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绿地分类与服务半径验证的高校绿地布局调查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来源:小奈知识网
基于绿地分类与服务半径验证的高校绿地布局调查研究——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李文越;吴成鹏

【摘 要】Campus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independent micro social units.Studies about geographical layout of campus green fields,are closely related to its environment improvement,and have guiding significant for other similar social units.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layout,we put forward two methods:campus green fields classification and service radius testification,by consulting the classification laws of urban green field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nd combining it with the campus particularities.Tak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we work out the layout characteristic and optimizing strategy of green fields in the campus,by applying the methods,which can show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the methods and prove the practicability.%高校校园作为独立完整的微型社会单元,其绿地布局的调查研究既关系到校园环境的营造,也对类似社会单元的绿地布局具有指导意义.该文在参考国内外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和绿地服务半径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特殊性,探索了高校绿地分类和服务半径验证的方法,以便系统地分析高校绿地布局模式.进而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运用这一套方法进行绿地布局调查研究,总结其布局特点,并提出优化策略,从而演示方法的应用过程并证实其的实用性.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3(000)007

【总页数】4页(P101-104)

【关键词】高校绿地;绿地分类;服务半径;绿地布局 【作 者】李文越;吴成鹏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5

大学是独立精神的广场,是自由思想的花园,是上万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交往和交流活动频繁。校园环境通常比城市环境更加宁静优雅,往往绿树掩映、草木芬芳,秉承着历史的记忆,散发着文化的气息。校园绿地系统是影响校园环境塑造的重要因素。在绿地二维指标相近时,绿地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绿地斑块的布局组合将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发挥重要作用[1]。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证校园绿地系统的布局情况,便于发现绿地布局的特点,从而得出改进思路。 1.1 高校绿地优质布局模式

在绿化覆盖率有所保证的前提下,怎样的校园绿地布局才算优质?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肖华斌(2004)指出其布局应遵循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均衡性、生态性、特色性和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可见,绿地整体格局的均衡和系统是十分重要的。类似的,作者认为校园绿地的优质布局应包含两个层面。 (1)丰富多样的类型结构

在绿地分类的基础上,高校校园中每种类型的绿地,其功能特点、生态效应和景观效果有所不同,需要丰富多样的各种要素类型搭配合理、各司其职,才能构成优质合理的系统。比如,校园绿地类型中大型的游园,作为整个校园绿地系统核心,起

到景观和游憩中心的作用;小型的广场、花园分担负荷,提供小规模活动空间;操场、球场提供体育活动功能;道路绿化起到联通和屏障作用。校园中要安排丰富多样的绿地类型,每种类型都是绿地系统的一个部分,各部分组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发挥绿地系统功能。 (2)均衡分布的基础构架

在绿地类型多样的前提下,各类校园绿地的均衡分布,是校园整体生态稳定的基础,也是满足公平性,发挥绿地功能游憩功能的保证。校园绿地均衡分布,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各种类型绿地的数量、面积比例相对协调;每种类型的绿地在校园中均衡分布;校园各种类型的绿地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形成均衡完整的绿地结构。

一定数量绿地均衡分布是绿地合理布局的基础,在此基础构架上通过增设绿地、培育植被的方式,打破均衡,继续增加二维、三维绿量,可营造更好的校园生态氛围。 1.2 高校绿地布局的调整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所以,绿地不像棋盘上的棋子,不能通过轻易挪动更改布局。对于已建成的高校,校园绿地的布局结构已经大致确定,要使校园绿地布局趋于合理,只有通过调整手段对其进行修正。 绿地宜多不宜少,校园绿地布局的调整手段主要是新绿地的增补。新增的绿地,可以是原有绿地类型的补充,也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新的绿地类型。新绿地的开辟应结合校园建设现状合理计划,结合校园的改建进程有序进行。新绿地的基地可以是校园荒地;或通过拆除废弃建筑所得;抑或结合富有文化历史意义的构筑物的改造,在其附近开辟。此外,对现存的绿地还可以通过修建、扩建和改造,转化绿地功能和形态,转变绿地的类型,提高绿地的观赏性和使用性。 2.1 研究方法概述

