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

来源:小奈知识网


江苏省扬州市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选修)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种排列主要

体现了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的扩展

2.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在著名的承

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3.右图是唐朝至清朝科举考试中“状元”(部分)在今天各

省分布情况。这一资料不能说明 A.文化重心不断南移

B.经济重心南移是文化重心南移的基本原因 C.北方文化走向没落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发展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清,回天无力,它亡得窝

囊。”“周之亡是制度之亡„„;清之亡,既是文化之亡,也是制度之亡。”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秦虽死犹存”指秦朝的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模式 B.“周制度之亡”指分封制废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不利于西周政治秩序的稳定 C.“清文化之亡”指儒家文化受到冲击而动摇 D.“清制度之亡”指封建君主制度的灭亡

5.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在华外国人受到“庇护”

的依据是

A.居住及租地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6.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运动,这两场运动的

相似之处有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7.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

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对传教活动的反对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8.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对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对联反映的历史

本质是

A.辛亥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B.清末注意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C.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拥护 D.中华成立的消息没有传播到农村 9.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影响”,他们得出以下结论,

正确的是

①运动时期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②运动前旧民主主义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过程 ③运动开始了新民主主义时代,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范畴 ④运动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国民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

,同学们围绕国民的最终命运产生了争论 (右图)。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更为合理 A.甲合理、乙不合理 B.甲不合理、乙合理 C.甲和乙都不合理 D.无法判断甲乙观点 11.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战 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

年反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 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2.“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

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A.中国党诞生 B.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中国党“七大”的召开

13.1949年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却是最重要的瞬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人民战争全部结束

C.新民主主义任务彻底完成 D.中国从此走上了、民主、统一的道路 14.1959年3月28日,对历史来说,不过是短暂的一天;对而言,却是一个新旧社会

的分水岭。从这一天开始至1961年,雪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土崩瓦解,百万农奴翻身,挺直腰杆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历史真实的是

A.正式成立自治区 B.建立了各级民主政权 C.摧毁了封建农奴制 D.实行民族团结、平等 15.“不折腾”成为当今时代的流行语。下列史实中,属于“折腾”的是 A.红军的战略转移 B.三大改造 C.成立委员会 D.

16.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达成的协议,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于2008

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的来临。首倡两岸“三通”的《告同胞书》发表的时间和机构是

A.1979年全国常委会 B.1981年事务办公室 C.1982年外交部 D.1984年事务办公室 17.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 时的外交环境。请判断这一宣传画最有可能属于的时代是 A.20世纪50年代 B.20 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8.2008年9月,在纽约就中美关系发表

演讲时说:“我们坚信,无论谁入主白宫,中美关系都要向前发展,历史的潮流不会逆 转。”这是因为是

A.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顺应时代潮流 B.中美之间的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中美之间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 19.下列事件跟江苏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马关条约》②百团大战③渡江战役④“九·一八”事变 A.

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010年将在中国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上海愈来愈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这个城市在

上世纪曾经

①在《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②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 ③承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④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青少时尝为平阳 公主家骑奴„„元光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史记》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四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200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墨子有关选拔的观点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及制度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的出发点。(2分)

(3)材料四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2分)该材料认为“科举考 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22. 阅读1926年一1949年间职务变化的简表

① 1926年5月 被迫辞去国民 治局候补委员,并作党宣传部 为特派员领导代理职务 了秋收 请回答:

(1)阅读①、③,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导致“辞职”和“撤职”的党内政治倾向

分别是什么? (2分)

(2)阅读②、④,的两次“任职”反映出上述政治倾向的结局如何?结合有关史实 说明。概述两次“任职”后对中国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4分) (3)阅读⑤,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开启了新中国崭新

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假设你是一位《人民日报》的记者,亲历了1949一19年间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火热时代,你会如何报道这一时期有关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呢?(4分)

② 1927年8—9月 当选为临时政③ ④ ⑤ 1949年9月 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1931年11月 1935年1月 被撤销苏区局职务 当选为政治局常委

