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文学史填空

来源:小奈知识网


1、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

2、 板鼓《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颂谓之赋。”又在《两都赋序》中说:“敷者,古诗之流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3、 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

4、 .汉代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班固的《两都赋》。

5、 张衡的抒情小赋有:《归田赋》;赵壹的抒情小赋有:《刺世疾邪赋》

6、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自称著此书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 .《史记》共有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 表和书。

8、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9、 .《史记》一书,本着“不虚美,不隐恶 ”的实录精神,对汉朝统治者进行揭露和讽刺。

10、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1、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分为专传、合传、类传等。

12、 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13、 汉乐府民歌的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

14、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男女主人公是焦仲卿和刘兰芝。

15、 《汉书·艺文志》说乐府诗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概括地归纳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6、 一般认为文人五言诗最早的作品是班固的《咏史》。

17、 .《孔雀东南飞》最早载于南朝梁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18、 鲁迅认为,曹丕的时代,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

19、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和蔡琰。

20、 鲁迅先生认为,汉末魏初的文章特色是“清俊”、“通脱”。

21、 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22、 曹植的诗《赠白马王彪》是赠白马王曹彪的。

23、 建安七子”的称号,始见于《典论·论文》。

24、 陈琳的诗歌代表作有《饮马长城窟》;阮瑀的诗歌代表作有《驾出郭北门行》;刘桢的诗歌代表作有《赠从弟三首》。

25、 阮籍的诗歌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嵇康的散文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26、 陆机摹拟之作的代表作是《拟古诗》十二首,它是模拟《古诗十九首》的;潘岳的诗歌名作有《悼亡》诗三首。

27、 左思的诗歌代表作是《咏史诗》, 通常认为此代表作是以咏史为咏怀 28、 刘琨诗歌代表作是《扶风歌》,郭璞诗歌代表作是游仙诗。

29、 陶诗中金刚怒目式的诗歌是《读山海经》组诗。

30、 陶渊明的《饮酒》诗。名为“饮酒”,实为咏怀。

31、 .陶渊明最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初归家时作《归去来兮辞》以表现归家时的愉快和隐居的乐趣。

32、 陶渊明描写自己理想社会的散文是《桃花源记》。

33、 吴歌,也叫“吴声歌”,主要产生于江南吴地。

34、 西曲歌”主要产生于荆、郢、樊、邓等长江中游地区。

35、 被称为诗歌史上的“双璧”的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36、 .《西洲曲》在语言上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双关和顶针。

37、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主要是爱情;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有战争、尚武、爱情等

38、 .“永明体”作家代表有沈约、周颙和王融等。

39、 鲍照诗歌在体裁上最主要的特点是乐府诗。

40、 谢灵运是开创了山水诗写作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有《登池上楼》等。

41、 杜甫称赞李白时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42、 .“永明体”诗人在声律上提出“四声”、“八病” 说。

43、 庾信后期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他的《哀江南赋序》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

44、 清新工丽的骈文作品有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

45、 第一次在史书中设《文苑列传》的是范晔作的《后汉书》。

46、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晋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47、 干宝所著《搜神记》,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

48、 .《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梁钟嵘的《诗品》评论的是汉至梁代作家的五言诗。

49、 曹丕《典论·论文》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名诔和诗赋四科

50、 .《文赋》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

51、 .《文心雕龙》的理论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

52、 钟嵘《诗品》提出了“滋味”说

53、 .“宫体诗”代表诗人有徐陵、庾肩吾。

1、 骚体赋

答: 骚体赋,汉赋的一种,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2、《两都赋》《二京赋》

答: 指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描写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盛况。《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完全模仿《两都赋》。

3、纪传体

答: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司马迁《史记》。“本纪”叙述帝王之事,“世家”记载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表”以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书”记载典章制度,“列传”记人物民族等。后来历代正史都采用这种体例。

4、互见法

答: 司马迁《史记》所创建的手法,在写人物、事件时,“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属辞比事而互见焉”。互见法也是塑造人物的典型化的手法。

5、乐府

答: 乐府的原义是指音乐机构官署。后其转义变指由此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后来为区分入乐与否,便把在乐府机关里编采和演唱的诗叫“乐府”,把未曾入乐的诗叫“诗”或“徒诗”。到了六朝,六朝人把合过乐曲,或能够合乐的,具有音乐特色的诗篇,统称为“乐府”。唐人用乐府旧题作诗,把这类诗称之为“古乐府”或“古题乐府”。