调查研究校园绿地的布局情况,可以先从绿地分类入手,划分绿地要素,再通过服

务半径验证各种类型绿地的分布情况。城市绿地的分类研究是当前绿地研究中的常见方法,国内外都有比较系统的分类法则[1]。高校作为城市中的独立单元,其绿地与城市绿地有类似的功能,也有其特殊性质,可以参考国内外研究,结合校园特性,有针对性进行校园绿地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城市绿地服务半径的规定,粗略定义各类校园绿地的服务半径,校验校园绿地布局的合理性。 2.2 高校绿地分类的方法探索

城市绿地分类以其功能、性质、特征和建设管理需要作为主要依据[3]。我国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绿地与广场用地(G)划分为公园绿地(G1)、防护绿地(G2)和广场用地(G3)[4];《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根据绿地的规模、功能、形态、权属等,将绿地分为5大类,13个中类和11个小类[5]。 对于校园绿地,其管辖单位固定,布局结构简单,功能类型单一,这些方面不同于城市绿地。在参考国内外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相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而言,高校绿地结构简单、种类有限,不同的地域、地形、气候、历史等条件下,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高校绿地之间的差别也不尽相同,其分类应具有针对性。例如,有的高校面积小,校内没有大面积绿地,分类可不计大小区别;有的农林类高校,高校内可能有教学试验田、花园、果园等,分类时可具体列出;有的高校环境依山傍水,借助自然环境展开,高校中有大面积的湖泊、山体,分类时应特别对待;有的高校地处特殊气候区,生长出特色的植被,可能产生特殊的绿地类型。 (2)概括性原则

每个校园的绿地分类并不需要囊括理论上可能的所有类型,做到绝对完整,但是针对研究对象,要能全面包含校园内主要的绿地类型,体现概括性。 (3)唯一性原则

校园内每一块绿地都应该有且只有唯一的分类归属,绿地分类时应避免重复。每种绿地类型都应该有独立的定义,两种绿地类型之间概念没有交集。 (4)特征导向原则

绿地的分类应该以特征为导向,诸如绿地的使用功能、设施安排、形态特征、范围大小、服务人群等,均可以作为分类依据。 (5)重点深入原则

某些类型的绿地可能在绿地系统中占有较多的数量,为了使分类更具体,对于重点类型,可以进一步寻找差异,做更具体的划分。比如,一般校园中具有公共游憩性质的绿地较多,可将其再划分为广场、草坪、游园等。 (6)按需分类原则

绿地分类的方法很多,在实际研究中,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分类法则,可按照分类的目的、研究的需求做出具体的安排。 2.3 服务半径验证的方法探索

绿地的分布是否均衡,可以通过绘制服务半径图来观察验证:以绿地为中心,用服务半径画圆,圆形代表绿地功能的辐射区域,通过在校园范围内观察绿地功能辐射区的覆盖情况,可以验证绿地布局合理性。张晓来(2007),王钰(2011)等曾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结合数学计算模型对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的确定做出详细而精确的研究[6-7]。校园绿地布局的调查研究旨在分析绿地功能覆盖情况,得到评价结果和改进方法。因为绿地布局的调整范围有限,所以要达到研究目的,对绿地服务半径的精度要求不高。因此,将问题简化,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绿地服务半径标准作为参照,再结合高校的特殊性,指定绿地服务半径。

验证过程包括验证对象选取、服务半径确定、绿地分布验证三个主要步骤,具体讨论如下。

(1)验证对象选取

验证绿地布局的均衡性是为了寻找绿地残缺位置并进行增补,但并不是所有高校绿地类型都需要增补、都能实现增补,所以,验证服务半径的第一步,是要选取必要的验证对象。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绿地斑块,是承载大多室外休闲游憩活动的场所;也是学校主要的景观节点,体现校园形象;灾难发生时,还会成为防灾避险基地[8]。因而这类通常作为主要的验证对象。 (2)服务半径确定

