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 :316021
方跃伟
【摘 要】健康管理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从其意义、功能以及起源看,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联系紧密,尤其是健康管理所倡导的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理念,与健康教育目标不谋而合。但国内仅有医疗机构和一些公司尝试把健康管理作为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传统运行模式的改革方向,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健康教育机构还未对此引起重视。本文试图从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健康教育视角,结合我国疾病谱改变大背景下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兴起,探讨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中如何运用健康管理理念开展日常健康教育工作的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理念 实践
近年来,健康管理作为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的一个新的概念,已经引人我国并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已有医疗机构尝试把健康管理作为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传统运行模式的改革方向,也有从事健康服务的企业推出的健康管理概念和服务项目[1]。虽然从其意义、功能以及起源看,健康管理与公共卫生存在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健康管理所倡导的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理念,与以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不谋而合[2],但国内的公共卫生机构还很少运用健康管理的理念开展工作。本文结合我国疾病谱改变大背景下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兴起,探讨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中如何运用健康管理理念开展日常健康教育工作的体会和思考。 1 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在疾病预防过程中的关系
健康和疾病的动态平衡关系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防医学的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3]。健康管理统览全局,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3]。而健康教育作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成为健康管理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反过来,健康教育又为健康管理摇旗呐喊,使公众接受健康管理的理念。 2 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健康教育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探索有效、可行、
经济的干预策略及措施,以及对干预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的方式方法,从而服务于疾病预防、康复,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4]。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目标,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5],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是实现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措施和手段。
健康管理是适应社会发展、卫生改革和健康促进需要的一种新的健康理念。健康管理的最大目标之一是培养管理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管理的理念,有利于强化人对健康问题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1],尤其公众健康管理,是有关每个公民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6],因而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关注更加全面、更加主动。
3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主体和现状
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各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的责任[1]。由于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是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防治,因此客观上比较重视帮助群体掌握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大多数居民对健康的认知也还停留在疾病治疗和自我保健上。健康教育的定义决定了卫生部门的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是以“专家”的心态,居高临下,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疾病的预防不是从个人或群体的主观需求出发,更多的是从疾病的监测预警或是长官意志出发,有强加于人的感觉,所以有时工作比较难开展。目前的健康教育虽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但在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时,预防作用就发挥不好。由于是国家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机构缺乏具体的岗位和人员配置,诸如慢病控制、健康教育等内容也成为应景或口号性的工作[2],工作存在一阵热一阵冷的现象,持续性和主动性较差。健康教育的过程就事论事、突击现象较为突出
[7]
。
反观目前的健康管理,其应用范畴主要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与管理,
都是站在医疗机构的立场上, 从开拓医疗市场的角度出发, 采用的都是以疾病为中心,对特殊高收入人群进行健康管理的做法, 属于增加医疗需求,促进医疗消费的贵族化管理思路, 服务的适宜阶层大多是高收入人群[8],没有惠及最需要健康服务的广阔群众。
4 健康管理理念与健康教育实践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建设与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健康型社
区、生态型社区,实施健康管理的有效保障。2007年起,舟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尝试在“健康教育百课讲”内容中渗透健康管理理念,把疾病的预防方法纳入健康管理的框架体系,如预防甲流,告诉人们这是各种健康危害因素中的生物因素,甲流是生物因素的其中之一,因为现在是大流行,所以成了大家共同的健康危害因素,才被视为公共卫生事件;讲膳食平衡,告诉人们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也会成为健康的危害因素,由于是自己的行为所致,所以对每人的影响不一样。因为健康是我们生活的资源,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管理,对我们自己身上可能发生的健康危害因素作出合适的反应,或请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或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等,收到良好效果。听众反映,健康管理理念让人耳目一新,疾病预防方法使人了然于心,健康保健养生可以举一反三。
5健康教育实践健康管理理念的思考
5.1 疾病谱改变呼唤健康教育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行为改变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受到遗传、心理、自然与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10]
[9]
,以传播健康知识为主要特征的健康教育在预防慢性疾病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需要借鉴健康管理理念预防多因多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另一方面,由于健康管理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新概念,所以公众的认识度还不高,而且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如为预防疾病的发生而预先付费、改变行为等还不能被公众普遍接受,因此,要想使健康管理这一新事物被公众广泛认识和接受,有必要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宣传健康管理的理念,提高整个社会对健康管理的认识和了解,让人们自觉对不健康行为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预防[11]。虽然健康管理是长期照顾式的服务[12],各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难于直接执行,但各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把健康管理方法融人到健康监测、健康分析、健康评估、健康维护的全过程[13],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有条件面向全体公众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中宣传和倡导健康管理的理念,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
5.2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呼唤健康教育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确认和去除健康危险因素,是健康管理的实质[14]。广义的健康管理指通过吸纳多行业相关资源,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现代、多元化的服务体系,科学调整我国国民健康战略,实现健康公平[15]。卫妇社发〔2009〕70号文件《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提出:明确政府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6]
。健康教育等基本性医疗卫生保障服务的提供必须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全体社
会成员对这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不会因为地域、城乡之差异或者其他原因而被排除在外[17]。然而,目前国内一些健康管理机构开展的一些做法多数偏向于增加人们的健康费用,适宜的阶层大多是高收入人群,对普通群众利益不大[18],因此,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工作引入健康管理理念恰逢其时。
从某种意义上讲,健康管理是一个工作平台,它使各类相关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围绕人民群众健康的共同目标,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开展有效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 鸣,绳 宇. 健康管理:一种新的健康理念和服务模式.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2001〔9〕:651.
[2]涂晓玲. 引人健康管理元素,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8〕:658.
[3]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17. [4]马晓.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5]杨廷忠,郑建中.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6]郭清策与管理研究.2009,24〔6〕:631-633.
[7]李文填,李春明. 从抗非典看健康教育在卫生工作中的地位及发展思路.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5:55.
[8]卢建华,吴建国,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A〕:212-215 [9]施荣香.关于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思考. 社区卫生保健.2007,6(3):177. [10]王媛媛,王燕,等. 行为改变理论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79.
[11]马莉娜,孙守忠.我国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医学信息. 2009,22〔7〕:1208-1209. [12]韩云涛,杨艳,等. 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对慢性疾病防控的意义.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8:167
[13]夏晓莉.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吉林医学. 2009,3O〔16〕:187.
[14]黄建始.从医学模式的演变探讨健康管理的实质.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1〕:9. [15]吴小明,李安明. 我国健康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卫生经济研究.20O9,5:38.
[16]卫生部卫妇社发〔2009〕70号.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Z].2OO9. [17]刘琼莲.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探讨.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20. [18]陈文贤,高谨,等. 健康管理的新理论与实践价值.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0:580.
【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1 【作者简介】方跃伟〔1962—〕,男,浙江舟山人,大专,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健康教育工作
方跃伟联系方法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新城翁山路268号,舟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E-mail:zsjkjjs@qq
31602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