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研究浅谈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管理■周林妹摘江西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要:我国的社会和市场经济呈现日益发展的形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让企业产生的风险因素已经逐渐增多。从企业的全部控制出发,贯穿在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当中,所以不得不思考如何控制风险的问题。笔者开展本次研究,首先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最后,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问题;改善措施部控制环境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比如风险控制意识、人才资源政策、员工控制环境等方面的执行力度还不强,没有创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这对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创建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首先,对于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观念还没有在施工企业里面树立起来。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严重影响,我国一些施工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基本作用,一些施工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主要认识还停留在内部控制与牵制阶段,对于以ERM框架为前提的企业内部控制知识还没有充分的了解,那么运用就更无从谈起了。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还处于比较单一的阶段,缺乏高端的管理人才和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才,对于那些缺乏相关人才的施工企业并没有组织开展培训教育来提升其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没有创建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这些问题都无法让优秀的工作人员实现相应的人才价值。其次,施工企业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一些施工企业在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为明显的问题是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三、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很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都局限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自我分析和控制,尚未设立专门的机构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有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2.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足一定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和管理制度,同时对已经制定的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这是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完善管理机制、落实管理责任的有效方式,也是企业进行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规避风险的非常重要的途径。3.企业监督制约机制缺失在具体工作里面因为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合作意识不强,在工作中仅关注自己份内的工作,而不关心其他部门的活动,导致企业内部缺乏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机制,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4.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企业财务决策方面,非常普遍的存在着主观决策或凭经验决策的现象,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导致决策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形成非常严重的财务风险。5.企业资金回收策略,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最近几年,中国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使得我国施工企业需要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同时出现了诸多制约施工企业发展和生存的风险因素。从我国施工企业目前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的基本制度上进行详细的分析,施工企业务必要对内部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开展进一步的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中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就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来探讨以及分析其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并且对增强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施工企业对财务出险的基本承受能力,从而缩小施工企业的损失率,为施工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基本关系.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施工企业在展开相应工作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开展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的基本保障贯穿于整个运行当中,完善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提升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和财务风险管理相一致,施工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加强其财务的风险管理效果。完善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使财务风险产生率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在施工企业财务风险中内部控制体系是使其获得防范的关键保证,内部控制基本制度的制定依据与目的在施工企业中主要为财务风险。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把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提升上来,对施工企业里面可靠真实的会计信息、财产安全的整体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对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完善是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因此,施工企业创建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帮助施工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获得更好的控制。最后,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体现在内部控制失去效力,企业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的产生中,其主要的根源通常都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和施工企业治理机制的不完整造成的。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运行与创建的疏忽也非常容易产生财务风险安全隐患。由此可知,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情况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财务的风险管理。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具体存在的影响因素相对薄弱的内部控制环境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核心体现在内部环境当中,良好的内部环境可以非常有效地推进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施行是否有效。在现阶段,我国很多施工企业都已经创建了“三会一层”的基本架构,与此同时,还制定了与之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然而对于内189财税研究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基础上的具体管理方法1.创建在内部控制基础上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会计数据和市场数据往往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依据,随着我国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会计准则要求的日益提升,施工企业必须将以会计数据当作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衡量标准进行重视。并且还要重视创建其财务风险的评价体系,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将其内部控制的基本特点加以结合,同时对施工企业具体财务风险进行定性评估和定量的评估,精准地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掌控好,让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且运用合理科学的管理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创建相应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的水平范围里面。2.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创建也需要得到加强。在施工企业中要设置高效而具体的财务管理机构,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将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风险意识水平提升起来,从而能够避免施工企业工作人员因为风险意识的薄弱而带来的财务管理风险问题。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其财务的基础工作,对其财务管理系统的具体运行进行不断的提升,创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让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变得越来越健全。除此之外,施工企业在展开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其基本的财务风险意识,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各高层管理人员都要重视财.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务风险的管理意识,把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不断提升起来,对由外部环境造成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要认真地分析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施工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预防能力。五、结语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里面,合理、完善而科学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其财务风险管理得到合理、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财务风险的发生可以为施工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损失,同时对单位的正常发展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内部控制制度下展开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够有效规范相应的财务工作,并且还可以将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上来。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详细地分析,介绍了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关系,列举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具体存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基础上的具体管理方法。认真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展开有效的风险控制,可以推动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把资金的利用效率提升上来,并有效促进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参考文献:[1]陈剑.浅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应用[J].科技广场,2011,06:98-102.[2]李雄文.基于国有企业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5,30:8-10.[3]刘学,王君,程国钰.基于内部控制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商,2016,11:2.[4]任荣锋.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255+348.[5]乔秀莲.浅谈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财务管理新常态[J].财会研究,2015,07:60-62.浅析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段俊芳摘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要:本文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这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关系进行浅析。盈余管理是会计学和公司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且核心的问题,我们发现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即这两类盈余管理当中,一类成本的增加会直接导致这一类盈余管理程度的下降,而与之相反的,当管理成本降低的时候,其程度就会上升。这一类的现象,被我们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部分替代关系。本文拟从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对此类现象的剖析,来进行实证假设,为此类现象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政策影响一、引言盈余管理是会计财务和公司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其价值在于,企业的管理者运用会计的方法或通过真实的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用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误导,使之改变对公司的理解,又或者改变和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一些合约。具体说来,这一类盈余管理有两种,一类是以纯粹的会计方式所产生的应计盈余管理,一类则是由真实的交易所构成的真实盈余管理。我们发现,出于种种动机,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很多企业会二者兼用,从而使得这两者出现一部分替代的关系,且二者在管理程度和管理成本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美国的再融资企业,在进行应计的盈余管理之外,还常常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且其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较之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呈现负相关,而盈余管理的成本,则是正相关的。同时,部分美国的企业,为了高估市值,还常常先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然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以此来确保市值的高位和稳定。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其二是基于我国独特的背景,尤其是会计准则改革,来解读外部政策对于企业盈余管理模式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二、两类盈余管理之间部分替代的表现引言中提到的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基于盈余管理的成本来对两类盈余管理方式进行选择,并以此来希望放大两类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效益,从而使两类盈余产生一定的互补关系。具体说来,当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上升的时候,其管理程度也就随之下降,而同时采取第二类盈余管理的公司管理层,会随之提升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程度,随之使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下降。即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呈现负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呈现正相关。与之相对的,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呈现负相关,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成本则呈现正相关。事实上,无论其关系如何的变动,最初的出发点,乃是这两类盈余管理的成本控制。我国在2007年实行了新的《资产190总第843期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