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再生产核算表的基本表有(B) A.4张表B.5张表C.6张表D.7张表
9.财政收入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是:(财政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10.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B) A.资本(资金)往来项目 B.经常项目 C.储备资产增减额 D.误差与遗漏 11.SNA在核算方法上主要采用( A )
A.复式记账法 B.投入产出法 C.平衡表法 D.经济循环账户法 12.货币供应量统计存在多个层次,其中M1是指( A )
A.现金+全部活期存款 B.现金+定期存款 C.现金+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 D.现金+全部存款 17.分析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数量界限和程度,要计算( C )
A.财政支出总额B.财政收入总额
C.财政收支差率指标 D.财政收支差额指标
20.反映国家集中财力程度及财政分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程度的指标是( C )
A.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 B.财政收入的边际倾向
C.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D.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1.计算居民消费支出总额,通常采用的两种方法是( C )
A.生产法和分配法 B.生产法和产品法 C.直接法和间接法 D.收入法和支出法
22.反映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是( A )
A.社会劳动生产率B.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C.资金产值率D.最终产品率 23.按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可分为( C )
A.商品生产者、商品转卖者和消费者
B.最初商品流通、中间商品流通和最终商品流通 C.商品批发和商品零售
D.直接商品流通和间接商品流通 24.国民财产不包括( D ) ...
A.实物资产 B.无形资产C.金融资产D.未探明矿产
25.设某国报告年度的GDP比上年增长9%,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为107%,则该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为( B )
A.9.63%B.101.87%C.116.63%D.128.57% 26.反映劳动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分组是( C) ..
A.按城乡构成分组 B.按劳动力资源的性别分组
C.按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程度分组 D.按劳动力资源的年龄分组 27.在进行劳动力资源统计时,下列人口中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的是(C ) ...
A.退休后再就业人员B.失业人口C.家务劳动者D.个体业主 28.总产出( A )
A.是核算期内物质生产部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 B.亦称社会总产值
C.等于中间投入与增加值之和 D.一般按最终消费价格计算
29.国民财产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分组依据是( A)
A.性质不同 B.经济用途不同 C.占有者不同 D.经济类型不同 30.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是( D)
A.单式记账 B.增减记账C.收付记账 D.借贷记账 31.财政收入除了预算内收入,还包括(D )
A.地方预算收入 B.部门预算收入C.企事业单位预算收入 D.预算外收入 32.在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评价经济效益时,首先要确定(B )
A.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B.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C.衡量经济效益水平的标准值 D.各指标的权数 33.统计上,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形式是通过( D)
A.编制资产负债指标体系来进行的B.建立资产负债数字模型来进行的 C.设置资产负债账户来进行的D.编制资产负债表来进行的 34.商品库存保证销售天数等于( B)
A.平均每日商品销售量÷期初商品库存量
4
B.期初商品库存量÷平均每日商品销售量 C.平均商品库存额÷平均每日商品销售量 D.期末商品库存量÷平均每日商品销售量 35.按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包括( D)
A.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B.固定资产折旧C.劳动者报酬 D.总投资 37.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 D)
A.新MPS为基本框架,向国外标准靠拢 B.新SNA为基本框架,自成体系 C.是MPS与SNA两者结合的框架
D.新SNA为基本框架,向国外标准靠拢 39.劳动力资源总量属于(B)
A.时期指标 B.时点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40.SNA在核算方法上主要采用( A)
A.复式记账法B.投入产出法C.平衡表法 D.经济循环账户法
43.在海关进出口贸易中,进口货物按原产国统计,出口货物按消费国统计,遵循的原则是( A ) A.产消国 B.运输国 C.进口国 D.出口国 47 以下 不属于 初次分配收入的是 (C )
.A. 劳动者原始收入 B. 国家财政原始收入 C. 抚恤救济金 D. 生产单位原始收入
49. 某地区某年有如下投资活动资料:建筑工程 72 亿元,安装工程 16.6 亿元,属于固定资产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 42.2 亿元,则该地区某年的新增固定资产为 (全部相加为 A.130.8 亿元 ) 50. 国际上通常用来测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是 ( D) A. 失业率 B. 恩格尔系数 C. 感应度系数 D. 基尼系数
55. 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的越 ( B) A. 富裕 B. 贫困 C. 平均 D. 不平均 57.下列各项中,按支出法计算GDP不包括的项目是( A ) ... A.固定资产折旧 B.库存增加 C.居民消费 D.净出口
58.计算劳动力资源新增率公式中的分母指标是( D ) A.期初劳动力资源数 B.期末劳动力资源数 C.期中劳动力资源数 D.本期劳动力资源平均数 60.区别批发和零售根本标志是( C )
不是.购买商品数量的多少 ,而是 C.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时期不同和计价当时完好程度不同,固定资产价值指标具体分为(ACDE)
A.固定资产原值B.固定资产折旧价值(不包括折旧费) C.固定资产完全重置价值D.固定资产残存重置价值 E.固定资产净值
3.按支出法计算GDP,应包括的项目有( ABCE )
A.总消费 B.固定资产投资 C.库存增加 D.净进口 E.净出口
4.下列各项中,属于财政收入来源的项目有( ABCD )