通过参考国内外城市绿地服务半径来确定高校绿地服务半径,需要先从参考中挑选出与校园绿地类型对应的,功能类似、规模相仿的绿地类型,再进行比较和借鉴。绿地的服务半径指的是人到绿地的最大步行距离,合理的服务半径应该与人对绿地利用的需求有关。对比城市其他区域,高校人口集中,活动密集,绿地需求更大。或可适当缩小城市绿地服务半径,粗略定义为校园绿地服务半径。 (3)绿地分布验证

绿地分布的验证,就是通过绘制各类绿地的服务半径图,考察绿地功能覆盖范围。绿地的服务半径应该能够比较全面地覆盖整个校园,当未覆盖区大到与服务半径圆的面积可比时,要考虑增补新的绿地。另外,还应根据校园各部分区域的绿地使用需求和绿地功能覆盖的现状,具体分析校园绿地布局情况。

上文对高校绿地分类和服务半径验证的方法进行了探索,下面进一步选取研究对象,说明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3.1 案例校园选取

研究对象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武昌东南,喻家山脚下,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六千亩。校园东西两侧分别为新老校区,南部与北部分别以教学和生活功能为主。老校区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校园内道路网呈规则的方格网状,建筑层数低、间距大,在建筑与道路之间由宽阔的植被带过渡,成片的树林与建筑交相掩映,“森林中的大学”因此得名。东校区、主校区紫菘公寓为近年扩建新建区,

以多层建筑居多,绿地率相对较低,具备现代校园特点。校园地处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气候和地形条件适中,且校园兼有现代与传统的风格,将其选为案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2 案例校园绿地分类研究

研究将绿地分为五种类型(表1),分类中纳入了校园现存的主要绿地类型,包括大小两类休闲绿地、森林绿地和道路绿地。校内的三块塑胶操场已被硬化,并没有成规模的植物种植,仅作为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场地,没有生态功能,景观价值有限;且操场用地规模大,修建成本高,建设、管理涉及更多部门的介入,故暂不列入校园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将公园绿地(G1)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G12)和专类公园(G13),其中综合公园(G11)和社区公园(G12)又按照规模大小和服务能力分别分为全市性公园(G111)和区域性公园(G112);居住公园(G121)和小区公园(G121)[5]。参照这个思路,分出校园绿地分类中的大、小型休闲绿地,其功能类似城市中规模不等的公园绿地。

公共活动广场是校园小规模集会的开敞空间,与休闲绿地功能不同,且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公共活动广场单独列为用地小类。因此,将公共活动广场分类列出。

道路绿地参考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从属于附属绿地(G4)大类的道路绿地(G46)中类,华中科技大学道路绿化良好,也将其作为一种绿地类型。 森林绿地是案例校园中典型的绿地类型,分类将其专门列出。国外相关研究中,也有将森林类绿地专门列出的,如美国的金斯顿·勒努瓦土地公园与娱乐系统分类中的科教森林,以及绿地英国A.R.Beer研究的城市绿地组成中,列出树林这一类型。 根据校园绿地现状调查,将分类表达在校园地图中(图1)。 3.3 案例校园绿地服务半径验证

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森林绿地的增设需要有森林资源,而道路绿地几乎已经覆盖整个校园,这两类绿地调整弹性小,被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校内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绿地,定义为校园公共绿地,包括大型休闲绿地、小型休闲绿地和公共活动广场。这类绿地与师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校园的形象塑造息息相关,下一步利用服务半径验证其布局。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规定,居住区公园(G121)的定义为“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其服务半径为0.5~1.0km;小区游园(G122)的定义为“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其服务半径为0.3~0.5km[4]。

参考日本城市绿地分类,地区公园为“居住区内居民步行可达,休闲活动设施和营造品质均较好,服务半径1000m,每处面积4hm2,每4个居住小区一处”;近邻公园为“本居住区居民休息活动场所,服务半径500m,每处2hm2,每居住小区一处”。上述居住区公园和地区公园的规模和功能类似于校园绿地分类中的大型休闲绿地,而小区游园和近邻公园则类似于小型休闲绿地和公共活动广场的服务功能。高校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取值略小于研究参考的城市公共绿地服务半径,具体指标定义见(表2)。 3.4 案例校园绿地布局特点 (1)覆盖范围广泛

