类
蜂类:三个单眼鼎立,后足特化成花粉篮。
蚁类:有翅或无翅,有翅的种类无翅脉,腹节1-2节有瘤状突起。 10、蜜蜂科和木蜂科
蜜蜂科:体中小型,后足胫节特化成花粉篮,无端距。
木蜂科:体中大型,后足胫节不成花粉篮,有两个端距。 11、蜜蜂科和食蚜蝇科
蜜蜂科:口器为嚼吸式;腹基部溢缩,呈细腰状,腹部第一节并入胸部。
食蚜蝇科:口器舔吸式,腹部具皱褶,刺或毛,后端有鼠尾状呼吸管。 12、叶蜂科和茎蜂科
叶蜂科: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足胫节有2距。
茎蜂科:前胸背板后缘平直;前足胫节只有一个端距。
13、胡蜂科和蜾蠃蜂科
胡蜂科:中足胫节有2端距;爪无齿;腹部圆锥形,第1—2节间无细溢沟。
蜾蠃蜂科:中足胫节仅有1端距;爪有1—2个齿;腹部第1—2节有明显细溢沟。 14、姬蜂科和茧蜂科
姬蜂科:在翅端部第二翅室的中间有一个特别小的小室,有第二回脉;2-5节腹面
膜质。
茧蜂科:翅脉简单,无第二回脉和小室;第2—3腹节愈合。
15、弄蝶科和天蛾科
翅上有浅色斑点;触角基部远离,端部尖,弯成沟状,头大于胸部。
体纺锤形;触角中部至端部膨大,顶端尖而弯成钩状;头小于胸部。 16、粉蝶科和蛱蝶科
粉蝶科:前足正常内外不等长;翅顶常常有黑色或红色斑。
蛱蝶科:常无爪或具单爪;触角端部特别膨大,前翅中室闭式,后翅开放。 17、螟蛾科和尺蛾科
螟蛾科:喙退化,后翅宽广前后翅M2均邻近M3,后翅Sc+R1在中室外一度并接。 尺蛾科:后翅多有暗色线条,前翅M2位
于M1与M3之间,后翅Rs基部极度弯曲与Sc+R1短接。
18、刺蛾科和毒蛾科
刺蛾科:身体和前翅密生绒毛和厚鳞,口器退化。
毒蛾科:雄蛾触角双栉形,翅较短阔。 19、夜蛾科和舟蛾科
夜蛾科:前翅三角形,中室顶角有副室,
后翅第一条脉在翅正基部处与中室有一点相接触又分开,形成一个小型基室。 舟蛾科:R3、R4基部共柄;后翅Sc+R1在基部愈合达中室三分之二。 20、象甲和蝎蛉 象甲:额和颊向前延伸形成明显的喙;触角膝状,末端成锤状。 蝎蛉:头向腹面延伸成宽喙状,触角长,丝状。
21、叶甲科和天牛科
叶甲科:触角短于体长之半,多具艳丽的金属光泽;复眼圆形。
天牛科:触角线状,超过体长的三分之二;复眼肾形,围于触角基部,有时断成两部分。
22、吉丁甲科和叩甲科
吉丁甲科:体色鲜艳,有金属光泽;前胸背板后角两侧不突出成锐刺;前胸紧密衔接,不能活动。
叩甲科:体色较暗,一般为黑、褐或灰色,前胸背板后侧角突出成锐刺;前胸可以活动。
23、鳃金龟、丽金龟和花金龟 鳃金龟:小至大型,体色多暗淡;后足跗节上2爪等大,有齿。
丽金龟:中至大型,多数种类体色艳丽,具蓝绿黄等金属光泽;后足跗节有不对称爪一对,腹部末2对气门露在鞘翅出。
花金龟:中至大型,体背面通常平坦;色泽鲜艳;爪简单对称。 24、萤科和花萤科
萤科:触角锯齿状,腹部6、7节有发光器。
花萤科:触角丝状,足发达,胫端具有强化刺;跗节5-5-5式。 25、寄蝇科和实蝇科
寄蝇科:体小至中型,深灰色加杂红色或红褐色,体多毛;触角芒光裸。
实蝇科:头圆球形而有细颈,翅阔,通常有暗色斑纹;触角芒光裸或有细毛。 26、丽蝇科和麻蝇科
丽蝇科:体多兰、绿色,有金属光泽,触角芒全部有羽状毛。
麻蝇科:体多银灰色,中胸背板上有暗色纵条纹,触角芒基半部羽状。 27、蚊科和大蚊科 蚊科:体小型,被有鳞片及毛;翅狭长,翅缘和翅脉具鳞片和毛。
大蚊科:中至大型,足易脱落;翅脉近端处多横脉,中胸背板有一“V”形沟。 28、叶蝉科和飞虱科 叶蝉科:触角刚毛状;后足胫节有棱脊;生有三四列刺状毛。
飞虱科:触角锥状,生于复眼下方凹入处;后足胫节下方有一大型能活动的距。 29、木虱和粉虱 木虱:体形似小蝉,硬,能飞善跳,极活泼,触角10节,末端有两条不对称的刚
毛。
粉虱:幼虫与成虫腹部背面第9腹节背面
凹入而形成的皿状孔,中间第10节背板形成的小形盖片及舌状突,幼虫第二龄起足及触角退化。
