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题汇编(含答案)
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5题)
1.注意转移比较困难的情况是( )。
A.事先有注意转移的信号B.后继的活动吸引力大C.先前的活动吸引力大D.后继的活动意义重大
2.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学生的反应:无目标,道德和学习往往差。这种师生关系类型是( ) A.漠视型B.专制型C.民主型D.放任型
3.“说明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体现的心理学研究目标是()。 A.陈述B.解释C.预测D.控制
4.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
5.王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公而忘私,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这些特征体现的是
A.品德B.气质C.本能D.理想
6.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所谓个别教育是指( ) A.班集体中优秀生的个别教育 B.班集体中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C.既包括优秀生的个别教育,也包括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D.全班学生的教育
7.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学科开设顺序B.教学时数C.课程设置D.学年编制
8.童年期所指的年龄阶段是( )
A.五六岁至十一二岁B.三岁至五六岁C.五六至十三四岁D.六七岁至十一二岁
9.学习“圆的初步认识”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问题: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在操场上玩一个游戏——抢红旗。我把一面小红旗插在场地上,口令发出后,大家一起去夺红旗,全班同学该怎样站位才最为公平合理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10.希望自己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并能有所成就以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按照马斯洛的观点,这种需要属于
A.归属与爱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11.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
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
12.能够同时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的注意品质称为()。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广度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13.小明同学不交数学作业,班主任邢老师占用体育课的时间批评教育他。邢老师的做法主要侵犯了小明的 A.名誉权B.健康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14.《论语》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5.通过中考、高考以及研究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属于()。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
16.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经常性工作是( )
A.组织学生活动B.做好家访工作C.做好德育工作D.指导团队工作
17.小学阶段设置课程的特点是( )
A.分科课程为主B.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综合课程为主D.活动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
1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王国维B.蔡元培C.杨贤江D.陶行知
19.《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 A.昆体良B.赫尔巴特C.洛克D.福禄贝尔
20.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 A.诱因B.能力C.认知D.需要
21.规定不准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特点的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22.张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采用表扬、奖励、批评、处分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这种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个人修养法C.榜样示范法D.品德评价法
23.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中心工作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C.做好学期工作计划D.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4.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 )
A.奴隶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封建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25.班会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刘老师要求同学们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她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指导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
二、判断题(8题)
26.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掌握了知识,其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发展。 A.正确B.错误
27.校内学习竞赛对不同成绩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是相同的。 A.正确B.错误
28.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别。 A.正确B.错误
29.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工作对象是不同的。 A.正确B.错误
30.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随着练习次数增加,技能水平匀速提高。 A.正确B.错误
3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同步进行。 A.正确B.错误
32.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一定是优秀教师 A.正确B.错误
33.知觉选择性受人的需要和兴趣的影响。 A.正确B.错误
三、填空题(2题)
34.注意具有选择、保持、____的功能
35.吃了糖之后再吃橘子感觉橘子更酸,这种现象是____
四、简答题(10题)
36.简述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37.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8.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9.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各自的基本特点。
40.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学意义。
41.美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何意义?
4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44.简述考试焦虑的危害及矫正方法。
45.简述班都拉的强化分类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C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先前的活动吸引注意的程度。如果对原来事物注意紧张程度高,新的活动又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注意转移就困难和缓慢。反之,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2)新的事物的性质与意义。如果转移的对象是新的事物或活动变化的事物。而且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就容易转移。(3)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如果事先具有转移注意的标志或信号,并有转移的准备.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
2.D师生关系类型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题干所描述的就是放任型的基本特征。
3.B人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必定依存于一定的务件,找出这些依存条件及其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才能对心理现象给予科学的解释。这是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目标——解释心理现象。 4.C
5.A暂无解析。 6.C暂无解析 7.C暂无解析
8.A婴儿期0~3岁,幼儿期3~5、6岁,童年期5、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 9.C
10.C本题考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1.C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12.C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在一定时阀内,只能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注意分配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上的注意品质。
13.C学生的权利主要是从学生作为学校中的受教育者这一特定身份出发的。根据《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权利。题干中,小明的体育课时间被占用,他无法按教育教学计划参加体育课学习活动。因此,小明的受教育权被侵犯。
14.B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注重点拨,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5.C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主要用于评定学生对一学期、一学年或某个学习课题结束时,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判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并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16.C学校中的经常性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进行的,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17.C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有: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等。
18.B
19.B《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昆体良的代表作为《论演说家的教育》,洛克的代表作为《教育漫话》,福禄贝尔的代表作为《人的教育》。
20.D本题考查动机产生的条件
21.B癸卯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另外,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 22.D
23.A本题考查班主任的基本任务
24.B现代生产需要扩大教育范围,工人阶级为争取教育的权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这一切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 25.C
26.B学生掌握了知识,其能力未必能够得到发展。因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知识的数量有关,还与掌握知识的方法、手段等有关。
27.B校内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影响不同。竞赛对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名次;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的影响甚微,因为成绩极优者会认为自己无需努力也能成功,而学习落后者可能会认为自己努力也没有成功的希望。
28.A气质具有先天性特点,更多地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表现为人在情绪和行为活动中的动力特征。只有类型差异,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与制约,表现为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因此有优劣之别。注意两者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不同点主要有: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9.A心理咨询主要面对的是正常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如青少年的生活适应、学习焦虑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恋爱等意识层面的问题.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则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如神经症精神疾病、性心理障碍、行为障碍等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它更多涉及潜意识层面的问题。
30.B技能需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以下因素制约:(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7)让学生每次都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31.B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独立性表现之一,就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水平。
32.B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1)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2)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学科专业、文化基础、教育科学等知识;(3)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组织、自我反思等能力.“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只能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否达到“优秀”也未可知,其职业道德素养如何更没有体现,据此判定“一定是优秀教师”是错误的。
33.A知觉的选择性就是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地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进行选择和反映,而忽视其他刺激与信息的选择加工过程。 34.调节和监督 35.感觉对比/继时对比
36.(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原则。(3)耐心倾听原则。(4)疏导原则。(5)促进成长原则。(6)预防原则。(7)细致询问原则。
37.(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
38.(1)传递与保存文化;(2)选择文化;(3)交流与融合文化;(4)活化文化;(5)更新与创造文化。
39.(1)学科课程的特点:第一,重视对未来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第二,主张分科教学:第三,强调教材的逻辑组织和训练的价值。(2)活动课程的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主张“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40.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要求。
41.(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2)
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3)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喜悦。
42.(1)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3.教育主要受以下四方面规律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4.考试焦虑的危害:(1)严重的考试焦虑会降低学习效率。(2)严重的考试焦虑会影响考试成绩。(3)严重的考试焦虑会形成焦虑型人格。考试焦虑的矫正:(1)自信训练。(2)放松训练。(3)系统脱敏。
45.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班都拉在其强化理论中把强化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