6文人五言诗

答: 指汉代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文人五言诗创作始于东汉,最早的作品是班固的《咏史诗》。

7、古诗十九首

答: 指收在《文选》中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作者失其姓名,萧统题为“古诗”。作者大部分属下层知识分子,内容反映了游子思妇情怀,也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

8、建安风骨

答: 指建安时期的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建安文学反映了建安时期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广大人民不满国家残破、热烈追求统一的理想和愿望,它真实地反映了动荡社会的惨景,发出了怜悯人民苦难的呼声,并为建立统一局面,实现自己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而引吭高歌,形成了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

9、建安七子

答: 指建安时期的一批作家。“七子”之称,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这七人就是: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瑒、阮瑀。

10、竹林七贤

答: 正始时,有一文人团体,叫做“竹林七贤”。嵇康寓居河南山阳时,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阮籍兄子)、王戎、刘伶等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这些人都饮酒,放纵,蔑视礼法。“七贤”当以阮、嵇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隐蔽的手法表现苦闷的心情,表露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但虚无成分仍很重,这种诗风,后人称为正始体。

1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答: 太康时期的诗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潘尼叔侄和左思。

12、太康文学

答: 指晋武帝太康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陆机、潘岳,诗歌注重炼字析句,辞藻华美,追求形式。

13、闻鸡起舞

答: 《晋书·祖逖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荒鸡,半夜啼之鸡,古人以为不祥。后以此比喻志士及时奋发。

14、田园诗

答: 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田园诗的开创者是陶渊明,他归隐田园之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颂农村静穆、平和的生活,抒发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表现了隐逸避世的思想。

15、《五柳先生传》

答: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以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为自己立传,作者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用极其简洁传神的笔墨塑造五柳先生的形象,展现的是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的情操和高风亮节,清楚地划出与世俗的界限。五柳先生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16、永明体诗

答: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有周顒、沈约、王融等人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即创为“四声”、“八病”说,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

这是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的一个重要阶段。

17、四声八病说

: 所谓\"四声\",即是声调上的“平、上、去、入”。所谓“八病”,指诗歌声律上的八种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诗歌创作可以根据字词声调的变化组合,按一定的规则排列,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18、宫体诗

答: 诗歌发展到梁陈时代,诗人和作品的数量愈来愈多,但是诗的内容却愈来愈空虚,这一时期的一些贵族文人创作,讲求音律对偶,雕琢词句,绮丽浮艳,追求形式的完美。尤其到了梁陈,走向了“宫体诗”的道路。梁简文帝萧纲为东宫太子时,徐摛、其子徐陵,庾肩吾及其子庾信,四人皆出入东宫,深得萧纲宠信。他们写了不少奉和应制之作,内容轻艳浮靡,缺少真情实感,当时人称为“徐庾体”。

19、骈体文

答: 骈文,亦称骈俪文或骈体文,与古文(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二马相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所以骈文全篇以偶句为主。其特点有三:语句方面,讲究对偶,要有工稳的对仗,整齐的节奏;以至于发展到“四六体”,音律方面,讲平仄,有时叶韵,增加文章的音韵美;行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使文章委婉、典雅、精炼和华美。在创作上,古文讲“气势”;而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20、志怪小说

答: 志怪小说:东汉末期起,道教盛行,而佛教的小乘教也渐在中国流行起来,道徒们常谈说神鬼灵异之事,以加强其宣传力量。于是志怪小说便兴盛起来。较有名的有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21、志人小说

答: 志人小说,较著名的有晋葛洪托名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记述西汉的人物轶事,涉及宫室制度、风俗习惯等,也带有怪异色彩。南朝宋临江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是魏晋逸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22、诗缘情而绮靡

答: 这是陆机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以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因此辞藻应华丽。这对于儒家传统的“言志”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儒家“言志说”虽也讲感情,但是“发乎情,止乎礼义”,而\"缘情说\"正是要冲破“礼义”的束缚。

23、滋味说

答: 这是钟嵘对诗歌批评的主张,指的是诗歌应“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意即诗要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乃可耐人寻味,而感染力也最强。“质本无文”、“淡乎寡味”的诗作,是不合标准的,不是好诗。

24、神思

答: 指刘勰对创作构思的形象阐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里专门论述了艺术构思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