30、盲蝽科和网蝽科 盲蝽科:体小型;前胸背板是长的梯形,前胸有一条深沟,把前胸背板分为两部分。 网蝽科:体小而扁;前胸背板扩大,前翅和前胸背板均有网状纹。 31、蝽科和缘蝽科
蝽科:小盾片发达,长于前翅爪片;膜区上纵膜从一基横脉上分出。
缘蝽科:中胸小盾片小,三角形,不超过爪区之长;膜区上有从一基部横脉上分出的多数分叉纵膜。
32、猎蝽科和姬蝽科
猎蝽科:喙粗短而弯曲,后端放在前腹板沟内,前翅膜片有两个翅室。
姬蝽科:前翅膜片上有多个翅室,足上多刺。
33、盾蝽科和龟蝽科
盾蝽科:小盾片盾形,前翅体等长。 龟蝽科:小盾片半球形,前翅长于体长。
34、蓟马科和纹蓟马科
蓟马科:体略扁平,触角7—8节;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向下弯曲。
纹蓟马科:体较粗状,褐色或黑色,触角9节,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上弯曲。
等翅目 Isoptera 缨翅目Thysanoptera 同翅目 Homoptera
半翅目Hemiptera 鞘翅目Coloptera 脉翅目Neuroptera
长翅目 Mecoptera 双翅目Dipter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膜翅目Hymenoptera 直翅目 Orthoptera
原尾目Portura 弹尾目 Collembola 双尾目Diplura
石蛃目Archeognatha 缨尾目Thysanura 蜉蝣目 Ephemeroptera
蜻蜓目 Odonata 蜚蠊目 Blattaria 螳螂目Mantodea 樇目 Phasmatodea 革翅目Dermaptera 巩蠊目木Grylloblattodea
纺足目Embioptera 渍翅木Plecoptera 缺翅目Zoraptera
齿虫目 Psocoptera 食毛目 Mallophage 虱目Anoplura 广翅目 Megaloptera 蛇蛉目 Rhaphidioptera 捻翅目 Sirepsiptera 蚤目 Siphonaptera 毛翅目Trichoptera
1.蜜蜂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①舞蹈语言:昆虫的舞蹈语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他们还可以利用不同频率的嗡嗡声来补充舞蹈语言,加强其表达
能力。
②蜜蜂的视觉:蜜蜂有大眼2个,由多个小眼组成,依靠他们感知物象,有单眼3个,感知光色。
③蜜蜂的味觉:蜜蜂的长鼻子,既有感觉又有嗅觉的功能,它搜集同伴传来的香臭气味。
2.蝇类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
①合成抗生素②揭示抗菌素③揭示抗衰老的秘密④治“脑血栓”的药源⑤治骨质酥松的药源⑥提取第六大生命要素——几丁聚糖⑦电子鼻种气体分析仪的发明⑧陀螺仪的诞生。
3.如何区别有翅亚纲和无翅亚纲? 有翅亚纲:在中胸和后胸出现了具翅脉的翅,有的失去了翅的所有痕迹,但仍保留了有翅昆虫的主要特征——其胸部侧板上有侧沟,腹部无腹足,不全变态,原变态,全变态。
无翅亚目:体小,原始无翅,腹部有腹足
遗迹,增节变态或表变态。
4.如何从形态上,习性上区别蝶类和娥类? 娥类:1.触角非球杆状2 夜间活动3 休止时两翅呈屋脊状4 被蛹 5 娥类成虫多在傍晚或夜间活动,为夜出性多数娥子有趋光性,尤其偏喜紫外光
蝶类:1.触角球杆状 2.白天活动3. 休止时两翅直立背上4.垂蛹5.蝶类成虫多在白天活动,为昼出性。
5.蓟马科和纹蓟马科属何目?该目有何主要特征?二科主要区别特征是什么? 蓟马科和纹蓟马科属于缨翅目。
缨翅目得主要特征:1.体型微小2.触角念珠状3.口器锉吸式4.跗节1到2节,跗节末端具有可伸缩泡4.翅膜质狭长边缘具有长缨毛,翅脉显著退化6.过渐变态。 6.叶蝉和飞虱科属何目?该目有何主要特征?二科主要区别特征是什么? 叶蝉和飞虱科属同翅目;