23.在的历史进程中,亚历山大二世所主持的农奴制改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起到了不可 或缺的作用,被誉为“者”、“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时,人说)文明现在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土地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将这一天定为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即有时不严格地称之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许多同时代的人,普遍坚持认为农奴是迟早的事,是一定要发生的。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

材料三十九世纪后期,一批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的道路,他们自称人民的“精粹”,形成的民粹派,其中的一部分人在七八十年代对亚历山大二世展开不断的追杀。1881年,这位“者”被炸死。

——摘自人民版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文明”的内涵。19世纪上半叶,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3分)

(2)请你评论材料二的观点。(4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者’遭到暗杀”的看法?(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 原因。(4分)

(2)材料二将“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 为史学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材料三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地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

——(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克伦威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克伦威尔“过分”的活动指什么?“不可避免的”又是指什么?两者

在本质上是否有差异?请简要阐释。(5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为什么?(2分)

(3)材料二、三是如何评判克伦威尔的?当时英国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哪些?(3分)

26.詹天佑(1861.1919年)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4年,清决定兴建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修路的消息传出,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也不相让。由于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英俄的企图没能得逞,詹天佑受命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 材料二京张铁路全长200多公里,山高路险,施工难度极为罕见。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他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材料三 清廷邮传部在验收京张铁路后称:“此路一成,非徒增长吾华工程师莫大之名誉,而后此之从事工程者,亦得以益坚其自信力,而勇于图成。”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回答,京张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帝国主义的垂涎?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 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人的如此关注?(2分)

(2)材料二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詹天佑克服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的困难的?请概括之。成 就詹天佑杰出的个人因素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京张铁路的全线通车给后人以怎样的启示?(2分)

高二历史参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 A 11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满分60分。 21.答案要点:(共10分)

(1)观点:不论贵贱,选贤用德(或尚贤)。(2分) 史实:卫青以家奴的身份而能凭借才能拜车骑将军。(1分) 制度:察举制。(1分)

(2)控制天下士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分)

(3)宗法制。(2分)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2分) 22.答案要点:(共10分)

(1)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2分)

(2)八七会议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在的统治。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的统治。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长征,为中国保存了一大批骨干。(4分,每点1分) (3)答案要点要包括以下四点: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4分,每点1分)

23. 答案要点:(共10分)

(1)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工业。(1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冲破农奴制的束缚。(2分)

(2)观点总体客观。“1861年2月19日被定为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发展时期,19世纪末,基本上完成了工业。(2分)

“农奴是迟早的事,是一定要发生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C 12 C 3 C 13 D 4 B 14 A 5 C 15 C 6 D 16 A 7 D 17 B 8 A 18 A 9 A 19 B 10 B 20 D

在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2分)

(3)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给农奴人身自由,所以被称为“者”。但改革并没有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甚至还保留了大量农奴制度的残余,所以遭到暗杀。但这场改革使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是历史的进步。(3分) 24.答案要点:(共10分)

(1)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2分)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分)

(2)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影响了以后发生的历次运动。(2分)

(3)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易带有主观色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真实性。(2分)应注意的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和互证;要关注和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25.答案要点:(共10分)

(1)“过分”: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不可避免的”: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统治。(2分)在本质上没有差异,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1分) (2)同意:克伦威尔的否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不同意:克伦威尔的作为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2分,两者任选其一。)

(3)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流。(1分)材料三:认为克伦威尔对资本主义发展曾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1分)的出现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1分) 26.答案要点:(共10分)

(1)京张铁路有着重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价值。(1分)因为铁路修筑权事关国家主权;这条铁路的修建大涨了国人的志气。(1分,两点任选其一)

(2)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3分)爱国主义精神;科学态度和创造才能相结合;不畏艰难,深入实践。(3分)

(3)敢于接受艰巨的任务,勇于担当历史重任。(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