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来源:小奈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作者:姜春红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12期

文章分析了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情况,并对资源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评价,以期未来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吉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较多且内涵丰富,地域文化意蕴深厚,但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整体形象不够鲜明。深入挖掘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吉林省的旅游资源分布较广泛,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空间组合主要有五大旅游地系统,见表1。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国家标准,将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分为4大主类、14个亚类、56个基本类型,单体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二、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一)资源结构与空间布局

根据单体旅游资源分类统计,吉林省旅游资源主要相对集中分布于吉林省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从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上来看,东部主要是通化-白山-延吉构成的三角形带状区,主要包括高句丽古迹、边境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资源;中部是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带状区,主要包括殖民遗迹、叶赫古城、影视和汽车文化、文物古迹、宗教旅游等资源;西部是以白城为中心的向海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保护区构成的区域,主要有草原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等资源,整体布局特征为三大带状区域、6个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在空间分布和资源结构上都有一定的连续性。但一些资源条件较好的旅游景点景区呈现资源单体性且布局较分散的特点,如六顶山渤海墓群、完颜希尹古墓群等,组合性差,可达性不高,影响了该区域旅游开发的潜力。

(二)资源特点 1、优势

(1)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地域风情质朴独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吉林省历史上曾建立夫余国、高句丽国、渤海国、辽及金王朝等,文物古迹遗存丰富。世居少数民族较多,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及地域文化特征。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高,特色明显,如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集安丸都山城和东沟贵族古墓葬群遗址,世界上已濒临消失而吉林省却保存较为完整的萨满文化等。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小,保留了传统的表现风格与特点,质朴独特,如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通榆闯关东年画等,都体现了浓郁的关东文化与风情。 (2)资源种类丰富,旅游产品分布相对集中

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从物质文化角度,有遗迹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业等,从精神文化角度,有饮食、戏曲、工艺美术、民间民俗等人文活动,资源种类丰富。古迹遗址类资源多集中在长春市、吉林市、集安县;民族民俗类资源多集中在长白山区、嫩江江畔等少数民族聚集地。资源分布呈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相对较为集中。 (3)区位及交通条件较好,可进入性强

吉林省地处东北亚中心,交通优势明显,已初步形成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龙嘉国际机场已开通境内外航线近百条,启动了与台湾省的直航班机。延吉机场、长白山机场增开了至北京、广州等旅游热点城市航班。铁路方面增开了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公路方面,基本建成连接公路干线与各重点旅游景区的公路网,极大改善了吉林省旅游的可进入条件。 2、不足

(1)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较晚,旅游产品缺少品牌效应

吉林省虽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开发较晚,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树立旅游产品品牌意识,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的旅游资源不多。 (2)旅游产品布局未形成整体规模,资源有待整合

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布局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效应,景区、景点之间在联合开发管理和营销策划实践等方面缺乏协调与有效交流,旅游资源、行业部门、各个地区间在制定区域旅游开发规划、设计旅游线路等方面,尚未打破地域与隶属观念,文化旅游资源虽类型多样却未能发挥联合开发、综合开发的优势,产品结构层次性不够丰富,不利于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与重游率。

(3)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吸引力较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多年来对文化旅游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和有针对性且多渠道的促销与宣传,导致多数景区景点旅游资源品质得不到有效提升,知名度普遍较低,旅游产品吸引力不足,影响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吉林省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多种优势,而且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时机,但自身的劣势与不足促使我们要对现实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对策,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