同翅目的特征:1体小至大型2.刺吸式口器,触角丝状.刚毛状3.喙通常3节4.单眼2-3个或无5.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6.翅通常2对,也有只有1对或者没有翅7.跗节1-3节,多数有蜡膜。 7.试举例说明鞘翅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鞘翅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是从它们的取食方式上而言。
(1)植食性昆虫的鞘翅目昆虫取食植物器官而生活,所以它们是农作物、果树、森林,储粮等的重要害虫,如豆象取食豆科种子。
( 2 )捕食性:一部分甲虫为捕食性,如瓢虫捕食蚜虫,虎甲捕食小型昆虫,是有益种类, 可用害虫生物防治。
(3)腐食性、粪食行、尸食性:可以把环境中的腐植物、粪便、尸体类物质分解,可以帮助清洁环境卫生。
学名:按照动物命名法规给动物命名的拉丁语名称。
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在生殖隔离的群体。
正模:记载新种发表时所根据的单一模式标本称为正模。
副模:根据多个标本记载新种时,制定其中的一个标本为正模,把其余的标本称为副模。
亚种: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即基因交流降低,各自向不同的方向演化,有相当大的趋异,但相互间仍能杂,未达到种的分别,把它称为亚种。 模式标本:当一个分类单元被称作为新种而
描述发表时,描述者必须指定一个或多个标本作为其模式,这就是模式标本。
分类阶元:指生物分类的顺序或水平。 分类单元:排列在一定分类阶元上的具体分类研究类群,有特定的名称和特征。
载名模式:模式标本在分类学上非常重要,它是学名成立的客观载体,因此称为载名模
式。
1、膜翅目包括(各种蜂)、(蚂蚁)2类昆虫。
2、双翅目昆虫分为(长角)亚目、(短角)亚目和(环裂)亚目,蚊科属于(长角)亚目。 3、鳞翅目幼虫腹足至多(5)对,从第(3)腹节开始着生,膜翅目叶蜂科幼虫腹足至少(6)对,从第(2)腹节开始着生。 4、蚜虫在腹部第五节背面有一对(腹管)。 5、蚊类的触角为(环毛状、丝状或羽状),蝇类得触角为(芒羽)状;天牛的触角为(线)状。
6、分类单元是排列在一定分类阶元上的具体分类研究类群,有特定的名称和(特征)。
7、昆虫纲分为(有翅)亚纲和(无翅)亚纲,缨翅目属于(有翅)亚纲,缨尾目属于(无翅)亚纲。
8、金龟子的触角为(鳃叶)状;蝇类的触角为(芒羽)状,粉蝶的触角为(棒)状,
蜜蜂的触角为(肘)状。
9、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10、双名法既昆虫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是(属名),第二个为(种名)。 11、记载新种时所根据的单一模式标本称为(正模)。
12、双尾目昆虫腹部末端有一对显著的(尾须)。 1、蝼蛄科和菱蝗科 蝼蛄科:前足开掘足,后足无跳跃能力,腿节外侧光滑;尾须长,无外露产卵器。 菱蝗科:后足跳跃足,腿节侧面有明显纵隆脊;雌虫产卵器凿状。 2、麦蛾科和菜蛾科 麦蛾科:前翅披针型,后翅菜刀型,后翅Rs与M共柄或接近。
菜蛾科:翅狭长,前翅后缘有长缘毛;后翅M2与M1共柄,径脉5条都是从中室发出。
3、缨尾目和缨翅目 缨尾目:小至中型,无翅;口器咀嚼式,上颚有前、后2个关节突与头部相连。
缨翅目:头锥形,口器锉吸式,不对称,右上颚退化;多数种类无翅,其他种类可能有短翅或翅十分发达。 4、叶蝉科和沫蝉科 叶蝉科: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后足胫节有棱脊;生有三四列刺状毛。