A.经济单位税收收入 B.个人所得税收入 C.专项收入 D.其他收入 E.国内外债务收入
5.一般意义的国民财富( ACDE )
A.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B.是国民经济中的流量
C.按来源可分为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
D.是一个存量, E.仅指已开发出来的财富
6.反映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指标有( ACD )
A.就业率 B.退役率
C.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 D.失业率 E.劳动力资源新增率 7.商品销售总额不包括( ACE)
A.购货退回的商品
B.对国外直接出口的商品 C.商品损耗和损失
D.售给公用事业单位经营使用的商品 E.出售本企业自用的废旧包装用品
4
9.微观上的流动资产包括的内容有( ABDE)
A.现金 B.各种存款
C.长期投资(不包括长期的,长期是固定的了) D.短期投资 E.应收及预付货款
10.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包括(ABD )
A.对外贸易 B.非贸易往来 C.长期资本往来 D.无偿转让 E.短期资本往来
12. 经常项目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项目,它包括 ( ABCD) A. 货物 B. 服务
C. 收益 D. 经常转移 E. 资本项目 13. 商品流通的参与者主要包括 (ABC )
A. 生产者 B. 转卖者 C. 消费者 D. 买者E. 卖者 14.实物产品的特点主要有(ABCE ) A.有形性 B.独立性
C.移动性 D.对消费者紧密的接近性 E.耐久性和可存储性
15.银行资金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 BCDE ) A.分 B.存 C.取 D. 贷
E.还
三、名词解释 1.人口出生率 2.常住单位 3.利率
4.社会商品零售额 5.国民财产 6.可支配收入 7.恩格尔系数 8.国民经济增长率 9.社会产品 10.国民财产 11. 服务增加值 12. 金融市场 13.国民经济效益 14.国民生产总值 15.商品供需比率
四、简答题
1.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哪些? 2.什么是功效系数法?
3.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计算、分析题
1.某地报告年资料如下(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 986 固定资产折旧 62 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5 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 2
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净收入五个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986-5=981 国内生产净值=981-62=919 国民生产净值=986-62=924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986+2=988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924+2=926
2.某市2002年国民收入为450亿元,其中用于消费250亿元,用于积累200亿元,该市2002年年平均人口数为2250万人。
要求:(1)计算该市2002年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2)计算该市2002年人均国民收入; (3)指出上述计算指标的所属种类。
3.设某地区某年居民货币收支情况如下:
项目 金额(万元)
4
年初居民货币结余 250 当年居民货币收入 800 当年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 520 当年居民非商品支出 160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
(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 (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4)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
(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363 800-160=640
(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520
(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640-520=120
(4)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 250+640=890
4. 某地区某年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资料如下: (1) 年初居民货币结余 100 万元; (2) 当年居民货币收入 195 万元; (3) 当年居民非商品支出 25 万元; (4) 当年实现的商品供应量 170 万元;当年全部商品供应量 275 万元。
要求计算: (1) 本年形成的商品购买力; (2) 本年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 (3) 本年全部商品购买力; (4) 年末居民结余购买力; (5) 商品供需差率 1、 本年形成的商品购买力=195-25=170 2、 本年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170
3、 本年全部商品购买力=100+170=270 4、 年末居民结余购买力=270-170=100
5、 商品供需差率=(275-170)/170=61.76%
5.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表明,我国土地资源情况如下表: 土地资源 单位:万公顷 分类 面积 耕地 9497 森林 13370 内陆水域面积 1747 草地 40000 其中:可利用草地 31333 其他 31386 要求计算:(1)土地总面积;(2)土地垦殖率;(3)森林覆盖率。 1、土地总面积=9497+13370+1747+40000+31386=96000 2、土地垦殖率=9497/96000=9.89% 3、森林覆盖率=13370/96000=13.93%
6.某地区人口资料如下:(1)年初现有人口570000人,其中临时寄居人口6720人,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人口5940
人。(2)一年中人口变动情况是:出生人口3500人,死亡人口1400人;迁入人口600人,迁出人口320人。(3)年末临时寄居人口5810人,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人口2540人。要求计算: (1)年初的、年末的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 (2)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3)该年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的增长速度。
年末常住人口=569220+3500-1400+600-320=571600
六、论述题
1.试述人口两种变动的涵义及反映两种变动的主要统计指标。 2.试述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3. 试述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