案例校园生态景观良好,随处可见绿色,西面的主校区绿树掩映,沿路道路栽植参天大树,高质量的道路绿地广布校园;成片的树林移步可见,大面积的森林绿地成为校园特色,“森林中的大学”名副其实。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了92.3%,几乎覆盖了整个校园,在校内大部分区域内,都可以通过短暂的步行到达相应规模的公共绿地。 (2)空间布局分异

从服务半径验证中发现(图2),三种公共绿地存在明显的空间布局分异。表现在南部绿地明显优于北部。校园南部的绿地面积大,类型多样,绿地服务半径近乎覆盖完全,而且有大面积的重复覆盖区,大量的公共绿地分布可以充分满足使用需求。校园北部除了喻家山外,几乎没有公共绿地分布,绿地面积小,数量少且类型单一。而这种差异对应的功能格局是南部教学区的绿地布局优于北部学生和教职工生活区的绿地布局。 (3)功能效用不佳

相当大一部分的森林绿地是没有游憩功能的,有的连道路都没有,成了无人问津的死角。这样的现状尽管有助于绿地保护,但也浪费了森林绿地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另外,校园绿化的形式以树木绿化为主,可供休憩的开放草坪较少,绿地中的休闲游憩设施少。总的来说,校园绿地的使用效率低。 3.5 案例校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

上文已述,校园绿地布局的调整主要从绿地的新建和改造两方面入手。综合华中科技大学校园绿地现状调查和公共绿地布局研究结果,总结出校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 (1)空间均质补充

校园北部人口密集,是学生和教工居住生活的地方,有着大量的休闲活动需求。现状表明,校园北部大面积区域被喻家山和青年园的服务半径覆盖,两块绿地分布两侧,形成较大的服务半径边缘覆盖区。这里缺失作为日常活动空间的休闲型绿地或公共活动广场,需要通过绿地补充,实现各类绿地的均衡分布。 (2)功能效用提升

校园中的森林绿地缺失休闲游憩功能,可在其中增加一些道路小径、景观构筑物、休闲设施。校园中其他的广场和休闲绿地也都有增加设施、优化设计的余地。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对绿地功能效用进行改进,为师生提供更多自由、私密的室外休闲场所。

(3)类型结构优化

华中科技大学现状绿地类型丰富,但还有优化的可能。本次分类将所有草坪归纳为小型休闲绿地,没有单独列出。因为校园虽然绿树葱茏,却谈不上绿草如茵,偌大的校园都被树木遮蔽,仅东校区有较多草坪分布。草坪如茵,开阔、柔软,其景观效果与利用方式均与树林不同,是校园中颇受欢迎的绿地类型。在校园的改建过程中可以通过绿地新建或者绿地功能转变,增设草坪绿地,进而优化校园的绿地类型结构。

通过华中科技大学绿地布局调查,校园绿地布局的特征显而易见,绿地布局优化策略水到渠成。案例表明,基于绿地分类和服务半径验证的绿地布局调查研究方法具有实用性。高校是城市中独立微型单元的一种,文章中总结的绿地布局原理和绿地布局调查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校园绿地的布局,也可推广到诸如大型居住社区、工厂区等其他社会单元中;不仅适用于绿地布局的现状分析,还可以推广到绿地规划方案的的评估中。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相关文献】

1魏斌,王景旭,张涛.城市绿地生态效果评价方法的改进.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12):54-56.

2肖华斌,袁奇峰,徐会军.基于可达性和服务面积的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研究.规划师,2009(2):83-88.

3何湘.城市绿地分类探讨.中国园林,1993(9):35-41.

4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GB/T50137—201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张晓来.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7王钰.基于GIS和RS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研究——以常州市天宁区和钟楼区为例.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8彭建东,范晔霞.基于防灾分区的城市防灾绿地布局研究——以萍乡市为例.华中建筑,2010(4):104-106

9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GB/T50137—201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0姜允芳,刘滨谊,刘颂,等.国外市域绿地系统分类研究的评述.城市规划学刊,2007(6):110-114.

11刘骏,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