沫蝉科:前翅革质,长于腹部;后足胫节外方有1—2个大刺,第1、2跗节有端刺。 5、螟蛾科和夜蛾科 螟蛾科:体小至中型;前翅三角形或狭长、后翅宽广,前后翅M2均邻近M3。 夜蛾科:体多粗状;前翅略窄而后翅宽,前翅M2 基部近M3而远M1。 6、蜻蜓目和蛇蛉目 蜻蜓目:触角短,刚毛状;前胸小,中后胸极大,并愈合成强大的翅胸。
蛇蛉目:触角长,丝状。前胸极度延长,成颈状。
7、蓟马和管蓟马
蓟马:触角7—8节,第三、第四节上的感觉器细叉状;产卵器末端向下弯曲。
管蓟马:触角4—8节,有锥状感觉链,第三节最大;产卵器不向下弯曲。 8、弄蝶科和凤蝶科 弄蝶:中型,暗色,翅上有浅色斑点;前翅各翅脉出自中室外,质翅A脉3条。 凤蝶:体大型,后翅臀角多有燕尾状突起,M3伸入其中;前翅臀脉2条,后翅臀脉1条。 9、弄蝶科和蛛蜂科
弄蝶科:翅为鳞翅,翅脉明显,后足胫节有2对距。
蛛蜂科:翅为膜质,翅脉不到达外缘,后足胫节超过腹末。 10、小蜂科和茧蜂科
小蜂科:触角膝状;翅脉退化,无翅痣。 茧蜂科:触角丝状;翅脉明显,有翅痣。 11、蝶类和蛾类 蝶类:触角球杆状;休止时两翅直立背上,前后翅连锁器为翅抱连锁,白天活动。 蛾类:触角非球杆状;休止时两翅屋脊状。前后翅连锁器为翅僵连锁,晚上活动。 12、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
细腰亚目:腹基部缢缩,呈细腰状,腹部第一节并入胸部;后翅最多只有两个基室。
广腰亚目:腹部和胸部广接,腹基部不收缩成细腰;翅脉较多,后翅基室至少有3个。
13、针尾组和锥尾组
针尾组:腹部末节腹板不纵裂;产卵器特化成螯刺,从腹末伸出。
锥尾组:腹部末节腹板纵裂;产卵器外露,位子身体腹面,从腹末之前伸出。 14、蛱蝶科和眼蝶科
蛱蝶科:体中至大型,美丽,翅外缘常呈波状凹缺;前翅R3、R4、R5共柄。 眼蝶科:体中至大型,暗色,翅上有大小环状眼状斑;前翅Sc及Cu脉基部特别膨大。
15、菱蝗科和蝗科
菱蝗科: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向后盖住整个腹部,末端尖,菱形,跗节2-2-3式
蝗科:前胸背板较短,仅盖住胸部背面,跗节3-3-3式。
1、动物的命名法规以1758年1月1日为动物命名法的起点如日期(T) 2、蝼蛄的前足为开掘足,后足为跳跃足(F) 3、分类的主要阶元即界、门、纲、目、科、属、种(T)
4、步甲科头式为下口式,虎甲科为前口式。(F)
5、如果一个种只鉴定到属而不知道种名,则用spp.表示。(F)
6、昆虫命名不遵循动物命名法规。(F) 7、亚种的学名由3个词组成,属名、种名和亚种名。(T)
8、一个种从一个属转移到另一个属时,定名人不变。(T) 9、衣鱼为缨尾目昆虫,其口器为刺吸式。(F) 1、跳蚤和虱子均为无翅亚纲昆虫。(F) 2、蟋蟀前足为步行足,后足为跳跃足。(T) 3、蝉和蚊取食液态食物,所以口器均为刺吸式。(T)
4、蜜蜂科昆虫属于广腰亚目。(F) 5、蚂蚁和白蚁都同翅目昆虫。(F) 6、蝉、叶蝉属于同翅目,(T)介壳虫属于鞘翅目。(F)
7、双翅目昆虫的口器均为刺吸式口器。(F) 8、缨尾目昆虫腹部末端具有缨状尾须及中尾须。(T)
9、分类阶元是生物分类的排序等级或水平。(T)
1、无翅的昆虫均为无翅亚纲昆虫。(F)
2、蓟马为缨尾目昆虫,其口器为刺吸式。(X) 3、蝗虫前足为步行足,后足为跳跃足。(T) 4、蝶和蛾取食液态食物,所以他们的口器均为刺吸式口器。(F) 5、蚜虫属于同翅目,介壳虫属于鞘翅目。(F) 6、茎蜂科昆虫属于细腰亚目。(F)
7、半翅目昆虫大部分成虫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T)
8、原尾虫的变态属于增节变态。(T)
9、毛翅目是水流污染程度较好的指示昆虫。(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